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沙洼沟事件中的英勇烈士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沙洼沟事件中的英勇烈士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8日,在沙洼沟事件中英勇牺牲,年仅27岁。1935年5月至8月,相继协助西靖边县政府成立了警卫一连、警卫二连、警卫三连、骑兵连和保卫大队等地方武装;配合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粉碎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第三次军事“围剿”,保卫了西北革命根据地。

靖边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沙洼沟事件中的英勇烈士

王锦秀(1894—1935),男,汉族靖边县青阳岔人,出身富裕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以务农为主。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锦秀虽然出身富裕农民家庭,但他却同情贫苦农民,憎恶土匪劣绅,经常救济贫民。1928年,靖边大旱,农民刀镰未动,颗粒无收,灾民遍地,乞丐陡增。王锦秀登门说服富庶人家赵世俊、李锦芳等人慷慨解囊,捐粮数百石,设立义仓,舍饭放粮,赈救穷人。同时,向县政府请愿,减免杂捐税赋,获得准许,赈救了一方灾民。1932年,王锦秀征得父亲的同意,报请靖边县民国政府批准,买了3支长枪,联络周围四五个忠实农民办起了民团,取名“保家团”,王锦秀任团总。保家团防卫土匪扰民,保护家族安全,从不危害老百姓。1933年春,谢子长派共产党员张宗弟、谢德昌等人以亲戚关系去做王锦秀的工作,秘密发展王锦秀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春,王锦秀参加了红军游击队,保家团被编入红军游击队第十三支队,王锦秀任十三支队队长。

1935年4月,十三支队编入陕北红军三纵队,王锦秀任分队队长,参加了寺畔、长胜湾等战斗。之后,红军总部选送王锦秀到军事学校学习,结业后在红二十六军一团任排长。6月,红一团在安定杨园则战斗中,王锦秀英勇作战,歼敌10余人,缴枪16支。此后,在囫囵山、清涧、延川战斗中,王锦秀屡建奇功,被提升为红一团五连政治指导员。解放镇靖前夕,在卧牛城召开的庆功大会上,刘志丹亲手给王锦秀戴上了战斗英雄大红花。解放镇靖城时,王锦秀率领红一团五连冲锋陷阵消灭守敌,夺取阵地,荣立战功。9月,王锦秀升任红一团副团长。同年9月中旬,红十五团成立。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军事“围剿”,红十五团决定部署崂山战役,佯攻甘泉,诱敌增援,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军。战斗前,陕甘晋省委任命王锦秀为乾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王锦秀接到通知书后,申请打完这一仗后再去上任。10月1日,崂山战役打响,经过一天激烈的伏击战,歼敌110师3700余人。这次战斗中,王锦秀头部中弹,光荣牺牲,年仅41岁。

谢维俊(1908—1935),男,汉族,化名刘曹、废若、非若等,湖南耒阳人,出身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

1926年参加革命,任工农运动特派员,组织了“肥田暴动”,参加“湖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耒阳十六区区委书记。1928年,随朱德井冈山,在红四军委搞宣传工作。先后任红四军二十八团连党代表、一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书记毛泽东),中共赣东特委书记,红军独立四师政委,红军新编独立五师师长,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江西省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军区独立五师师长。1933年被打成“罗明路线”被撤职。1934年10月,随中央军委长征做宣传工作。1935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靖边县吴起镇。11月下旬,中央军委西北办事处任命谢维俊为中共三边特委书记兼剿匪总指挥。谢指挥部队在吴起、保安、靖边等地消灭了多股地主武装,为保卫西北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1月18日,谢维俊带领8名特委机关干部先期到达靖边县新城堡附近的小张畔村,与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接洽开展工作。11月20日,特委机关随同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迁至沙洼沟。28日,在沙洼沟事件中英勇牺牲,年仅27岁。

谢维俊罹难的消息传至瓦窑堡,毛泽东大为震惊。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们都为痛失这位出生入死、久经考验的革命志士扼腕叹息。

阴云山(1910 —1935),男,汉族,又名殷云山,陕西省蒲城人。毕业于西安第四师范学校。

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甘肃正宁县罗洼子小学任教、平子游击队任指导员、红二十六军连队任文书。1934年6月,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派阴云山任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指导员,后改称陕甘七支队靖边游击队。改编后,奉命北上三边,开展武装革命活动。10月间,任蒋家寺区革命委员会主席。1935年5月,任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8月,任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其间,阴云山领导七支队和地方游击队开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活动,成立起由县政府领导的警卫一连、警卫二连、警卫三连、保卫队和骑兵连等地方武装组织。红二十五军到陕北时,阴云山根据刘志丹指示,将40余名游击队员补充给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阴云山领导全县人民,积极迎接党中央和长征红军的到来,筹粮备草、缝衣被、安排红军吃住和伤病员养护等工作。

1935年11月28日,在沙洼沟事件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黄万英(?—1935),男,汉族,原名黄万荣,参加革命后改叫黄万英,靖边县中山涧乡东湾村人。

1928年,逃荒到保安县瓦子川马老庄定居。1934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队长。9月,任陕甘七支队靖边游击队队长。先后参加过攻打永宁山、芦草沟民团、马鸿逵部队、张廷芝民团、田继霖民团、赵坤民团、王子元民团、蔡丰民团等战斗,为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红色政权出生入死。1935年5月至8月,相继协助西靖边县政府成立了警卫一连、警卫二连、警卫三连、骑兵连和保卫大队等地方武装;配合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粉碎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第三次军事“围剿”,保卫了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1月27日,在沙洼沟事件中英勇牺牲。

杨占鳌(?—1935),男,汉族,陕西白水县人。193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陕甘七支队靖边游击队指导员。1935年11月27日,在沙洼沟事件中英勇牺牲。

慕生桂(1911—1936),男,汉族,化名范尚贞,吴堡县慕家原人,出身富农家庭。

幼年私塾启蒙,1926年考入吴堡县第一高等小学。1928年回本村义务免费办学,专门吸收穷苦人家孩子。1930年,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因闹学潮,国民党榆林当局查封了学校,慕生桂遂转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就读。先后任中共榆林地下党组织支部委员、书记。经常和榆中、榆师进步青年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思想,编写印刷传单,组织学生上街游行,举行罢课等,引起榆林军阀井岳秀惶恐不安,派军警到处搜捕,驱赶学生,慕生桂由公开活动转为秘密活动。其间,慕生桂鼓动自己家的多名长工逃走,遭到父亲的反对。在慕生桂耐心的解释下,其父深明大义,改变了思想观念。1932年,井岳秀大肆搜捕闹学潮学生,慕生桂被迫离校返家,当了乡村小学教师,并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1933年起,历任中共吴堡南区中心支部书记、区委书记、中共吴堡县委宣传部部长。7月间,任中共吴堡县委书记,首先分了自己家土地给穷人。1934年9月,任绥吴佳米战区委员会书记。1935年7月,任绥清县委书记。不久,调任陕甘边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亲切接见过他。中央军委西北办事处和中共陕北省委任命慕生桂为中共三边特委(在靖边)副书记。因遭遇叛匪,慕生桂与刘景范在寻找赤安县委的途中,于1936年1月18日,夜宿保安县李家嘴村时,遭叛军宗文耀、金林包围,慕生桂雪夜指挥突围,跌下悬崖牺牲,年仅25岁。

赵兰英(1915—1937),女,汉族,靖边县青阳岔镇大台村人,共产党员。

18岁时,由父母包办嫁人,遭受封建家庭的歧视。1934年8月,青阳岔成立区苏维埃政府,赵兰英为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勇敢地向区苏维埃政府提出离婚的请求,得到区苏维埃政府支持。赵兰英离婚后随即参加了革命。她工作积极,四处奔走,宣传革命道理,保守党的机密,在妇女中大力宣传反对封建婚姻,投身革命,动员妇女为红军游击队做鞋袜等。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中国共产党靖边县委员会成立,赵兰英当选第一任妇女部部长。

1937年10月,再婚的赵兰英在去龙州开展工作的途中发生流产,经医治无效去世,享年23岁。

白文焕(1883—1944),男,汉族,陕西省镇靖堡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1岁入私塾。由于家境贫寒,一边帮灶,一边发奋读书,四年后就成了当地能打会算的小能人,得到当时县令丁锡奎的赏识,16岁到县衙当了掌管粮钱的“户房”。后来因为不满清王朝的腐朽,辞职加入了民间的“哥老会”当了“龙头大爷”,积极进行反清活动。他先后率领哥老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并为杨虎城当“粮台”参加护国护法斗争。

白文焕是从陕北高原走出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主义民主人士,曾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边区政府委员、靖边县参议长和副参议长。

1926年4月,军阀刘镇华率十万大军围困西安城。杨虎城率军防守,5000人与刘镇华10万大军相持8个月之久,物资供给严重短缺。白文焕率领300名敢死队员组成抢粮队,打开西安北城门,杀进敌营,抢粮2万多斤,供守城士兵和断粮老人、儿童食用,协助杨虎城解围西安。

陕甘边抗日根据地创建时期,白文焕积极支持刘志丹的工作,曾冒着生命危险为刘志丹的红军运送1万元的药品

1935年,中央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积极支援红军,曾受毛泽东的委托参与共产党与杨虎城的谈判工作,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救国的同时,他积极参政议政,发展地方经济,为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一、二届参议员,边区政府委员和靖边县参议员、副参议长、参议长。

1944年,白文焕在积极筹备靖边二届三次参议会时,身患重病,不幸去世,享年62岁。当时《解放日报》刊登了边区政府和党政军民各界追悼白文焕的消息,同时《解放日报》整版刊登了白文焕一生的传略,给予高度赞誉。

