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课程与课堂思政的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成果

外语课程与课堂思政的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课堂思政”融入外语教育的背景与发展1.“课堂思政”融入外语教育的背景思想政治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引领高校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上起着重要作用[8]。

外语课程与课堂思政的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研究成果

(一)“课堂思政”融入外语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1.“课堂思政”融入外语教育的背景

思想政治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引领高校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上起着重要作用[8]。因此,现今要将建立人才培养为方针,全面的响应专业知识加入思政教育的宗旨,做到帮助现今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能够让思想政治得到提升,使我国的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课程内的思政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要想要发展思政课就要进行不断地革新、升级课堂模式,将思政教育的课堂形式更多样、更通俗易懂,在对学生“对症下药”,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到应有教育。将外语专业课内加入思政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等,各科专业课程教师,应当与思政专业教师相互沟通,通过联合共同完成思政教育的工作内容。

2.“课堂思政”融入外语教育的发展

我国开展了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的例会以后,各高校秉承此理念、贯此思想严格执行,从教学的理念、模式、思路、内容等多层方面进行升级改变,使思政课程向良好的趋势发展。各大院校也努力的将课程思政这种形式,与各领域专业性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为各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等观念,并向着培育出富有担当、责任勇于奉献的社会传递者与接棒人。

(1)课程思政树立的制度与相互关系的健全和完善。

我国对各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有着足够的推广,树立了思政教学制度与各学科之间。

虽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衔接不上的情况,所以现在迫切的想对此进行提高与改善。例如,高校给予各专业教师们统一培训的条件,但是,教师培训中,涉及将思政教育形式加入进各学科教学中的培养训练少之又少,都以专业教学知识、能力等方面内容的为主。而在教师们的审核中,并没有涉及专业教师对学生们在思政方面教育所做出的成绩这一项。还因为专业教师们与思政教师的课程时限较短,对于专业的课程完成就有难度,要再加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的加入,让课程合理化的安排难上加难。

(2)提升思政工作观念认知。

目前,我国的思政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并逐步的探索应该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的各学科的课程内,并如何让教师、学生彻底接纳也是需要时间的。

对于每一名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不仅要面对人际关系、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舆论与快速信息化的新闻,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意识,也会使进行思政传授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学习与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就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大量的高校教师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三方面也处于刚开始理解的过程中,又加上社会中时知识、信息、科技飞速发展,这些快速信息就已经让许多专业教师在课程教授上就疲于奔命了,本专业的教学都要无休止的学习,才能够不与时代脱轨。

高校教师还要完成大量本专业的教研工作和学校的审核工作,教师们仅仅潜心传授于学生们的专业内知识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没有过多的精力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专业课内容中去,而在课外时间学生们有自己的活动与课业,也没有过多的时间配合教师们进行思政教育,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内容单一,教师们也就无法体会每一位学生们真实的内心变化与思想道德品质,更何况如何帮助学生们树立健康的思想政治观念了。综上所述,有大量因素能影响到思政课程的发展。

(3)提升思政课程传授形式。

在我国的课程构架中,思政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还存在一定隔阂的,所以想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也是有难度的。由此可见,让思政教育和各种专业教育相互适应、相互匹配的结合是有一定难度的,还需要对此工作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二)外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外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发掘外语教学中潜在的课程功能。

高校外语的工具性、思维性、人文性很好的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因为,所有的交流都是需要语言的辅佐,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不仅能够学习另一种文化,还能对不同的意识与思想政治拥有自己的见解,总结下来,语言就是一切思想与意识的传递者。学生在外语课堂上的学习,都要以专业修为当作主要目标,切记不能死守外语知识,而忽视个人素质。

将思政课程与外语课程相结合,并加入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课程中不是只有单一的外语知识,学生也接收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随着课堂内容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文化思想也会随着时间转变,潜移默化的将学生们行为思想渐渐的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就有效的实现了思政课与外语课程的结合,实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中还存在潜在的课堂功能,通过教师课堂教授中的耳濡目染、语言暗示、与学生们的不经意的效仿,都在无形间的将思政意识灌输给学生,也是在悄无声息中逐步修缮品质,建立优良品格。渐渐的外语课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潜在教育的优异平台了。

