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充方言特征词及特征音南充方言研究

南充方言特征词及特征音南充方言研究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充方言特征究竟是什么,究竟有多少特征音、特征词,到现在仍然是模糊的。与特征词对应的还有特征音,如蓬安县方言 “吻”“问”不分。南充方言的特色体现在南充方言的完全特征词。

南充方言特征词及特征音南充方言研究

南充方言特征究竟是什么,究竟有多少特征音、特征词,到现在仍然是模糊的。方言特征词是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而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必须先进行词汇调查,才能提出南充方言特征词表初稿,与外区方言相比较,分清区外方言共有的和本区方言独有的,并参照覆盖面将词条分出主次轻重几级,还要对词目进行使用频度、义项多少和派生能力强弱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划分重点词目和一般词目,使特征词表的统计和定量分析更具准确性。

一、完全特征词

所谓方言的完全特征词,就是只有某地方言才特有的词语。南充方言完全特征词就是只有南充方言才特有的词语。与特征词对应的还有特征音,如蓬安县方言 “吻”“问”不分。

南充方言的特色体现在南充方言的完全特征词。南充方言与其他四川方言有什么不同呢?南充方言的特色是什么?哪些表达是只有南充方言才特有的呢?南充方言属于四川方言,虽然与其他四川方言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也就是说存在一些差异。

南充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如 “扳澡”(游泳)、“鼻带”(鼻涕)、“不存在”(没关系)、“闯到个来头”(倒霉)、“戳”(吝啬、差劲)、“打啪”(用手扇动正方形纸块)、“腚子”(拳头)、“尔东西”(扔东西)、“古娃儿”(老大爷、老人,龙蟠方言独有)、“江湖”(漂亮,西充县方言独有)、“江猫儿”(刚才)、“纠”(凉)[1]、“诀”(骂)、“客妈儿”(青蛙)、“滥眼”(无赖)、“劳慰”(感谢)、“利边”(故意)、“缭子”(故意)、“马凉骨”(鹅卵石)、“咪咪娃儿”(小孩)、“莫来头”(没关系)、“默”(想)[2]、“弄”(打)、“千烦”(调皮)、“舍物儿”(妓女)、“舔碗匠”(乞丐,读成ngiǎ碗匠或tiǎ碗匠)、“找不到”(不知道)、“钟”(用拳头打)等。

这些表达,我们在除南充以外的四川其他地区没有找到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些说法是其他四川地区方言不说的。“找不到”“马凉谷”“舔碗匠”等就是南充方言的代表,具有十足的南充方言特色。

既然 “找不到”“马凉谷”“舔碗匠”等能够作为南充方言的代表,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将罗列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找不到

外地人来到南充,最让他们听不懂的就是南充方言说的 “找不到”了,感觉一头雾水,不知道南充人特别爱说的这个 “找不到”究竟是什么东西。原来,在南充方言中,“找不到”不是表达寻找不到的意思,而是表示 “不知道”的意思。这种表达十分容易形成混淆,引起别人的误会。

四川大多数地方表述 “不知道”都是说 “不晓得”,或者说成 “晓不得”,而南充方言却说 “找不到”。这种表达是不是只有南充才有的呢?

让人感觉十分奇怪的是,同样是表达不知道的意思,宜宾方言说成 “清不到”,听上去与北方方言 “亲不到”相同,也容易引起误解。

有意思的是,与南充邻近的广元方言也有与宜宾方言 “清不到”类似的表达,广元方言中,不知道的意思可以说成 “清不到”,也可以说成 “摸不到”。这种表达,与南充方言的说法有点类似。宜宾方言的 “清不到”,广元方言的 “摸不到”,南充方言的 “找不到”,虽然说法不同,但结构却惊人地相似,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那么,为什么南充方言要把不知道说成 “找不到”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南充方言的 “找不到”理解为两个部分,前面是表示知道的 “找”字,后面是表示不能够的 “不到”。其中,“找”字就是 “知道”的合音,当然,从找字的含义,也可以引申出知道的意思。“找”字后面的 “不到”,表示不能够,在南充方言中比比皆是。南充人说 “不会唱”,要说成 “唱不到”;说 “不会写”,要说成 “写不到”;说 “不会背”,要说成 “背不到”。

南充方言中,表示知道的 “找”加上表示不能够的 “不到”,当然就可以表示不知道的意思。

后来我们反复推敲,发现,“找不到”实际上是 “知不道”的变音,也就是说 “找不到”是 “知不道”在读音上发生了变异。“找”字与 “知”字声母完全相同,只有韵母的差异,而 “到”字,与 “道”字读音完全相同。如果让小孩子来发 “知不道”和 “找不到”,他们的发音差异就会很小。这点也可以印证 “找不到”是 “知不道”的音变。而 “知不道”刚好是 “不知道”的变化形式,河北石家庄方言、唐山方言、张家口蔚县方言、鲁西南一带方言、陕西户县一带方言,全部都是说 “知不道”,不用 “不知道”。山西大同广灵一带方言也常用 “知不道”来表示 “不知道”。

学者沈怀兴还专门写有 《知不道与不知道》的文章,告诉我们,目前在官话方言区内说 “知不道”者约两亿人。“知不道”来自 “智不到”,“智不到”的智是智慧的智字。到了南宋才写成了 “知不到”,或者写成了 “知不道”,意思是 “认识不到”。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

