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种植业三十年发展与巨变

甘肃省种植业三十年发展与巨变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年改革三十年巨变——甘肃省种植业三十年发展概述甘肃省是一个农业省份,在传统农业中以种植业和粮食生产为主。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中,我省种植业三十年发展,三十年巨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甘肃省种植业三十年发展与巨变

三十年改革三十年巨变——甘肃省种植业三十年发展概述

甘肃省是一个农业省份,在传统农业中以种植业和粮食生产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认识中积极探求种植业新的发展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推动了全省种植业由单一抓粮向多种经营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多取少予向支农惠农强农转变。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中,我省种植业三十年发展,三十年巨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省种植业总产值每年以6.5%递增,由1978年的40155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4566920.87万元,增加了11倍,农民从种植业中的人均纯收入由247.8元增加到2196.2元,增加了8.8倍。

一、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大大增强

粮食是我省种植业最基础的产业,粮食生产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二十年间,我省和全国一样,坚持“以粮为纲”,粮食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5.5%,种植业结构单一。尽管全省上下全力抓粮,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难以保障全省人民的吃粮供给,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抓粮食生产的决心不动摇,带领全省人民努力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种植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一)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前,我省粮食单产水平一直很低。1978年,粮食亩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百公斤的第二个较高年份,仅为113.6公斤。在此之后,全省粮食单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虽然在年际之间或阶段性有所波动,但总体是平稳增长的趋势。1986年达到136.86公斤;1987-1997年单产保持在160公斤左右; 1998年全省粮食单产首次突破200公斤大关,达到201.3公斤;2003年以来,全省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达到215.6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2007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仍达到204.5公斤,没有发生大起大落的现象,粮食产量基本保持了稳定。粮食单产在三十年中提高了80%,粮食总产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07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464万亩,但粮食总产却由510.5万吨增加到824万吨,增长了61.4%。

(二)人均占有粮食水平稳步增加

我省粮食人均占有量在全国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人均占有粮食仅230公斤,到80年代的十年间,平均每年人均占有粮食260多公斤,90年代至今,上升到300公斤左右,最高的1998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46公斤;从2002年起的五年中,全省人均占有粮食连续保持在300公斤以上。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人口增加了747万人,但人均占有粮食由当年的273公斤提高到314.9公斤,增加了41.9公斤,其中农民占有粮食395公斤,增加了47.6公斤。

(三)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逐步优化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到本世纪以来,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全省广大农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带动下,主动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压夏扩秋,压劣增优。全省夏粮面积由1986年2800万亩逐年递减,2007年下降到1729万亩,减少了1071万亩;与此同时,以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为主的秋粮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400万亩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2301万亩,增加910万亩。全省夏秋作物比例由1986年的65:35,调整为2007年的43:57。从90年代后期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和粮食加工需要,全省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粮,到2007年,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达到1576.6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9%。其中优质专用小麦93.3万亩,玉米376.5万亩,马铃薯506.8万亩,特色优质小杂粮460万亩,分别占到同类作物种植面积的47.1%、50.3%、53.5%和48.4%。优质专用粮食的发展,对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粮食生产实现了省内自求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我省粮食生产长期处于水平低,特别是人口不断增加,粮食供给压力不断加大,每年都要从省外调入大量的粮食,主要用于安排群众口粮。60年代全省调入145.12万吨,70年代调入231.66万吨,80年代调入448.24万吨,分别占到同期粮食总产量的4.87%、4.98%和8.43%。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积累和增强,全省粮食实现了自给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从此,我省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历史时代,稳定解决了群众温饱。近几年来,我省粮食除保证全省人民口粮消费外,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达到238万吨,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由本世纪初上升29.1%,但由于粮食产量的提高,产需基本保持平衡。

三十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每前进一步,都紧紧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脚步,改革开放和党的支农富民政策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回首展望全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即:1979-1992年为恢复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粮食高征购,农民休养生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粮食生产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在此期间,全省粮食面积虽然减少了153.62万亩,但粮食总产却增加了178.53万吨,达到689.0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增加到297.8公斤;1993-1998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实行因地制宜,大幅度调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开始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一系列科技增粮项目,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快粮食商品化进程,搞活粮食市场。采取各项重大措施,对农民负担进行了综合治理。粮食总产越过了700万吨、800万吨的两个台阶,1998年达到871.95万吨,创我省粮食总产最高历史水平;1999至今为稳定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在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加大投入的同时,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党和国家更加关注民生、重视“三农”、心系农民、让利于民,让亿万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建立和完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体系,使这个阶段成为全省农民受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取消农业税费,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天经地义”的历史。从2002年至今,全省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提留统筹和其他各种正常收费达到10.1258亿元,全省农民人均从中受益48.7元。另一方面,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重大举措,从2004年起,相继推行“一免两补”、“两免三补”和“综合补贴”等惠民及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金额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四年中,中央和省上用于农民四项补贴的金额累计达到15.538亿元。农民人均从中取得到实惠达到74.7元。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更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播种面积下滑的趋势得到扭转。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030万亩,比2003年增加了281万亩,粮食总产四年连续稳定在800万吨以上。继1998年之后,2005年和2007年,成为我省历史上创高产的第二、三个年份。

