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化研究成果

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不断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使之更适宜人类和自然的依存与发展,减少危及人类生存和环境破坏的负面因素。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提升新区建设标准,又要保障优化旧区经济效率,保持环境活力。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有效协同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化研究成果

(一)可持续发展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高度发展,大规模的商场、各类娱乐活动中心,以及住宅随处扩建,西方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等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并不断融合。景观都市主义被视为应对城市发展问题的新对策,它试图以自然景观的存在方式为取向,顺应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形态的变化趋势,来应对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合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不同的设计方向,减少不同设计专业之间的竞争,降低工业城市快速蔓延,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快速离散化造成的问题。

20 世纪以来,持续恶化的地球环境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环境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措施不断经历碰撞和融合,更渐趋科学和合理,并借助科学、经济以及法律、行政等措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免遭进一步破坏和污染。同时,不断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使之更适宜人类和自然的依存与发展,减少危及人类生存和环境破坏的负面因素。让人遗憾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毫无节制的滥用和过度的开发仍在进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人类的经济体系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生物锐减和资源枯竭的真正代价。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可持续是指在不削弱自然生态系统正常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对生态需求与供给的一种动态平衡。美国建筑师基思·莫斯科将可持续定义为“将一个系统赖以运转的重要资源,持续不断运用至未来生活的一种社会发展能力”。在全球人口数量激增、持续污染以及稀有能源需求逐年增加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发展的新主题。

人们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开始意识到环境可持续与经济可持续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说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目标,那么可持续设计就是设计师们实现目标的路径。可持续设计使高生态资源消耗的系统转变为有活力、可恢复,而且适应性强的可持续循环系统。

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就是生存与发展的平衡,在自然环境中,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造成破坏,很多资源将无法恢复。因此,我们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考虑生态平衡,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应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该遵行的普遍原则。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绿色和谐空间体系,实现效率与活力的平衡发展。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提升新区建设标准,又要保障优化旧区经济效率,保持环境活力。不单纯强调量的增长,而是要强调质量的全面改善,要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并重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规划,确保城市环境艺术的建设满足经济社会稳定增长和发展的需要。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统筹协调,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出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尤为重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的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持社会公正、生态环境持续向前发展,公众积极参与生产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有效协同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设计实践领域,建筑物、家具、产品以及电器等都需要将生态环境作为前提进行设计考虑。不仅要确保使用期间不对环境造成破坏,还应考虑使用寿命终止后可否回归自然环境,甚至有益于自然生态。

(二)环境生态学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各国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不断积累财富,堆积速度远超以往。然而却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永久的创伤,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可以说,工业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前,城市化进程强劲不可逆转,预计到2025年会有至少25 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占比6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将占比77%左右。由于各国城市化进程过快,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臭氧空洞,酸雨,海洋生物锐减等。人们逐渐意识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摧毁大自然美景,必将遭到不可饶恕的惩罚。

自然资源的超额开发,资源使用中的过度浪费,生产建设制度的种种不完善导致有害气体、污水等肆意排放,废料的堆积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最终影响到地球上的各类生物,也包括人类自己。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大自然的关系,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低能耗、高效率、低排放的环境。于是如何利用生态学引导设计成为如今设计师们探讨的话题。

(1)和谐的生态环境观。不但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可以支持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环境,这种和谐体现在积极健康的人群、浓郁的文化氛围、深邃的人情味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营造出发展人、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家园”,而不是一个用自然元素堆砌点缀却毫无生气的人居环境。

(2)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不仅是一门生态科学,更是一种生态智慧,是对人类社会传统发展道路的自我反思和颠覆式创新,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保护环境,同时生态化的自然环境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顺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协调处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这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不懈努力,需要对社会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也需要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

(3)系统性的生态环境观。生态环境观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同时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仅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更要注重对社会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确保在平衡协调的新秩序下实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环境艺术设计师要把自己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注重情与景的关系,体现情景交融,融入大自然的意境、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指导着现代环境设计向科学的生态环境观方向迈进。

(三)环境人文学

环境、生活、文化三者环环相扣,环境是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生活扎根于文化之中,文化又是现代环境的依托。正是由于这片文化土壤的培育和供给,才让当今的社会环境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短暂的“瞬间的活力”,正是文化的发展和积淀,才使得环境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特点有了继承和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承,来体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文化性,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在建筑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继承和传承建筑环境中的文化,必然能提升现代环境艺术的文化底蕴。(www.xing528.com)