当然,以上这些都还需要我们研究语言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更多的文献证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南充方言的 “找不到”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特殊的表达来自哪里呢?是南充人自己的创造发明呢?还是外来的产物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翻阅了许宝华等人编写的 《汉语方言大词典》一书,发现南充方言的 “找不到”,湖北的天门方言和随州方言等也有类似的表达,在天门方言和随州方言中,不知道的意思,就说成 “找不倒”,或者说成 “找不斗”,读音与南充方言十分接近,意思则完全相同,都是不知道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南充方言说 “找不到”是受到湖北方言的影响,是清代湖广填四川时语言的遗留。当然这个结论还需要研究语言的专家学者继续深入论证,列出充分的文献证据才能确认。

马凉谷

南充方言爱说 “河滩上马凉谷多”“他是扙马凉谷的”等,意思是 “河滩上鹅卵石多”“他是打鹅卵石的”。南充有一位戏曲名人,他就用 “马凉谷”作为笔名

外地人百思不得其解,“马凉谷”和鹅卵石究竟有什么关系?“马凉谷”怎么会和鹅卵石发生联系?很多人认为,“马凉谷”三个字应该是南充方言的记音,无法与这个表达所指的鹅卵石联系起来。而且,就目前所知的资料显示,这个词语还未见有任何文献和字典辞书收录,更不要说有谁来解释它的意思和说明这个词语得名的缘由了。

“马凉谷”也说 “马连骨”,我们查阅了目前出版的方言词典,其他地方并没有见过这种表达。

那么,南充人为什么要把鹅卵石叫作 “马凉谷”呢?

我们猜测,“马”字在古代有大的意思,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著名的《本草纲目》和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章太炎先生在 《新方言》中都指出物大就用马取名,意思是用 “马”来表示大的意思,比如 “马路”就是大路的意思,《左传》中已经出现 “马路”一词。鹅卵石产自河谷,一般是冰凉的,大大小小各种形状都有,如同马蹄。南充方言根据这些原因,将鹅卵石取名为 “马凉谷”。

那么,“马凉谷”是南充方言独创的吗?“马凉谷”又说成 “马梁骨”“马连骨”,就是鹅卵石。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长沙方言把鹅卵石说成 “磨南鼓”,“磨南鼓”读成mōlángú,意思也是鹅卵石,与南充方言音近义同。长沙方言说:“他就蛮猛喃,卯哒就是一磨南鼓,殺得别个屋里去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就很厉害,猛的就是一鹅卵石,扔到别人家里了。长沙方言的 “磨南鼓”与南充方言的 “马凉谷”声音相近,意思相同,说明南充方言明显是受到湖广填四川的影响。

凉粉

南充方言说 “裤子太大了,穿起像杀凉粉”,“杀凉粉”与凉粉没有关系,应该是比喻内裤之类的衣裙过于宽松,不合适。

南充方言说 “面要煮两开”“水要烧几开”等,其中 “开”是指喝茶冲开水一次或煮面烧水时水沸腾一次。“茶三开”意即茶烧开三次,“水烧几开”意即水烧沸腾几次,“面要煮两开”意即煮面要沸腾两次。揭开锅盖,揭一次为 “一开”,揭二次为 “二开”,依次类推。这里的 “开水”是沸腾的水。

“开水”往往具有两个含义,在城市多是指烧开了饮用的水,在农村指来了客人用荷包蛋、汤圆等做成的食物。南充要说煮开水了,因为蛋需要煮。原来南充方言的开水是煮有荷包蛋的开水。而不少地方指沸腾的水,因此造成误解。它们是不同方言中的同形异义词,词形相同,词义不同,很容易引起意义混淆和交际障碍,应该特别注意。

斟茶加水一次为一开,所以茶有头开、二开、三开的区别。“一开”就是一次,“开”就是使茶叶泡开。茶可以三泡,所以也叫作三开。

南充方言中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表达,就是 “左”,意思是错或者换。“左”即 “左”倾,代表冒险,与中国人主张的中庸相比,“左”即错误。南充话说 “想左了”即想错。“左”字在南充方言中还有一义,即 “换”,与南充人说 “错”同义。

原来,南充人到银行去说 “左”钱或 “错”钱,银行都不会 “左”或者“错”给你。为什么?因为银行忌讳 “左”“错”,因为 “左”也有错的意思,会导致收钱错误。只能够说 “换”,银行才会换给你。

类似的,南充人把 “错”音变为 “粗”,表示坏,烂。有个笑话是这样的,南充人出差北京住宾馆,开灯不亮,细看才知道灯泡钨丝烧断了,便叫来服务员说道:“同志,电灯泡粗啦。”北京服务员不解,还用手对南充人比作粗状:“我们北京的灯都这么粗,没有细的。”

南充方言还有 “惨”“车”“儿豁”“费”“哈水”“九”“连”“眯”“烧火”“舍物”等特征词。

南充方言的完全特征词还可以细分为南充市区方言特征词与南充郊县方言特征词

(一)南充市区方言特征词

南充市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与南充郊县方言大同小异。虽然说大同,但是毕竟还是存在差异,甚至有的差异还比较大。换句话说,南充市区方言与南充郊县方言各有特色,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南充市区方言的特征词有什么呢?

