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氏宗祠寻根闯天下-中山客 访宗祠寻根追远

杨氏宗祠寻根闯天下-中山客 访宗祠寻根追远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沙溪申明亭村的杨氏大宗祠,同样是礼学风范的典型写照。回望历史,杨姓更是隋朝的国姓。他们提及更多的,是清末废科举建立申明亭学堂时,村里在杨氏大宗祠及另外两间祠堂办学。这里头大有名堂,昭示着杨氏族人尤为看重的礼学风范。每一处细节都有一个故事在广东话中“鹤”与“学”同音,申明亭杨姓族人遂兴起鹤舞、鹤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意在劝导人们崇文尚学、尊重文化。

杨氏宗祠寻根闯天下-中山客  访宗祠寻根追远

中山杨氏人口不是很多,位列本市各姓氏人口的第11位,但分量却很重。细看一下,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母亲,籍贯即是南朗崖口村。此外,在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上,中山杨氏一族相继涌现了“反清四大寇”之杨鹤龄、“三杨三谭”之杨殷、“革命空军之父”之杨仙逸等卓越人物。历史兴衰,由人创造;族群风气,则由祠堂承载。位于沙溪申明亭村的杨氏大宗祠,同样是礼学风范的典型写照。

杨氏分支遍城乡

杨姓作为中国第六大姓,人口约有4270万。回望历史,杨姓更是隋朝的国姓。关于杨姓的起源,一直有多种说法,目前为众人所接受的说法是源自周朝王室的姬姓。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封次子于杨,称杨侯,后被认定为杨姓始祖。而中山杨姓的繁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据《南关杨氏家谱》记载:“始祖元规,宋绍兴间由广陵宦居于香山之南。”原来,杨元规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进士,后来官至广南提举,到南雄珠玑巷落户,后因胡妃事件南逃至香山县西关(现大涌镇、沙溪镇一带)定居。杨元规生下四子,但有三子不是早逝就是无后,无奈之下便嘱咐余下一子的子孙另寻地方繁衍。后来,杨元规的孙子杨大道迁居申明亭,另一孙子杨大章迁居石岐南关东林山下。这里的南关,指旧时香山县城南门(现石岐区民生路一带)。老石岐都知道,杨姓族人当年是望族,从白水井经南下天桥至南下新码头的临街铺面,都归杨姓族人所有。至于南朗崖口村杨姓的开族始祖,可追溯到杨元规的第五代孙裔杨应祥,他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迁居于此,此后其后裔再分支至翠亨村。

崖口村,广为人知的标签是其改革开放以后仍沿用的人民公社制度。但鲜有人知道,孙中山的血脉,正是源自这里。150多年前,该村一名杨氏女子穿过乡间小道,嫁给邻村翠亨一户孙姓人家。孙姓与杨姓在此融合,于1866年诞下一代伟人,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史料记载,在孙中山的记忆之中,母亲“温雅端庄,眉清目秀,缠着一双小脚,为人善良宽厚”。话里行间折射出一位杨姓妇女一生的温婉、隐忍与博大。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风生水起,这其中,除了孙中山的一笔绝响,翠亨村的杨姓族人同样功不可没。翠亨村中亨街一巷2号,一墙青砖旧瓦,铁门紧闭,墙垣杂草零落其中。然而正是此地,诞生了一位兴中会骨干、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杨心如。“少有大志,尝与孙文论天下兴亡之大事”的杨心如于1895年加入兴中会,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时,他不惜把自己的积蓄捐出支持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此外,还有响当当的风云人物杨殷。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当然,除了上述杨元规一支,中山其他杨姓族人来自不同的支系。板芙镇、深湾镇与东区起湾的杨姓族人,由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杨云巢一支繁衍而来。沙溪龙头环的杨姓始祖于明洪武年间随军镇守香山高沙屯田立寨,随后迁至龙头环开枝散叶,其后又有部分族人分支至南区北台。小榄杨姓族人源自两支,一支的始祖是明代由石岐迁来的杨绍知,另一支的始祖则是清代由番禺迁来的杨日光,这两支的后人在大榄山下勤恳营生,安居乐业。

