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年巨变纪实

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年巨变纪实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县城指挥施救的市领导左代富常务副市长命令我返回绵阳,把县城的紧急情况向有关领导汇报。一是通过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领导批准,坐直升机去,但通过努力未能实现。30日凌晨3点,我们跨进了唐家山。

北川羌族自治县十年巨变纪实

—何茂华

2008年,一场大地震,震惊了世界,震动了中国,震殇了北川,震撼了我的心灵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历史罕见的8级特大地震发生了,我飞速从办公楼6楼跑到了1楼,下楼后机关大楼还在继续摇晃,手机无法打通,街上挤满了恐慌的人群,车辆无法行驶。我飞奔到对面幼儿园去看望我的小孙女,并将她送到顺河街河堤上的安全地带,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人已涌上河堤,带着小孙儿的爱人告诉我家人平安

18:00点,接到绵阳市委指示,全力组织机关50岁以下的干部奔赴北川参加救援。5月12日19时,我就率副局长何中先、机关党总支书记陈俊中、办公室主任任文治、工作人员雷绵、司机小鲁火速赶往北川。一路上,房屋倒塌、尘土飞扬、伤亡惨重,各种车辆混杂在一起交通一片混乱,山体滑坡将公路全部堵塞,只能用挖掘机边疏通,边缓慢行驶。

21:00点左右,我们在北川县任家坪见到了先到的市政府综合处的向赟同志,得知北川县城被毁,我们立即奔赴北川中学。只见教学楼全部垮塌,被压在大楼下面渴望救助的学生痛苦地呼唤着,上千名学生家长撕心裂肺地喊叫,人们都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没有大型救援设备,我们和绵阳武警北川县中队的官兵、绵阳市建委的职工一起只有用木棒、铁锹开展救援。21:15分左右,救出第一个高中一年级的男学生,用废墟里找出的一块门板将他抬到操场,由市人民医院的医生现场为他包扎正在流血的头部和背部。两个高三女学生在倒塌大梁的缝隙中呼救,我们用铁锹把缝隙两边的砖头、水泥渣掀开,把她们从缝隙中救了出来。侧边一个女学生的下半身被倒塌的水泥大梁压住,施救期间她不断呕吐,我们把上面两层预制板全部掀开、用肩膀把大梁的一头抬起才把她救了出来。晚上11时左右,师长王凯带着13军37师(第一支进入北川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将一个个学生不断地从废墟里抬了出来。到了凌晨5时,官兵们用钢钎敲开一块大预制板,下面压了4个学生,两个仰面,两个面朝下,可惜只有一个孩子活了下来。

强忍内心的悲痛,我拿起相机记录下抢救幸存者的感人场景。一个小时以后,我们进入了已经变成废墟的北川县城,第一时间拍下了解放军抢救学生、转移孕妇、紧急施救等场景,当天一共拍了1000多张照片。

在县城指挥施救的市领导左代富常务副市长命令我返回绵阳,把县城的紧急情况向有关领导汇报。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我们单位对口支援“5·12”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我担任陈家坝乡抗震救灾工作队队长。作为摄影人,我一边与灾区百姓共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一边用我手里的相机来拍摄这一段历史,用镜头记录灾区百姓的生产、生活

当时的绵阳城区,正面临唐家山堰塞湖溃堤遭灾的危险,中央电视台每天不断的播放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作为一个摄影人,怎么去拍摄这个场面是一大难题。一是通过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领导批准,坐直升机去,但通过努力未能实现。二是拜会驻扎在陈家坝乡的抗震救灾部队——解放军2炮部队防疫突击队的曾智处长,请他派军车绕道送我去唐家山堰塞湖最近的地段,但因为安全问题未能实现。三是请当地老百姓带路进去。

按照这个思路,我与我局郑益顺同志商量,请他的妻子邓华在唐家山堰塞湖附近找一位老乡带我进去。5月24日,我在北川擂鼓镇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帐篷里见到了他的妻子邓华(抗震救灾中被提拔为北川县民政局副局长),我们在那里第一次吃到了用石头支起的锅炒的回锅肉、煮的白米干饭,我感觉很香很香啊!在邓华的协助下,我与曲山镇大水村支部书记唐祖华约定在29日晚上9点从北川曲山镇任家坪出发。我将计划告诉了当时在隆昌亲家那里避灾的爱人及在绵阳的儿子何宜东、儿媳江玲、女儿何芸,因为深知此行将有生命危险,亲人为我十分担心。

5月29日傍晚18点,临行前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说“一定要见我一面”,我们在汽车上短暂交流,既感受到了朋友之间友情的厚重和挂念,又增添了我此行的坚定信心。21点左右我和司机小石到达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见到了29岁的复员军人唐祖华书记。唐书记介绍了去唐家山堰塞湖的情况,一是徒步要走9至10个小时,山路十分的陡峭;二是唐家山堰塞湖全部实行军管,要越过封锁线。

小唐书记还找了两位村上的老乡——刘氏兄弟帮我们背送食物。21:30分左右,我们从任家坪出发,绕道北川中学废墟后,穿过一条小河沟到了景家山脚下。我们5人带一支手电筒照路,走在地震毁过的断头路、半截路上,不时被震下的电杆电线、小四轮拖拉机、倒塌的房屋挡住去路,行走十分困难。