南充市区方言可以细分为南充城区方言和南充郊区方言。南充城区方言和南充郊区方言都被人们笼统地称为南充方言。

1.南充城区方言特征词

南充城区方言是南充方言的代表,以顺庆区方言为代表。

顺庆区方言究竟有什么特征词呢?顺庆区方言特征词有 “把棱”(全部、所有)、“不睬”(不怕、不理睬)、“不来歪子”(不理睬、没有反应、无动静)[3]、“不脱壳”(完全相同、没有差异)、“车”(转、走)[4]、“扯”(能言善辩)、“吃雷”(暗中多拿多占)、“闯半儿”(偶然、偶尔)、“笃杵杵”(细长形物体的头部不尖)、“鹅包石”(鹅卵石)、“摁”(按,在下面垫硬东西)、“干滚龙”(无赖)、“羾”(钻)、“裹得紧”(交往较密切)[5]、“滚刀皮”(流氓、无赖)、“怀儿婆”(孕妇)、“环转”(里外)[6]、“几么时”(什么时候)、“叽啦子”(又写成 “金啊子”,即蝉子、知了)、“鬏鬏”(辫子)、“哐”(哄、骗)、“来起”(训斥,指责)、“烂眼”(流氓、无赖)、“劳慰”(感谢)、“捞时口袋”(装东西的大袋子)、“孽转”(调皮、顽皮、爱做恶作剧)、“溜刷”(麻利、敏捷)、“流神”(流氓、无赖)、“码倒吃”(以绝对优势强压对手)、“马连谷”(鹅卵石)、“毛登儿”(头发)、“米豆儿”(光头)、“眯”(打盹、小睡)、“湎”(往杯中添酒)、“排头”(开始)、“抷整”(修理、整治、批评)、“飘”(打赌)、“千担谷”(蝗虫)、“秋常”(经常、长时间)、“水打棒”(被淹死的人)、“藤儿菜”(空心菜)、“舔碗匠”(乞丐)、“铁脑壳”(斧头)、“挺瓜子”(用口嗑瓜子)[7]、“抖”(用手打)、“一歪子”(很快)[8]、“写”(租)、“虚”(畏惧、害怕)、“站”(住宿、借宿)[9]、“猪皮孔”(鱼腥草[10]、“坐篼儿”(人向后跌倒、屁股着地)等特征词。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舔碗匠

普通话把乞讨为生的人叫作 “乞丐”,有的地方把乞丐叫作 “叫化子”。顺庆区人一般把乞丐说成 “告化子”。这种说法与南充方言把 “睡觉”说成“睡高”一样,南充人哄小孩子睡觉,现在有的人还说,“睡高高”。类似的发音还表现在 “解放”说成 “改放”。原来是南充人把j这个声母读成了声母g。实际上,这两个声母古音相同。顺庆区人把表示乞丐意思的 “告化子”说成“告化儿”,因为 “子”与 “儿”意思是一样的。而顺庆区人把 “告化儿”读儿化音后,别人听起来就有点像 “稿花”,就完全不能够理解了。“叫化子”和“告化子”“告化儿”都是乞丐的意思。当然,顺庆区人也把乞丐说成 “要饭的”。不少人不明白这一点,还闹了不少笑话。

例如,顺庆区人在吃饭的时候,小孩对父亲说,“老汉,要不要饭?”“老汉”就是父亲的意思,顺庆区人也往往说成儿化音,听起来就有点像 “老厚”的味道。小孩的意思本来是 “父亲添不添饭”,但是给父亲的感觉就像是问是不是要去当乞丐似的。因此,顺庆的小孩这样说,父亲就会十分生气,气冲冲地对小孩说,“我不要饭,我哪要饭呢。”因为父亲一旦给小孩说自己要饭的话,就会给人感觉自己就变成了乞丐一样。

虽然顺庆区人说 “告化子”“告化儿”“要饭的”,但是顺庆区人说得更土的、更有特色的方言却是 “舔碗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 “舔碗匠”中的 “舔”不读成tiǎn,而是读成ngiǎ,或者tiǎ,tiǎ与 “舔”字的声母古音相同,韵母基本相同。tiǎ明显就是tiǎn的音变,少读了一个韵尾n。这种读法,类似于成都方言把 “晚报”读成 “瓦报”,也是少读了一个韵尾n。

为什么顺庆区人把乞丐叫作 “舔碗匠”呢?这个问题一直让人犯迷糊,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查阅了字典辞书,也未见有什么工具书收录这个词语,当然就无法通过工具书来解答我们的疑惑。“舔碗匠”的 “舔”字也不见于《说文》,我们在明代 《字汇》一书中找到这个字的解释,“舔”字解释为以舌取物。由此,我们知道,“舔”的本义是以舌取食。“舔碗”就是用舌头去舔取碗中的食物,并不是舔取这个碗本身。这种表达与我们现代汉语中常常说的 “吃食堂”“吃伙食团”等表达是一样的,谁也不会把 “吃食堂”理解为把食堂吃下去,也不会把 “吃伙食团”理解为把伙食团吃下去,只会解释为去吃食堂里的饭菜,去吃伙食团的饭菜。这种表达类似于省略了动作的直接宾语,只保留了动作的相关工具或者处所等。而顺庆区人也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人一样,习惯把人称为 “匠”,比如把补皮鞋的叫作 “补鞋匠”,读成 “补孩匠”,把教师说成 “教书匠”。“舔碗匠”就是 “舔碗的人”的意思,如果一个人把碗里的食物都完全舔取干净了,甚至还要舔取别人吃剩下,当然就是要饭的乞丐了。这种表达我们未见其他地方有,应该是顺庆区人特有的表达。