郝登鸿(1911—1945),男,汉族,字云程,又名乾光、赵光。靖边县红墩界镇填满梁壕村人,出身乡医家庭。

1924年小学毕业,1926年考入横山一高,受学校共产党员的影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宣传队”,组织“学生自治会”,参与反对县长刘治堂“盐务事件”的斗争。1928年,郝登鸿被聘横山南关小学任教,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由于叛徒出卖,横山县部分党组织遭到破坏,郝登鸿秘密离开南关小学,以经商为掩护,活动在陕蒙交界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其妻钱子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夫妻俩以家庭关系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横山党组织被叛徒告密遭破坏,郝登鸿与钱子青搬迁到乌审旗查汗圪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9月,郝登鸿、钱子青参与曹动之领导的蒙汉骑兵游击队,开辟乌审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活动。1936年夏,西北红军解放了宁条梁、定边和盐池县城等,成立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郝登鸿协助工作委员会的同志,深入到陕蒙边境作宣传工作。同年7月,郝登鸿赴乌审旗王府嘎鲁图做王爷特古斯阿木古朗和王府仕官的统战工作。8月,乌审旗工作委员会成立,郝登鸿在工委的安排下,继续深入王府上层开展宣传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1937年10月,郝登鸿被党组织派到晋西北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任联络参谋。1938年3月,被党组织派到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负责统战工作。不久,回到晋西北一二〇师师部,被分配到七一五团。1938年年底,郝登鸿率领官兵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将地方保安队改编成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1月,任中共归武边区区委书记,兼归武边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同年夏,调任七一五团改编的骑兵支队工作。秋,中共中央派郝登鸿开辟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国际交通路线。1940年2月,郝登鸿以蒙商为掩护,跨越国界入蒙境内遭蒙方扣押,关入监狱。后经任弼时通知第三国际营救,在苏联疗养恢复健康后,留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42年,回到乌兰巴托,在中国工人俱乐部乌兰巴托办事处工作。1945年8月,在蒙古人民军的护送下,回到祖国。在寻找区委的途中,遭土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刘安乔(1910—1947),男,汉族,陕西省靖边县王渠则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1935年8月,参加革命,在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保卫队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任新城区游击队队长。1938年,组织派刘安乔去延安抗大培训学习,期满后任新城区民兵营营长。1947年6月,任新城区独立营营长(也叫游击大队)。

刘安乔带领的民兵组织多次打击地方民团和马鸿逵部,遭马鸿逵部和地方民团怀恨在心,多次派便衣队和兵丁侦察和搜捕刘安乔及其家属,并扬言:“活捉刘安乔及其家属,格杀勿论,斩草除根。”迫使刘安乔的家属长时间避居深山沟壑,受尽艰辛。

1947年9月,马鸿逵骑兵旅部派十九团、二十团和冯海潮的还乡团500余人对游击队进行“围剿”。刘安乔接到命令后,带领30多名队员,从马家洼则出发,星夜赶往三边保安三营驻地曹崾崄村。9月8日,途经中山涧,行至桃树峁子村时,遭马鸿逵部骑兵包围。弹尽援绝,最后被俘。凶恶的敌人将刘安乔捆绑在马背上带回宁条梁镇,投进了国民党宁条梁县政府监狱里,严刑拷打,砸碎两踝骨,逼其投降。刘安乔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大声说:“我是共产党员,民兵营长,怎么能向猪狗投降?要杀要剐由你们!”敌人面对这位铮铮铁骨的独立营营长无可奈何,便改换为软硬兼施的办法,引诱刘安乔投降。敌人利用刘安乔的妻子探监的机会,准许她自由出入,给予疗伤药品,企图“软化”刘安乔的意志。刘安乔鼓励妻子说:“不要难过,我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准备掉脑袋。你要挺住,抚养好孩子,让他们长大成人。”

1947年10月4日夜里,敌人拿来“送终”饭说:“吃罢,吃完送你上路。”刘安乔大骂:“老子不吃,你们现在就送我走。”就在这静谧的夜里,敌人将刘安乔拖出宁条梁镇西门,在娘娘庙附近杀害,掩埋在沙堆里。

郭长春(1912—1947),男,汉族,陕西省靖边县原镇靖区二乡枣刺梁火烧沟村人。

幼年以揽工为生,1935年11月,参加革命。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中共五区二乡党支部成立,郭长春任支部书记。会后,郭长春等人深入各个村庄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盐店坬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成立了二乡苏维埃政府。郭长春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一次开会时,半夜时分遭宁条梁民团包围,跳墙脱险。

1945年11月,中共三边地委决定成立中共安边县委,郭长春任中共柳堡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4月6日,马鸿逵部侵占了安边县城。郭长春组织柳堡区乡群众实行坚壁清野,指挥老百姓安全转移,突围中腿部中弹,不能行走,最终被捕。郭长春和没有来得及转移的几名群众被五花大绑,严刑拷打。郭长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大声对敌人说:“你们把他们放了,他们是好老百姓。我是区委书记,有事跟我说,一切责任由我负。”敌人将郭长春的左臂砍掉,脖子上又砍几刀,郭长春宁死不屈。敌人将昏迷不醒的郭长春拖到铡刀旁边喝道:“看共产党干部的脖子硬,还是铡刀硬?”郭长春大义凛然英勇就义,时年35岁。敌人割下郭长春的头颅,悬挂安边城门“示众”。

1951年,靖边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

俞跃泮(1902—1949),男,汉族,又名余跃畔,靖边县乔沟湾俞涧村人,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幼年受胞兄余跃渊私塾启蒙。

1935年参加红军赤卫军,在青阳岔一带开展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活动。1936年,经李克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乡、区苏维埃政府科员。1940年11月,任靖边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1947年11月,任靖边县税务局局长。

俞跃泮在短短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革命,在与敌斗争中,临危不屈、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在担任县财政科员期间,地方反动民团曾偷袭过靖边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吴家峁子。为了保障政府财产和文件不受损失,俞跃泮冒着生命危险,协助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刘福林组织突围。突围中政府工作人员姚清业、王仲明被捕。在万分紧急中,俞跃泮急中生智,将政府的重要物资和文件隐藏在老乡洋芋窖里,使政府财产和文件得以完好保存。在区、乡、县工作的十多年里,他孜孜以求,一丝不苟。

1949年2月2日,俞跃泮感染伤寒,医治无效,与世长辞。靖边县人民政府在俞涧为俞跃泮同志举行了追悼大会,高度评价了俞跃泮为革命作出的无私奉献。

曹动之(1906—1950),男,汉族,原名曹开诚。靖边县高家沟乡清河沟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颖,有胆有识。

1916年,入毛乌素小学启蒙。1920年,考入横山县第一高等小学。1925年春,曹动之与同学王东皋、高岗等一起带领学生罢课,要求接受新思想,反对专制独裁和奴化教育,激怒了民国横山县县长刘治堂,遭到武装镇压。曹动之带领学生去榆林府署请愿,迫使刘治堂去职,取消了不合理规章制度。曹动之虽请愿成功,但仍被开除学籍。同年夏,避居靖边县镇靖小学就读。秋,考入榆林中学。在榆中积极组织学生自治会,开展闹学潮,又遭榆林军阀井岳秀镇压,被开除学籍,武装押送出城。

1927年,曹动之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横山县特别支部书记。曹动之自筹资金购置枪支弹药,秘密组织起十多人的游击队,活动在陕蒙边境,开展打富济贫,抗粮抗捐等活动。1930年春,曹动之根据中共陕北特委指示,去国民党军驻靖边县宁条梁高世清部搞兵运。1931年,曹动之秘密建立了一个连,组成蒙古游击队,并派其弟曹布诚、曹仲诚去绥蒙开展游击工作。1934年8月,曹动之率领骑兵游击队参加陕北工农红军游击队。根据中共陕北特委指示,骑兵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简称二十二支队),亦称“蒙汉游击队”,曹动之任支队政委,先后参与攻打横山、解放顾新庄、攻克黑铎子等战斗,每战皆胜,被誉为“勇敢善战可歌可泣的人民骑兵。”

1935年,二十二支队不断发展壮大,在蒙陕边境打土豪、分田地、杀恶霸,宣传革命道理和民族政策,得到蒙汉人民的拥护。1936年,曹动之先后任中共乌审旗工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伊盟工委军事部长兼骑兵大队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科长等职。后入延安军政大学研究班学习。1943年,任陕甘宁边区三边骑兵团团长、乌审旗工委书记。其间,他遵循党的民族政策,协助齐金山、王悦丰起义。1944年,曹动之在大石砭办起毛纺厂,筹备军需,并率蒙古代表团齐金山等人去延安参观学习。1946年,曹动之率领三边骑兵团,参加保卫边区、扫荡北线外围之敌的战斗,先后解放镇川堡、响水堡,促使波罗镇守军起义,接着围攻横山,并与李坤润进城与守军进行和平起义谈判。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齐玉山反水。曹动之率骑兵挺进内蒙乌审旗,击溃叛军。1948年,曹动之任三边分区司令部参谋长,多次筹划,促成乌审和平解放。

1949年8月,曹动之率部参加解放宁夏战役,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4月,任阿拉善左旗工委书记兼保安总队政委,奉命清剿盘踞在贺兰山匪军郭永胜部,获得全胜。7月30日,曹动之参加宁夏第一次党代会结束,连夜赶往阿拉善左旗,行至樊家营哨所,警卫员张永祥被敌袭身亡。曹动之立即掩埋好文件,奋力还击,直至弹尽援绝,壮烈牺牲,年仅44岁。

张玉珍(1911—1965),男,汉族,靖边县镇靖人。

1935年参加革命,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镇靖区二乡义劳耕田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镇靖区委组织科科长、杨桥畔水利乡乡长、三边牧场总务科科长、靖边骨肥厂厂长等职。

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他十分重视发展家庭生产,带领全家人修水漫地30亩,年产粮3500多公斤,创造了全县亩产的最高纪录。次年又修水漫地40亩,发展养殖,搞家纺,种林草,被县里誉为发展家庭生产最好的党员。《解放日报》于1943年5月12日和1944年7月10日分别专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在任乡党支部书记时,张玉珍带领榆沟壕村6户农民修水漫地200多亩,粮食种植获得了大丰收。1944年,张玉珍又带领榆沟壕一带农民修成一条长1公里的公坝,引洪漫地2900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修水漫地的经验由此在全县推广。

1945年,张玉珍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特等奖”,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张玉珍,并为其题词“对己模范,对人公正”。

