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家邹忌与诸葛亮:法家主张与良臣形象

政治家邹忌与诸葛亮:法家主张与良臣形象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邹忌在政治改革中推行了法家的政治主张,也就是主张顺从国君行事,维护君主专制,随时弥合上下君臣之间的裂痕,选择“君子”担任官吏,防止“小人”混杂,主张以法治国。诸葛亮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恢宏气度和忠心耿耿的良臣贤相的形象,赢得了历代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政治家邹忌与诸葛亮:法家主张与良臣形象

伊尹 伊尹,商初大臣,今曹县人。他虽出身奴隶,但有治国之才。商汤不顾奴隶主们的激烈反对,多次登门聘请,任为右相,授予国政。伊尹上任后,大力发展农耕,加紧训练军队,使商朝日益强盛。伊尹辅佐商汤灭掉夏,建立商朝,后又辅助两代国君。伊尹活了100多岁,为相70余载,为商王朝延续600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相。

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是春秋时的齐国国君,在位期间,他以管仲为相,选贤任能、改革政治、使国富兵强,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气量,过人的胆识,任用曾是政敌的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在国力强盛后,便积极地开展争霸活动,先后灭掉了许多小国,并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葵丘会盟以后,齐桓公的霸业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五霸之首。

晏婴 “晏子使楚”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晏子机智而幽默,绵里藏针,谈笑风生,挥洒自如,从容不迫,在外交活动中呈现出泱泱大国的名相的不凡气度,既挫败了楚国的嚣张气焰,又维护了齐国和自己的尊严,还不至使楚王感到过于难堪。这种出色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晏子名婴,字仲,谥号仲,所以后人也称他晏平仲,或尊称晏子。他生于春秋时的齐国莱州夷维(今山东高密)的一个官宦之家。这时齐国的鼎盛期已过,已繁华不再,晏子为了恢复和继承先辈的业绩,恢复齐国的繁荣,重振大国雄风,就拚命施展其聪明才智,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齐国的“中兴”。首先,他直言谏诤,劝谏齐景公薄赋敛,减赋税,废止土木之兴。其次,他力主节用省刑,并且亲自作表率。他不仅规谏国君,而且也要求臣下经常给自己提意见。他始终谦虚谨慎,察纳雅言。第三,在外交方面,他不屈服于强国大国的压力,竭力维护齐国的尊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态度。

晏子一生,为人清正,尽心为国,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不能挽救齐国之衰败,但却使齐景公能够做一个“守成之君”,晏子的功绩仍不可忽视。在他死后,齐国又走上下坡路。很快被田氏政权所取代。

宓子贱 单县流传着宓子贱鸣琴治单的一段佳话。孔子的学生巫马期与宓子贱先后为单父宰。巫马期为官勤恳,经常是披星戴月,把单父治理得不错。而宓子贱却经常在城南琴台上鸣琴,悠然自得,照样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此,人们称赞宓子贱“身不上堂,鸣琴而治”。其实,从表面上看他是无为而治,实际上他的秘诀是重用人才,知人善任,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靠的是知人善任,而巫马期靠的是尽心尽力;靠力的辛苦,任贤的轻松。”由此可见宓子贱确比巫马期有超人之处。在治理地方时,宓子贱非常重视道德规范对人们的教育作用。因此他能够做到轻松自如,这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大家风范。

邹忌 《战国策》记载,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日夬丽”,而当时城北徐公也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于是他就问来访的客人他与徐公谁美,客人和他的妻、妾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见到徐公,他才发现自己并不比徐公美。于是他终于明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把这道理讲给齐威王,并提出了善于纳谏的重要性,一时间,给齐王提意见的人门庭若市,络绎不绝。这使齐国大治,而其它国家知道后,也纷纷遣使朝贡。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历仕田齐桓公午、威王时期。威王时,他被任为相国。他是通过鼓琴进谏取得相位的。齐威王喜爱音乐,邹忌“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弭人民”的道理。齐威王非常赞同邹忌所讲的道理。他认为邹忌是个人才,于是任他为相,加紧整顿朝政,进行政治改革。邹忌在政治改革中推行了法家的政治主张,也就是主张顺从国君行事,维护君主专制,随时弥合上下君臣之间的裂痕,选择“君子”担任官吏,防止“小人”混杂,主张以法治国。

邹忌善于直谏国君,重视推荐人才。他任相时期,齐国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

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是唐代诗人杜甫缅怀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的诗句。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砖埠乡一带)人,出身于经学世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之间争战不息。西汉王室之后刘备为复兴汉室,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助汉。从此,诸葛亮开始了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活。他针对当年三国的形势,提出“联吴抗曹”的方针,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军队,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之后又协助刘备挥师江南,夺取荆州;建安19年、24年,攻占益州和汉中,使刘备发展成为拥有江汉和陇蜀广大地域的军事政治力量,与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深为大众所熟知,在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上,他也是以“羽扇纶巾”的儒雅形象出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任丞相。此后的两年,他辅佐刘备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饬武备,积极为统一中国的大业作准备,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又以托孤重臣的身分尽心尽力辅佐幼主刘禅,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略与才识,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家和军队的整顿。治蜀期间,他坚决实行法治、推行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加强边防,与东吴修好,平定西南夷,对孟获“七擒七纵”,至今传为佳话。在军事技术上,传说他改造连弩,能一发十箭;创造“木牛流马”,使适于山地运输。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他六出祁山,讨伐曹操,临出征前写《出师表》,表达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令人读后不禁泣下。234年,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他病死五丈原。