与 “舔碗匠”类似的,顺庆区人把拍马屁说成 “舔肥”,“舔肥”的 “舔”字读音和 “舔碗匠”的 “舔”一样。

顺庆区人把乞丐还叫成 “讨口子”,顺庆区人之间经常开小夫妻的玩笑说:“你两口子哪像两口子,我们看倒有点像两个讨口子。”顺庆区的民间还保留有不少专门讲讨口子的歇后语,比如说: “讨口子过烟瘾——讨厌(烟)”,“烟”刚好与 “厌”声音基本相同,“讨烟”就变成了 “讨厌”。另外还有 “讨口子嫁女——光讲吃”“讨口子爬戏楼——说的比唱的好听”“讨口子赶夜路——假忙假忙”“讨口子守马路——坐倒找钱”等等。

正是因为顺庆区人把 “舔碗匠”中的 “舔”字,读成ngiǎ,或者读成tiǎ,导致很多人都只会说这个表达,并不会写这个词语。对北方方言而言,一般把这种人称作 “乞丐”,其他四川地区方言一般称作 “叫花子”,“叫花子”要读成 “告花子”。

2.南充郊区方言特征词

顺庆区方言是南充市区方言的代表,高坪区方言则是南充郊区方言的代表。那么,南充市区方言与南充郊区方言说法相同吗?

据我们调查,南充郊区方言与南充市区方言虽然也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那么,究竟两者有什么差异呢?

南充市区方言受到普通话、成都方言、重庆方言等的影响较大,而南充郊区方言相对保留比较早的南充方言。

那有人就会问,这样说来,是不是南充郊区方言反而更重要,更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认为,的确是这样,南充郊区方言的调查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亟待加强,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调查研究。其实,全国的方言研究中,郊区方言都未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那么,南充郊区方言的代表是什么呢?南充郊区方言特征词又有什么呢?

(1)高坪区方言特征词

一说到南充郊区方言,我们认为,自然就当以高坪区方言为代表。高坪区方言有两个分支,一是高坪话,一是长乐话。高坪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长乐话则是属于湘方言。下面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

大爷

在高坪区,有些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比有较大差异,与我们平时的习惯思维也有较大出入,这样势必会造成误会。顺庆区人说的 “大爷”就是老年人的意思,高坪区人说的 “大爷”是大伯的意思,就是父亲的哥哥。

(2)嘉陵区方言特征词

嘉陵区方言与顺庆区方言差异不大,都把 “热水”说成 “耐水”,那究竟有没有什么特色呢?我们认为嘉陵区方言应该说没有自己特色,或者说其特色还有待深入研究。

嘉陵区的人甚至说的是西充县方言。嘉陵区有几个乡镇口音怪得很,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嘉陵区的西北有龙蟠片区、大通片区,这一地区是宋代的流溪县,在元代以飞地形式划给西充管辖,这一时期是西南官话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保留了西充县方言底子,明代初期洪武年间划给了南充,并且还把原来属于西充的不少地方也划给了南充。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嘉陵区人也不都是说的南充市区方言,方言与行政区划并不同步。

(二)南充郊县方言特征词

南充郊县包括西充、南部、阆中仪陇营山、蓬安等六个县市。下面按照西充、南部、阆中、仪陇、营山、蓬安这个顺序,为大家依次简单介绍各个县市方言的特征词。

1.西充县方言特征词

西充县方言也属于西南官话的灌赤片之岷江小片。西充县方言特征词有“怀方”(乞丐)、“江湖”(精华、漂亮)、“箸子”(筷子)等。

怀方

西充县方言说:“娃娃,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给怀方莽子哟!”“怀方”这个词本是一个人名,西充人用来比喻乞丐。南充方言说 “讨口子” “告化子”“告化儿”“舔碗匠”等。

江湖

西充县方言说:“她长得那么江湖”“这个妹还有点江湖也”等。“江湖”,漂亮的意思。西充县方言把漂亮叫 “江湖”,是因为我们的听误,或者是语音的演变导致的。实际上,“江湖”是 “精华”的音变,“江”与 “精”声母完全相同,“湖”与 “华”声母也完全相同,韵母也比较接近。

据 《康熙字典》,“精”在古音中 “又叶咨良切,音将”。《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华读如敷”(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精华”在古音中读如 “将敷”,即 “江湖”。西充县方言俗写成 “将副”,南充方言说 “称展”“称投”“米乖”等。

箸子

西充县方言读音奇特,往往让人匪夷所思,如西充县方言里,筷子叫“箸子”,让不少人觉得很奇怪,认为很土,经常用来嘲笑西充人。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土。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筷子就叫 “箸”,因为船夫忌讳停住的 “住”,就把与停住的 “住”同音的 “箸”改名叫 “快”,结果被大家接受下来,并加上竹字头,成为今天全世界通行的筷子的 “筷”。西充县方言说“箸”,正好是保留了古代汉语,没有接受通行的 “筷”字,当然给当代人土气的感觉,实际上,这样的表达不但不土,反而非常文雅。

2.南部县方言特征词

南部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南部县方言特征词有 “不诚”(不老实)、“大大”(母亲的姐妹)、“儿子”(男孩)、“干爹”(岳父、义父)、“姑爷”(父亲的姑父)、“客娃儿”(女儿)、“男客”(丈夫)、“聊把”(能干)、“忙的打鼎锅盖”(忙得把锅盖都打翻了)、“屁”(很差、丑)、“劈”(找麻烦)等。

大大

对母亲的姐妹 (包括堂姐妹)称呼,南部县方言称其为 “大姨”“二姨”“三姨”……最小的称 “小姨”或 “幺姨”。而东坝、楠木、王家等地则不同,比母亲年长的称之 “大大”,如 “大大”“二大大”“三大大”等;比母亲年龄小的称为 “幺幺”,如 “大幺幺”“二幺幺”“三幺幺”等。