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了环境艺术的革新,环境艺术是社会及历史文化的流露,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在时代的环境艺术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人类现存的生存环境中,必然积淀着传统历史文化的特色,新旧文化在环境艺术中合理而又现实地共同存在着,形成了环境艺术在时空上连续性,联系着历史和未来。正如查尔斯·穆尔描述,建筑应该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事物的彼此关系上强调地方感,要让人们知道它究竟住在哪个地方。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语言不应该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应该根植于周围的环境中,让人能引起关于历史传统的联想

现代人逐渐意识到人性正在向着一种包罗万象的世界文化走去,这种文化并不会凭空出现,必须由人类自己不断地自我指导和驾驭。这种文化战略思想为我们指明对待历史的正确方法,减少盲目性、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争取自身的自由、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将民族的或城市的辉煌历史、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实现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首先,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生搬硬套。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反映地域特色。重视传统的设计风格,能有效地将其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结合起来,并借助优秀的设计实现历史的传承,将独到的环境学见解、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文化中蕴含的寓意体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

其次,要在继承和发展中,注重历史环境的保护。城市环境及其建筑物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产物,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可识别性和可辨性十分明显。要注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唤起民众的文化自信。

再次,要提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包容性。城市作为有机体,城市环境需要更新,变化是生活的法则,要表现出多样性以及强大的延续性,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正是为了新时代的创新。

(四)环境美学

环境要素的形成首先要关注到人的审美体验,其次,由于人具有活动性,不能忽视人在移动过程中对环境体验的需求。处理好人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善于充分利用情感环境的力量作用于人的心理。在同一个设计主题下,通过能给人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的视角,有意识地控制美感发展的方向,把握人因移步换景所产生的美感变化,促使人的环境体验的延续性发展。

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视觉信息符号的作用,通过造型、材质、色彩等要素,为人们提供环境体验。符号性强的作品,可以深刻表达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内涵,折射出社会公众的审美倾向。目前,通常的设计方法是代入具有信息性强的符号,同时进一步考虑环境所处的区位,加入“文脉”因素,在环境的空间部分中加以表达。在现代美学心理的持续影响下,对符号化视觉元素的处理方式愈发新颖而抽象,时空定位也不再固守于同一个场所,凡是意义和形式可以关联的符号性元素都可以被使用,形成视觉引导或心理暗示,进而延伸出对文化的解读和对功能的划分。

虽然环境艺术作品主要通过视觉进行观赏,但在审美需求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被充分激发起来,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必须能给人们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审美体验。由此也要求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创作过程中,要更多地将对象性的情感思维加入,让人们在环境体验中形成沉浸式的意象和感受,进而产生认同和偏好。

近代象征美学里讲到,人们如果能够读懂所处环境的意义,并在脑中产生共鸣,就会引发人们产生快感。因此现代设计师一方面要考量设计的形式美,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展现建筑空间的意义。赋予设计作品一定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容的东西。审美体验所要求具备的抽象性情感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种类型,分别体现了审美体验的隐喻性和文脉性特点。前者强调环境本身对多元信息码的表达,从而激发人们发自内心的由此及彼的想象性情感,注重共时性内容的表现;后者强调的是历史环境的深度融合,激发人们对历史文脉的想象性情感,侧重历史性的内容。通过激发人们的联想审美能力,最终满足人们内心真正的体验性审美需求。

(五)环境心理学

一个时代的环境要素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理因素、精神面貌等多种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联系很密切,例如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而环境心理学充当着环境艺术学基础学科的一部分。20 世纪以来,信息化使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设计内容、空间形态、设计手段、环境评价等各方面都深深地烙上了信息时代的印记,呈现出新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

由于组成我们生存环境的要素具有持续的可变性,人和环境间相互作用关系也由浅及深,不断推进,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时俱进。此外,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行为活动等也会影响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的社会性越来越强,个人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环境心理学家认为,好的环境设计,好的环境景观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环境心理学指出,人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常表现为刺激与效应。外界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就是对人造成刺激的过程。人们在受到环境条件刺激后,就会产生心理感受,形成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想法,进而做出改造环境的行为。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只有弄清楚环境和人心理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向和主题。人的行为也是外部环境作用于人体后,人的心理活动的具象化表现。环境行为与环境心理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对应关系。环境心理学既要考量不同环境对人心理的作用关系,同时又要思考人的心理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需要,根据人的需求对环境进行改善和优化。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营造一个舒适、安全、优雅美丽的环境,首先应当把控好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协调好相关元素间的关系。例如:居民小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环境因素表现在安全防范上。在设计中要积极开展居住小区环境研究,提出安全防范措施,深入研究引导人行为的环境设计,合理安排小区室内外空间,提供安全舒适的公共环境,降低犯罪行为出现。在居住领域划分方面,以功能为依据,对居住空间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从公共区域到私人区域进行平缓过度,多方面考量人的心理因素,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从而自觉地维护居住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