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代天津的道路交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明清时代天津的道路交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建都北京后,天津境内的漕运、农垦、交通以及军事防务活动,得到继续发展和加强,驿道也有了新的建设,天津城区成了繁华的交通枢纽。清代的全国道路分为官马大道、通衢大道和州县道路三个等级。清王朝时天津地区的道路,除由朝廷管理的官马驿道有了进一步健全外,天津城区及郊县的地方道路也有了新的沟通,现今天津所属五县的地方道路也逐步健全起来。天津的地方道路,由天津步军统领衙门管理。

明清时代天津的道路交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明燕王朱棣(明成祖)迁都燕京后,鉴于天津东邻渤海,北倚长城,西北距京师很近,为帝都门户。于永乐二年至永乐四年(1404年—1406年)在天津设卫筑城。燕王棣与其侄惠帝争帝位时,曾从天津渡河南下,将直沽改名天津,其意即天子渡津,这是天津名称的来源。

天津卫城城围长九里十三步,宽十八步,高三丈五尺,临城筑壕与海河水通。城中设鼓楼,高三层,车马可在鼓楼的底层穿心通过,通往四个城门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于城中心鼓楼交汇,开始时城内外的道路均为狭窄的土路。

明初北方军粮皆赖江淮供应,由海上漕运到天津,为便于周转储存,在今南仓、北仓建百万仓,戍守士兵万余人。明继续在天津实行军垦屯田,开辟水田种稻,盐业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人烟麇集,自永乐始,在城内及城东南的闸口、马家口、大直沽、灰堆;城北门外的窑洼、西沽、丁字沽;城西门外的梁家嘴、稍直口;城东的姚家场、姚家庄;城南的蜂儿窝、盐坨等地修建了不少寺庙

由于经济的活跃,交流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些集市。在河东小关、小杨庄、窑洼、河北石桥以及卫城附近等处形成了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后又在城内及西门外增设了五集一市,城西的南运河沿岸和河东的海河沿岸也成了杂粮商贩交易的地方。远至现今的河南新乡、山东临清、河北的泊头河间、任邱及天津沿河一带,都来交易,有粮食、铁器、农具、瓷器等,多走旱路。交通工具多用小车。这时天津四郊虽有大淀、小淀、三角淀等广延六七十里,洼淀四布,地势低洼,但其陆路交通还是畅通的。

由于明朝廷在天津设海防,筑炮台,都漕运,办盐场,倡屯田,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道路的沟通,天津的人烟逐渐稠密,经济也迅速发展。明末在天津四郊形成许多居民点,如三岔口、咸水沽、小南河、大直沽、稍直口、独流、葛沽、东沽、西沽、邓善沽等里坊,区域内的道路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永乐在天津境内设立驿站,除在乾宁驿(今青县)设水驿外,在陆路设有奉新驿(今静海县),杨村驿(今武清县),杨青驿等驿站,这些驿站主要分布在北京至天津、天津至济南、天津至海关的官驿大道上。至明末,天津成了保卫京师的重关要地,军事路线可至山海关以外的张家口、德州、济南等地。

清建都北京后,天津境内的漕运、农垦、交通以及军事防务活动,得到继续发展和加强,驿道也有了新的建设,天津城区成了繁华的交通枢纽。

清代的全国道路分为官马大道、通衢大道和州县道路三个等级。在通过天津境内由京师(今北京)至盛京(今沈阳),天津至济南、京师至天津的三条官马大道上,设有六个驿站。天津与海口、外省沟通的几条干线大道有:

海河叠道 在海河右岸由天津城与大沽口联系的重要干道,也称大沽路、海大道。

北埝道 在海河左岸由天津城与北塘相沟通的干道,也称塘儿道。

山海关大道 由天津城通往辽东的主要干道,即今津榆公路的前身。

天津盐山大道 由天津城南门经海光寺、八里台、李七庄、静海、青县、齐家务、羊三木、盐山。由盐山去庆云或乐陵即进入鲁北。

清王朝时天津地区的道路,除由朝廷管理的官马驿道有了进一步健全外,天津城区及郊县的地方道路也有了新的沟通,现今天津所属五县的地方道路也逐步健全起来。天津的地方道路,由天津步军统领衙门管理。这时天津城向四方辐射通达各州县的路线有:东去可到宁河县,南去可到静海县,西去可到霸州,北去可到武清县,再北可去蓟县,西南可通河间府。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失陷,进而计划进军天津、北京。清廷恐慌,于是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九年(1859年)为防御天津,围绕着天津城垣修建了壕墙,壕墙的南北面离城约三四里,东西面离城约五六里,周围共长36里,成为天津的外城,人们称为“墙子”,为了与外界沟通建了十一个营门,清末天津道路的出口,均以壕墙为起点。这些道路有:

1.由正西门通往西南方向,经郭家村及唐官屯到达马厂。

2.由正西门通往西南方向,经郭家村、独流、静海去山东德州。

3.由正北门或小西门通往西南方向,经大稍口、杨柳青、独流、文安县、任邱县去保定府。

4.由北营门通往西北方向,经西沽、丁字沽、杨村、武清县去北京。这条道尚有三条支路可去宝坻县、永清县或固安县。(www.xing528.com)

