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望:走过的十年,民族教育的巨变

守望:走过的十年,民族教育的巨变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数十年来的交往,既是他从专业理论上指导我开发课程改进管理提升质量的十年,也是他力推裕固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年,更是我们共同守望肃南民族教育的十年。截至目前成功举办了六届,已演变为学校传承裕固族语言文化的品牌项目。2012年10月,他积极呼吁“关于民族教育立法”的建议,经多方努力于2015年12月被自治县正式采纳,列入《中共肃南县委关于制定肃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

守望:走过的十年,民族教育的巨变

安维武

(一)

结识巴战龙已整整十年了!

2006年,我们相识在夏日塔拉最美的季节。那一年,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面实施课程改革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开发裕固族乡土教材初显成效的第一年。那一年,是巴战龙师从著名教育人类学家滕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年,也是他继硕士学位论文后第二次深入家乡做人类学田野调查。说来我们的相识算是有点缘分,他带着导师的科研项目,带着立志改善家乡教育面貌的初心来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而我恰好在项目最理想的田野点肃南二中任教,就这样因为共同的关注我们走到了一起,一路走过了十年……从最初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揶揄调侃,再到现在“理论+实践”的默契合作。细数十年来的交往,既是他从专业理论上指导我开发课程改进管理提升质量的十年,也是他力推裕固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年,更是我们共同守望肃南民族教育的十年。回望走过的十年,在他的专业引领、积极倡导和精心策划下,通过各学校的多年实践,产生了一系列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品牌实践活动和教育研究成果,自治县各学校也逐步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所有这些对于作为亲历者的我来说,犹如昨天刚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

2006年6月,巴战龙率领中央民族大学项目工作小组赴肃南二中,开展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研究工作。

2006年9月,经他提议,肃南二中创编“校园锅庄舞”课间操,普及全县各学校,并成为国家广播体操课间操的有效补充。10月,他和时任自治县裕固族文化研究室主任铁穆尔共同主编了《尧熬尔文化》教育专刊(2006年第2期),这是第一本以裕固族教育为主题的专刊,极大地激发了基层教师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的积极性。

2007年1月,他提议的肃南二中校刊《皇城教育》创刊,随后影响全县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办校报校刊,并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同年在《皇城教育》第4期刊登裕固族著名作家铁穆尔对他的访谈,他提出了把“裕固族教育研究”发展成一个“现代学术领域”的学术设想。

2008年1月,在他的耐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实验教学后全面修订、补充、完善的裕固族乡土教材《裕固家园》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并于2009年荣获甘肃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不仅开辟了一条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而且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裕固族经验”,同时也吹响了裕固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号角。

2009年9月,他策划的项目主要成果《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教材》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从此引导全县各学校掀起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热潮。

2010年4月,他的专著《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裕固族教育研究学术专著。

2011年6月,在他的建议下,肃南一中创办“裕固语口语竞赛暨才艺展示”活动。截至目前成功举办了六届,已演变为学校传承裕固族语言文化的品牌项目。

2011年10月,经过他的精心指导,肃南一中申报的“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特色研究——以裕固族为例”获准立项,并于2014年2月顺利结题通过国家级鉴定,形成的主要成果专著《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特色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5年荣获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对裕固族教育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2年10月,他积极呼吁“关于民族教育立法”的建议,经多方努力于2015年12月被自治县正式采纳,列入《中共肃南县委关于制定肃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

2012年11月,在他的支持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志》,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激发了“小民族”抒写“大志向”的文化实践新活力。

2013年3月,由他和钟进文教授合作主编的《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二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集中收录自治县学校发展实况和一线教师研究成果的文集。

2014年6月,在他和相关人士的倡议和推动下,七世顾嘉堪布铜像塑成。

2014年8月,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策划下,社会组织——裕固族教育研究所成立,并成功主办“七世顾嘉堪布教育思想研讨会”。研究所的成立开启了裕固族教育研究的新篇章,力求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范例,为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2014年11月,通过他的积极倡议,裕固族教育研究所“裕固学文献资料中心”成立,并先后收到钟进文、滕星、杨富学、贺卫光、铁穆尔、贺红梅以及他本人等知名学者捐赠的图书。“中心”目前藏书2000余册,初步具备了对民族文化的收集、组织、研究、保存和提供利用的功能,同时使捐赠民族文化公益事业成了裕固族的文化新风尚。