张仲诚(1887—1966),又名张仲成,男,汉族,靖边县杨桥畔镇人,石匠,以手艺谋生。

1930年,为摆脱饥寒,张仲诚由横山县迁居到靖边县杨桥畔。当时妻子竭力反对,两人大吵一场后,张仲诚只身来到杨桥畔,开始了艰辛曲折的引水拉沙造田试验。经过4年苦干,张仲诚将一片面积为50亩、遍布沙丘的沙滩改造成亩产1石(约200公斤)粮食的上等水田。引水拉沙的经验很快在杨桥畔推广开来。妻子为其精神所感动,将全家迁到杨桥畔落户。

1941年,张仲诚通过引水拉沙的方法改造了500亩沙地。次年,他又承修了一条长约6公里的水渠。修筑这段水渠,要越过200多米长的一段石头地带和一条600多米长的沙丘带,工程浩大。经过一年苦战,水渠修成,芦河水被提上岸来,为后来的大规模饮水拉沙造田创造了条件。张仲诚事迹被延安《解放日报》登载。1945年,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特等奖”。

惠中权(1916—1968),男,汉族,清涧县人。青年时投身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清涧、吴堡、甘泉等地工作。

1940年,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其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了靖边县以兴修水利、造林种草、发展畜牧和兴办运输业为重点的经济建设方针。1941年,他组织群众割青草250万公斤,解决了牲畜过冬缺草的问题。次年在全县建起人工草原(园)子1000多亩、种苜蓿2000亩。同时发动群众大栽柳树、沙柳、柠条,既解决了牲畜的饲草困难,又起到了防风固沙作用。在饲草的保障下,当年全县繁殖的60000多只羊羔绝大部分成活,羊子和牛、驴、骡、马等大家畜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1942—1943年,靖边县共修水浇地7000多亩,在水地上进行复种和套种,亩产提高八九倍;修水漫地1000多亩,产量提高1倍以上。修水地和水漫地的经验由此在陕甘宁边区全面推广。1942年,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表彰了靖边的工作:“特别是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1943年,惠中权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毛泽东为他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惠中权提出了“一驮盐一匹布,一斗盐二斗麦”的口号,发动群众赶脚运盐。1943年,全县有长脚毛驴2300头、骆驼250峰,另外从杂役毛驴中抽出600头,组成常年运输队,又从6000头耕牛中抽出600头,利用农闲时间参加运输。全年运盐3500多驮,每驮盐净利2500元(边币),仅运盐一项获利8750万元。同时,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发展供销合作社,涌现出先进典型田保霖合作社。

1944年,惠中权调离靖边,到毛泽东身边任秘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华南垦殖局党委副书记、林业部副部长等职。1968年,“文革”时被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昭雪。

白坚(1911—1968),男,汉族,原名白士奎,靖边县镇靖人。

幼年在镇靖小学启蒙,1926年考入榆林中学,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因组织学生罢课、游行,被开除学籍、驱逐出校。在中共榆林党支部的安排下,转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陕北军阀井岳秀查封了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白遂赴北平考入北平辅仁大学。1930年8月上旬,参加中共组织的天桥集会被捕。在狱中英勇刚烈,与反动当局作斗争,被军警用刺刀戳掉两颗门牙。后释放,在燕京大学以锅炉工为掩护,继续开展中共党组织安排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共青团北平西郊区委组织部部长、团区委书记等职务。1932年春,被中共河北省委任命为保定特派员兼共青团保定特委书记,参与领导了“高蠡暴动”。后回北平任中共西城区委书记,年底被中共河北军委派往东北军骑兵第二师,与在该师的刘澜涛、孙志远等组成中共工作委员会,任书记。1933年6月,被中共党组织派往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政治组织部部长。后在北平郊区小汤山战斗中负伤。伤愈后,被派往石家庄任共青团冀中特委书记。1934年,赴上海参加中共组织的全国青年干部班学习军事。同年夏,因叛徒告密,遭军警搜捕,白坚在翻墙逃跑时,被国民党特务用铁钩钩掉后脑一大块头皮,未被抓获。后与安徽寿县派来学习的陈子路到皖北寻找游击队,未果,经天津到北平。同年,被党组织派往陕北,参与创建陕甘苏区工作。1937年10月,白坚任中共三边特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奉命调到晋西北,11月,任中共晋西北岢岚地委书记。1941年秋,晋西北各地委改按顺序命名,白坚任中共晋西区委第四地委书记。1942年8月,中共晋西区委第四地委改称为中共晋绥第四地委,白坚任地委书记。12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将中共中央晋绥第三分局与第四地委合并为新的中共晋绥第三地委,白坚任地委书记兼第三军分区副政委、政委。抗战胜利后,白坚调东北工作。1945年10月,任中共辽宁省工委副书记。11月,省工委撤出沈阳在本溪建立中共辽宁省委分委委员会,白坚任分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6年12月,中共辽宁省委分委改为中共辽宁省委,白坚任省委书记兼财经委员会主任、辽宁省军区副政委、政委。1949年调离东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坚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54年3月,任华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天津市委副书记、天津市副市长。1956年春,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同年5月,任电机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58年,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64年年初,白坚代表一机部参加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任一机部德阳建厂指挥部总指挥。“文革”期间,惨遭批斗,身心受到严重创伤,于1968年12月11日,含冤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

高登仕(1893—1969),男,汉族,又名高登士,靖边县席麻湾镇高渠村人,中共党员,劳动英雄。一生多次受奖,重视教育,获“热心教育”牌匾一块;支持革命工作,支持抗日战争,获“支援抗战”牌匾一块;努力生产,为革命捐献爱国粮,获“劳动模范”牌匾一块。

高登仕出身名门大户,重视文化学习,主动在自己家里办学校,使全庄十几个孩子都上了学。当时没有女孩上学,他就让自己女儿带头上学。在他的带动下,周围村庄的农民也把孩子送来上学。教室坐不下,高登仕就和大家一同凑钱盖了新教室,成立学校管委会,高登仕自任管委会主任。为了解决学校烧柴、资金等困难,他动员家长和老师带领学生栽树、种地增加收入。韩伙场七区区政府为表彰他热心发展农村教育,奖励他“热心教育”牌匾一块。高登仕虽为农民,但他有远见,爱家爱国,送女儿参军,大搞生产,支援军队。1943年,出席定边专署劳动英雄大会,会上又被选为出席11月26日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回家后,他积极宣传会议精神,宣传党的政策,动员村民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鼓励妇女纺线织布。1944年12月,高登仕再次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获乙等奖。1953年冬,他带领高渠群众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年转为高级社),后陕西省政府派工作组考察调研,总结经验,向全省推广,并将高级社改名“先锋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秦彦龄(1902—1970),男,汉族,又名秦彦林,靖边县镇靖镇人,农民。母亲早逝,8岁起打长工,练就过硬的种庄稼本领。

1935年,刘志丹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军解放镇靖,在革命思想影响下,秦彦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主任、农会主席等职。他重视教育事业,在恢复因战争而一度停办的镇靖小学过程中,积极奔走、慷慨解囊,为学校资助了大量财物,还上门劝说,动员孩子们入学。

1944年冬,秦彦龄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获“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甲等奖”,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47年,胡宗南率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秦彦龄积极组织民兵组成青年支前队,运送粮草、弹药,抢救伤病员。同时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巡逻放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彦龄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崔文峰(1891—1972),男,汉族,靖边县小河镇人,原靖边县参议员。祖籍绥德县赵家砭乡香云山村,1929年随父亲逃荒迁入小河乡郑石湾村,以揽工维持生计。

1935年,靖边解放,崔文峰分得土地,自耕自种。1941年,崔文峰响应中共靖边县委植树造林号召,带头植树造林。同时积极打坝、兴修水利。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修筑淤地坝5座,淤出耕地30多亩。

1942年,党中央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靖边县大办合作社。崔文峰自筹资金50万,吸股50万,办起了供销社,成立了股东委员会监督收支。大家拿到分红后,都感激地说:“老崔是我们的好当家人。”1944年,他被选为靖边县参议员,第二年被选为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代表。

1947年3月,胡宗南率敌进犯靖边,敌人抓住老崔百般拷打,他守口如瓶,始终没有泄露任何机密。崔文峰就是这样一个本本分分的庄户人,但他朴实无华的品德和勤恳劳动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姚以壮(1926—1973),男,汉族,靖边县镇靖人。原籍山西平遥,幼年随其父迁徙靖边县镇靖堡定居。先后在平遥王家庄、镇靖、宁条梁小学、榆林中学、绥德师范就读。

1940年7月,考入延安师范学校。1941年,延安师范毕业后,任镇靖小学教员。与著名诗人李季搜集、整理素材,编写了《张有雄转变》《有力出力》《反巫神》等10多篇剧本。其中《反巫神》剧本在1944年成为陕甘宁边区文教劳动英雄会调演节目,获得创作甲等奖。1946年,姚以壮调《三边报社》工作,再次与李季合作创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他与报社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用毛驴驮着石印机和马莲纸,坚持出版发行,宣传革命。

1949年,宁夏解放,姚以壮赴新解放区支援新区建设,任《宁夏日报》副总编。1955年,任中共甘肃省银川地委秘书长。其间,与李季、朱红兵合作长诗《银川曲》在《延河》上发表,后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1958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策研究室主任。陆续出版发行文艺作品大型现代秦腔剧《人间天上》《西吉滩》《玉凤簪》和电影文艺剧本《六盘山》等。1960年9月,在中央党校学习。其间被任命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1965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还兼任中国电影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姚以壮创作的剧本《西吉滩》受到错误批判,使之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残酷折磨。1968年,姚以壮恢复工作后,到银南地区、内蒙古牧区深入生活,收集大量民间素材,创作大型话剧《黄河战歌》。

1973年,姚以壮参加银南地区文艺调演大会期间,因病溘然长逝。1978年12月,宁夏文艺界为姚以壮及其剧本《西吉滩》召开平反大会。《宁夏日报》和《朔方》杂志陆续刊登姚以壮的遗作和纪念文章。遗作《六盘山》被搬上荧幕。