干爹

南部县方言 “干爹”“干妈”除用于对拜认的义父、义母称呼外,也用于对岳父、岳母以及公公和婆婆的称呼。“干儿子”则是对义子、女婿的称呼。

姑爷

南部县方言对 “祖父”姐妹的配偶称之 “姑爷”。 “姑爷”有两层含义:一是岳家称女婿,二是父亲的姑父,也叫 “姑爷爷”。南部县方言是取后者含义。如有几位 “姑爷”时,也是按排行称之 “大姑爷” “二姑爷” “三姑爷”……最小的称 “幺姑爷”。

客娃儿(www.xing528.com)

南部县方言对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称 “娃娃”“娃儿”“幺儿”“幺幺”。但过去重男轻女观念比较重,农村对男孩和女孩又有不一样的称呼,如对儿子称 “主人家”“放牛娃”,而对女儿称 “客娃儿”。“主人家”反映以男性为主的社会观,男子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既是种姓的延续者,又是家庭权利的拥有者。“客娃儿”,表明女孩一降生就注定了是客人的角色,故有 “女生外向,女死外葬”之说。

男客

南部县方言对丈夫称呼有两种:“老公”和 “男客”。“老公”即可面称也可背称,而 “男客”只用于背称。南部县方言中,基本不用 “爱人”来作夫妻间的相互称呼。

聊把

南部县方言说 “老王家的媳妇儿好聊把哦,天天都在忙”等。“聊把”是一个人很勤劳能干的意思。

南部县方言说 “她样子好屁哟”。“屁”是形容词,丑的意思。这个字应该是 “撇”的音变,意思是差,引申形容不好看。

外爷

南部县方言中,人们对母亲的父亲都是称 “外爷”或 “伪爷”。南部大坪、定水、伏虎等地称外祖父为 “外爷”的较多,而枣儿、王家、东坝、楠木称外祖父为 “伪爷”。对外祖父的兄弟则按排行称 “几外爷”或 “几伪爷”,如 “大外爷”“二外爷”“三外爷”……最小的称 “幺外爷”。南部县很少有人称外祖父为 “外公”的,这种称呼多出现在城镇。对母亲的母亲,称之为“外婆”或 “伪婆”。对外祖母的妯娌也按排行称 “几外婆”或 “几伪婆”,如“大外婆”“二外婆”“三外婆”……最小的称 “幺外婆”。

3.阆中市方言特征词

阆中市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阆中市方言与南充市区方言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阆中市方言特征词有 “艾肚子”(癞蛤蟆)、“编腔刹角”(绞尽脑汁地骗人)、“造粪机器”(只知道吃饭拉粪,意为无能)、“车珠子”(蜘蛛)、“车夫儿”(司机)、“出趟”(性格外向,大方,能言善辩)、“穿闷”(打瞌睡,意为迷糊)、“达达”(父亲)、“打屁车”(摩托车)、“打上块”(看笑话,说闲话)、“地猫”(兔子)、“地羊子”(狗)、“豆狡”(吝啬)、“舵笼子”(大木船)、“墩独”(形容男性长得帅)、“耳刮子”(耳光)、“筏窝”(木船)、“翻顽”(调皮,顽皮)、“烦娃娃”(爱惹是生非的不良小青年)、“房圈”(卧室)、“虎煞”(厉害,凶猛)、“鬼豆腐”(魔芋)、“鬼灯哥”(猫头鹰)、“汗头”(背心)、“黑哒”(夜晚天刚黑)、“恨猴”(猫头鹰)、“仜”(用手或器皿不断向外舀水)、“行把二武”(能干,厉害)、“红爷”(媒人)、“哄子个”(什么时候)、“灰猫”(豆腐)、“灰菜”(魔芋)、“咬铜吃铁”(形容能言善辩)、“局面人”(体面人)、“看稀鼓眼镜”(看好奇事情)、“客头”(核桃)、“那岸”(那边)、“奶拐”(懦弱无能)、“老女娃子”(老姑娘)、“粮子”(士兵)、“捏转客”(吝啬鬼,小气鬼)、“灵醒”(头脑灵活)、“挪绵”(迟缓)、“女姑姑”(比较女性化的男人)、“麻搭伙”(婚外情)、“麻拐子”(麻雀)、“卖洋盘”(时髦)、“毛狗”(狐狸)、“毛二娃”(松鼠)、“茅山匠”(做事不细致,粗手粗脚的人)、“门前人”(丈夫)、“蔑疙瘩”(小孩)、“跑肚子”(拉肚子)、“疲”(动作迟缓)、“撇物儿”(品行不端的人)、“翘”(拘谨,客气)、“瞅老溪”(买东西图便宜)、“屈卡”(缺德)、“磉墩”(柱础)[11]、“烧铬铁”(吃回扣)、“私娃娃”(私生子)、“脺”(不牢固,易破碎)、“抬轿子”(打牌时几个人合起来欺骗一个人)、“坦瓦”(纠缠)、“弹嫌”(轻视,瞧不起)、“搪搅”(打搅,制造混乱)、“挖油”(吸取经验)、“伪爷”(外祖父)、“伪婆”(外祖母)、“弯鼓脑髓”(想法太多,不好与之相处)、“涴”(被油污等弄脏衣物)、“显等”(炫耀,喜欢表现)、“乡里猫”(乡下人)、“像电网”(八面玲珑)、“歇房”(卧室,寝室)、“醒蛋”(傻瓜)、“熏绍人”(指桑骂槐)、“牙狗”(公狗)、“牙石”(娇气严重)、“眼包”(难为情,窘迫)、“阴神子”(巫婆,神汉)、“扎墙子”(邀约人帮忙以增加气势)、“栈房”(旅馆,旅店)、“长得好去”(长得漂亮)、“长得好轮廓”(长得五官端正)、“这岸”(这边)、“指甲子深”(形容卖方把货品价格提得太高)、“坐包厢”(打牌时被他人合伙欺骗输了钱)、“箸子”(筷子)、“转尔屋”(转角处的房间)等。阆中市方言有代表性的是说 “哒”“出趟”“车夫儿”“长得墩独”“长得好去”等。

