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州文明图典揭示先民生产生活奇迹

青州文明图典揭示先民生产生活奇迹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青州境内出土的一些实物看,东夷先民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来征服大自然,服务生活。这件石铲的发现,说明在距今7000多年前东夷人的生产工具就由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石斧、石锛的出现说明东夷人已能够加工木材,制作木质生产、生活用具。

青州文明图典揭示先民生产生活奇迹

从目前青州境内出土的一些实物看,东夷先民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来征服大自然,服务生活。他们捕捉野兽,加以驯养;他们采集谷果,耕种栽培;他们建造房舍,遮风挡雨;他们制造陶器,烹煮食物;他们纺织缝补,避寒遮羞;他们酿造美酒,庆贺丰收;他们琢磨玉石,美化生活;他们冶炼青铜,制造礼器和武器

1980年东夏镇李集遗址出土的桂叶形石铲,有明显的磨制痕迹。它两面的刃部留有清晰的使用痕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辛文化时期的文物精品。这件石铲的发现,说明在距今7000多年前东夷人的生产工具就由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1988年,在东夏镇桃园遗址出土了北辛文化的石磨棒。这是一件将谷粒研磨去皮的工具,应与石磨盘配合使用,系白色砂岩,由于长期使用,磨棒的底部已经研磨得比较平滑了,使整个器形呈扁平状。它的出现说明谷物等粮食的种植已有很长的历史,谷物类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石质生产工具不断发展。1981年在黄楼镇凤凰店村西的弥河东岸出土了一件大汶口文化双孔石铲,石铲选用近似玉质地石块,呈黄色,上有褐色彩斑,石质细腻,经仔细磨制,其平面光滑,刃部锋利,有使用痕迹。1975年出土于刘镇的龙山文化石镰,证明农耕已是当时先民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来源。石斧、石锛的出现说明东夷人已能够加工木材,制作木质生产、生活用具。

●桂叶形石铲

长34厘米,宽20.5厘米,厚2.7厘米,二级文物

●石磨棒

长15.5厘米,宽6.2厘米,厚4厘米,二级文物

●石斧

长11.5厘米,宽5.5厘米,二级文物
1976年赵铺出土

●陶鼎

口径29厘米
1988年东夏镇桃园遗址出土

●石镰

长19厘米,二级文物
1981年刘镇出土

●青釉豆

高7.8厘米,口径12.4厘米,一级文物
1966年东夏镇苏埠屯2号墓出土

●双孔石铲(www.xing528.com)

长13.3厘米,宽11.4厘米,二级文物
1981年黄楼镇凤凰村西弥河东岸出土

陶器的制作是东夷文化的一个亮点。1988年在东夏镇桃园遗址出土了北辛文化的陶鼎。吴汝祚先生在《北辛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北辛遗址的发现,明确了鼎在公元前5000多年的北辛文化时期就已产生。随着制陶手工业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要,鼎的器形也向前演变,经历了大汶口、龙山文化,同时由近及远,向周围地区,逐渐向全国广为传播。”这说明鼎是东夷人首先发明创造的,此后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兼有日用和象征双重意义的器物。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质地到装饰,都有很大进步,例如彩陶器、黑陶器制作精美。1974年出土于胶县三里河遗址的泥质黑陶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器物。该物系轮制,器形规整,它的高柄中部略鼓,上下较细,并在柄上饰以锥形纹和镂孔纹。该杯通体磨光,质地坚硬,敲击有金属之声,是一件泥质黑陶器的精品。黑陶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到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陶。这表明东夷人已经掌握了非常纯熟的制胚、烧窑技术和火候,这些技术在制陶业发展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如此,东夷人在商代就已经掌握原始瓷的制作技艺。1966年春,苏埠屯2号墓正式发掘。在这座商墓中,出土了一件极为珍贵的器物——青釉豆,灰白色胎,器物内外施青釉,釉层不均。在豆的颈部饰有几道凹弦纹。青釉豆为商代的典型器物,被称作“原始瓷器”,这是到目前为止,山东省出土为数不多的几件商代青釉瓷器中的一件,堪称标准器。

东夷人的纺织缝纫技术较为发达,从史前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纺轮、骨针等工具。1976年出土于赵铺村的石纺轮证明当时先民们已经可以将丝、麻等纤维纺成线,织成布,从当时陶器底部的布纹痕迹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能织出较细的布匹。1983年秋,北京大学考古系和青州市博物馆配合发掘的黄楼镇郝家庄遗址,出土了一批岳石文化珍贵的文物,其中骨针针孔细小。这不仅证明了当时的骨针制作之精细,同时也反映了纺织缝纫技术的进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中指出,从一些器物上留下的痕迹分析,“东夷人的织物一平方厘米经纬线各10根;绝大多数为6根或8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胶县三里河的发掘报告中指出,有的织物甚至达到“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有13根”。逄振镐先生在他的《东夷文化研究》中指出:“10根×10根这个纺织品经纬线的密度水平同现代农家妇女采用腰机织的粗布纹密度水平基本相同。而13根×13根则基本上达到现代农家妇女织的细布纹水平。”东夷人在我国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以后齐鲁大国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锛

长13厘米,二级文物
1976年赵铺出土

●卜骨

凤凰台遗址东周地层出土

●骨针

长12厘米,一级文物
1983年黄楼镇郝家庄遗址出土

●石纺轮

直径6厘米,内径1厘米
1976年赵铺出土

●黑陶高柄杯

高21.3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5.7厘米,二级文物
1974年胶县三里河出土

●鹰嘴式陶鼎

口径36厘米,高26.4厘米,二级文物
1984年凤凰台遗址出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