2014年12月,经过他的建议,裕固族教育研究所电子通讯刊物《裕固族教育研究通讯》创刊,成为裕固族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共出刊20期。

2015年2月,他积极引荐并陪同考察,如新集团大中华区总裁范家辉先生个人向裕固族教育研究所分十年共捐赠50万元资助“裕固族语言文化师资培训及学校传承项目”,该项目是裕固族教育研究所2015年及今后开展的主要项目,从此翻开了裕固族教育公益事业新的一页。

2015年9月,在他的策划下,裕固族教育研究所计划在2~3年内编辑出版“裕固族现代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丛书 第一辑”。2016年6月,第一本《七世顾嘉堪布教育思想研讨会》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是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裕固族的教育发展实践研究之典范模式和基本经验的结晶。(www.xing528.com)

2915年底,他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建议,在《牧笛》杂志编辑“我们的母语”专号。该专号由《牧笛》杂志2016年第2期刊出。

2016年1月,他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提出“把打造双语家庭作为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新举措”的一揽子政策建议,获得采纳。

同月,通过以他为代表的社会人士和民间力量的多年努力,自治县招聘了5名裕固族语言文化专职教师,经过半年多裕固族教育研究所的专业培训和进校跟班实习,2016年 9月全部分配到校任教,开启了裕固族语言文化学校教育的新里程。

2016年9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裕固族教育研究所申报的6项以“1+5”模式的系列课题获准立项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该课题计划开发的裕固族语言文化教材是贯穿基础教育学前、小学低、小学高、初中、高中5个学段,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大领域,是以传承裕固族语言和传统文化为宗旨的裕固族双语课程体系,为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工作的全面推进搭建了极好的研究平台。

……

十年来,巴战龙对裕固族教育改革发展和文化传承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太多的心血,如今我们如数家珍的这些“成功印记”,对于他和关心裕固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人们都是些许慰藉。

(二)

十年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985工程”项目资助课题“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经过当时还是博士研究生的巴战龙的极力举荐,将肃南二中确立为全国两个实验学校之一,研发基于当地经济文化类型和教育发展实际的校本课程。肃南二中全校师生在项目组负责人巴战龙博士的指导下,历经三年努力,成功开发出了《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教材》,正式进入肃南二中课堂教学之中。2009年10月9-1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主办的“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肃南二中的“有理论引导,有项目支持”的成功实践引起了与会中美两国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积极肯定。肃南二中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但总结了“形成共同愿景、组建研发队伍、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大纲、建设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实施教师培训、开展实验教学、修订校本教材、总结研发经验”等十个工作流程,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位范式主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有利于社区和学校支持性关系的形成。同时,还创造了一批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的成果,如《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标准》《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教师课例集》《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日记汇编》《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论文集》等,成功验证了校本课程开发主位范式的有效性。

在项目顺利推进后不久,巴战龙就积极倡议创办校刊,2007年1月《皇城教育》就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肃南二中破茧而出,这是肃南牧区的第一份校刊,滕星教授在《写在<皇城教育>创刊印行之际》中写下了“沟通信息、宣传成果、凝聚人心、发展教育”的良好祝愿。之后的几年里,以“燎原之火”之势影响全县,各学校纷纷创办了自己的校报校刊:肃南一中的《隆畅河》、职教中心的《职园》、红湾小学的《六月花》、自治县幼儿园的《裕固花》、肃南二中的《寻路》、马蹄学校的《马蹄莲》《临松苑》、祁丰学校的《祁苑》、康乐明德学校的《七彩丹霞》、明花学校的《海子》《驼铃声声》等,这些均成为各学校展示和交流校园文化异彩纷呈的“舞台”。