阆中市方言特别爱说 “哒”,又俗写成 “达”“打”等,相当于 “了”。如阆中市方言说 “吃哒”“好哒”“耍哒”“走哒”等,还可以在 “哒”后面跟语气词 “啰”,说 “吃哒啰”“好哒啰”“耍哒啰”“走哒啰”等。这点与南充市区方言不同,反而跟达州市方言、巴中市方言一样。

墩独

帅,阆中市方言叫成 “墩独”。

好去

女孩子长得漂亮,阆中市方言叫成 “长得好去”。

出趟

性格外向,阆中市方言叫成 “出趟”,特别外向、能言善辩则叫 “寡出趟”。

车夫儿

司机,阆中市方言叫成 “车夫儿”,俗写成 “车份”,应该是方言记音,其实是车夫的儿化造成的。

4.仪陇县方言特征词

仪陇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仪陇县方言特征词有 “抱女子”(童养媳)、“打瓜卖”(把没卖完的东西全部便宜卖)、“刀儿匠”(屠夫)、“栋匠”(败家子)、“干人”(穷人)、“鬼儿子”(小孩)、“黄浑子”(新手,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男客”(丈夫)、“老丈”(岳父)、“青格蚂子”(青蛙)、“讨尖”(学聪明)、“屋里头”(妻子)、“油嘴猫儿”(好吃的人)、“转子花”(眼冒金星)等。

打瓜卖

仪陇县方言说 “今天打瓜卖”,意思是把剩下的东西全部便宜卖。

5.营山县方言特征词

营山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营山县方言特征词有 “菜疙篼”(即女孩)、“吊吊菜”(菠菜)、“董栋”(又称 “啄棒”,即傻子)、“干娘”(岳母)、“干爷”(岳父)、“公老汉”(祖父)、“狗儿麻糖”(杂乱无序)、“锅边转”(煮饭,代指女孩)、“祸殃”(又称 “贼娃子星”,流星)、“捷路”(近路,捷径)、“今儿个”(今天)、“掘货”(倔强笨拙)、“男家”(男人)、“牛氏八儿”(八哥鸟)、“落祸”(又称 “星子屙屎”,指流星划过夜空)、“麻风雨”(毛毛雨,小雨)、“猫冠头”(猫头鹰)、“瞄”(看)、“耍儿”(小偷)、“砣老二”(拳头)、“新客”(新媳妇)、“醒皮”(打人)、“学娃儿”(学生)、“油光石”(鹅卵石)等。

掘货

“掘货”的意思就是此人很没水平,很不入流。

狗儿麻糖

“狗儿麻糖”是说很杂乱的意思。

剪脑壳

“剪脑壳”不是把脑壳剪掉,而是理发的意思。

6.蓬安县方言特征词

蓬安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蓬安县方言特征词有 “资本”(意思是言行稳重)、“本捻”(诚实)等。

资本

蓬安人说 “资本”,意思是言行稳重。

本捻

说 “本捻”,意思是诚实。

这些表达都会让外地人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意思。

二、部分特征词

南充方言中有部分词语,大部分四川方言不说,但是个别四川方言也说,我们将其列入部分特征词。如 “耐”字,我们原来以为只有南充方言才说,经过调查研究,南充邻近的遂宁方言也这样说。这些词语就只能列入部分特征词。

南充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如 “板”(即乱动)、“办交结”(长辈嘱咐晚辈)、“背膀子”(在背后支持的人或势力)、“半腰拦中”(中途)、“鼻带”(鼻涕)、“别个”(指自己或别人)、“冰揪”(凉,冷)、“波丝”(蜘蛛)、“扯常”(经常)、“倒拐子”(手臂肘关节)、“底底儿大”(体积小)、“嗲”(提)、“干斤火旺”(脾气暴躁)、“哈数”(把握)、“夹舌子”(说话结巴或不清楚)、“经试”(耐用)、“烤火”(观人打牌赌钱)、“哭西流”(哭得厉害)、“癞克宝”(蟾蜍)、“冒皮皮”(吹牛)、“默”(想)、“莫名堂”(让人奇怪,思维古怪)、“磨各擦痒”(不自在)、“耐”(烫)[12]、“你娃娃”(你这个人)、“耙活”(简单,容易)、“飘起”(加筹码)、“撇脱”(干脆,爽快)、“苕咪苕眼”(难看)、“摔实”(尔视)、“天棒锤”(流氓)、“砣子”(拳头)、“偷油婆”(蟑螂)、“歪”(凶狠、凶暴、厉害、伪劣)、“稀儿壳儿”(态度不严肃)、“醒不起”(反应不过来)、“洋嘛叮”(蜻蜓)、“一岗岗儿”(一会儿)、“灶鸡子”(蟋蟀)、“挝”(用脚踢)、“拽实”(强壮)、“扎起”(支持)、“贼娃子”(小偷)、“杂哇”(随便乱讲)、“遭整”(遭受打骂)等都属于部分特征词。

