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遵宪的生平与思想:从帝制走向共和

黄遵宪的生平与思想:从帝制走向共和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遵宪少年时即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入侵等巨变。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深刻震撼使黄遵宪成为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内忧外患和自身的经历,促使黄遵宪愈来愈强烈地滋生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思想。黄遵宪抨击美国官员“不公、无理、苛刻、残虐”,积极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在英期间,黄遵宪仔细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改良主义思想臻于巩固。自此,黄遵宪成为维新运动中的积极分子。8月,任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大臣。

黄遵宪的生平与思想:从帝制走向共和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祖籍光州(今河南省东南部),五代时迁闽,宋元之际迁梅州,后遂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祖上屡代经营典当。父亲黄鸿藻,曾任户部主事、广西知府。

黄遵宪少年时即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入侵等巨变。当他12岁时,太平军第一次攻破嘉应州城。“七万里戎来集此,五千年史未闻诸。”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深刻震撼使黄遵宪成为一个早熟的年轻人。他曾自述:“吾年十六七,始从事于学,谓宋人之义理,汉人之考据,均非孔门之学。”同治三年(1864年),黄遵宪在《感怀》诗中批判复古主义,主张“知今”、“阅世”,提出“法弊无万全”、“正当补弊偏”,表明17岁的黄遵宪已经有了改革思想。同治六年(1867年),考中秀才。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拔贡生的资格去北京应廷试,没有考中。其间,黄遵宪到过广州、香港天津等地,有机会接触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内忧外患和自身的经历,促使黄遵宪愈来愈强烈地滋生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思想。光绪二年(1876年),他在《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中说:“徒积汗牛文,焉用扶危颠。到此法不变,终难兴英贤”,明确地主张“变法”,改革科举制度。这年秋天,黄遵宪考中举人。12月,同乡何如璋出使日本,黄遵宪应邀任参赞

光绪三年(1877年)10月,黄遵宪随何如璋赴日本,旋即参与琉球问题谈判。当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黄遵宪由惊怪、犹疑,逐渐发展为肯定。他对日本友人宫岛诚一郎称:“君民共治之体,实胜寡人政治。”又对何如璋说:“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我不敢知,要之必变。”他认真地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开始起草《日本国志》一书。在此期间,他读到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心醉其说,谓太平世必在民主国无疑”。

在日本,黄遵宪受到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汉学家的欢迎,和源辉声、宫岛诚一郎、青山延寿、石川英、龟谷省轩、冈鹿门等结下深厚友谊,彼此经常笔谈,为中日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光绪五年(1879年),黄遵宪出版《日本杂事诗》,受到日本朋友的热烈赞扬。源辉声征得黄遵宪同意,将原稿埋藏于东京家园中,由黄遵宪亲题“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字,刻石树碑。源辉声逝世后,安葬于东京北部的平林寺,其子为了实践父亲“与丽句兮永为邻”的遗愿,也将诗冢迁移到了平林寺。

光绪八年(1882年),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任内,美国排斥华工运动日益加剧。黄遵宪抨击美国官员“不公、无理、苛刻、残虐”,积极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大选,黄遵宪目睹总统选举过程中的许多怪事,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得出了“共和政体万不能施行于今日之吾国”的错误结论。

光绪十一年(1885年),黄遵宪请假归国,多年的海外生活使他认识到,“中国非除旧布新,不能自立”,开始起草变法方案。同时,埋头修订《日本国志》,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成书。它“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凡例》)。书中,黄遵宪批判秦汉以后“君尊而民远”、“竭天下以奉一人”的专制主义,提出了完整的变法思想体系,主张建立立宪政体,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生产、管理经济的方法,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开办新式学堂,进行文体和字体的改革。次年秋,黄遵宪带着《日本国志》入京,得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袁昶的赞许,被推荐为驻英二等参赞。