白云瑞(1897—1975),男,汉族,靖边县东坑镇三岔渠东渠沟人,中共党员。

1927年,白云瑞在本村旱地试种树木成活,年年种树造林,成绩显著。1943年3月被评为靖边县劳动模范。1950年被选为全国17位林业劳动模范之一,同年出席陕西省农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1年出席陕西省农林厅召开的林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2年11月出席陕西省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白云瑞早年靠揽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清苦。1925年举家搬到号称“火焰山”的草山梁半山上居住。他发现草山梁虽然称“火焰山”,但还是长着几棵树,心想:“能活一棵树,百棵、千棵也能活。”他决定靠种树来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从亲戚家弄来8棵柳树栽子和31窝沙柳,精心栽种。这些柳树、沙柳竟然都活了。这下他信心百倍,一头扑在草山梁上开始种树。1940年,靖边县政府号召群众植树造林。白云瑞组织胶泥茆子村20多户人家合伙种树,成材变卖,通过分红日子有了起色。1945年前后,他又在草山梁上试种冬麦,获得成功。多年来,他带领当地群众植树达2万多株,种冬麦100多亩。白云瑞一家的日子好过了,周围群众的日子也好过了。1942年,著名作家吴伯箫采访了白云瑞,并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长篇通讯《火焰山上种树》。1944年,他出席三边分区劳动英雄大会,11月在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他的布质奖状上题了词,大会授予他劳动模范特等奖。1945年,白云瑞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特等奖”(198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补发“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书”)。

谢德昌(1896—1976),男,汉族,靖边县青阳岔镇龙腰镇谢台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1927年,谢德昌投军于陕北榆林井岳秀八十六师石谦旅当兵。受谢子长的影响,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清涧起义。后随起义部队南下,打宜川负重伤,回家养伤。

1932年冬,中共安定地下党组织派共产党员王海兰去青阳岔园则沟、谢台一带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其间,发展谢德昌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德昌入党后,利用地理环境熟,人缘关系好,积极在青阳岔、畔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开辟根据地,发展党员。1933年11月,谢德昌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先后参加了张家圪台、两河口战斗,因伤退役家中养病。

1947年,胡宗南进攻陕北时,谢德昌任独立营游击大队队长,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组织民兵自卫还击,为保卫党中央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德昌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建设,一直担任青阳岔镇龙腰镇大队大队长。1976年11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王国保(1893—1978),男,汉族,又名王国宝,靖边县新农村乡人。

自幼家贫,曾靠揽工为生。后来,租种别人家土地,由于他辛勤劳动、节俭持家,家境渐好。王国保每天鸡叫就起床,出门总要背个粪篓。一块线单子被面一盖30多年,一块“羊肚子”手巾、一条布腰带一扎10多个年头。穿衣服一辈子不扎领子,有人不解,问他为何这样?他说:“一条领子节省2寸布,一辈子能节省多少?”

土地革命开始,王国保受革命思想熏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积极分子。抗战时期,王国保一家努力生产,多打粮食,年捐黄米20多石(每石约250公斤),成为全县出名的捐粮大户。为了支前抗日,他送两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1943年,王国保出席陕甘边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45年,出席陕甘边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再次荣获“陕甘边劳动英雄”奖。1951年,出席陕西省和西北五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3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又一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国保遭受残酷批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平反后,他仍和过去一样,辛勤劳作,对党忠诚。1978年去世。

王秉印(1895—1979),男,汉族,靖边县席湾人,小学文化。1928年当地大早,颗粒无收,全家逃荒外出开荒种地。1931年返回靖边。

抗日战争初期,王秉印积极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耕三余一”的号召,在自己的土地上辛苦劳作。经过三四年的艰苦奋斗,十三四口人的大家庭粮食满仓、牛羊满圈、骡马成群,成了全乡第一富户。

致富不忘本,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有人出人,有粮出粮”的号召,送长子、次子参加革命,还每年送交18石黄米支援前线。

1942年,王秉印积极投身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带领全家人开荒200多亩,修引洪漫地坝6道,造地150余亩,年产粮3万余斤,向国家交售救国粮1万余斤。王秉印在开荒种地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及养殖业的发展,庄前屋后、地垄地畔都种满了树木。并从外地买回梨、果苗,栽植了20亩,育果树苗15亩。王秉印爱树如命、种树入迷,逢植树季节一有空儿就出去种树。有时,走在路上,遇见活树枝、桃核、杏核就挖坑种下。若有亲友探视,让先栽几株树后才领回家招待。曾独闯南老山几个月采集到马杜梨种子带回闫家湾育苗20多亩,以嫁接果树。他还动员乡亲们植树,并把自育的各种树苗无偿支援给周围人家栽种。1951年,王秉印在省里开完劳模会,买了5盆优质果树苗,将果苗空运到延安,又雇牲口驮运回闫家湾村,精心栽培,全部成活,造林范围由闫家湾扩展到号称“八百里火焰山”的西草山梁。

王秉印还非常重视教育。除了自己读书看报外,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响应毛泽东“文化大翻身”的号召,自己出资聘请教师,在自家院里办起了一所小学,让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孩子就近上了学。

1945年,王秉印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并获“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乙等奖”。

1954年,在他60寿辰时,当地政府、乡亲和族人赠送了“劳动英雄”“造林先锋”“陆拾花甲”3块金字匾,悬挂于大门之上,予以褒奖。

刘玉珍(1901—1980),女,汉族,靖边县杨桥畔镇九里滩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因家境贫寒,随其父流浪到靖边县杨桥畔镇九里滩村落户。1934年冬,红军游击队在九里滩村开展革命活动,刘玉珍秘密投身革命,参与打土豪、分田地斗争。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刘玉珍积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号召,支前抗日,组织妇女学习纺线织布,为八路军做军鞋、手套,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纺织能手,并带头参加妇女识字班学习,教唱革命歌曲,拥军优抗。1943年,刘玉珍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4年春,刘玉珍动员本村农民率先办起了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生产者”。1957年,刘玉珍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刘玉珍先后担任九里滩副乡长、乡妇女联合会主任、靖边县妇女联合会执委会委员、陕西省妇女联合会执委会委员等职。

沈秉良(1914—1981),男,汉族,陕西省靖边县小河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给地主打长工。

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靖边县龙州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靖边县政府巡视员、区长、科长,三边专署副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厅科长、农林厅科长、农业厅副厅长、扶贫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正厅级),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等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沈秉良在靖边工作过14个年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毅然投身革命,参加红军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杀恶霸斗争,积极参与创建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他响应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修渠打坝,引洪漫地,发展养殖业;组织劳动互助组,妇女学习组,杂务组和合作社等民间组织,为抗日统一战线服务;禁止赌博、买卖婚姻、抽大烟、迷信和封建家庭暴力等恶习,改造“二流子”。在执行土地分配、核定阶级成分等政策上,沈秉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愿意团结抗日的地主、富农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给予优惠政策,发挥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的积极性。沈秉良在镇罗区、新城区任区长时,不徇私情、秉公执法,大得民心。区乡人民呼之为“沈青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时,他团结回族各族人民,积极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197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给了农林口50名招工指标,他把这些指标全都用于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和家庭困难的干部子女安置上。他的一个侄子得知消息后去找他,希望留一个指标给自己。沈秉良坚决拒绝,并说:“指标应该给对革命有贡献的老同志和家庭特别困难的干部,不是给咱家的。”其侄子深受感动,十分敬佩大伯的无私革命精神,愉快地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劳动。

胡建功(1921—1983),男,汉族,字懋勋,靖边县杨米涧镇寇庄村人。幼年时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

1936年8月,中共陕北省委派工作团,随红三十军在靖边县新城堡一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胡建功受影响,于同年10月间参加革命。起先在镇罗区黄蒿地台乡、韩家沟乡、陆家湾等乡任青年宣传员。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任靖横县镇罗区二乡青年宣传委员。11月,靖横县改称靖边县,先后任镇罗区二乡、三乡、四乡青年抗日救国会委员、乡长、支部书记、区宣传委员等职。1945年10月,历任宁条梁中心区邮政局局长,三边邮政分局副局长、局长、襄办等职。在宁条梁中心区邮政局工作期间,胡建功冒着生命危险,以邮通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做了大量革命工作。当时,邮政路线极其复杂,邮件投递全靠人背、肩扛、驴驮。沙漠地带极易迷路,胡建功采取每一百步栽杆做标记,拴风铃为信号的方法,克服了迷路的困难,多次完成了党交给的邮通任务,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表彰奖励。

1949年,宁夏解放后,胡建功赴宁夏支援新解放区建设,先后任宁夏吴忠市邮政局军代表、局长。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胡建功先后担任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党组成员、邮电局局长等职。曾当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建功遭到错误批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工业学大庆”会议,胡建功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副团长赴京参加会议,受到时任中央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蔡培修(1919—1984),男,汉族,陕西省靖边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www.xing528.com)

1933年,参加当地赤卫军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1935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入伍后,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太行军区交通队队长,其间,吃苦耐劳,坚持敌后斗争,传送文件,输送干部,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受到太行军区政治部书面表扬。1945年,任太行一分区独立营营长,曾带领部队与日军作战,三次打通日寇对元氏县的封锁,为巩固和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两次受到太行军区的通令嘉奖。1948年,先后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战役。1949年,代理团长职务期间,指挥了秦岑战斗,承担主攻任务,四次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大获全胜,受到军区通电表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培修奉命参加康藏平叛工作,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平叛后,扎根青藏高原。曾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杜芝栋(1898—1986),男,汉族,靖边县镇靖镇人。杜芝栋从小酷爱文娱活动,是一个听到锣鼓声便待不住的“红火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逢年过节,他既是镇靖街秧歌队的积极组织者,又是主要演唱者。《张连卖布》《捡柴》《钉缸》等均是他的拿手好戏。

杜芝栋不但能演戏还能编戏。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本村青年通过文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亲自编创演出《破除迷信》《洋铁战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防荒抗旱》《不识字的害处》等剧目,受到三边分区政府的表扬。

1981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给杜芝栋来信

杜芝栋非常热心于文学青年的培养。著名诗人李季、剧作家姚以壮在镇靖小学任教时期,曾以杜芝栋为师,每有新作,必先请教。后来,李季、姚以壮在回忆自己的创作道路时,称“杜芝栋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周扬(时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曾邀他去“鲁艺”给学员拍戏、讲编演经验。

1944年,杜芝栋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获“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甲等奖”。毛泽东在接见大会代表时说:“杜芝栋同志是庄户人的大文人,编剧、演戏不为名,不图利,大家要向他学习!”