南充方言说 “婆娘”“堂客”等,与重庆、成都、陕西等类似。[13]

不少方言词语在不少方言区都能通用,并不是某一个地方特有的方言特征词,即使是方言特征词也需谨慎,不能轻易断定,必须有其他过硬的证据。由于古今演变,古代方言的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存在不少未知情况。

南充方言在词汇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有些表达是其他四川人也说的。如“拣巴屁眼”(即占便宜)、“拷丁槌”(敲诈)、“接婆娘”(结婚)、“涨眼睛”(看不顺眼)、“上门”(倒插门)、“赊起龙门阵来摆”(说很格外的话)、“说些肚子痛的话”(说让人不爱听的话)、“打发女儿”(嫁姑娘)、“囊个搞时起的”(怎么回事)、“牢起不看讨起看”(敬酒不吃吃罚酒)、“鼻子横起揩的时候”“打繁锤”(幼年的时候)、“遭活路”(又说 “遭狗”,即上当、不小心出事)、“巴皂角树”(又说 “上刀山”,比喻很难做某件事)、“劳慰”(又说 “劳驾”,即谢谢)、“脑壳一抓起”(拽着脑袋)等。

我们一般笼统地说该说法属于南充方言,无法保证其他地方是否也这样说。因为一种说法是否属于某地方独有,需要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调查研究,甚至努力也无法得到答案,只有存疑或者采用模糊的表达。这也就是方言特征词研究始终进展不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别个

南充方言说 “别个不去估到别个去”“不要欺负别个”等。南充人说 “别个”既可以指自己,又可以指别人。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根据说话情况加以判断。也说 “人家”,南充俗话说:“只听人家说,各家没脑壳。”“人家”与 “各家”对文反义,“人家”即别人,“各家”即自己。

南充方言骂孩子顽皮为费。南充方言中,“费得很”“很费”,意思是很顽皮,而 “费头子”“费娃儿”是顽皮的孩子。“费”由 “费心”义引申为 “顽皮”义,因为顽皮的孩子让人费心。

章太炎 《新方言》指出直隶、山东等地都说。姜亮夫先生 《昭通方言疏证》说昭通人说皮、顽皮、费, “费”是 “皮”一声之转。李鼎超 《陇右方言》也说:“小儿恣肆曰费。”王纶 《新方言杂记》:“今安庆、芜湖谓小儿好游戏以讨人厌曰费。”根据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 《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在冀鲁地区如河北满城、保定,在晋语,在兰银官话、江淮官话以及吴语中都说 “费”,意思同南充方言。在云南新平、贵州大方也有同样说法,不过字写法不一样,写作 “飞”字。

我们可以看出,河北省人、河南省人、山东省人、安徽省人、甘肃省人、云南省人、贵州省人和南充市人一样,都用 “费”表示顽皮的意思,说明不少方言词语在不同的方言区往往有共同的含义,很值得进行研究比较。而现在有人用一部书中的词语属于方言词语就轻易断定作者的籍贯,就需要审慎一点,应多进行方言调查,了解方言的特征词,再加断定。纯粹使用方言写小说,是较晚起的事情。在一部作品中吸收和使用一些其他方言词汇,是正常的现象,而想要证明书是用哪种方言写成的,需要历史、版本学等方面的过硬证据,万不可简单肯定,而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南充方言说:费头子男娃儿,逮了几块恩阿子。“费头子”,意为调皮鬼,多指调皮的小孩。因为管教调皮鬼很费脑筋,所以叫 “费头子”。该词的另一个写法是 “匪头子”,意思就是经常惹祸、调皮的小朋友,像土匪头子一样让人头痛。

南充方言也把顽皮说成 “千翻”,字面意思是翻一千个跟头,是够顽皮、够捣蛋的了。

欧起

南充方言中,以 “起”字结尾的有不少,像 “摆起”“铁起”“抽起”“鳖倒起”“撞倒起”“欧起”“傲起”“粉起”“扎起”等。“欧起”这个词,它与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有关,最初是指被欧化了的一种形态。早年,西方的日用消费品等 “洋货”涌入,人们追逐 “欧风”成为一种时尚。比如:自行车叫 “洋马儿”,西服叫 “洋装”,西餐叫 “洋餐”,香烟称 “洋烟”,香皂喊作 “洋碱”,火柴叫作 “洋火”……能玩得起、用得起这些洋玩意儿的人,就很 “欧”,就 “洋盘”得很。一般平头老百姓看不惯这些举止,就说他们“欧起”,意思就包含 “假洋盘”、臭显摆、拽得很、端架子的含意。

老庚

南充方言说 “他两个是老庚”“你老庚很好”等。“老庚”是指与自己同一年出生的人。《跻春台》卷一 《失新郎》:“其父见子有造,次年送进书院,即与罗云开同窗,问及年纪,就打个老庚。”又卷四 《螺旋诗》:“是年从何老师读于西林寺,师有外甥席成珍,住龙门县,因看舅在馆闲耍,与陈忠同年同月,二人打个老庚,情投意合,留家款待,极其亲热。”需要注意的是,“老庚”是与自己同一年出生的人,并不一定是关系亲密的人。