23点左右,我们开始爬景家山,上山的路边是济南特警设的封锁线岗哨,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准进去,我们只有蹑手蹑脚,悄悄慢慢绕道前行,顺利通过了岗哨,有生以来第一次找到越过封锁线的感觉。

上山的路越来越难走,陡峭乱石窑,小路稍不注意就会踩滑,我慢慢地感觉到吃力,走一段歇一会喝口水又再走。两位老乡和小唐书记爬山的体力比我强,小唐书记边走边讲几天前他给1200名徒步送油的解放军带路的经过。战士们每人背40斤柴油走这条从来没人走的小路,历经12个小时,终于把柴油送到了抢险排危的前线——唐家山堰塞湖的大坝上,有的年轻战士送到后就累瘫倒了,我们听后很受感动。

30日凌晨3点,我们跨进了唐家山。吃了干粮、喝了矿泉水,身体“充电”后继续前行,接近凌晨5点我们下到唐家山半山腰,在一个倒塌的房屋前面的草坪下停留下来,当时汗水浸透了衣服,山风吹来全身寒战。刘氏兄弟捡来一些柴火点燃取暖,我们边烤火边吃面包,这时天刚蒙蒙亮,已经看得到堰塞湖的坝堤和湖面,这里完全可以把堰塞湖全景拍摄下来,小唐书记建议就在此地停下。

从30日凌晨5点到达,到6月1日上午10点离开这里,我在唐家山堰塞湖半山腰呆了53个小时,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人生第一次体验了大地为床、蓝天为被的生活。亲眼看见了解放军武警抢险部队在那里抢险排危的感人场景,抢拍了俄罗斯米格—26直升机吊运推土机、挖掘机的震撼场景。

尽管返回前已是“弹尽粮绝”,但还是为自己的收获而兴奋,遗憾的是由于抢险排危工程进度还没有到溃堤放水的进度,我没有拍到堰塞湖引水成功、消除危情的壮丽场景。

二(www.xing528.com)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

5月22日,我的指导老师何元华建议我把拍摄的照片选一部分送出去参展。我的一位朋友又建议我选部分照片寄给北京新华通讯社摄影部工作的陈小波,并拜陈小波为师,我选了30张在北川中学和北川县城第一时间拍摄的照片,在园艺山上,蹲在汽车里面,请一位朋友帮我把每张照片配了文字说明,刻成光碟寄给小波老师,小波老师选了13张参加“生命之光摄影大展”,选了2张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举办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摄影大展”,并安排新华社《东方瞭望》杂志的记者专访了我。

5月26日,何元华老师和影友李维群一起去陈家坝拍摄灾区,他们建议我借当工作队长之机,跟踪一部分受灾群众长期拍摄,较深层次的反映灾区百姓的生产、生活。

7月2日至5日,我去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差,同朋友一起去“民族文化宫”观看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书画美术、摄影大展,拜会了陈小波老师,她专门设宴招待了我们,并邀请了她们的同学高洪涛、刘素云、贺兴云、《中国摄影家杂志》摄影部主任谱庄等一批朋友同我们交流。

北京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后来我做了拍摄灾区的提纲:一是绵阳灾区的概况;二是北川县城受灾和未来的新建;三是北川中学的灾情;四是唐家山堰塞湖的变迁;五是陈家坝灾区百姓;六是100户受灾群众的跟踪拍摄。

9月,小波老师在她的博客上为我写了一篇文章《灾区拍摄前的思考》,给我指点了面对灾区如何拍、怎样拍?她要求:不要急功近利,要沉得下去,带有感情地拍摄。

10月24日,在陈小波老师的指导下,我对100户拍摄计划作了细分。

10月26日,小波老师又为我介绍了上海摄影家《雍和的故事》。

小波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对我进行指导,使我进步较快,收获不小。按照这个计划到2008年底,6个方面都拍摄了一定的内容,这一年让我感悟多多、回味多多。

从2008年开始,我利用在陈家坝乡担任抗震救灾工作队长的机会,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一是竭尽全力组织人力、财力,帮助陈家坝乡百姓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二是关照一些特别困难的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恢复生活;三是跟踪拍摄陈家坝乡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重大事件。又特别关注100户人家的变迁,重点深度跟踪10至12户。并注意代表性,分别有村干部、村医生、老红军烈属、特别困难的家庭,用这些家庭的变化来记录一个村、一个山寨震后的变迁。

十年来,前三年我长期住在那里,后几年每年都去若干次,共拍摄了近10万张照片。主要记录了陈家坝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的场景。我力求用镜头记录的方式,把这场旷世罕见的特大地震记录下来,把各级领导、人民解放军、志愿者以及灾区人民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优秀品德记载下来,传递下去。让后来的人们记住这场灾难,记住人们在灾难面前展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精神,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以及拍摄照片的过程中,我与陈家坝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记录他们的同时,让我感受到山里人的勤劳、朴实、坚韧、艰辛,在他们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学习

十年十万张照片,在纪念“5.12”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我把一个摄影人的坚韧和收获奉献给读者。谨以此书,纪念这一段难忘的岁月!

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感谢现任北川经济开发区纪工委书记、原陈家坝乡党委书记赵海清同志在百忙中写序;感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绵阳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何元华老师精选并拍摄部分照片;感谢原绵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冯小娟老师采写并梳理本书的文字;感谢四川省摄影家广告印务有限公司、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最后,还要衷心感谢我的爱人、儿子、儿媳、女儿等亲人在拍摄过程中的支持与付出。

2017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