巴战龙负责的这个历时三年的项目,不仅使实验校——肃南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真正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平台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而且影响到全县各学校在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把校本课程开发迅速变成了落实科研兴校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裕固族聚居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肃南二中开始,之后向肃南一中和其他学校推广,并催生了三类校本课程。一是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如肃南一中的《走遍肃南》、肃南二中的《肃南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自治县职教中心的《裕固族舞蹈》、自治县幼儿园的《裕固族语言教材(幼儿)》。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教材及教育读本,如由肃南二中的《初中课程学习助力》(七册)《牧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教育手册》、马蹄学校的《诗韵祁连》、祁丰学校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本》、肃南一中的《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经典诗词诵读读本》《河西水库—祁连山》《西北地区应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校本教材》、红湾小学的《德馨之安全园》《德馨之礼仪园》《德馨之环保园》《德馨之道德园》。三是校本化教育教学活动,如传统体育运动会、裕固族健身操、裕固语口语竞赛、裕固族原生态童声合唱团、裕固族文化艺术展演和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各学校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地质矿产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条件,适度改造了体育、美术音乐等国家课程内容,并将地方与校本资源充分吸取到课程内容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化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之,在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巴战龙负责推进的“皇城镇经济文化类型与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项目为契机,裕固族聚居区各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如火如荼,都是以推进教育创新为主要目的,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动力,以校本教研为主要依托,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载体,经历了“民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两个阶段,使学校和老师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培植了教育创新、特色发展、校本化研究、资源课程化的观念,促进了学校课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为各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

巴战龙常说,“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他还说,“对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裕固族来说,最重要的社会事业就是教育”。从2004年起,他在自治县作了大量关于教育的社会人类学调查。他调查发现“在尊重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理念的推动下,社会各界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来拯救这些濒危的文化。毫无疑问,教育在裕固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是培养出了一些当代裕固族文化精英,而这些文化精英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确实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他也尖锐的指出“学校在基层社会实际上很可能扮演着抵制和切断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角色”。这是教育令人忧虑的另一面。所以,他期望能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来实实在在的改革一些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措施和做法。

故而,他积极构建“裕固族教育研究”这一新兴学术领域。他以构建“开放社会科学”为基本取向,在学术文化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糅合和融汇,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努力做到“反思性地继承,创造性地发展”,力图把“裕固族教育研究”构建成一种基础坚实和永续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通过积极参与、观察和深入思考,他对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对象与功能、性质与定位以及学科基础等本体论问题做了基本论述。他认为“裕固族教育研究最核心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但是又不止步于对教育活动的分析,而是需要更进一步通过对教育活动的分析来透视各种‘关系’,例如国家与社会、制度与行动的关系等等”。同时,他把裕固族教育研究基本功能定位为“学术的本体功能和咨询的附属功能”。他还认为“裕固族教育研究既是多学科参与其中的学术领域,也是民族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交叉学术领域”。他把裕固族教育研究这一学科定位为“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领域,也是一种中观性的学术领域”。所以,他认为“裕固族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它的确立和发展、观察和行动、叙说和议论本身就有赋予裕固族及其聚居区教育以文化意义的功能。也可以概括地说,裕固族教育研究与裕固族教育实践之间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他把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确定为“教育人类学诸学科”。

此外,他对裕固族现代教育7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对新世纪以来的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做了翔实的述评。他对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使命、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和裕固族双语教育都有独到的论述。他认为“裕固族学校教育应该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授现代社会主流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区发展,使学习者适应主流社会生活,并通过筛选和分配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二是传承本民族文化,使学习者通过濡化适应所在社区生活,从而维系民族认同和所在社区的存在与稳定”。就现实情况而言,裕固族教育存在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学校教育中有关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极少。为此,他又提出了21世纪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三大使命:“认识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对话和文化理解”。最近,他又对裕固语汉语双语教育提出了“打造双语家庭”的新思路。在他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引领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学校传承民族文化逐步由校本课程开发向校本课程教学迈进。

十多年来,作为“从书斋到田野”的忠实实践者,巴战龙坚持致力于裕固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奠定了裕固族教育研究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也是在新近确立的“裕固学”研究中,裕固族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其最为核心的分支领域的根本原因所在。他这本倾心纂著的文集——《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印行,将成为新世纪以来作为一个专业学术领域的裕固族教育研究发展历程的缩影和研究深度的标杆,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巴战龙,感谢巴战龙树起了裕固族教育研究这面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学术旗帜!

是为序。

二〇一六年十月于裕固族教育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