南充市区方言、南部县方言等说 “你好篓哦,还要看这些黄色书刊”。“篓”在四川其他地区主要是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但是在南充市区方言、南部县方言中,更多是形容一个人思想有点 “黄”,样子有点色。原因是南部县方言把 “流”读成了 “篓”,漏读了韵头i。

先后

西充县方言把妯娌叫 “先后”,是因为妯娌进门有先后之分。《史记·孝武本纪》载:“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裴骃 《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谓 ‘先后’。宛若,字。”司马贞 《索隐》:“今妯娌也。”先后,西充人读成 “绚秀”。西充县方言读 “先”如 “宣”,再发生音变,就读如 “绚”,读 “后”如 “秀”,所以,“先后”就读成 “绚秀”了。阆中市方言部分地方也有说 “先后”的,意思也是妯娌。

咂啤

南充方言说 “我们去喝咂酒”等。“咂酒”古称筒酒、咂嘛酒、钩藤酒、竿儿酒等,因其用竹管咂饮而得名。南充市邻近的渠县出产 “咂啤”,初误以为是 “杂皮”,与渠县另一个特产 “黄花”对应。咂酒饮用时,需将瓮口打开,然后插入竹管或者芦苇秆吮吸。竹管的长短,依瓮的大小而定,无节者为最佳,遇有节,则事先打通。无独有偶,东北话给孩子喂奶叫 “吃咂儿”。猪一共有十二个乳房,也就是有十二个 “咂儿”。假如猪一胎生了十三头,则最小的那一头通常都抢不到 “咂儿”吃,于是养猪的人就把这头小的叫作“落咂儿”。意思是总是落在后面吃不上奶,也就是说这头猪小。《蜀方言》卷上:“芦酒曰咂酒。”原注:“杨慎曰:‘芦酒,以芦为筩,吸而饮之,今之咂酒也。又名钩藤酒。’”“咂酒”即饮酒,“咂”即 “饮”义。

南充方言说 “我在文化路坐”“你在哪坐”等。“坐”不是坐,而是居住。由 “坐”组成的 “坐墩”即摔跤,姿势是屁股落地。 “坐墩”本指屁股、臀部,引申表示摔跤。现在南充人还把靠近猪屁股的猪肉称作 “坐墩肉”。“骇个坐墩”即吓得摔跤,导致臀部突然着地。

做生

南充方言说 “今年他做生” “妈老汉做生我们都回去”等。 “做生”即“祝寿”。“做”读zò或者读zù。南充人 “做生”只限于摆酒席为年长者满整数生日祝寿,通俗是阴历男满九做生,女满十做生。南充俗话说 “男做九,九十九;女做十,十全十美”。也有女的忌讳做十,因为在南充方言里 “十”与 “死”谐音。现在 “做生”范围扩大,主要原因是小孩因为受到父母的宠爱,也开始做生,甚至是每年都做,还有分别做阳历生和阴历生的。王锳说:“‘做’表 ‘度’‘过’义,在现代 ‘做寿’‘做生’等说法中尚保留着,‘做生’实指度过生日,因而要加以庆贺的意思。宋词中早已有了这种说法。杨万里 《水调歌头》词 (贺广东漕蔡定夫母生日):‘年年九月,好为阿母作生辰。’”

南充方言说 “他鲰得很” “你不要这么鲰嘛”等。南充方言称 “堵塞孔洞”为 “奏”,“把瓶子奏倒”意即把瓶子口堵塞好,“把耳朵奏起”意即把耳孔堵塞住。南充方言读成zòu。似又可写作 “揍”,但又容易与表示打的 “揍”混淆。“奏”往往用来形容人性格固执不随和,老是和别人闹别扭,却又见识浅陋,在集体场合总是使别人感觉堵心,南充方言说 “那人奏得很,随便说啥子他都不听”。该句意指其人性格固执,不听别人的劝解。这实际上就是表示堵塞义的 “奏”,只不过是把表示动作行为的词移用来表示人的性格或人的感受。又写成 “纣”。南充一些老年人经常说:“他经常说话纣得很。”“纣得很”就是很古怪固执。“纣”本是驾车马后部的革带,用来表示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也仅仅是记音。还可以写成 “胄”,“胄”的本义是头盔,用来表示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也仅仅是记音。杨树达 《长沙方言续考》:“吾乡谓有村气不冠冕者曰邹,不知何解。”“村气”即脾气有乡村之气,含古怪之意味。富有者脾气古怪,与乡野之人脾气古怪,是人的两端。该字当写成“鲰”,由小鱼引申指小,又引申指浅陋、愚昧固执。

[1] 如 “地上很纠”“手怎么是纠的”。

[2] 如 “你默一下”“他默很久了”。

[3] 如 “我们催了好多次,他们就是不来歪子,没有任何反应”。

[4] 如 “你最好车,不要在这乱说”“车远点”。

[5] 如 “他们两个裹得紧”“裹得紧的人大家不太喜欢”。

[6] 如 “环转都是我们在做”“环转不是人”。

[7] 如 “他们两个在挺瓜子”“我们在挺花生”等。

[8] 如 “敌人一歪子就打到武汉了”“他一歪子就考上大学了”。

[9] 如 “你今晚站哪呢,我这住不下了”。

[10] 又称 “折耳根”。

[11]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12] 如 “地上很耐”“饭已经耐了”。

[13] 其他地方说法不同:如陕西方言叫 “婆姨”,成都方言叫 “老娘儿”“老妞儿”,重庆方言叫“堂客”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