在英期间,黄遵宪仔细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改良主义思想臻于巩固。他明确提出:“改从西法,革故取新”,同时主张:“上自朝廷,下自府县,咸设民选议院,为出治之所。”当时,日本已召开国会,黄遵宪致函日本友人说:“一洗从前东方诸国封建政体,仆于三万余里海外闻之,亟举觞遥贺,况其国人乎!”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当中日战争的紧要关头,黄遵宪被两江总督张之洞新加坡总领事任调令回国,任江南洋务局总办,处理五省教案。次年(1895年)黄遵宪在上海会见康有为,纵论时事,随即参加强学会。自此,黄遵宪成为维新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沪创办《时务报》,“藉此大声疾呼,为发聋振聩之助”。10月入京,受到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翁同龢的接见。次年(1897年),被任命为湖南长宝监法道。不久,署理湖南按察使。黄遵宪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先后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保卫局、课吏馆、不缠足会,《湘学新报》、《湘报》,使湖南成为当时全国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省。他曾在南学会演讲,批评封建帝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骄淫昏昧,至于不辨菽麦,亦然肆于民上,而举国受治焉”。封建保守势力攻击他“阴狡坚悍”,声称“自黄公度观察来而有主张民权之说”,“我省民心,顿为一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维新运动进程加速,黄遵宪全力支持康有为的主张,致函陈三立说:“康所上折,先设制度局,即宪所谓三司条例司也,极为中肯。读此及彼得变政折,宪不能不爱之!敬之!”同年因徐致靖奏保,光绪帝命陈宝箴将黄遵宪送部引见。8月,任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大臣。当黄遵宪行抵上海时,戊戌政变发生,黄遵宪被参奏为“奸恶”与谭嗣同辈相等,“请旨饬拿”,“从严惩办”。由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和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等人的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www.xing528.com)

黄遵宪还乡后,思想郁闷,但他仍怀抱着拳拳报国之心,自称“早夜奋厉,务养无畏之精神,求舍生之学术,一有机会,投袂起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遵宪和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取得联系,二人经常以长信交换意见,讨论立宪、革命、保教、保国粹、人物评价、文学改良等各方面的问题。他预言自己有可能从“加富尔变而为玛志尼”,鼓励梁启超批判“儒教”,支持他创办《新民业报》和《新小说》,但反对梁启超的貌似激烈的“破坏主义”理论。这一时期,黄遵宪有较多的时间从事新体诗的创作,因此,被梁启超树为“诗界革命”的旗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黄遵宪邀集地方人士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次年(1904年)末,黄遵宪在《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诗中写道:“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举世趋大同,度势有必至。”但这时,黄遵宪的肺病已日渐加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致梁启超信中说:“余之生死观略异于公,谓一死则泯然澌灭耳。然一息尚存,尚有生人应尽之义务,于此而不能自尽其职,无益于群,则顽然七尺,虽躯壳犹存,亦无异于死人。无避死之法,而有不虚生之责。”旧历二月二十三日(3月28日)逝世。

黄遵宪的著作,生平自定的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三种。

《日本杂事诗》两卷。版本众多,以光绪五年(1879年)总理衙门刊行的同文馆聚珍版为最早。光绪十六年(1890年),黄遵宪在使英期间重加改订,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长沙富文堂以木版刊行,成为定本。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钟叔河的辑校本《日本杂事诗广注》,列为《走向世界丛书》的一种。

《日本国志》四十卷。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刊于广州富文斋,嗣后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浙江书局本、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本等。

《人境庐诗草》十一卷,黄遵宪自编,黄遵宪初校,梁启超复校,宣统三年(1911年)刊行于日本。近人钱仲联有《人境庐诗草笺注》,初版于1957年,1981年增订修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黄遵宪的集外诗文,近年来陆续有所发现。1960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整理的《人境庐集外诗辑》。1981年,《文献》杂志发表了钱仲联所辑《人境庐杂文钞》。黄遵宪任驻日参赞期间与日本人士的笔谈记录也已由实藤惠秀、郑子瑜二人辑出,编为《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1968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出版。黄遵宪与宫岛诚一郎笔谈遗稿笔者已在日本访得,有待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