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华大学理学院:助力贫困大学生,探索公益育人新模式

东华大学理学院:助力贫困大学生,探索公益育人新模式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小甜橙”项目的制度化和长效化探索。(三) 凝练“小甜橙”精神,辐射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价值坐标春运志愿活动为广大学子树立了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春运“小甜橙”志愿者活动自2013年开展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东华大学理学院:助力贫困大学生,探索公益育人新模式

东华大学 卢文芸

一、 案例概述

为了促进城市文明,缓解春运压力,帮助出行者顺利踏上归程,2013年1月,一批来自东华大学学院的贫困大学生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寒假时间,在春运铁路客运最繁忙的高峰期积极投身到春运志愿服务中。他们组成了春运公益服务小分队,在春运期间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乘客顺利踏上归程。因为身穿橙色的小马甲,他们被乘客、铁路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呼为“小甜橙”。春运“小甜橙”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为家庭困难大学生提前走进社会、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创造了条件,同时引导参加公益活动的大学生在发挥自身能力服务社会和公众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的故事被搬上了“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晚会,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活动过程中,东华大学理学院注重对参与春运公益活动志愿者的培育,一方面把服务春运的公益活动,打造成为贫困大学生增强才干、丰富阅历、磨炼品质的平台;另一方面,把贫困大学生服务春运的事迹与贫困大学生感恩、诚信、励志教育相结合,通过典型培育的手段来发挥辐射效应。把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公益、回报社会、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加以提炼,使之成为东华“小甜橙”的“精神坐标系”,并鼓励其他贫困学子向“小甜橙”学习,让“小甜橙”精神在东华大学莘莘学子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二、 案例分析

近些年,理学院阳光服务队积极响应东华大学阳光服务队所贯彻的“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慈善救助方针,积极开展帮困育人工作。学院立足服务大众,传播爱心,以校园为中心,逐步辐射到社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须破解的难题。

(一) 形成公益活动机制化运作,变常规活动为育人平台

怎样在引导贫困大学生奉献社会,培养贫困学子自立自强精神的同时,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通过机制的良好运作,为贫困大学生锻炼自身的能力搭建平台,是东华大学理学院在组织贫困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中面临的首要难题。

(二) 培育公益活动的精神坐标系,发挥典型案例辐射功能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面临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深感困惑、迷茫、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其他的学生励志事迹和典型案例激发这些学生积极对面人生,培育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意识到,亟须树立起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坐标系”,让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融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过调研分析,学院认识到,虽然大部分困难学生踏实诚恳,但因由于他们出身于农村,在大城市求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内向的性格,这是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的重要原因。春运“小甜橙”志愿服务活动正式启动后,由最初的十几人参加到近100名志愿者报名,一些学生甚至主动退掉返乡的火车票报名做志愿者,说明“春运”志愿活动在学生中已经获得较高认可。学院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积极探索使春运“小甜橙”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模式化的公益育人机制,在全学院对“小甜橙”精神进行总结、凝练和升华。通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强化对志愿者的思想引导和精神价值培育,让志愿者不仅参与服务过程,而且在精神上受到“小甜橙”精神的洗礼,让志愿服务成为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奉献中收获快乐,在肯定中成就自我,在精神的熏陶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解决方法与步骤

(一) 打造公益品牌,探索“小甜橙”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效化(www.xing528.com)

理学院致力于把春运“小甜橙”志愿活动打造成为东华大学公益育人的品牌项目,专门配备了志愿活动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积极与上海火车站沟通,共同规划好服务流程。同时,指导教师负责进行“小甜橙”项目的制度化和长效化探索。目前,初步探索了在指导老师全面统筹下实行“小甜橙”具体活动队长负责制,即在指导老师总体指导志愿服务工作的前提下,由学生担任团队队长、副队长、组长、副组长等职务。其中队长、组长等职务都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公益服务队队长进行人员安排、任务分配以及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各项事务。为保障春运志愿服务行动有效运转,学院将服务团队分为宣传组、考勤组、通讯组,并通过“新老帮带”的形式进行业务培训,在工作中采用轮岗、换岗值班制度,力求每一位“小甜橙”在志愿服务期间有机会到所有岗位进行体验。

(二) 深挖育人内涵,推动小甜橙项目成为贫困学子的成长平台

理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对春运志愿服务工作的育人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小甜橙”们除接受上海火车站春运工作团队的培训外,还与之前有经验的“小甜橙”进行现场经验交流和学习。志愿服务正式开始前,学院再进行最后的“总动员”,通过微电影、讲座和座谈会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活动中,“小甜橙”们立足为每一个有需求的旅客送去贴心服务,帮助铁路旅客顺利踏上返乡之路。“小甜橙”志愿团队在火车站的不同地点设立服务岗位,帮助老弱病残旅客,为匆匆归家的旅客送去贴心关怀。同时,采用面对面和旅客进行交流的形式,实时、高效、准确地解答旅客的问题,并主动为旅客搬运行李,帮助旅客顺利踏上火车等。志愿团队的每个学生在志愿服务之外,还要认真撰写工作日记和感悟体验。志愿团队还定期组织春运公益服务的小论坛和研讨会,更好地增强学生们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三) 凝练“小甜橙”精神,辐射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价值坐标

春运志愿活动为广大学子树立了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春运志愿者交流会,鼓励大家分享活动中的点滴感动,让做出奉献的大学生收获活动带来的充实感。同时,将分享会的成果转化为宣传素材和总结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凝练了东华大学“小甜橙”16字精神:我志我愿,诚朴尽责,助人为善,快乐奉献。

春运“小甜橙”志愿者活动自2013年开展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小甜橙”们放弃寒假做公益、开通微博服务“春运”、争做“春运”中的雷锋等事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他们的吃苦精神和服务春运的故事,先后登上了《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天天新报》《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媒体。先后获得全国路局优秀组织奖,东华大学优秀公益服务项目等荣誉。2013年小年夜,上海市副市长姜平亲切慰问了服务在春运一线的东华“小甜橙”;2014年6月,东华大学的春运“小甜橙”们自愿放弃寒假休息时间服务旅客的感人事迹被搬上舞台,成为上海市“蓝天下的至爱”成立20周年慈善之夜中唯一的情景剧,深深打动了现场的观众。

春运“小甜橙”志愿活动现已经成为东华大学的品牌公益项目,成为引导大学生励志向上、身体力行、帮助他人的精神标本。这一公益活动载体已经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良品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

四、 启示与思考

理学院春运“小甜橙”服务队本着“贫困大学生助力铁路春运,传递冬日里的志愿正能量”理念,竭尽全力回馈社会,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队员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见证着自己的成长。过去的两年里,理学院春运“小甜橙”服务队在学校领导、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多项荣誉和褒奖。今后,春运“小甜橙”志愿者团队将继续发挥所长,努力做好志愿者服务工作。

春运“小甜橙”志愿者服务活动给了理学院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在这一实践育人的志愿服务模式中,大学生们树立起奉献社会、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种为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积极搭建舞台的做法也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志愿者工作中,非本地生源的学生对路况不了解,无法顺利解答旅客的问题;部分学生不善于言辞,只会埋头为旅客搬运行李;部分坚守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学生由于买不上回家的票,只能在初二、初三才能回家。这一系列的问题,虽在第二年的活动中已逐步改善,但也提醒我们应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困难学生群体,教师要在活动中多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懂得奉献和担当的意义,重点鼓励内向的学生多与人沟通交流。这样,学生自身才能有所提高,收获成长。

通过社会志愿的服务实践,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服务他人中学会感恩,在志愿行动中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东华大学理学院也会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继续不断探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有效性的新路径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