5.由堤上门通往西北方向,经北仓、杨村、南蔡村、河西务去北京。这条道上尚有两条分支道路由河西务去通州或去香河县。

6.由山海门通往东北方向,经芦台、昌黎县去山海关。

7.由直沽门通往东南方向,经大直沽及军粮城去塘沽

8.由直沽门沿海河左岸经吴家嘴、新河到塘沽。

9.由梁园门通往东南方向,沿海河右岸经白塘口、咸水沽、新城去西沽和东沽,也称海大道。

10.由东南门去西南赛马场。

11.由海光门通往正南方向,经八里台去唐店子。

12.在天津和塘沽之间另有一条大道称白塘街道,在海河左岸距海河2000至5000米,到四道桥后,一去北塘称塘儿道,另一经大沽去军粮城。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犯大沽,自北塘登陆,攻占天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将天津辟为商埠,划天津城东南,海河右岸951亩为英、法、美三国租界。1895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协定,在天津占地划租界。1896年,日本在天津开辟租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京,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意、奥、比、俄也在天津设了租界。九国租界的面积共达23350.5亩,相当于旧城面积的八倍。以后美租界于1902年并入英租界。划定租界的地点是在卫城外沿海河右岸的闸口、马家口、紫竹林、杏花村、梁家园和海河左岸的盐坨、老龙头、大直沽等地。当时除天津城内之外,各个地方沼泽地非常之多,在各国租界里,多是这种沼泽地,每年雨季,雨水不能排出,因此各国进行租界经营时,首先就是进行填平工程。位于海河左岸的比、俄、意、奥四国租界以及海河右岸的德国租界,地势稍高,填平面积比较少,而日、法、英三国租界,大多是低地或沼泽地,因此平均要填平六尺到一丈。河北东西窑洼及旧天津南门外一带也都是填平地区。

填平工程通常多由土木承包人经办,首先购荒地为取土坑,雇用劳力,挖掘运送。由于填平工程频繁进行,在挖掘地点形成池沼,因此各租界发出禁令,限制在租界内取土。中国官方也宣布禁止在市区及市区4华里以内取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租界当局为使海轮驶入内河并填垫洼地,由英法总领事、天津海关道台、海关税务司,各航运与船驳公司,津商会会同直隶总督成立海河工程局,利用疏浚海河淤泥,吹淤垫地,陆续将卫城东南一带的低洼地带吹垫起来。不仅改变了租界内地势低洼的状况,也为道路的修筑提供了有利条件。各西方列强在租界内广开街道,种植树木,修盖楼房,开设银行、洋行、工厂等,并由外国士兵和巡捕巡逻。外国租界成了街道宽平、洋房齐整、行人蚁聚蜂屯、货物堆积如山的洋场。天津工商业的中心逐渐由城北的运河沿岸向城东南的海河沿岸转移,建房增多,人口繁盛,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天津市区及城郊人口已发展到五十四万九千人。

清代的天津道路由步军统领衙门负责管理。同治十年(1871年)都察院御史出于治理河道的需要,建议在天津设工程局,遂逐渐变为由工程局管理,负责刨马路、拓街衢、浚沟渠、设巡檄等工作,到光绪初年,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当局设有工部局,负责分派巡捕、平治道途,主要是为了维护租界范围内的道路畅通。

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的工程局将督院旁浮桥到紫竹林的一段沿河马路修成天津第一条铺装路面的道路。其做法是将土刨松,铺碎砖石,上加沙土,用铁轴压实,类似现在的土碴路。

光绪十年,清政府的工程局开始制定颁行《官道条例》,对修成的城外官道,以百丈左右为一段,派兵役二人分班看守,并设打扫夫二人,随时洒扫,由候补千总督率管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为长期盘踞和殖民经济的发展,对道路管理有所加强。当年由各殖民当局组成“都统衙门”管理城厢内外地方事务,在都统衙门下设立了工程局,负责市内道路和郊外公路的建设和海河疏浚。同时设立了工巡捐局,征收房产税、营业税及路税等,其中少部分用做路政开支。

当时都统衙门的书记雷嘎特担任工程局主任,为了帝国租界的需要和向四方的沟通,开始着手市内外道路的改造和建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雷嘎特下令并主持拆除天津卫城城墙。光绪二十八年都统衙门利用旧城基修筑了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同时都统衙门还在南运河南岸修成沿河马路与海河南岸马路相连接,修筑了三岔河口至北马路的连接大道(今老铁桥大街),改善了城内东西、南北大街。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租界当局将都统衙门的管理权移交给直隶总督袁世凯,而袁世凯也把都统衙门所设立的工程局及工巡捐局保留下来,使之继续致力于交通的整顿。随后袁世凯将工程局迁到三条石张公祠,下设测量、道路、桥梁、河道等科,聘请了德国工程师,雇用大小官员六十余人,录用职工二百余人,施工人员三百余人,工程机械有蒸汽压路机四台,马拉洒水车十台,多由英国进口。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迎两宫回銮,开辟了大经路(今中山路)。1905年由比国商人投资,在围城马路铺设电车道,将东、西、南、北四条马路改为碴石路。此后还陆续修建了城外大沽路、新车站大马路、西南城角到海光寺大马路。

袁世凯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工程局裁撤,合并到巡警总局,成为局的工程科,管理市政工程和道路。继续开收“路捐”,并于沿河广设码头收码头捐,年收银数万两,用于维修道路。此后又采用新的筑路方法,将旧城内外的单街子、估衣街、竹竿巷、针市街等道路修建为碴石路。同时在南郊的军垦屯田、东郊的驻军防地也 建了道路,使得郊外向四方辐射的道路更为畅通和便捷。

清代天津的道路,无论是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或其它方面的需要,其发展进度是以前历代所不及的。到清末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由驿路官马大道、州县大道连接到各地。这些大道的沟通无疑地对天津城市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