(2)明确外语与思政教育共同的目标。

外语作为辅助性的语言工具,不仅能够通过语言解读大量的西方相关信息,也具有专业知识对其沟通交流与处理相应问题的本领,还能在基础知识上加以填充与拓展,使得外语的发展的更加全面。既能为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也能够实现将来个人生活学习的自由性。

外语的思想道德方面与人文精神方面都格外突出,在外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无论是语句、语法、单词、口语等,都脱离不了整体语境。在专业的外语教材中有大量有关于人文文化的内容,所以专业的外语课程,需要以培养日后就业工作内容为目的。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任何一个科目都有足够的兴趣,才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性。

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法则可以遵循的,可以从较为容易的单词、语法入手,在逐渐地将语句、语境融入进去,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最传统,恰巧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此教育形式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如出一辙的。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外语的教学和思政教学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专业,但是,外语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人文、思想等方面还是很相似的,只要找到共同的相交点就能够将思想道德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你每一个学生。外语的辅助性,只要传递的是语言,能够承载人文与思想,就能够轻松的将思想政治融入其内,为学生培养了高素质的品行与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3)外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

在高校内外语教学中拥有非常丰富内容,但是,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得到帮助,彻底实现学以致用,无论在表达、沟通、书写、分析各个方面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并能结合和生活场景使用,做到个人的专业能力能够完全支持为主要学习目的。在外语的教育过程中,只要教育的度调整的恰当,在为学生的提升专业知识行为的同时,又将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完美的体现出来,能够为学生树立有力的信念与思想,在提高了职业道德精神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奉公守法、兢兢业业的职业素养最大化的培养出来。

而在传授方面来说,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外语的教师选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激情,可以让学生踊跃地在课堂内与教师们互动,教师在逐渐地加入思想政治方面的话题,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观念,通过以上方法教授学生们该如何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筛选出,适合自己优异的观念。

高校的外语教育与思想政治的教育,从名字上不难看出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不仅仅是学生不能区分出内在的关系,同样也包括教师对其内在的知识,也不能一下就看透。在外语课堂内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教育,不仅增加了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也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进外语的课堂,还引领了外语课堂课程内容向着正确的指导方针方向前进。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起到了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4)发挥外语课程教师的课堂影响力。

学生们的在受教育中,课堂内容是否能够完全接受,与教师的上课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相同的课程,如果教师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授课内容,就能使学生理解效果与专业兴趣大大提升,呈现完美的课堂氛围。能够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将自己的感情色彩渲染到整个课堂上,此种上课形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能够掌握的此技能的教师并不占多数。

当学生真正的接受了一位教师后,对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行举止、思想品质都会存有崇敬的心态,以至于大部分学生还会进行模仿。专业的外语教师的思维模式,会受到外语国家的教育模式影响,在看待一些新奇的东西的时候,能够拥有自己正确的见解,还乐于与学生分享,在上课过程中形式丰富不死板,这样就能够做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尽管专业的外语教师并不是思想政治的专业教师,能在外语中提炼出思想政治与文化品德的意义,并教授于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公正体会思想政治的真谛,就是完成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2.外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为主要参与者,而学生处于受教育方必定受益匪浅。无论是从教学的模式、技巧、风格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思想道德的发展。由于高校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还不够适应,所以学习的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不清楚也不理解学习各种课程的作用是什么,在这时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需要各个专业的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引。现今我国的各方面都与国际接轨,对语言需求逐渐加大,因此外语课程的地位也变得重中之重。在高校的外语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也是必然的趋势。

在高校对人才的教育,只有在所学的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上会重视,并没有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进行调整。而在思政的教育上也完全的依赖于正式的课程、高校思想辅导员以及相关会议中才有学习的机会。