二、特色优势产业有了跨越式发展

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在全省上下逐步深化对省情、地情和县情的认识,顺应自然和市场规律,根据农业阶段性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如果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则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农村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三十多年来,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和全国一样,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即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阶段主要是打破计划经济下“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农业结构,形成“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内部粮、经协调发展的局面;从90年代初到本世纪末的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构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适应性调整,积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增加农产品数量,探索构建特色优势产品向大产业格局发展的路子;尤其是进入21世纪迄今这一阶段,我省种植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增强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满足城乡人民多样化消费的需求,提高种植业效益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发展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大规模推进马铃薯、蔬菜、优质水果、现代制种、中药材酿酒原料(包括啤酒大麦、啤酒花和酿酒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产业带建设,全省经济作物、园艺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种植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www.xing528.com)

2007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440万亩,占农作物的44%,比200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总面积分别比1978年和1999年增加了1341万亩和511万亩;全省农民人均从中收入106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6%,比1978年增加了6倍,比2000年提高了34%。与此同时,兰州百合,民勤黑瓜子,庆阳黄花菜、荏子、白瓜子,陇南茶叶、黑木耳、油橄榄等地方特产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其中一些产业不仅在我省增加农民收入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国名列前茅,占有较大的份额。如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10%以上,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在定西市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年产脱毒原种3000万粒,居全国首位,年种薯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种暑3亿多公斤;中药材面积超过全国的10%,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杂交玉米制种占全国用种量的5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西北地区第2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和西北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每年销往省外的各种蔬菜达到260万吨以上;啤酒大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47%左右,是全国最大的啤酒大麦基地。

近十年来,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最佳适宜区集中,把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生产优势、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集成于区域产业优势。形成了以中东部高淀粉和菜用马铃薯、河西地区食用加工专用马铃薯、陇南早熟菜用马铃薯、高寒阴湿区优质种薯生产等四大马铃薯产业基地;以沿黄灌区、河西走廊为主的高原夏菜和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陇东黄土高原天水为中心的陇南浅山丘陵区优质苹果产业带,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河西为重点的现代制种和酿酒原料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定西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重点扶持、大力开发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2007年,马铃薯和中药材面积分别达到986.74万亩和224.03万亩,产量分别到达206.64万吨和40.89万吨,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25%和5%,成为全国有名的马铃薯和中药材之乡。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收入在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份额分别达到462元和67元,两项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4%。小小土豆和岷县党参、文县当归等传统特色中药材的大发展,使定西等中部干旱地区正在走出和终结着“苦甲天下”的千年历史。蔬菜产业在发展中逐步向具有较强区位优势和生产优势地区集中,形成了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等五大蔬菜产业区。2007年,五大优势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6万亩,产量695.4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的62%和69.5%。苹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东起正宁,西至礼县,涵盖陇东、天水、陇南等十多个主产县区的优质苹果产业带构架和产、储、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7年,苹果产业优势区果园面积达到424.6万亩,产量达到169.4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的68.1%和74.2%。全省优质苹果基本全部集中在庆阳、平凉、天水三市和陇南礼县。优质苹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态势明显。我省现代制种业基本集中在河西的武威张掖酒泉三市。除本地种子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外,中国种业集团、襄樊正大公司、北京德农集团、北京奥瑞金种业、登海种业、登丰种业等国内知名种子企业也集聚河西,建设种子繁育加工基地,使河西成为我国最具竞争优势和活力的现代制种的重要基地之一。棉花过去在我省60多个县区都有零星分散种植,2000年前,面积仅52.1万亩,产量5.8万吨。从本世纪开始,逐步集中到敦煌、瓜州、高台、临泽和民勤等五个县。2007年,面积达到118.9万亩,产量达到12.94万吨。虽然种植地区大大减少,但面积、产量却分别增加了56%和44.8%。

