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省民族史:民国时期的民族概况

贵州省民族史:民国时期的民族概况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民国时期贵州究竟有多少种民族,时人往往征引清代及以前的各种“苗图”或“苗蛮图”,认为贵州民族有82种或86种。总体而言,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分布在贵州南部的人口较多,分布的地区比较分散。(一)民国时期贵州的苗人依据服饰的差异,苗人群体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种,在贵州广泛分布。

贵州省民族史:民国时期的民族概况

对于民国时期贵州究竟有多少种民族,时人往往征引清代及以前的各种“苗图”或“苗蛮图”,认为贵州民族有82种或86种。[159]而这八十多种“苗蛮”,有以部落名称为名的,有以服饰的区别命名的,有以居住地为名的,有以宗教信仰命名的,有以生活习俗命名的,有以语言特点命名的,有以祖先传承命名的,有以生产组织形式命名的,有因原名音转而得名的,有以神话传说为名的,有因嫡子继承方式得名的,有以部属长官之名为名的等。[160]即使是在当时的学者看来,这些“苗蛮图”所说之苗系从广义,包括时人分类所说之台掸、藏缅、苗傜三系。[161]而据今天的学者研究,这八十多种“苗蛮”可以分别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识别的彝族苗族汉族毛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土家族中。[162]

1937年4月,贵州省民政厅编《贵州省苗民概况》称:“本省苗民,多结寨而居,男女老幼,俱能操作,不避寒暑,不畏艰难,有刻苦耐劳之习惯,团结合群之性质,自强不息之精神,其散布区域,以东南两路为最多,西路次之,北路最少。就现在八行政区而言,则七八两区最多,一二三四等区次之,五六两区最少。如按八十一县区分,则有六十县均有苗民散处其间。其散布区域既广,生活环境遂异,有居水滨者,有居于平地者,有深入山崖者,有住于箐林者,历时既久,因天候水土之不同,语言遂生歧异,因生活习惯之差别,服饰亦随之改变,于是苗民称呼乃益繁杂矣。如以衣服颜色区别,则有青苗、黑苗、白苗、红苗;以居住地区分则有山苗、高坡苗、平地苗、坝苗;以地名区分,则有水西苗、加车苗、滚塘苗;以衣服花纹区分,则有花苗、大花苗、小花苗、花衣苗;以所着之裙区分,则有长裙苗、短裙苗、团裙苗;以职业区分,则有打铁苗;以装饰区分,则有枕头苗等。而仲家复有壮、僮(獞)、本地、土人、仲夷种种称谓,水家则有水蛮之分。洞家以服色分,则有白洞、黑洞、花衣洞;以地域区分,则有三宝洞、高坡洞、下河洞;其他尚有六洞、九洞、天虎洞等名目。而昔之水西一带,又有一部分居民,称曰夷人,夷人之中,分为土目(现称官家)、黑夷、白夷、干夷。凡此种种不同之称呼,不胜枚举。但以‘苗’、‘仲’、‘洞’、‘水’、‘夷’等概括称之,而加以比较,则‘苗’最多,‘仲’、‘洞’、‘夷’次之,‘水’最少。历代志书统称之曰‘苗民’、‘苗夷’、‘苗蛮’,亦曰‘土著’,盖未深入苗寨,以悉其详也。”[163]