1981年1月,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周扬给杜芝栋来函称“农村业余活动的老将”。周扬的鼓励使杜芝栋受到了极大的鼓舞。1983年,榆林地区民间文艺汇演,85岁高龄的杜芝栋登台演出,受到观众的赞誉,并获得荣誉奖。同年5月26日,《陕西日报》发表了《文艺活动的老将杜芝栋》。杜芝栋是靖边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信天游》《靖边大秧歌》《靖边霸王鞭》《靖边腰鼓》《靖边二贵摔跤》《靖边勾灯》等表演艺术第一传承人。

王自福(1907—1986),男,汉族,原名王培谋,靖边县青阳岔镇阎家老庄人。原籍延安人,父辈因灾荒,由延安逃难到青阳岔总关口阎家老庄定居,幼年受私塾启蒙。

王自福爱好养牛、养羊和种树。经过艰苦奋斗,几年里发展得牛羊成群、绿树成荫,是青阳岔周围知名的殷实富户。他为富宽仁、仗义疏财、怜贫济困,将自己的土地无偿让给移来本村的贫困户耕种,还给特困户支援牛犋、籽种等。

1933年,谢子长来青阳岔总关口一带宣传革命,王自福深受启发。1934年春,王自福与王治邦、王仲明等人在青岔组织起一支30多人的赤卫军中队,王自福任一分队分队长,赤卫军保卫村庄安全,配合安定游击队开展拉豪绅、杀恶霸、除盐吏等斗争。王自福参加革命后,偕同王治邦、谢宝善等去说服青阳岔崖窑的地主民团王锦秀,弃暗投明,参加赤卫军。赤卫军中队由30多人发展壮大到300余人。同年6月,成立了赤卫军大队,王自福任赤卫军大队一中队队长。8月,经谢宝善介绍,王自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成立了中共青阳岔支部干事会,任支部书记。9月23日,王自福带领200多名赤卫军,攻克了据守在西张家沟的反动民团后,连夜驰援顾老九游击队围攻张家山民团沈桂芳的崖窑战斗,胜利地消灭了两股民团。

1935年5月,刘志丹率部攻克镇靖城期间,王自福组织人员做后勤保障工作。9月17日,靖边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王自福当选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36年3月,任靖边县苏维埃政府赤少部部长。1940年,任中共青坪区委书记。1946年,先后任靖边县长城区区长、中共青坪区委书记。1949年,赴宁夏新解放区工作,任宁夏中卫县民政科科长等职。1979年退休。

姬英秀(1906—1986),男,汉族,靖边县杨米涧镇墩渠村人,出身农民家庭。

1920年入私塾启蒙,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任镇罗区五乡党支部书记。1944年1月,在中央延安党校行政班学习。1945年8月,任镇罗区四乡党支部书记。1946年8月,先后任镇罗区副区长、区长。1947年,任新城区区长、区委书记。1949年10月,姬英秀支援大西北赴宁夏工作。1956年,任甘肃省白银市农牧局局长。

姬英秀是靖边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他在靖边县区、乡工作14年之久,是靖边县革命创建时期的重要党史人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镇罗区一带散发传单,宣传革命,动员青年农民参加赤卫军,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员、共青团员,协助建立乡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同时,组织民兵自卫队,维护地方治安,与国民党方面挑起的摩擦做坚决斗争;组织区(乡)生产委员会、变工队、生产杂务组等,开展大生产运动。他在镇罗区五乡组织起以毛驴为主的畜力常年运输队,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户户脚”贩运队,从盐池到延安贩运食盐,搞活物资交流,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1945年夏,靖边境内蝗虫成灾。他紧急动员区乡人民群众组成灭蝗队,进行人工扑灭,保住了万顷田禾正常生长。群众称赞他是“为民爱民的好书记”。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马鸿逵部进犯陕北,姬英秀组织人民群众坚壁清野,为解放军积极筹粮备草;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做军鞋衣被,支援前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姬英秀被派往甘肃新解放区工作。他坚决执行党对新解放区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群众,打击敌、特、反活动,保卫新生政权。1962年,调回靖边县工作,任新桥国营农场党委书记。1965年,离职休养。

谢宝善(1905—1987),男,汉族,靖边县畔沟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念不起书,童年时给地主拦牛放羊。

1934年,谢宝善经樊锦堂、阎泽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安定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联络青阳岔、畔沟一带贫苦农民青年,组织起10多人的大刀队和20多人的赤卫军,展开打土豪、斗恶霸、分田地的革命斗争。在谢宝善的带动下,许多贫苦青年纷纷参加赤卫军。7月,赤卫军、大刀队发展到150多人,扩编为赤卫军大队。1934年六七月间,谢宝善先后介绍刘以江、刘忠山、郑来锁、李彦祥、武仲福、高怀孝、李向山、张文明、徐士林、王自福、王治邦、王仲明、王仲仁、高登英、王锦维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谢宝善在青阳岔的新庄洼村主持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共青阳岔支部干事会。会后,谢宝善又介绍邵存发、高增贵、阎国安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园子沟和褡裢沟成立两个支部干事会。9月,红一团从安定来靖边青阳岔、畔沟一带活动。谢宝善带领大刀队、赤卫军积极配合红一团开展武装斗争。在攻打麻城界十里嘴崖窑驻守的鲍有龙、李子胜两股民团时,谢宝善向民团宣传红军和共产党的政策,两股民团最终缴械投降。

1934年冬,谢宝善任中共白狼城区委书记,1935年1月,任赤源县政府巡视员、政府副主席。4月26日,谢宝善带领红军游击队配合红二十六军赴寺畔歼敌一整连,缴获大量武器弹药。6月28日,配合红二十六军参加解放镇靖的战斗并取得胜利。

1936年1月,谢宝善随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赴晋抗日,担任地方工作组组长。同年4月回到陕北,先后任中共长城特区区委书记、青阳岔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巡检区委书记、中共青坪区委书记、中共长城区委书记等职。1949年,支援大西北赴宁夏新解放区工作。1953年6月,回靖边任中共镇罗区委书记。1956年3月,任中共靖边县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共靖边县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贾志洁(1907—1987),男,汉族,原名贾尊廉,靖边县镇靖麻黄梁人。

1935年,贾志洁参加革命,任镇靖区苏维埃政府文书。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青阳岔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主席。1936年11月,任镇靖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8年,当选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议员,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上级政府的多次表彰奖励。1941年,在延安行政学院学习,结业后,长期从事学校后勤工作,先后在延安行政学院、延安大学分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担任总务科、供给科副科长,多次被评为工作模范。

1951年,支援大西北,贾志洁调兰州筹建西北民族学院(现西北民族大学),历任总务处副处长、处长等职。1962年任西北民族学院副院长,是西北民族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错误批斗,身心受到伤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平反昭雪,恢复工作。

王兴邦(1913—1988),男,汉族,靖边县龙洲坪庄人。

1936年6月参加红军,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独立四营连副指导员,靖边县警三旅九团组织股长,陕甘宁三边分区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后,任宁夏军区独立四团政委,中卫县县长,宁夏军区人民武装部干部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干部部直属干部处处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任空军高级防空学校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空军第二高级专科学校政治部副主任。1964年4月转业地方工作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农林政治部副主任、政协四川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

王兴邦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中,艰苦奋斗、英勇善战。他曾多次参加保卫陕甘宁边区等战斗,被先后授予“八一奖章”“二级解放勋章”“三级自由独立勋章”。

“文革”时期,王兴邦同志遭受残酷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但他对党忠诚,在身临逆境之时不畏强暴,同“江青反革命集团”做坚决斗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李子厚(1906—1988),男,汉族,靖边县青阳岔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1934年9月,李子厚经王自福、王治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17日,中共靖边县党员代表会在店家城召开,李子厚当选中共靖边县委书记。1936年8月,在中共陕北省委党校学习。1941年1月,任中共镇靖区委书记。1942年6月,因病回家休养,后一直在家务农。李子厚是靖边县早期共产党员,因病中途脱离革命工作。在回乡务农的年代里,生活十分困难,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多年来,和村民们一起,起早摸黑,积极参与本村生产建设,兴修水利、劈山填沟、植树造林、修筑公路。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全家老幼缺吃少穿,而他却把分给自己的救济粮让给更困难的农民,自己则食不果腹,糠菜充饥。李子厚德高望重、处事公平,村民间发生矛盾纠纷,总找他出面解决,被村民们亲切地誉为“老县委书记”。

阎润民(1906—1989),男,汉族,原名阎守智,靖边县杨米涧镇人。幼年时期给富庶人家揽工,常遭受强邻欺凌,吃尽苦头。

1922年入私塾启蒙,1924年考入靖边县镇靖小学。受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思想的影响,遂产生读书报国的思想追求。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陕北榆林中学就读,结识了刘志丹、高岗、李树林等有志青年,因“闹学潮”遭到榆林镇守使井岳秀武装镇压,驱逐出校,辗转去延安中学就读。1927年,延中毕业后回乡任私塾教员。1935年秋,秘密参加红军游击队,担任经济指导员。1936年7月2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下旬,任镇罗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因宣传和领导革命运动,引起地方民团和地主豪绅们的强烈不满。12月20日,阎润民在马家高梁组织召开区苏维埃政府工作会议后,转移到漩水湾村。当日深夜,被云生瑞、牛生富两个民团包围。阎润民立即疏散工作人员,藏好文件,在突围中被捕。云生瑞命令团丁对阎润民棍棒交加、酷刑逼供。阎润民被打得遍体鳞伤,几次昏过去再被冷水泼醒,仍坚守党和政府秘密,只字未说。敌人气急败坏地喊:“砸碎这颗顽石蛋!”严刑拷打、百般凌辱,阎润民还是宁死不屈、守口如瓶。敌人无奈,拖着昏迷不醒的阎润民推到血淋淋的铡刀旁边叫嚷:“再不说,叫你头身分家。”阎润民坦然无惧,敌人只好将他投进大牢。