我省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实践,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使全省广大干部农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干部群众从“唯条件论”的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只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发展遵循科学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正确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各打各的优势杖,各走各的创业路,就有可能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生产经济优势,也同样可以在发展当地经济和群众致富奔小康中有所作为。

三、种植业向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十年来,我省种植业不断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现代种植业结构框架基本形成,正处在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走自己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一判断不仅建立在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多样化、专业化和优质化有了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更体现在农业科技进步在种植业发展中起到了支撑和保证作用,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对种植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在种植业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据测算,2007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在种植业的贡献率达到47%,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24%,比上世纪90年代末提高了4%。

我省在推进种植业技术进步中,大力引进、嫁接消化和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科技增粮行动计划、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配置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工作中,我省紧紧围绕干旱缺水的实际,在引进消化国内外科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具有本省特点的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和科技推广路子。亮点不断,成效显著。其主要是:

一是优良品种推广。种子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第一大要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各有关方面对农作物品种改良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繁殖和推广得到快速发展,良种在农作物增产增效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十年来农作物品种改良工作的基本特点是:首先,坚持引进和自育自繁相结合,良种引进、育繁、推广的步伐明显加快。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10年中,在选育和引进的品种中,经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的各类品种102个,其中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糜谷等粮食作物74个,胡麻、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品种14个,瓜菜果等园艺作物品种14个。从90年代迄今的二十年中,通过审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新品种达到273个,其中粮食作物223个,油菜、胡麻、棉花等经济作物44个,另外还有地方特色优势作物品种170个。其次,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周期明显缩短。由于良种引进、育繁和推广的步子加快,替代品种层出不穷,新品种应用更替的时限逐步减少。小麦和玉米品种在30年中,总体上经过了四次更新换代,前两个周期主体品种较大面积推广应用大体稳定在10年左右,后两次减少到6年左右。每个周期基本做到了主体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后续替代品种储备、试验示范超前,新成果转化加快。农作物品种的每一次改良和更新换代,都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大前进一步。第三,品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在粮食短缺时期,为了解决群众的温饱,以选育和引进粮食高产型的种子为主。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选育引进推广新品种中,既注重高产,更讲求种类多样、优质高效。在上世纪80年代审定的品种中,粮食作物品种占到7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仅占27%。在90年代后审定的品种中,粮食作物品种所占比重下降到52%,经济作物和部分特色优势产业品种比重提高到48%。同时,农作物种子优质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如1989年审定的48个小麦品种中,籽粒含粗蛋白在9.5-16.6%之间,赖氨酸在0.176-0.51%之间。最近几年审定的159个小麦品种中籽粒含粗蛋白提高到11.37-19.83%,赖氨酸提高到0.3-0.58%之间。玉米赖氨酸的含量提高了将近0.1个百分点。第四,良种覆盖率迈上了新台阶。1978年,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良种播种面积645.1万亩,仅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12.9%。1990年,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良种播种面积3114.77万亩,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57.5%,良种覆盖率比1978年提高了44.6%。从本世纪初以来,我省良种推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良种引进、选育和推广实行品质、产量双重标准,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有了突破性进展。2007年,良种播种面积达到4830.86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8.16%,良种覆盖率分别比1978年、1990年提高7.6倍和2.2倍。马铃薯、药材、瓜果、蔬菜、酿酒原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优质品种覆盖面基本上是从无到有,有了大幅度增加。