陈国钧根据实际调查认为:“贵州夷族有仲家、水家、侗家、僮家等。”[164]而岑家梧在1944年发表的《贵州民族研究述略》一文中则认为:“黔省境内之民族,摆仲系者有仲家、水家、侗家;藏缅系则有罗罗;苗瑶系有苗瑶等。然黔省罗罗为数甚少,故实际上仅可别为仲、水族及苗瑶族二大类而已。”[165]1944年7月,吴泽霖在《文讯》第5卷第1期上发表《贵州的民族》一文,认为按旧有流行的分类法,依据各种各样的标准,贵州的民族有一百二三十种,这就使得人们认识贵州民族显得很棘手;而从体质的标准来看,他认为贵州的民族都属于黄种人,但从头型、面型、体型等方面看,“汉、苗、夷”又有黄河型、长江型和珠江型的差别;而从语言上看,他认为贵州的民族40%到60%都能说汉语,其他绝大多数为苗语系和泰语系,但他同时指出用语言来划分民族是一种不很可靠的方法;而从衣、食、婚姻、丧葬等文化来看,他通过比较贵州民族与汉族及国外一些民族,认为汉、苗、夷之间的差别,远没有中国人与欧、美人那样大。[166]

据民国贵州省政府统计室的统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贵州全省少数民族(当时所称之苗夷)人口为300371户,共计1492110人;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时,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236659户,共计1125572人。根据1942年对41个县的统计,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70%以上的县有黎平丹寨、台江;占50%~70%的县有贵定、黄平剑河、从江、三都、安龙、贞丰;占20%~50%的县有惠水龙里紫云、水城、威宁、贵筑;占1%~20%的县有安顺、平越、开阳、平坝、清镇、长顺、榕江罗甸都匀、平塘、织金、盘县、郎岱、普安、铜仁、松桃。此外,修文、荔波、关岭、毕节、大定、金沙、黔西、纳雍、习水等县,少数民族人口仅占百分之零点几。总体而言,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分布在贵州南部的人口较多,分布的地区比较分散。

(一)民国时期贵州的苗人

依据服饰的差异,苗人群体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种,在贵州广泛分布。

清代贵州苗族的具体分布区为松桃厅、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镇远府、黎平府、都匀府、平越直隶州、贵阳府、遵义府、大定府、安顺府、兴义府。总之,清代贵州省所属的十五个府、州、厅中,除普安直隶厅没有苗族之外,其余十四个府、州、厅辖境内都有苗族,只是人口多少不等,支系不尽相同而已。红苗支系主要在黔东北,黑苗支系主要在黔东南,花苗支系的聚居区为贵阳府和都匀府,青苗支系主要在大定府和安顺府,白苗支系分布在贵阳的部分也称东苗、西苗。从分布特点上看,苗族的各个支系既有自己的一大片聚居区,也有交错杂居的现象存在。[167]

民国时期,苗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带为都柳江、北盘江和清水江流域。[168]红苗主要分布在贵州东部与湖南毗连地区,其中心为铜仁附近;黑苗分布在黔东南,都匀、八寨、丹江、榕江、永从、黎平、剑河、台拱、镇远、施秉、黄平、炉山等诸县都有;白苗散处于贵州中部,东起贵定、龙里经贵筑、修文、黔西,西迄织金、郎岱;青苗也分布于贵州中部,以贵阳附近为最多,修文、清镇、黔西、镇宁也有;花苗的分布最广,以贵阳为起点,散布于贵州北部与西部,开阳、仁怀、织金、郎岱、水城、安顺等县都有分布。[169]据1932年的统计,贵州苗民为200多万人。[170]

(二)民国时期贵州的仲家

仲家也被称为“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人”“土边”等,自称“布依”“布越”“布夷”“不一”等。

清代,关于贵州仲家的分布情况,康熙《贵州通志》卷30称:“仲家,贵阳、都匀、镇宁、普安皆有。”乾隆《贵州通志》卷7则称:“仲家,贵阳、平越、都匀、安顺、南笼各属皆有之。”

民国时期,仲家主要分布于乌蒙山脉南麓、苗岭山脉南部与西部的黔南黔西南,以及关岭、镇宁、紫云、贵筑、郎岱、盘县、水城等地。另外,在毕节、遵义、铜仁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据统计,1949年时,贵州的仲家(布依族)为1176243人。[171]

