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生学习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

中职生学习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对象,也是利益主体。然而,当下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改革的起点不是学生的需要,而是市场上用人单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不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改革的效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淡漠了学生的需要,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改革的成效,还会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生学习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

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对象,也是利益主体。教育教学的任何改革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身上,即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才。学生成才是教育教学的目的,改革只是手段。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价值选择与利益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设计。然而,当下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改革的起点不是学生的需要,而是市场上用人单位的需要。

课程改革为例,一般的改革思路是:基于职业市场的调查,确立专业对应岗位(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再将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转化为课程。这种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进行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但是这种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需要,也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很有限。因此,虽然这种职业本位课程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的缺陷,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职业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正在成为现实,职业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多样化,入学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学生的成才基础与成长动机均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广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仅全日制在校生就多达五类,包括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社会人士(插班生)和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期望学习技能的学生)。学生的入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包括普通高考、“3+证书”、普高单招、中高职对口单招、高职对口中职“三二”分段、政策安排(如退伍军人、新疆班)、自主入学(如社会插班生)。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正视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改革,从而使改革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不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改革的效果。(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供需矛盾的逐步缓解,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因此,学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满足于“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再满足于“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一份工作”,而是希望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并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应仅考虑“出口”——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应考虑“入口”——学生的需要。如一些企业一直希望职业院校能为其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并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如果改革仅仅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成才动机,也会因毕业生不愿意去既定的生产岗位就业而造成技术人才的浪费。

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成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淡漠了学生的需要,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改革的成效,还会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