阎润民被捕后,中共靖边县委、县政府立即派人与宁条梁国民政府进行交涉,营救出狱。由于伤势过重,安排疗病休养。1937年,阎润民被党组织安排在镇罗区五乡小学任教。他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揭露和抵制国统区屡次挑起的摩擦斗争,开展全区文化教育活动,创办农民学文化识字班。1940年,阎润民到中共中央延安政治学院学习。1942年5月,分配到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工作,指派到绥德做统购工作。10月,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1943年5月,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往晋绥保德专区偏关县做统购工作。多次深入敌后方,将统购好的粮食、布匹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运回边区,解决边区人民生活所需。1944年调任晋绥财政处任出纳、保管。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他遵照边区政府的指示,利用本地资源,加工制造“特货”,组织支前运输队,将特货运往敌占区,置换大量骡马、布匹、金条、银币等运回边区,受到边区政府的好评。

1949年12月,阎润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四川,任运输队中队长、汽车队运输排排长等职。1950年春,运输队进入西康省会雅安(1955年并入四川省),遭到国民党残部包围。阎润民组织汽车队战士进行还击,并迅速转移车队,保住了军需物资。1950年5月,阎润民任西康省交通厅工程科科长,带领工程设计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恢复45公里的稚荣公路,新筑雅安至西昌,二郎山至西藏、毛尔盖等重要公路。1955年,任公路局雅安总段段长。1958年任雅安专区交通局副局长(副厅级)。

贾登榜(1909—1990),男,汉族,陕西省靖边县小河镇武家坡人,出身贫寒,幼年时期靠揽工为生。

193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中共靖边县委员会成立,任中共靖边县委军事部部长。11月,任中共三边特委宣传部部长。莅任四五天,县苏维埃政府警卫连连长叛变,贾登榜连同特委机关人员一起被俘。叛匪几次欲杀贾登榜,经熟人周旋保释。1936年10月,任中共镇靖区委书记。1937年8月起,历任靖边县苏维埃政府裁判员、青阳区区长、中共新城区委书记、中共镇罗区委书记。1947年7月,国民党刘勘部先遣独立团进入镇罗区。贾登榜组织民兵缜密侦察,动员全区人民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安全转移,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1953年7月,任中共峁界(九区)区委书记。1957年7月,任靖边县人民法院院长、中共靖边县第六届委员会常委。1979年离休。

袁占山(1920—1991),男,汉族,靖边县青阳岔镇榆树坪村人,童年时家境十分寒苦。

1935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先后在陕甘宁边区靖边独立营一连、定边警三旅四连、十二师通讯连任侦察员、排长、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等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瓦子川战役、西府战役和虎堤山战役。为完成国民党第二十二军起义整编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徒步数百公里到达整编部队,担任连指导员。一边训练,一边做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出色地完成任务。1951年2月至1964年9月,先后担任榆林军分区独立五团一营、二营副教导员,清涧县兵役局副政委等职。1964年10月,任榆林军分区后勤部部长、分区党委委员。1973年12月,离休后,担任老干部支部书记,分管军区家属委员会工作。曾被授予“二级功勋奖章”。1991年1月,出席陕西省先进老干部表彰大会,受表 彰。

曹伟(1968—1991),男,汉族,靖边县天赐湾乡墩坬村人,高中文化程度,共产党员。

1985年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八集团军二〇五师六一四团当战士。1989年,调入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一师特警六团,先后任战士、炊事员、饲养员,班长、营部文书、代理排长等职。任炊事员时,连队推荐他参加等级厨师培训,他硬是将这次机会让给别人,后又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军校。当他得知老班长也准备报考时,便将学习资料主动让出,并替老班长分担工作,又一次放弃了晋升的机会。战友胡友德父亲有病,他东拼西凑了100元钱,悄悄寄给了胡友德父亲。由于曹伟在生活上、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先后受到所在部队3次嘉奖,立三等功2次。

1991年3月7日,曹伟在新兵投弹训练中,为掩护战友而牺牲。北京军区授予他“舍己为人的优秀共产党员” 光荣称号。聂荣臻元帅为他题词“青年战士的楷模,向曹伟同志学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10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他为雷锋、王杰式的英雄人物。中共靖边县委、县政府,人武部组织全县开展了一场持续数月的向曹伟同志学习的活动。曹伟的骨灰一部分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安放在靖边县烈士陵园,一部分安葬在他的家乡。

田保霖(1898—1992),男,汉族,又名田宝霖,字润芝,靖边县王渠则镇人。青年时代,曾在天主教堂做事,后到内蒙古、宁夏、洛川、吴起等地做生意。

1938年,田保霖回到家乡。因见多识广,办事能力强,被党组织发展为积极分子。1941年,在中共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的支持下,田保霖创办了第一个民办合作社。合作社吸收群众股金74.04万元(边币),组织了有8头牲畜的运输队,从盐池驮运食盐到延安销售,又从延安买回土布、日杂品在本地出售。半年后,合作社赚回89.9万元。随后,合作社扩大经营范围,开办了油坊,不到两年盈利232.9万元,在全县乃至全边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导致布匹奇缺,群众穿衣十分困难。田保霖积极响应共产党生产自救的号召,做了241架纺车分配到全县各合作社,并且聘请会纺线织布的难民邹兰英为师,组织妇女学习纺织。不久,纺线织布在全县兴起,有效地解决了全县群众的穿衣问题。作家丁玲曾采访田保霖,撰写题为《田保霖》的通讯在《解放日报》上登载。1944年,田保霖出席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主任联席会议,获“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特等奖”,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靖边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阎光仁(1907—1992),男,汉族,靖边县席麻湾镇大湾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过2年冬书,全家靠揽工为生。

1936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和中共陕北省委工作团来靖边县新城一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阎光仁参加了革命工作,在黄蒿地台、黄草塔等地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游击队,与地主、富农、豪绅展开斗争。同年8月,镇罗区黄蒿地台乡苏维埃政府成立,阎光仁任乡土地委员,由于工作认真积极,得到区乡领导的表扬。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镇罗区二乡(黄蒿地台)组织委员、中共镇罗区组织委员、中共新城区委组织委员兼宣传委员。1939年7月,在陕甘宁边区延安党校学习。1941年3月,先后任中共镇罗区委书记兼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中共龙州区委书记、镇罗区副区长、中共吴起县五区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综合地质大队党委书记。20世纪60年代初,在家当农民的儿子去兰州找到正在省综合地质大队当领导的父亲,请求父亲给安排工作。阎光仁听了,郑重地答复:“那不行,都当干部谁来种地?没有粮食,当了干部吃什么?”又耐心的解释说:“不要小看农民,农民很好,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当农民也很光荣,说不定哪一天我也会回家种地。你就安心的扎根农村吧。”这件事在兰州和家乡广为流传,成为街谈村议的话题。群众赞扬阎光仁是为政清廉、无私奉献的楷模。

谢怀德(1915—1995),男,汉族,陕西省靖边县畔沟人。

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赤源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部长,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巡视员,横山县长城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横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党团书记,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裁判部部长等职。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巡视员,边区政府公路局副局长兼党总支书记,富县县委常委、县长、军政委员会委员,子洲县委常委、县长、党组书记,中共延安市委书记、市长、党组书记,陇东地委常委、专署第一副专员、边区工作团副团长、西北党校第一区主任,渭南地委常委、专署专员、党组书记,边区政府交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陕西农林厅厅长、党组书记、农办主任兼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一副省长兼农业办公室主任等职。1964年,任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1978年7月,谢怀德先后任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常委兼陕北革命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委书记、陕西省绿化委员会主任等职。谢怀德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董怀月(1916—1995),男,汉族,靖边县王渠则镇大黄口则村人,幼年丧父母,靠给地主揽工为生,生活极其贫困。

1936年11月,参加革命,在新城区五乡当自卫军队员。1938年,任自卫军副连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新城区五乡乡长。1942年,任新城区自卫营副营长、营长。1945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安边县宁条梁中心区副区长。1947年3月,任中共砖井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宁夏吴忠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党组成员、处长,中共银川市委常委、政法党组书记、公安局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1945年夏,董怀月任镇罗区自卫营长时,蝗虫成灾。董怀月动员全区146名自卫军队员组成灭蝗队在镇罗区二乡开始示范人工灭蝗。其间,向民众宣传破除迷信,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编唱“灭蝗曲”,在群众中传唱。经过日夜奋战,保住了全乡千余亩庄稼。群众称赞“为民的董营长”。抗战胜利后,董怀月任宁条梁区长时,国民党军队多次骚扰偷袭,暗杀边区干部群众。一次,区政府机关转移到草山梁一带办公时,遭敌人包围,子弹打得沙土飞溅,敌人高叫:“董怀月,你瞧瞧看,快离开宁条梁,不然的话要你的性命!”在这种艰难环境中,他依然组织群众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47年,出任中共砖井区委书记时。胡宗南大举进攻陕北,宁夏的马鸿逵也遥相呼应,砖井区也是马军重点侵犯目标。董怀月领导全区人民群众与敌周旋,实行坚壁清野,组织青年民兵实行自卫反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怀月到宁夏新解放区工作。1995年去世。

