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匠精神: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时代特征

工匠精神: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时代特征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劳模、关爱劳动者,对弘扬工匠精神的倡导和要求一以贯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工匠精神不可或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工匠精神: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为何呼唤大国工匠?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开启新征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需要。

2021年4月27日,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2891个集体和个人。记者了解到,今年的表彰注重推荐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363名高技能人才获得2021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劳模、关爱劳动者,对弘扬工匠精神的倡导和要求一以贯之

不久前,他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新时期,产业工人有了新使命。

“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这样强调。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提及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明确“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

对工人的新要求多次体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中。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工匠精神。2017年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指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现实中,产业工人绽放光芒的舞台愈加广阔。从更多的中国技工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到各类技能赛事和培训遍地开花,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到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时代呼唤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国工匠是重要助力。

高凤林,如今已是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曾先后攻克航天焊接领域内200多项难关。

十几年前,由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探测器项目遇到制造难题——焊接导致装备变形,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邀请高凤林解决,后者凭借精湛焊接技艺解决了这项国际难题。回首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一大批像高凤林一样的工人在关键制造工艺中取得突破。

高凤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要改变技术受制于人或落后于人的现状,要加强创新研究,也要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然而,近年来我国技能型人才难求。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约2000万人。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

在高凤林看来,技术工人总量短缺,高技能人才匮乏,是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面临的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随之发生了变化。

“中国经济要迈上中高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进入下降阶段,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发展要从“向人口要红利”转为“向人才要红利”。

吕国泉表示:“再雄厚的资本必须由人来变成生产力,再先进的技术需要劳动者付诸实践才能落地。技能人才买不来,必须自己培养。大国工匠是技能人才的佼佼者,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能促进领域内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培养大国工匠是否有数量指标可参考?吕国泉认为,追求数量有失片面。“‘大国工匠’还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义。我们认为,面向行业内,大国工匠要在技术上出类拔萃;面向全社会,大国工匠要在精神上起模范作用。”

高凤林持有类似看法:“‘顶天立地’是为‘工’,‘利器入门’是为‘匠’。工匠要有塑造产品品质的卓越技能,也要有精进、专注的良好风貌。”

“技艺高超但精神风貌差,不能称为大国工匠;精神风貌好但技不能服人,也不能称为大国工匠。”吕国泉认为,“术”和“道”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大国工匠形象。

为此,不仅要呼吁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还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让大国工匠激励各行各业的人爱岗敬业、不断磨炼、改变浮躁心态。”高凤林说。(www.xing528.com)

吕国泉称,经济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的高超技艺,社会进步需要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这种影响更广泛、更久远。进入新发展阶段,实施‘十四五’规划期间,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工匠精神也有利于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氛围。视劳动为光荣、以社会进步为己任,这才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和平年代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前提。”高凤林说。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2021-04-28)

讨论:新时代,工匠精神有哪些时代特征?

(一)工匠精神的继承发扬与学习借鉴

在中国,“工匠”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在社会分工中开始独立存在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群体后才出现的,此时工匠主要代指从事木匠的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东汉时期工匠一词的含义已经基本覆盖全体的手工业者。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包括以下特点:首先,创新精神。美丽的丝绸、精美的陶瓷,以及数不清的发明创造,无不体现着古代中国工匠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其次,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职业态度的由衷赞美。最后,敬业精神。中国传统十分强调“敬”这一观念。对于古代工匠群体而言,他们十分尊敬自己从事的职业劳动,因此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敬业”观念。

正是因为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之中,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工业化时代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和通用化,因此,工业化时代更多地强调工人对标准和规范的遵循和坚守。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一变化强调了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和创造。

为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保持产品在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坚守。例如,“德国制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另一方面在于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又如,日本的“匠人精神”是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其精髓在于“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许多日本企业延续百年的不二法门。

西方国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领跑者,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工匠精神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制度、文化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二)为满足对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需要而产生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弘扬工匠精神,是为了造就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以满足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而要完成这一目标,急需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而要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其次,弘扬工匠精神,是适应国际竞争,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提出了各种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出大批大国工匠,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最后,弘扬工匠精神,是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生产的需要。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不同的是,如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蓝海。因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重提工匠精神,也就具有了某种历史必然性。

(三)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有机整体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说明,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三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创造了世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消除了劳动的异化现象,劳动才能真正放射出“太阳”般的光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才能真正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精神是位于哲学层面的,它是支撑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是基于劳动光荣的理念而产生的,是劳动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同实现形式。

就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而言,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模,工匠精神的主体是职工。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和工匠精神相比,劳模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劳模精神除了强调卓越的技能,同时还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劳模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对全社会起到了引领作用。工匠精神更多地强调技术上精益求精,它是对广大职工的一种时代要求,更强调职工的个体完善。另一方面,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素质,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总之,要发挥好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作用,必须处理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关系,使三者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模、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