(三)民国时期贵州的水家

水家自称“虽”(Sui),清朝时期,水家主要居住在黔南三都、荔波至广西大、小环江流域一带。据陈国钧1942年的调查,“水家之地理分布,就所知者,为贵州之南部,可以荔波县为中心点,该县内的水家几乎占了全县总人数的一半,如恒丰、羊安、三洞、水尧、从善、姚场等的居民,纯粹是水家,由荔波县之北延至独山、都匀,西延至平舟、大塘,南则达三合、都江、榕江、下江,都是水家的分布区。”另据岑家梧1943年的研究认为:“水家分布于贵州的荔波、三都、榕江、独山、黎平一带。”综合而言,民国时期水家的分布地区,主要包括三都县的全部,都匀县东南角,独山县东部,荔波县东北部,榕江县西南角和从江县西北角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贵州水族人口为132547人,分布地以三都为中心,其次为与三都毗邻的荔波、独山、都匀、丹寨、雷山、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黎平、凯里、麻江、福泉等地。

(四)民国时期贵州的佯黄

佯黄自称“印绕”(jiη22zau24)、“哎绕”(ai22au24)或“哎吞”(7ai42then3),他称“佯黄”“扬荒”“羊仡佬”等。

清代,佯黄主要分布于定番州、都匀府荔波县、黄平州等地。

民国时期,主要集中在平塘、惠水、独山等县的山间平坝。

平塘县的佯黄主要集中在卡蒲、河中、六硐、者米、甲青等地。另外,在摆茹、马场、甘寨、上莫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惠水县的佯黄分布在赤土、姚哨、惠民等地。

独山县的佯黄主要分布在与平塘县连接的羊凤等地。

开阳县,民国《开阳县志稿》记载:“开邑治所原名杨黄寨,或曰杨氏、黄氏居之。杨与黄实同姓而不婚,故曰杨黄焉……今县城无杨黄矣。或曰县之北,杨氏凡四五百户皆土著,是其裔。”[17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佯黄的族属一段时间内未确定,直到1990年7月27日佯黄被认定为毛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独山三县境内。

(五)民国时期贵州的僮家

贵州境内僮家自称“布依”,苗族称其为“达嘎”或“丢送”,侗家称其为“嘎兄”。也有研究认为,称为“犵当”“犵兜”[173]“犵獞”的群体也属于僮家。(www.xing528.com)

清代,贵州的僮家主要居住在黎平府的下江、荔波等地。

民国时期,贵州僮家主要分布于从江、荔波、兴仁等县。

从江县的僮家主要分布在县属第二区各大小村寨,即县境西南部秀塘、宰便、刚边、高武、翠里等地,与苗、瑶、侗杂居。《从江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时,僮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174]

荔波县的僮人在洞塘的瑶所乡有3户,驾欧的拉欧乡有1户,共计4户,其中男8人,女20人,共计2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2%。[175]

兴仁县,民国《兴仁县志》载:“侬家,居县境高山密箐之地,三区波秧河一带为多。男子束发,以青蓝布缠头,短衣,白布缠胫;妇人辫发,螺髻上指,以牛马为发尾杂发而盘之,状若尖笠,斑衣而密钮,细褶桶裙,著绣花履,以珠为饰,贫者以薏苡或五谷子代之。”

册亨县的僮人称“侬家”,是由广西泗城迁来的。

石阡县的僮家来自广西,有陈、覃、杨三姓,居住在中魁、汤山等地。

息烽县,“犵当苗在县境者与汉人杂处,剃头梳辫,著青短衣,系布带,屋宇如犵狫,其性悍而善走,居县境者户数无多,合计一十七户。犵兜苗在县境者与汉人杂处,男子梳头,著大领花蓝衣,近亦与汉人衣服无异,盘头亦改去,妇人短衣编髻,绣五色于袖间,背负海巴如贯珠。人多嗜酒,好居高坡,不篱不垣。昔时多佩刀弩入山,逐兔鹿,罗雀鸟,其药箭伤人见血立死,今亦无此风矣,住户甚少”[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僮家被识别为壮族,在贵州主要分布在从江、黎平、榕江、荔波、独山,以及都匀、贵阳等县市。