对于高校的外语课程来说,认为此课程只是辅助的作用,所以并没有获得过多的关注,在有一些高校中为了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就减少外语课程的时长,给专业课更多的时间学习。但是,外语不仅仅只有语言辅助的作用,还有反映生活能力与传递信息的作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外语专业学习中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是至关重要的。在外语课程内思政教育的培养,不仅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对课堂氛围也有所提升,最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在接受大量的知识时,也不会受负面信息影响到自身端正的品质。

总之,高校中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是事关必要的。从而达到既有外语课程的特色也有思政的理念的课堂模式。

(1)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不仅仅要依靠思政课堂上的内容与辅导员的培养,在各个高校的教师团队中,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教师,都应该对学生们进行思政教育辅导,把教育学生们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基础准则。而且思政教育也不应该仅限于思想政治课堂与专业课堂和相应的活动当中,需要在学生们的生活中悟出才可以。

在现如今信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思政教育上仅依靠思政课,已经难以实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但是,在外语课程内加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使外语课堂变得活灵活现,也让思政教育内容不再枯燥乏味,更容易被接受,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欲望。

外语课程是高校内必须学习的课程,此科目对于未来就业有着相当大的帮助,不仅仅能够拓展就业范围,也能够将学生们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等方面拓展开来。由于高校学生思想观点树立并不完善,因此,高校的学生思想辅导,是影响学生们将来如何面对社会复杂环境与拥有自主意识的重要条件。而如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古板,理论性有极强,比较难以理解,不足以做到跟随时代步伐,教育现如今的社会的学生了。所以,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将各个学科融入思政教育,当然外语也是思政教育大队伍当中的一部分,可以教授外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外语范围的信息资料也会有不同见解与回答,全面的发展了学生们的修为,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此举动,不仅仅实现了思政教育方向的多面性,还将此理念合理化的进行发展下去,还对各个高校建立下了良好的口碑。能够实现高校的必要条件其实不难,但是,由于实施面积广、人数多、年龄跨度大等因素,我们一直在此道路上不断努力也逐步加强。

(2)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提升路径。

高校学生不仅要学生学会专业知识,还注重要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责任感、担当力与自我奉献精神等,做到全方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上交于社会。

事实上,想要在短短的四年内将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建立优秀的品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教材方面,外语专业的教材要比其他专业多很多,只要教师们细心挖掘每一种类的教学教材与辅助资料并与思政思想相结合,对学生耐心的教导,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会有所改观,最终再形成自主意识,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的优秀观念,专业学习外语的课程通过改变后,课堂内气氛更加活跃,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们发散思维,对专业更加有兴趣。所以,思政教育融入外语的课堂,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为高校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

(3)保证外语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信息科技方面的快速发展,能够更加直观的接触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在高校的教育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要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外语信息中心所表达的真实形态和外国文化思想的精髓,通过外语与思政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学习形式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教师也从中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和学生们共同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加强对就业的自信心,只有做到以上内容才是对外语专业融入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因此,高校的外语课程内的思政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4)高校人才培养实现。

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性比较强的专职人才。虽然,高校的人才输出量没有普通学校的那么多,但是培养出的大多都是高精短的人才。例如,高等教育行业、金融、科技研究、工程建造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有高校内的知识性人才,由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有所差异,那么在培育人才的目标与形式有所不同。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院校的人才,在教育时最重要是否热忱、信心、责任、优秀的品质、正确的三观等,以上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这些才是评价人才素养的根本。

我国高校教学工作者对于人才培养形式,曾进行过深刻的探讨,我国的教学理念主要是科学、恰当、推陈出新。在教学方面,需要保证所学课程知识能够符合就业内容的基本构架,将学生认知、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首尾,并结合实践形成高端、独特、科学的行为意识。

但是,在人才培养中单方面的培养理论是不行的,对于技术也是要熟知精通的,要做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如果想要让学生们能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思政教育就尤为重要了。只有通过思政教育融合进专业教育课程内的形式,构建成多方面的教育,才能够达到全面提升的作用。

在现如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国际信息大量涌入,外语专业知识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辅助工具了,更多的是传递、分析等作用,所以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在内容上、信息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这样有助于拓宽视野与思维,从根源上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与品格德行,只有做到专业知识与品德浑然一体,将来进入职场以后,才能够凭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养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由此可见,外语课程的培养人才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总的来说,做的一切的教育工作不仅是为了育人,还为了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精端人才。

