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思政及其教育理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研究

课程思政及其教育理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研究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跨学科性较强、学科间差异性较大,不同的课程对于思政教育内涵的承载能力也有所不同。课程思政推行的前提是建立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院系积极性,以建设一批有思政教育特色的专业课。要落实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成立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共同参加,总体负责全校改革试点统筹。

课程思政及其教育理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自信研究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要依靠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相结合,即从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多个层面同时发力,发挥不同种类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对德育的浸润。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跨学科性较强、学科间差异性较大,不同的课程对于思政教育内涵的承载能力也有所不同。强化多课程场景中隐性思政的作用发挥,固然是课程思政推进中的一个要点,但关于如何差异化地赋予不同课程以德育内涵的问题,目前的论述尚不够充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精准界定。

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方面,课程思政的建设基础在课程,重心在思政教育,中心在院系,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课程思政推行的前提是建立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发挥院系积极性,以建设一批有思政教育特色的专业课。在课程思政的推行过程中应注重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各学科与人的多向交流;也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年龄专业特点开展主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与社会实践,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课程思政的平稳推行还有赖于细节全面、紧跟时代的教学指导和配套教材的编制,保证课程思政的开展能正规化、有序化。另外,教师的理想信念决定了其是否能在课堂发挥身先垂范、为人师表的作用,等等。但如何才能形成较好的工作机制、如何才能把所有要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同向同行、如何优化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如何才能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与践行效果等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破题。

在国际比较问题上,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现实国情,提出了一套适合本国学校的全方位的德育培养方案,强调从课堂、社会、家庭多角度,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促动学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虽然不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文化种族存在差异,但各国都大力支持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在方式上都采取了强调隐性教育的方式。这与我国目前正在践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不谋而合。此外,国外不少学校开设学校配套课程、动员社会相关资源的方式,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1.加强党委统一领导,进行统筹规划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战线在学校,战场在课堂,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学校院校党委。学校院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保障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课程思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深刻认识学校院校党委抓好课程思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学校院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其次,强化学校院校党委抓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把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课程思政工作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学校顶层设计、前瞻布局和组织协调的整体性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要落实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成立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共同参加,总体负责全校改革试点统筹。建立完善学校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建立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账,学校相关部处、院系职责明确,有明确思路、有制度、有落实、有成效,最终形成职责明确、思想统一、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和有效监督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

具体来说,学校党委主担政治责任,监督各部门实施情况,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课程思政工作重点任务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教育教学、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等相关部处进行相对应的保障支撑。各学院(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工作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院(系)是直接落实单位,肩负谋划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具体职责,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课程思政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的响应机制、协同机制和联动机制。

2.成立专项咨询委员会,进行科学设计

虽然从提出到实施,课程思政的推进工作已有几年时间,但仍处在探索阶段,从设计、实施到反馈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各学校可以考虑成立课程思政工作专项咨询委员会,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宣传部、组织部、发展规划部门、学工部门及专业教师代表等组成,明确牵头部门和具体负责人,负责对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工作进行具体规划和设计,在试点阶段进行科学性、专业性、操作性上的前期论证,在改进阶段进行瓶颈问题研讨和关键方案的决策,为“课程实施”的顺利开展提供综合保障。

各学校要紧紧依托专项咨询委员会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及时完善和优化改进本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工作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综合素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更加有效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逐步完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

3.设立教改推进办公室,强力实施(www.xing528.com)

在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学校还要协调设立课程思政教改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落实,统筹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指导、咨询、督查、评估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效果。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协调各院系、各学科、各专业以及每门课程的系统性工程,要将每个举措都落实下去,需要专门的办公室进行推进和督办,保证工作落实的质量。对于学校内部量大面广的各类专业课来说,可以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分配和教学组织等各方面探索,逐步积累经验,分步推广,最终形成全覆盖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

1.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

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需要清晰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不断拓展原有工作的边界,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学理探究、模式探寻、成效考评等进行深化研究。

(1)深化对课程思政理论基础的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抓好课程思政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并在实践层面加强探索,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坚决贯彻,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2)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内在规律加强研究,从学理上进行总结、提升和深化。比如,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石是什么、课程思政的工作主体有哪些,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内在逻辑在哪里,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更为有效的,如何才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各门课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等问题,都亟待更为深入的思考。只有厘清以上关键核心问题,才能对课程思政形成学理性、科学性的认识,也才能使得课程思政创新走向常态化、形成规律性。

(3)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推广模式。在课程思政工作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提炼总结,努力形成一套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带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从实践工作情况看,目前各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多以专题形式进行,主题相对较为单一,内容同质性较高。尽管各学校通过不断深化主题,想了很多办法、创新了不少形式,但内在的运行机制问题始终没有破题。只有厘清课程思政工作各主体的内在联系,构建有效的联动协同机制,总结工作推进中的运行规律,才能将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推广开来。

(4)探索不同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育人协同机制。目前各学校开设了较多的综合素养课,内容涵盖人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需要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元素仍有待进一步去丰富。例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内省教育等,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较多,都需要科学地反映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建设中。同时加强对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支撑。例如,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应将对精神的挖掘与传统工科的相关专业课结合起来,从国家战略、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方面不断深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思政工作的内涵。

2.强化课程思政的理论攻关

理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突出的问题指向、科学的解题方法,才能守正出新,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理念,是一个新事物,要想确保课程思政推进的效果,就需要持续加强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规律思考,能够更好地解释此项工作推出的背景依据,增加公信力;能够更科学地预判关键环节和发展趋势,更具前瞻性;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更具指导性。

(1)深入研究“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机制。一方面,需要及时转变理念。要将课程思政工作与三全育人理念有机统一起来,树立学校“大思政” 思维,打破资源的壁垒、队伍的隔阂、体制的掣肘,从教育教学的全局、立德树人的大局通盘考虑;另一方面,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从育人目标着手,把教学资源、培养方案、内容方式、考核评价、配套保障等结合起来,顺利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2)深入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中,要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将价值引领蕴含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能力培养中体现价值内涵。而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地到每门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首先接受承担思政教育职责的理念,选取精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求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引领。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从总体推进情况看,课程思政还处于试点和推广阶段,关于课程思政的深度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凝练还未全面铺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