(六)民国时期贵州的瑶人

贵州的瑶人系清雍正年间从广西迁来,相关记载不多。民国时期,贵州瑶人主要分布在与广西、湖南交界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其居住的县主要有榕江、黎平、从江、荔波等,从行政区划上看,比较集中分布于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内。

(七)民国时期贵州的罗罗

清代,贵州的罗罗主要分布在大定府和安顺府。民国时期,贵州境内的罗罗有黑罗罗、白罗罗、罗鬼、羿子等称谓。罗鬼见于安顺、镇宁和平远等地;黑罗罗见于大定、威宁、贞丰、普安等地;白罗罗也见于大定、威宁、贞丰、普安等地。[1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贵州的罗罗被识别为彝族,在贵州主要集中分布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八)民国时期贵州的土家

明清时期,贵州的土人(土家)主要分布于思南府。民国时期,贵州土家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地区,与湖南、湖北、四川(今属重庆)诸省土家分布区域连接成一片。

岑巩县的土家自称“本地人”,有田、戴、杨、张、陈、任、袁、柳、冉、向、余、朱、李、曾、覃、夏、杜、构等姓氏,主要分布于龙统、羊桥、郑福、龙湾、杨柳、泡筒湾、姚寨、车坝、祝坝、丁坪、地坝、苗落、岩湾、天星、地城、小堡、衙院、中寨、地朗、新安、大寨、凯阳、包东、白岩山、凉水井等地。

沿河县的土家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黑獭、团结、联桥、黑水、沙子、河坎、铅厂、淇滩、上坝、甘溪、官舟、新华、妙坝、竹花、捷克、中寨、杨坪、杨南、回龙、毛渡、客田、新景、塘坎、石界、垢坪、鱼溪、坝坨、钟南、高穴、大溪、大垭、中界、汪家、夹石、板场、永祥、青龙、卜溪、水田、泉坝、三会、思渠、银池、黄土、白合、金竹、当门等地。

德江县的土家主要分布在银丝、乐泉、分水、楠杆、洋乐、潮砥、小溪、袁场、张家湾、枫溪、杨河、龙桥、楠木、上中坝、稳坝、木叶、桶井、文化、杉树、荆角、农辰、石板、高山、旋溪、冷溪、泉口、彦坪、隆兴、朱家沟、龙泉、钱家、黄坝、高席、明溪、复兴、东泉、大河、龙溪、长堡、下坪等地。

印江县的土家自称“毕兹卡”,分布于全县各地,多以“巴”取其居住地名,如巴山坳、巴山溪、大巴山等,以田、张、严、任、冉为望族。主要分布地包括:麻柳、板溪、毛寨、何家、坪底、兰克、木黄、建厂、新场、新民、新业、朗溪、泡木、永义、曾家、印江、中坝、大塘、凯望、杉树、韩家、凉水、天堂、陡溪、刀坝、落坳、坪都、合水、茶园、打杵场、两河、洋溪等地。

思南县的土家主要分布在东华、凉水井、宽坪、亭子坝、胡家湾、思林、枫芸、香坝、兴隆、鹦鹉、瓮溪、三道水、张家寨、许家坝、大坝场、文家店等地。

松桃县的土家主要分布在长兴、甘龙、大坪、大路、永安、瓦溪、平头、牛郎、沙坝河等地。

石阡县的土家有彭、杨、张、李、向、安、鲁等姓氏,分布于龙塘、白龙、花桥、聚凤等地。

江口县的土家主要分布于怒溪、明和、莲花、坝盘、太平、闵孝、茶寨、匀都、地楼、快场等地。

铜仁县的土家主要分布于川硐、坝黄、矮龙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贵州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地区,分布最多的是铜仁地区,其中沿河、印江还建立了土家族自治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