(三)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结合的基本原则

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的结合原则,如图6-3所示。

1.坚定外语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原则

图6-3 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的结合原则

在外语的课程思政中,要坚定课程外语知识与思想育人观念相结合的规则,不要只为响应号召就执着思政教育上而破坏外语专业的知识的组织。但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所有的课程变成思想政治的课,而是保持外语课不变的基础上融入思政的思想。可以在教学过程加入我国的历史文化、思想道德、职业精神等,做到外语课程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在德育方面也能接受到最好的培养。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外语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时,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思政教育模式逐渐地深入课程内容当中。外语专业知识有层次之分由浅至深的递增,同样思政教育也是由浅至深,在传授思政知识的时候会出现重复的概念,不要因为重复就舍弃,要根据课堂状况和学生表现情况具体分析后选择是否使用。课堂思政教育要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做好规划,学生正式上课时,就能井然有序的传授思想政治思想,学生可以系统的学习到思政观念,保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准则,能使整个教学计划完整的展现,提升课堂的教育效果。

3.自然适度原则

自然适度从字面理解,自然就是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而适度就是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坚持适当使用的准则。掌握适当的度才能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外语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思想,就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外语教育和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晰,在此基础上执行自然适当的教育理念。在教授外语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应该紧扣教材主题,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排,不能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观念灌输给学生,也不能为了应付了事草草带过,思政观念需要使用巧妙的渗透方式融入课程内容中,既做到不生硬、不勉强,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将思政理念加入外语课程时,是不会脱离专业内容的。在课堂中直接将思政内容传输给学生,或者就为了说教而教育学生,不仅不能起到政教育的目的,学生还会排斥此学科产生抵触心理,并其觉得教师没有教授的能力,这与思政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教师在做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与形式,以达到最适合的状态教授。

4.针对性原则

根据学生对学习目标达成度要求的不同,教师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课堂讲述内容也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根据学生学习效果不定期的考核,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针对性的提问,教师针对性的解决。在教授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剖析,挖掘适合课堂传授的思想政治思维,以求真、求实、创新为思政教学的最终目标。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也是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的刺激下,对于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与教育模式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政思政观念,更容易受到影响,属于我们民族的观念也会逐渐减弱,会盲目的崇尚西方国家的生活与文化思想,逐步发展成“以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对学校、社会、国家的思政问题备,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我们民族优秀的思政政治与文化理念,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西方文化中不良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判别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优秀的品格。

5.潜移默化原则

生活、教学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当今的复杂社会中,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找到合理的教学模式就会难上加难。所以,教师要将侧面深入解决问题,逐步将问题引入课程内部,使用隐性教育模式将正确的思政意识灌输给学生。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探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判别利弊、团结协作的能力为重心;也可以进行场景练习,安排一些小剧本,让学生演绎;还可以通过外语辩论形式,将思政话题结合其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文章讲解时,可以增加图片、视频以及相关拓展的知识,这样不仅丰富词汇,还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思政意识,如此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会不断地推进外语课程思政的发展。

(四)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结合的有效路径(www.xing528.com)

1.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的重心,应该放思想政治教育上,如果违背此观点,就失去了立德树人的意义。

高校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建立教师优良的师德是育人的基础。外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或者技能,主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授时要将思政思维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在教育中的获得感。

外语是现今社会中必备技能,不仅仅是语言工具,在经济发展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一种语言都拥有自身的意识形态,所以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西方文化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传输,在学习西方语言的时候难免接触到西方思想,那么课堂教授时就应该加强思政意识,尽可能给学生灌输我国的思想主义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西方优秀的思想与我国的思政理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理念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找准外语课程思政内容的来源