二是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我省种植业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一项重大措施,对粮食安全和其他作物的增产增收起到了重大作用。这项技术从80年代初开始应用推广,在90年代全面普及,近十几年来有了更大的发展。地膜覆盖的作物品种由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扩展到马铃薯、小麦、蚕豆、谷子、棉花、蔬菜等各种作物;覆盖类型由平作半膜扩展到全膜垄作、膜侧种植、秋覆春种、顶凌覆膜、一膜两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多种形式;覆盖方式由手工覆膜转变到机械覆膜。2007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7%,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加了17%和19.1%。地膜覆盖平均亩增产11.2%,仅粮食一项年增加产量10亿公斤以上。地膜覆盖不单体现在自身的保墒增温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作用上,同时促进了精耕细作和良种推广、合理密植、垄沟种植,精量播种,集中施肥,间作套种,带状种植,化学调控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加速了种植业科技进步。尤其是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在近十年有了很大发展,成为经济作物增长方式转变的新亮点。2007年设施栽培面积达到90万亩,比1997年的16.2万亩增长了5.6倍,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38.6万亩,同比增长了4.2倍。设施作物栽培已由单一的蔬菜生产扩展到西甜瓜、花卉、水果、中药材、食用菌及工厂化育苗等多方面。通过日光温室反季节瓜菜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有10多项温室生产综合集成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720000万元,其中蔬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8000元,西甜瓜等高效作物亩产纯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分别比露地同类作物种植增加纯收入5.7倍和8倍。同时,蔬菜、西甜瓜的反季节生产,改变了我省群众过去冬春季没有青菜和鲜瓜食用的历史,对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集雨节灌技术的开发。集雨节灌工程及其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我省发展旱作农业的一次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我省中东部旱作区,大力实施了以每户修建100平方米的集流场、2眼水窖、1亩庭院经济为主要内容的“121雨水集流工程”,走出了一条“梯田+水窖+地膜+调整”为中心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为千方百计留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创造性地开发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从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内涵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之路。从1996年至今,全省累计新修集雨水窖360万眼,集雨节灌面积达到528万亩,其中庭院经济达到180多万亩。解决了5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增加了干旱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四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集成创新。我省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研发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和措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是我省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它集成膜面集雨、全膜垄作、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和生化可控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一体,在近几年旱作农业技术进步和旱作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展示出了十分显著的抗旱增产效应。这项技术从2003年开始在榆中县试验示范。2005年榆中县在北部山区旱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506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123公斤,增幅32.1%。马铃薯亩产达到1500公斤,比露田亩增产500公斤,增幅20%。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门,在总结榆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加大专项投入、组织广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等措施,大力进行推广。2007年全省推广50万亩,在7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用这项技术种植的玉米平均亩产600公斤,最高的达到700公斤以上。今年全省推广面积达到298万亩,预计可增加粮食近3亿公斤。这项技术作为我省旱作农业技术的一大自主创新成果,得到了农业部和其他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旱作农业区组织全面推广。同时,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实践,也为占全省70%耕地的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转化,促进畜牧业等各业的发展和全省粮食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和新的工作思路,给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深刻的启示,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旱作农业的增产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五是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我省南部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最主要的核心越夏区和策源地,其面积达500万亩,分别占到全省冬小麦播种面积和全国小麦越夏区面积的一半以上。小麦条锈病直接影响着我省小麦生产安全,对我国黄淮海等广大麦区小麦生产也构成严重威胁。从2003年开始,我省结合实施植保工程,坚持“科技支撑、政府扶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科学实施”的策略,设立越夏区菌源控制、秋苗病情控制、春季应急防治“三道防线”,实行源头治理与大田防治、生态治理与化学控制、调整种植结构与推广抗锈品种、抗锈技术的“三个结合”,认真落实退麦改种、铲除自生麦苗、药剂拌种、合理布局抗锈品种、适期晚播、秋苗防治、流行期统防统治等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5年累计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2615万亩次。2005年以来条锈病发病面积每年以10%比例递减,春季流行期发病普遍由18.9%降低到12.1%。在前4年中,我省冬小麦平均每亩挽回损失17公斤,共计挽回粮食损失4.45亿公斤。同时,有力地遏制了小麦条锈病菌向省外的传播和蔓延,为全国小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是优质高效技术及农业标准化。种植业优质化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告别了农产品短缺时代后,从逐步满足城乡人民多样化生活消费,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出发,经过渐进地发展过程。到目前,农产品优质化技术体系基本形成,种植业标准化得到全面实施。近几年,重点组织推广了十大集成技术,即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以水果套袋为核心的果品生产管理技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不同经济作物轮作倒茬、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水果、花卉设施栽培技术,地道中药材覆盖(遮阳)栽培及其育苗移栽技术,生态果园建设和多微营养水果生产技术,露地冬播蔬菜及复种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宗经济作物旱作节水栽培综合技术。2007年,全省累计推广达到886万亩,其中水果套袋60亿只,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307万亩,高效间作套种模式化栽培面积230万亩,中药材GAP管理和生产技术面积26万亩。十大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产量和质量,以苹果主产区的套袋苹果为例,产地销售价比过去提高了一倍多,天水陇南为主的秋延后、春提早蔬菜及露地菜,产地销售价格比过去增幅30%。

与此同时,我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在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发布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400多项,比较全面的覆盖了特色优势产业生产管理过程,农业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先后建成不同区域的4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37个省级示范县,示范面积385.47万亩。建成了4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同时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呈现出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全省种植业共有275个产地、254个产品通过全国统一标准的无公害认证,认定规模573.5万亩。从而使农产品的优质化管理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

三十年来,我省种植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有目共睹,感同身受。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与全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就是优势。我们有理由完全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惠农强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种植业在继续深化改革中,一定能够又好又快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甘肃省农牧厅种植业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