张青(1918—1995),女,曾用名张美英,靖边县席麻湾镇广阳湾(原名死羊湾)村人,出身贫农家庭。

1936年2月,张青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安塞县一区苏维埃政府搞青年工作,8月在二区苏维埃政府搞妇女工作,10月,任中共安塞县委妇女部部长。1937年4月,到中共陕北省委党校(驻地蟠龙)学习。10月,任中共安塞县委妇女联合会主任。1938年3月,任靖边县镇罗区(管辖新城、巡检两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7月,到陕甘宁边区党校学习。1939年2月,任延安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1940年2月,奉命调山西开辟抗日根据地。3月8日,受到在晋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的一二〇师师长贺龙的接见。4月,任交城县妇女抗日救国会秘书。1942年5月30日,回到延安后,组织决定让她照顾身患重病的丈夫林巩山,负责其丈夫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不久,调中共陕北区党委妇联工作。1949年8月,调中共陕北区党委组织科工作。1950年4月,任安塞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1951年,任延安地委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1952年,任陕西省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1954年,到中央党校学习。1956年7月,任黄陵县副县长。1961年任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1967年,黄陵县文革委员会成立后被免职。

柳海清(1919—1997),女,汉族,靖边县杨桥畔镇九里滩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1936年参加革命,搞宣传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任靖边县长城区妇女联合会主任。1938年2月,任镇靖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1939年8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妇女班学习。1941年,被西北局派到延安枣园模范乡搞妇女工作。1942年冬,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展整风工作,在此期间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大生产运动。1944年,调任中共靖边县委,搞妇女工作。1945年10月,在延安党校学习期间,西北野战军东渡黄河到山西搞地方工作。1946年,到中央党校学习土地改革政策。1947年春,调联防司令部政治部工作,随军转战陕北。1948年秋,随中央土改工作组到黄龙开展土地改革。1949年1月,调西北军区前总图书室工作。1950年,调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工作。1970年,因病离职休养。

冯怀亮(1921—2002),男,汉族,靖边县龙州镇西梁坬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幼年在龙州小学读书。

1937年1月,参加革命。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青坪区青年救国会主任、乡长、乡指导员、区委副书记等职。在区、乡工作期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深入基层,宣传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征粮筹款支援前线,多次受到县委的表扬奖励。

1949年,任中共靖边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51年,任中共榆林地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54年,在西北党校学习。1955年,任中共榆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61年,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在任期间,正是全国人民生活困难时期。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适当放宽自留地,下放林木,下放毛驴归农民管理和饲养。由于他在当时“顶风”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深受广大农民拥护。1970年,任吴堡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书记。在吴堡,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坡修梯田沟打坝,山山峁峁都绿化”的战略规划。领导全县干部群众投入到战天斗地的农业生产中。其间,他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改变面貌不懈努力。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新修水地、坝地12万余亩,“三田”达到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0%,粮食逐年增产,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他的先进事迹由中央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播放,并将典型事迹制成图片在全国展览馆展出。吴堡县被中央树为黄土高原治山治水的一面红旗。

1975年,冯怀亮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1977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延安地委和市委工作期间,仍然坚持治山治水,改变生态环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将延河西起磨家湾,东至姚店村40多公里的旱地裁弯取直,改造为水地,使延安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受到中央水电部的表扬,树立为实践延安精神的典型。1982年,任陕西省陕北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尔直(1909—2003),男,汉族,靖边县原畔沟乡寺畔村人,出身富裕农民家庭。

1923年,考入横山县第一高等小学就读,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因“闹学潮”被开除学籍,驱逐出校。李尔直等几名被开除学生几经周折,上榆林府请愿,最终回校复课。

1928年,靖边、横山县遭遇特大年馑,官府下拨的微薄救济粮款,被石湾镇联保主任贪污克扣。李尔直父亲李嘉旺深感不公上告到横山县衙,反被投入大牢惨遭折磨,含恨而死。正在一高就读的李尔直将横山县长告到榆林府,赢得官司,横山县县长被撤职。后李尔直在新任镇长鲍有龙处当文书。1933年,李尔直任民国横山县石湾镇镇长(此时脱离中共组织关系),其间,与红军往来甚密,为红军办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后被榆林第八十六师驻石湾营营长张英渠告发。井岳秀令张英渠逮捕李尔直,李尔直趁月色从城墙溜下逃走。不久,入国民党榆林军官培训班学习军事。其间,又遭通缉,被迫离校。

1937年3月,李尔直经横山县政府主席谢怀德介绍参加革命工作,任县苏维埃政府总务科科长。9月,在青阳岔小学任教员。1938年秋,出席靖边县第一届参议会,当选常驻议员。1941年,靖边县第二届参议会召开,李尔直当选议员,并任靖边县教育科科长。1944年秋,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1947年1月,李尔直任三边党校副校长。1949年,支援大西北新区工作,先后任中宁县、磴口县县长。1950年,入西北党校学习,学习期满后,先后任陕棉二厂党委书记、陕棉一厂党委书记、国棉一厂党委书记。

王治邦(1913—2005),男,汉族,别名良策,靖边县青阳岔镇总关口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1932年参加革命,1934年在家乡组织起赤卫军中队,任中队指导员、大队指导员。同年8月,由谢宝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阳岔支部干事会组织委员,在青阳岔、畔沟、卧牛城、沈家圪坨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员,组织贫困农民拉豪绅、杀恶霸、斗地主、分田地,并指挥赤卫军消灭地主民团。同年,任赤源县第六区筹建办事处处长。1935年1月,任苏维埃赤源县第六区政府主席。6月28日,刘志丹率部解放镇靖城,王治邦组织地方民众及游击支队积极筹粮草、派向导、做云梯,支援红军攻城。9月17日,靖边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王治邦当选政府县长。1937年9月20日,靖边县、横山县、新城县合并为靖横县,王治邦任靖横县政府县长。1938年,任靖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0年兼任靖边县自卫军大队长。在对敌斗争过程中,他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1943年,在全县兴修水地1300余亩,造林28600余亩。靖边县成为陕甘宁边区水利建设模范县,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表扬。

1948年1月,王治邦受组织委派,赴甘肃工作,任陇东分区(庆阳分区)副专员。1949年,任平凉分区第一任专员,领导了1950年平凉地区“五八”反革命武装叛乱的平叛工作。1952年调甘肃省财委工作,先后任省财委计划局局长、兰州市委书记和省委委员、省政府委员等职。1958年,任甘肃省试验田团长兼徽县第一书记。其间,发现徽县群众生活极其困难,疾病和外逃等问题十分严重,王治邦顶着当时盛行的虚报、浮夸风的压力,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从省上争取回450万斤救济粮,赈济困难群众,徽县人民感激地说:“是王书记救了我们徽县人民。”1962年,王治邦调任酒泉地委第一书记,在任8年时间里,狠抓水利建设,先后修筑了数10条高标准的水渠和有适用价值的水库,还营造了10多条防风固沙林带,使戈壁大漠焕发了新的生机。1970年8月,调任天水、武都地委任职。1972年,任甘肃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省建设委员会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等职务。1980年赴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辞去甘肃省政府工作后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文革”期间,被围攻批斗,遭到了无情打击,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但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群众的团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85年离休后,还十分关心党史工作,先后撰写了《三见刘志丹》《巴图湾谈判》《黄瓜塌运药》《商驮风云》《对1950年平凉地区五八平叛的回忆》《靖边革命武装和人民政权的建立发展》《巧用邮通、为我服务》《西张家沟提枪》等多篇回忆文章,为陕、甘两地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张宗弟(?—?),男,汉族,靖边县青阳岔镇园则沟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给富人揽工,受尽歧视。

1932年冬,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在安定县成立,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中共安定县委派共产党员王海兰去靖边通过亲戚关系,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王海兰首先物色了青阳岔园则沟的张宗弟、谢德昌二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宗弟参加革命后,随红一支队负责人强世清、白得胜到靖边的畔沟、青阳岔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不久,张宗弟随强世清、白得胜带领红一支队去甘肃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合,得到刘志丹的支持。张宗弟返回安定县后,奉谢子长的命令到靖边畔沟做地主民团阎泽民的策反工作,使其弃暗投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受到谢子长的表扬。1934年春,张宗弟说服青阳岔民团王锦秀参加了红军游击队。8月,张宗弟根据中共安定县委的指示,在园则沟、高石崖一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9月下旬,先后介绍了邵存发、高增贵、阎安国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园则沟召开党员代表会,成立了中共园则沟支部干事会。后随谢子长活动在安定地区,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米永林(1924—2010),男,汉族,陕西省靖边县杨米涧镇米家洼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靠揽工为生。

米永林13岁时被邻居雇佣送入学堂,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1940年,到陕甘宁边区在定边创办的三边公学去深造。毕业后分配到镇罗区抗日民主政府,任青年主任。1941 年10月,调延安桥沟门化工厂工作。1942年,先后在靖边县警卫队、工会、县委、县民教馆工作。其间,积极宣传动员青年学文化、搞大生产运动。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4月,先后任靖边县新城区组织科科长、区长、区委书记等职。1947年,胡宗南大举进攻靖边时,米永林组织动员全区人民实行坚壁清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48年3月,马鸿逵部再度进攻三边,为支援西北野战军,米永林组织带领500余人的担架队随军作战。

1949年5月,米永林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往宁夏新解放区吴忠市宁武县进行接管工作。1961年3月,任中共甘肃文县委书记。其间,文县因浮夸风导致人民群众缺吃少穿,老百姓靠挖野菜、剥树皮、摘树叶充饥。米永林深入农村,了解民情,实事求是地向地区写报告:开仓放粮,抢救人命。遏止了因贫困饿死人的现象,安定了人心。

“文革”期间,米永林遭受百般折磨,身心受到极大伤害。1977年,平反昭雪,恢复党籍,恢复工作。

李凤莲(1920—2012),女,汉族,靖边县畔沟乡人,出身贫苦家庭,靠父亲揽工维持家计。

1935年,李凤莲参加了革命,先后在延安红军供给部被服厂、中央印刷厂当工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得“三八”纪念大会模范妇女奖。1940年,获边区总工会劳动英雄奖。1942年,她又被调到被服厂工作,在女工班锁扣眼。工作中埋头苦干,努力学习技能,被厂里评为先进。她的事迹两次被《解放日报》报道,山东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女工的榜样李凤莲》连环画册。1943年,被评为女工劳动英雄,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获得奖章1枚,毛呢衣服1套,肥皂2块,毛巾1条。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获奖5万元。