(1)依据外语教材中思政教育元素。

外语课程内思政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外语专业教材内的思政元素。外语课程是语言性的课程,语言不只是当作沟通的工具使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思想性质在内。外语教师要具备深层挖掘外语教材内思政元素的能力,并寻找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通点,使用潜意识授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们,在潜意识的学习里体会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对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病理性地面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知识与思想上的互利共生。外语教师需要反复对教材剖析,只有全面了解每一章节的内容,才能从中提炼出有用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灵活地使用,对教学内容也可以取舍自由。合理地探究与发掘教材内的思政元素,有利于科学地进行思政教育。

外语教材中符合课程思政的思想整治元素是非常多的。教师在课程当中需要灵活调节使用,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语言知识与技能上,要从教材内容中获取更多思政信息,用作课堂思政教学上。例如,在外语单词的讲解时,就可以加入我国的文化,借此机会将我国积极向上、坚韧励志等精神状态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也可以在讲述外国文化时,与我国的文化进行对比不仅将我国优秀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能对国外的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长时间的积淀,学生肯定可以从中获取正能量,健康地成长。

(2)在教学中传输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在教学中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所有的外语教材内容,基本来源英国与美国的网站与媒体对科学、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介绍与新闻,虽然这些内容有效的拓宽了学生接触知识的范围,但是,里面讲述的知识、技术、思想内容只有国外的,没有涉及我国任何的思政文化与科技文化。所以,编纂者在编写外语教材内容时,应将负有我国民族特点文章融进外语教材中,再增加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道德准则与文化教育思想的内容,并在每一个学识单元都加入一定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形成外语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材,也可以将社会热点关注问题融入教材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为传统外语教材内的思政缺失做好充分的补充,这样做还可以防止生拉硬扯地将思政融入外语课堂内,引起学生的反感。学习就是在吸收一切对自身有益处的文化知识,不仅是专业技能方面,思想方面也一样重要,两者都可以增强自我认同感,就看如何学习与使用。

(3)创新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教材是课程的关键,想要在外语课程中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就要在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改变。将一些符合国情的热点事件、时事政治编纂进教材内,能够有效让学生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培养自主意识,自主地选择正确的思政观念,逐渐地培养出自我判别是非的能力。也可以在课程教材的内容中加入我国各个行业杰出的人物事迹,从知识、思想、精神、技能等方面介绍,从侧面展现每一位丰功伟绩人才的职业道德精神,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职业精神,并增加相对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影响思政教育的作用。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们思想道德与职业操守,还可以培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出苦耐劳、积极向上、团结向上、开拓创新的思想观念。

3.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9]

高校的教师是在一线工作,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师德尊严就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必须提高滋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做好表率作用。

(1)提高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外语教师角色的复杂性。语言是传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语言中所夹杂的语气、情感、内涵都能影响到思想的发展与话语的理解,所以,无论任何语言的形态都会影响到思想传播。

在外语的教学中想要传递思政意识难度就高于其他科目,因为使用外语的单词、语句、文章要先对其翻译,还要分析语境这就是一大难题,在和基础上,想要自然合适地传授思政思想,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研究,找到最适宜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与职业素养,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在完善自身的情况下,才能起到好的带头作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2)加强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

如今社会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知识不断变化更新,如果高校教师保持原地踏步,只能逐渐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会与学生的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教学理念、知识技能,才可以紧跟时代步伐,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

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相关的知识与思想,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思想与爱国主义信念,辨别不良思想的能力抵抗文化冲击的能力。想要做到以上成绩,教师必须拥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对西方文化透彻了解。外语教师要拥有大量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才能够轻松解决,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憧憬的心理。

高校外语教师所受教育是以英美国家的思维模式为主的,对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也比较认同,所以,强化高校外语教师思想政治理念非常必要。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要教师的自身的优良品德、人格魅力逐渐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外语教师是教学上的传授者也是管理者,要时刻牢记教师的职责,在教授知识技能的时候,也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秀品质。

4.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创新

(1)课堂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想在外语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不单单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设计。把学生的行为思想作为课堂的重点,只有推翻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基础上,使用体验式与任务型教学法,给予学生更多练习职场外语的机会,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职场应变能力与思辨能力。