诸葛亮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恢宏气度和忠心耿耿的良臣贤相的形象,赢得了历代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房玄龄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除了有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徵之外,还有两位宰相深得太宗器重,其中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时人有“房谋杜断”之誉。(www.xing528.com)

房玄龄,名乔,齐州临淄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青年时代,与李世民结为知己李渊称帝后,李世民弟兄之间的权位之争日趋白热化,626年房玄龄等人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帮李世民夺得了太子之位。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贞观三年,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他为唐初“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他针对唐初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进行了裁汰冗员,做到“任官惟贤”、“量才授职”。其次,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善于发挥别人的长处。第三,减轻刑律,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此外,他对唐太宗的错误也敢于直言劝谏。他的作风深得太宗赏识。太宗把女儿嫁给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二人结为儿女亲家。房玄龄的忠心和才干受到当时君主、同僚的一致推崇,唐太宗评价他“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作为一代名相,这样的赞誉实不为过。

王时中 王时中字道夫,黄县(今龙口)人,明弘治三年中进士,曾任地方官,颇有政绩,后升为御史,督案畿辅(京师一带)马政。当时皇庄和贵戚官员的庄园遍布,侵占民田,王时中要求革除时弊遭到朝廷拒绝。正德年间,朝政大权被权阉刘瑾把持,王时中不阿从权势,表现出狷介耿直的性格。刘瑾败亡后,王时中长期悉心研究边务,给朝廷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嘉靖帝即位后,他深受皇帝重视,于四年(1525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任期颇多建树。嘉靖十年因御史冯恩案牵连,王时中被削职。

王时中秉性耿直,胸怀开阔,几次为受不公正遭遇的官员鸣不平,甚至于对与自己平素不和的人也是如此。冯恩以敢于直言而闻名于朝,但他与王时中素不友善,冯恩被定死罪后,王时中不计个人恩怨,不怕担风险,冒死上书请求皇帝赦免冯恩,引起世宗不满,王时中因此被削职为民。

毕自严 毕自严是山东淄川人,字景曾,明末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

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在任松江推官时就显示出其经济才干,以后屡次升迁,直至升至太仆寺卿,跻身九卿之列,天启崇祯年间他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长于理财的毕自严殚精竭虑,兴利除弊,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精打细算,裁汰冗兵,发展经济,使明代经济出现了复苏景象,财政发生转机,国家赋税收入增加。

毕自严为官严谨,兢兢业业。崇祯二年冬清兵围攻京师,天下勤王兵马40万云集京师四周,为解决粮草军饷问题,毕自严连续一个月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昼夜不停地处理后勤事务。清兵退走后,他因疲劳过度而头肿如斗,口吐鲜血不止。这使得崇祯帝非常感动。

毕自严曾留有《石隐园藏稿》、《留计疏草》、《督饷奏稿》等著作,是研究明代经济史,制度史的珍贵史料。

刘统勋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诸城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雍正五年入值南书房,成为皇帝近臣;乾隆十七年入值军机处,深得皇帝倚重。他经常帮助乾隆皇帝运筹帷幄,决疑定计。他每年都受乾隆之托巡行全国,体察民情,深入百姓中间,了解民间疾苦,考察政治得失。每次巡视他都处理几个大案要案,震动朝野,对当时澄清吏治起了很大作用。他又是个出色的水利专家,对修治黄河、运河贡献很大。是治黄保运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决策人和领导者,他精心筹划组织,认真工作,使黄河的危害减轻了许多,使运河一直保持畅通,对安定黄河、运河两岸的人民生活,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统勋平生清正廉洁,虽身居高位却俭朴如平常百姓。乾隆帝称他为“真宰相”,并作诗赞他:“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

刘墉 《宰相刘罗锅》是今年影视界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描写的是乾隆朝宰相刘墉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历史上刘墉确有其人。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是刘统勋的长子,清代著名政治家。他为官50多年,政声最高的是任地方官的18年,实实在在地查办了一些要案难案,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被称为“包公在世,海瑞重生”。他为官公正清廉,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不畏权势,不循私情。特别是他与大贪官和珅的各式各样的斗争,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广为流传。

刘墉除政绩卓著外,还精通掌故,长于古文考辨,词赋亦佳。他先后任四库馆、玉牒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正总裁,又筹办编撰《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他的诗风格遒练清雅,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绵里藏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当时的四大书法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