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批评,大捧场》:杨天石解读辛亥秘档

《小批评,大捧场》:杨天石解读辛亥秘档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玄同对《文学改良刍议》的批评是局部的、细节性的,而肯定则是总体的、根本性的,胡适后来称之为“小批评,大捧场”。

《小批评,大捧场》:杨天石解读辛亥秘档

古有所谓“神交”之说,常用以指人们虽未见面,却已经精神交通,成为莫逆。钱玄同胡适友谊即发端于“神交”。1917年1月1日,钱玄同日记云:

往访尹默,与谈应用文字改革之法。余谓文学之文,当世哲人如陈仲甫、胡适之二君均倡改良之论。二君邃于欧西文学,必能于中国文学界开新纪元。余则素乏文学智识,于此事全属门外汉,不能赞一辞,而应用文之改革,则二君所未措意。其实应用文之弊,始于韩、柳,至八比之文兴,桐城之派倡,而文章一道,遂至混沌。晚唐以后,至于今日,其间能撇去此等申申夭夭之丑文字者,惟宋明先哲之语录耳。今日亟图改良,首须与文学之文划清,不能存丝毫美术之观念,而古人文字之疵病,虽见于六艺者,亦不当效。[130]

这当儿,胡适还是个22岁的年轻人,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哲学,同时探索中国文学改革的道路。1916年8月,他寄书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八条件。11月,写成《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于此即断言,胡适“必能于中国文学界开新纪元”,这不能不说是独具慧眼。1月7日日记又云:

至尹默处,携胡适之《论文字句读及符号》一文(见《科学》第二卷第一期)往。因客冬尹默与幼渔及我,选有关于中国古文学术升降之文百余篇,拟由学校出资排印,尹默意欲用西文点句之法及加施种种符号,将以胡文所论供参考。此意我极谓然。

胡适的《论文字句读及符号》作于1915年8月,发表于1916年,并未受到重视,但是,钱玄同、沈尹默却敏感地注意到了,并且试图立即加以实践。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当年1月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钱玄同立即致函陈独秀,表示“极为佩服”,“其斥骈文不通之句,及主张白话体文学,说最精辟”,钱玄同并称:

具此识力,而言改良文艺,其结果必佳良无疑,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便是价值增加一分也。[131]

2月15日,钱玄同再次致函陈独秀,特别肯定胡适“不用典”的主张,认为此论“实足祛千年来腐臭文学之积弊”。[132]他以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说明,齐、梁以前的文学,如《诗经》、《楚辞》、汉魏歌诗、乐府等,朴实真挚,从无用典者,只是到了后世,才习非成是,竞相用典,成为文学窳败的一大原因。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虽主张“不用典”,但又认为“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特别举了苏轼诗、江亢虎文等为例,作为“用典之工”的例子。对此,钱玄同不以为然,认为无论工拙,用典均为行文之病;至于普通应用文,更须老老实实讲话,务期老妪能解。他表示:

白话中罕有用典者,胡君主张采用白话,不特以今人操今语,于理为顺,即为驱除用典计,亦以用白话为宜。蒙于胡君采用白话之论,固绝对赞同者也。[133](www.xing528.com)

信中,钱玄同还就文章中人的称谓、骈散、文法,小说戏剧的文学价值等问题,广泛发表了看法。信末,钱玄同再次表示了他对“桐城巨子”、“选学名家”的蔑视,称他们的作品为“高等八股”。

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弟子,有名的声韵训诂学家,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他的信使胡适有受宠若惊之感。尽管胡适正在紧张地准备博士考试,还是于5月10日复函陈独秀,接受钱玄同的批评,承认所举用典五例,有“不当”和“失检”之处,对钱玄同所论文中称谓、骈散、文法等问题,均“极表同情”[134]。信中,胡适也对钱玄同所论《聊斋志异》等小说提出了不同看法,由此二人反复通信,展开了对中国古典小说评价问题的讨论。

钱玄同对《文学改良刍议》的批评是局部的、细节性的,而肯定则是总体的、根本性的,胡适后来称之为“小批评,大捧场”。他说:“钱玄同教授则没有写什么文章,但是,他却向陈独秀和我写了些小批评、大捧场的长信,支持我们的观点。这些信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钱教授是位古文大家,他居然也对我们有如此同情的反应,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135]

读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钱玄同一直想写一篇《论应用之文亟宜改良》,因课务繁忙,未能执笔。7月,《新青年》第3卷第5号发表了他的致陈独秀函,提出应用文改革大纲十三事,其主要者为“以国语为之”,“绝对不用典”,“无论何种文章,必施句读及符号”,“凡纪年,尽改用世界通行之耶稣纪元”,“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迤”等。稍后,钱玄同又致函陈独秀,建议《新青年》同人带头使用白话。他说:

我们既然绝对主张用白话体做文章,则自己在《新青年》里面做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我从这书〔次〕通信起,以后或撰文,或通信,一概用白话,就和适之先生做《尝试集》一样的意思,并且还要请先生、胡适之先生和刘半农先生都来尝试尝试。[136]

钱玄同满怀信心地表示:“若是大家都肯‘尝试’,那么必定‘成功’。‘自古无’的,‘自今’以后一定会‘有’了。”

《新青年》同人积极响应钱玄同的倡议,自此,愈来愈多的人采用白话写作,中国文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言文脱节现象得到彻底纠正,文学语言、书面语言迈上了健康发展的大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