外语专业教学可以分为课前挖掘、课中融入、课后巩固这三个阶段:要在课前与课后要加入与专业内容相贴合的思政元素,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吸收了优异的思政思想。在传授外语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方面相结合,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任重道远、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让学生逐渐拥有职业素养。课前的预备工作,教师要深究课堂内容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并结合时事政治与热点话题,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辩论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很好的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辩论的形式将思政意识灌输给学生。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依照顺序将整节课的内容带领学生梳理,与学生共同总结,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利良好的价值观思维。在交代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的作业,起到巩固、反思、消化、拓展的作用。一节完整的课程按照这三步骤走,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观念。

(2)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课堂形式单一乏味,不重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由于时间短课业压力大,大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课本上的内容怎样安排就怎样机械的讲解,无论是单词、语法、还是语句都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不会发散思维与拓展知识给予学生讲解。

高校的外语教学必须要推陈出新,在课堂内加入实时新闻与热点话题,在这基础上再融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外语的教学中要坚守“活的、真的、动的、用的”的思想理念。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内容中优异的思想,并使用该思想对学生进行疏导。想要在外语课程思政中取得良好的成就,就应该发掘更多课程形式与课程辅助资料,调动学生对外语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中可以采用音响、视频、图片、故事、演讲等形式,加以带动可课堂气氛,还可以分小组学习,让学生们团结合作完成预留任务,无论是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还是书籍搜索质押能够合理教具问题就可以,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与社交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一举多得。在完成任务后还会有小组发言的环节,每个小组都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能让学生们扩展思维,对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刻的讨论,使用热点话题与实时新闻再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深刻的辩论,这种形式就可以引发学生们进行深思,不仅培养团队精神,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如何判断正确的思想观念。

(3)“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教书育人中所表述育人主角就是学生,学生积极参加课程教育才有意义。高校的外语思政,要遵循自然适度、循序渐进的准则,在授课过程中巧妙的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外语知识内。由于现今的学生对学习态度不坚定,教师只能通过改变教学的模式,运用媒体、新闻等手段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使用轻松的氛围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内容中,通过学生对新闻媒体的见解,让教师更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易于教师因材施教。有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后,教师也能大胆的加入更丰富的辅助教材,更生动地展现课堂形式,吸引学生深入其中,实现育人第一的目标。

5.外语课程思政相关课外活动

(1)拓展外语实践的多种形式。

外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知识,对标准外语的语法、表达、发音娴熟地掌握,培养在不同的场合下轻松应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仅依靠上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外的活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与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最好的形式,因为在活动中与实践中,会循环使用到课堂上得知识,这样不仅巩固课堂知识,在活动中还能扩展外语知识范围,最主要的是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语言的实操性大大提高。增加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也可以无形的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在活动与实践中逐渐渗透,在传播给所有参加活动与社会实践的人,拥有更好的思想政的传播形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要多发掘增加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熟知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课堂教学活动,那么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就是由高校的学生依据各人爱好、兴趣自行发起的课外教学活动组织,有小组、社团等体现形式。

第二课堂在教学的内容上,不仅来源于教材还有大部分的材料来源信息、新闻、媒体,而且第二课堂教学不需要考核,学习场地也相对于自由,例如,教室、操场、活动室等便于聚集的地方就可以,这样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也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种形式也更容易将思想政治观念融入活动内容中,活动可以让大家积极踊跃的谈论与分析,还能侧面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与自主判别思政能力。

外语教师就可以借鉴第二课堂模式,积极有效的开展课外的外语活动,例如,外语科技文章翻译比赛、外语演讲比赛、外语知识竞赛等。可以借助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专业知识的专业能力、使用能力、应变能力,在这当中加入思政教育更容易被接受,渗透性也更好。所有形式的活动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扎实专业知识,还能了解更多属于我国的知识文化,在学以致用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

(2)利用网络提高外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学生从小就接触信息网络,遇到问题很愿意借助网络的力量,致使学习的形式与传统的学习形式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普通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了。这时教师就应该利用网络,在线下教育的基础上,也要重视线上的交流,充分使用网络平台,有利于提高外语专业的思政家教育的时效性。为了能够提供更便捷网络课程模式,研发了一系列相关的App,例如,微课、腾讯会议、QQ等。