1950年10月1日,任弼时(右二)、李凤莲(左一)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凤莲历任沈阳军需被服厂军事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处长,北京前进棉纺厂党委书记。1949年,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年10月1日走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

贺启旺(1914—2016),男,汉族,曾用名贺起旺,靖边县天赐湾乡油房湾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期给富人拦牛羊,当长工,受尽歧视和剥削。

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在靖边龙州区搞青年工作,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创建区、乡苏维埃政权。1938年,任龙州区抗日民主政府第四乡、第六乡指导员。1942年,任龙州区抗日民主政府第四乡乡长。其间,贺启旺积极参与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领导全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开展垦荒种地大生产运动;组织变工队,拥军优抗;组织食盐贩运队,搞活经济,粉碎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的经济封锁。

1945年8月,任龙州区民兵营营长。1947年,胡宗南进攻陕北,贺启旺积极组织民兵进行自卫还击,坚壁清野,积极支前,为打败胡宗南进攻陕北作出重要贡献。1948年12月,任镇罗区区长。1949年9月后,先后任宁条梁镇区长、区委书记,龙州区委书记,工交局局长,县财政科科长,社企局局长。1979年离休。

李树林(1905— ),男,汉族,字有竹,靖边县胶泥墩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曾在横山一高、榆林中学就读,结识刘志丹、高岗等共产党人,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榆林中学学生会会长。1928年,任横山一高教师、校长、中共党支部书记。1930年,受中共陕北特委派遣,去甘肃国民党军苏雨生部搞兵运,任学兵队司务长、中共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同年5月,任雷中田第三旅三连连长。1931年,杨虎城改编第三旅为新编十一旅,李树林仍任三连连长,与共产党员胡立亭、高鹏飞组成地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1932年,被人告密,旅长石子俊收缴了全连枪械。李树林采用“韬光养晦”策略,独善潜修。此时,驻庆阳的蒋云台趁石子俊去兰州开会之机,想吞并十一旅。紧急情况下,旅参谋主任王子庄和石子俊妻子杨静仙决定将枪弹交还李树林连,负责保卫旅部。李树林圆满完成了保卫旅部任务,深得石子俊信任。同年7月,中共党员高岗到庆阳同李树林商议起义,因条件不成熟,李树林继续潜伏待机。1937年,十一旅驻防三边,归邓宝珊部,李树林升任一团团副、营长。1945年10月,李树林协助牛化东起义,任二团团长,在三边分区部队的配合下,歼灭了宁条梁史舫城900余人。起义部队到延安后,毛泽东、朱德赞扬起义部队“是历史的火车头”。不久,李树林任独立师参谋长。1950年,独立师奉命开往东北,编为坦克第三师,李树林任师参谋长。1951年,李树林任北京坦克学校校务部副部长和第三坦克学校物资保障部部长。1956年,任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副厂长、顾问等职。1983年离休。

乔桂章(1916— ),男,汉族,靖边县海则滩镇大石砭村人,幼年入私塾启蒙。

1935年7月,参加陕北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靖边县大石砭一带创建苏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36年,任横山县第八区团委宣传部部长、青年主任。1938年至1940年,任靖边县青救会组织科科长、青救会主任。1942年至1945年,任靖边县长城区区长,曾根据中共三边地委指示,在长城区所辖的3个乡,组建了110余人的骑兵大队,在曹动之的领导下开展自卫保卫工作。胡宗南、马鸿逵进犯三边时,他先后任靖边县委宣传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在青坪区组织自卫军开展自卫保卫战,同时在青阳区、青坪区开展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并任土改和整党工作团团长。

1949年春,西北局从三边地区抽调一批干部支援西北新区,乔桂章赴伊克昭盟新区工作,任杭锦旗工委副书记。1949年,“九·一九”绥远和平起义后,入杭锦旗进行和平接管和和平改造工作。1951年任杭锦旗旗委书记、伊盟军区八支队政委。

1960年,任巴盟盟委副书记。1963年,参加中国与蒙古国勘界工作,时任队长,完成了中蒙勘界树桩1300多公里的任务。1964年,带队深入边境地区,发动牧民群众配合边防站,巩固边防建设。

“文革”期间,乔桂章深受迫害。平反后,任巴盟“五七”干校党委书记、校长。1981年,任乌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年底,离职休养。

高有彪(1920— ),男,汉族,靖边县畔沟高石克村人,出身农民家庭。

1935年,在刘志丹的骑兵团当兵,参加过攻打横山县城战斗。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任骑兵旅排长。1946年,任骑兵旅四连指导员。1947年,任特务连连长。1951年,任绥蒙军区骑兵旅教导队大队长、骑兵一师二团参谋长、骑兵二师五团团长。1967年,任兰州军区农建第一师师长。1968年至1972年,在“三支两军”工作中派驻西北铝厂任军事管制组组长兼党委书记。1972年至1980年,任甘肃省定西军区司令员、顾问。

高有彪戎马一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参加了陕北革命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大青山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转移,带领一连战士经过三天三夜的争夺战,在弹尽粮绝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最终靠一把砍刀成功突围,荣立三等战功,受到总队嘉奖;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过绥包、集宁、张家口等重要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任骑兵二十五团团长时,奉命在甘南、青南、川南等地执行剿匪平叛任务,该团被誉为“草原骑兵英雄团”。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该团摄制《草原铁骑》专题纪录片,在全国上映。他先后荣获“独立自由奖章”“八一三级勋章”“三级独立勋章”“解放奖章”“三级解放勋章”“华北解放纪念章”。1980年,获“抗洪抢险纪念章”。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柳登旺(1931— ),男,汉族,靖边县东坑镇人,初中文化。

1946年参军,在警备三旅八团三营七连当战士。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过攻打榆林、西峰、追击国民党西北军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等战斗和解放宁夏的战役,先后任班长、排长等职。1949年,任西北军区独立师二团科员。1952年,独立师二团转为农建一师,任一师后勤科员。1955年,农建一师改编为国营前进农场,先后担任农场办公室主任、副场长、场长、党委书记等职。在建设宁夏军垦生产基地中,柳登旺踏勘选点,吃苦耐劳,先后在贺兰山下黄河滩里创建15个农林牧场,办起了一批粮、油、糖、奶、酒加工企业。1978年起,先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局副局长、副书记、局长兼党委书记。其间,开垦数万亩良田,兴修水利,增产增收。1982年,先后三次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宁夏十佳党务工作者”。1991年,荣获中组部授予的“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赴京参加建党70周年庆祝大会。先后当选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党委委员,第四届、七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第五届政协委员。1995年离休。

高耀山(1931— ),男,汉族,靖边县黄蒿界高升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在家中放羊。

1946年2月,高耀山加入蒙汉游击支队(也叫伊盟支队),因年龄尚小,且聪明伶俐,支队送其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定边创办的民族学院干部班学习。1947年3月毕业,分配到陕甘宁边区蒙汉骑兵支队任通讯员。不久,任内蒙古军区伊克昭盟军分区政治保卫干事。参加了解放乌审旗、鄂托克旗、神山、纳林、大小石砭等战斗。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内蒙古军区伊克昭盟军分区三支队连政治指导员、绥蒙军区后方总医院政治指导员。1952年,被选送到人民解放军洛阳步兵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后,先后任兰州军区独立骑兵第二团连政治指导员、团司令部军务股长,青海省军区果洛骑兵支队副参谋长、兰州军区骑兵二师七团参谋长。在甘南、青海、川北平叛作战中,历经5年,行程万余公里,参加大小战斗50余次。1963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指挥系学习。毕业后,先后任骑二师七团参谋长、甘肃省军区骑兵团团长、甘南军分区副参谋长、酒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边防团团长、酒泉军分区司令员、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省军区专职纪委书记。1988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离职休养,先后荣获“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等。

常维华(1938— ),男,汉族,靖边县杨桥畔人。他是靖边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农民。

1970年,正值举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靖边县杨桥畔大队因引水拉沙成绩显著,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第八面红旗,担任革委会主任的常维华应邀去北京参加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在天安门,他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随后,周恩来下请帖邀请常维华赴国宴。

1966年,29岁的常维华被推选为杨桥畔镇杨桥畔大队革委会主任。杨桥畔大队位于长城脚下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到处是滚滚黄沙,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没有口粮田,与沙海争绿成了人们解决生存的唯一办法。在常维华的带领下,60多个社员,与他一起在离大队15里外的芦河上筑坝修渠引水,利用水流拉沙淤地,把沙丘变为平地,利用洪水淤泥改变沙地,植树造林、种草固沙。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们硬是在荒蛮之地通过引水拉沙、淤泥造田的办法开辟出1000多亩水地,把一个穷沙窝变成米粮仓。

常维华的治沙经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966年以后,杨桥畔大队成了陕北沙川粮食“超《纲要》、跨黄河”的典型,粮食产量从1964年的平均亩产100多斤增到1966年以来平均亩产530多斤。1970年3月14日,《榆林报》头版头条,以《塞上开出大寨花》为题报道了杨桥畔大队在毛乌素沙漠里创造的绿色奇迹。紧接着,7月10日《人民日报》二版头条,以《延安精神威力大 沙窝变成米粮仓》为题发表新闻报道。同年,9月15日《人民日报》二版又以《发扬延安精神 荒漠沙丘变绿洲》的通讯,对杨桥畔大队学大寨改天换地的先进事迹进行再次报道。一时间,杨桥畔大队被定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第八名典型单位,成为中国人治沙样板的新秀,治沙经验在北京农展馆介绍推广,还被拍成电影名扬中外,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

1975年,常维华被选举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成为主席团成员,担任陕西代表团副团长。

1980年,常维华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他继续在水脑沟指导村民引水拉沙,植树造林,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富饶美丽的村庄。2008年,常维华老人体检时查出胃癌晚期,他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女们不要声张。2014年,中共靖边县委领导来常维华家慰问,当问到老人还有什么困难,还需要组织上解决什么问题时,老人绝口不提自己的实际困难,他说一切都好。老人心里牢记一句话:要为人民办好事,更不能邀功请赏靠荣誉给党提任何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