在学校的教室内上课,由于班级学生多环境复杂,有些问题就便于课堂提问,还有课堂时限短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解析,但是,有了社交软件,学生与教师是就可以在课后时间交流专业、思想,也可以交朋友,有效的将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没有芥蒂,也可以轻松的传授思政观念。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思想。

专业教师还可以建立各种群聊模式,例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便于学生们的管理,也可以将课前的预习安排、课后的作业布置留在群里,也可以通过群聊模式将文本、视频、表格、PPT放在群里供给学参考。这下平台不仅师生可以探讨交流专业知识与思想,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教师观察到学生相互交流间存在问题时也可以及时解决。教师也能实时关注到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可以及时的做心理辅导,从全方位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网络的沟通无论是从时间、地点、隐私等方面都相对自由,还可以借助热点新闻与名人事例,激励学生学习的斗志,与学生们深入探讨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五)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结合的保障体系

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好全面的安排,给予课程思政相应的保障,具体保障(图6-4)如下:

图6-4 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结合的保障

1.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结合的经费保障

高校在教育改革、研究、培训等方面投入大量经费。不仅是给予教师外语专业课堂内思政工作的支持,还让教师对课堂思政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有效的教育改革促使外语课程思政的发展,最大化的响应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方针。

我国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给予学校合理的课改经费作为保障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要定制相应计划,首先高校的行政部门到教学部门都要重视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创建思政教育条件,例如,组织多样的培训活动、课外教研活动、思政教育例会等。在培训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外,也要将职业道德、师德、心理学也加入教师培训的范围内,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教师传授课程思政的发展。所以这部分的经费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外语课程思政的课改经费,校方应支持教师与教研组申请。

2.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结合的制度保障

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工作,单凭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达到的,即使校方有经费上的支持,没有高校主管部门出台相关制度的制约也是不行的。

第一,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贯彻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让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建立通力合作、同心协力的关系也是必要的。俗话说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只有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才能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此制度会迫使教师们主动挖掘教材内的思想政治内容,客观的提高了教师们的思政意识,使探究教学思政元素的工作更加积极。

第二,在教学方面也要严格监督,院校内的教学督导组要进行不定期的巡查课堂或者随堂试听,让领导组进行审课并给予评价和意见,使外语专业课程内的思政教育朝着良好的方向地开展下去。

第三,将课堂思政教育的评价与考核机制改进,要从职业道德、对学生了解程度、教学方案、课程设计与实施、交流反思等内容,让教师在学生和领导给予的评价中自我反思,从思政教学目标、自身言谈举止、是否纠正了学生学习态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反思自己,并加以改正与升级教学方式。

第四,校方要支持外语教师对思政教育的教研活动,在院校教师的各类评优中,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算作一项评选标准,让有突出成果的教师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3.外语教学与“课堂思政”结合的环境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一步登天,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高校想要教育人才,环境尤为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有多深,所以高校在学习氛围与环境上给予最好的保障。对于高校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优良性情、高尚品质、端正态度的基础。所以发展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学习与的生活环境。

第一,课堂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内可以设计中英双语的板报与宣传画,以外语专业人才的丰功伟绩、励志故事、名言警句为主要内容。多参加学校以及社会上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逐步吸收思政元素。

第二,要树新风建立精神文化校园,从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出发,让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和校园新风结合,让富有思政元素的校风进一步熏陶外语课程思政教育。

第三,高校应该多举办立文明树新风的校园活动,还有与外语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

【注释】

[1]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2):75-83.

[2]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06):52-59.

[3]祁昕.跨文化交际——现状与思考[J].今古文创,2022(09):78-80.

[4]徐春暄.论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传播策略[J].采写编,2021(3):123-125.

[5]徐春暄.论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传播策略[J].采写编,2021(3):123-125.

[6]张红玲.跨文化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27.

[7]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97.

[8]张希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7):175-176.

[9]邓小艳.“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03):132-136+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