族群风气,宗祠承载

值得一提的是南区北台村的杨姓后裔,也出了多位为民族革命献身的仁人志士,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乃其中代表人物。杨仙逸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口号而投身航空制造业。在随后讨伐陈炯明军阀的战斗中,他英勇作战,荣立战功,却不幸在一次水雷实验的检查中遇难,时年32岁。如今在北台村,往日的著昆街只剩一间残旧的老屋,杨仙逸故居的历史气息依稀难辨。不过,问起村中长者,提及杨仙逸,长者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白鹤亮翅寓情怀

简明介绍了中山杨氏一族的概况,由点及面,接下来让我们走入颇具代表性的申明亭村。

据申明亭村内长者们口述,相传在宋代,此处有一户杨姓人家,世代好学,被附近的百姓人家请去教书识字。后来,战事频繁,乡民流离失所,这户人家不得已远走他乡避难。直到明洪武期间(1368—1398),其一众后裔相继寻根返乡,但祖屋因日久失修,加之水火之灾,已成为颓墙断壁和白鹤出没之地(俗称鹤地),甚是凄凉。没过多久,杨姓后裔之中有人中举,一时间隆都的名门望族纷纷前来道贺,家族长老吐气扬眉,并择吉日良时,在祖屋废墟的鹤地建起一座杨氏大宗祠,纪念祖先之德。

风化的痕迹

然而,这座三进三间布局的杨氏大宗祠到底在何时兴建,村内长者大多语焉不详。他们提及更多的,是清末废科举建立申明亭学堂时,村里在杨氏大宗祠及另外两间祠堂办学。时至今日,杨氏大宗祠除了供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上香外,已经变成了村里的活动室,有什么大事在祠堂里商议,有什么活动也在这儿举行。风格简洁的祠堂内,两边的青砖墙上悬挂着各式族内名人画像,其中一幅有几只白鹤正振翅翱翔,与众不同。这里头大有名堂,昭示着杨氏族人尤为看重的礼学风范。

每一处细节都有一个故事

在广东话中“鹤”与“学”同音,申明亭杨姓族人遂兴起鹤舞、鹤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意在劝导人们崇文尚学、尊重文化。在杨氏大宗祠里厅,现在还能看到四只封存好、用竹扎纸糊成的白鹤,栩栩如生。过去六十年间,申明亭曾举行过三次大型出鹤巡游活动。巡游队伍由高牌灯、飘色、花篮担、花灯、鱼、虾等一众造型组成,由白鹤造型压轴,绕村过镇,场面壮观。或踏步、或疾走、或嬉戏的白鹤,配以悠扬的鹤歌,隐约给村里带来了祥瑞气象。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山县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精神和古为今用的宗旨,发掘整理了鹤舞和鹤歌,将传统单一的鹤舞演化为鹤蚌相嬉的艺术形式,并加进了鲤鱼灯舞作陪衬,寓意男女平等,使之更具观赏性。

礼学风范

杨氏大宗祠因鹤地而起,亦见证了鹤舞、鹤歌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的沿承发展。2010年10月,中山首家设立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沙溪申明亭鹤馆落成,它面积约为600平方米,选址所在地正是杨氏大宗祠旁的小祠堂。事实上,它不仅是训练基地,更是展示基地,向世人展示申明亭杨氏族人的历史渊源及精神面貌。

除了申明亭,中山其他乡村也有杨氏宗祠。譬如位于南朗崖口村的杨氏大宗祠,里外装饰风格简朴,但族人对先祖的尊敬之情仍随处可见。祠堂正殿的两根柱子上,醒目地悬挂着时时警示族人的对联:“烈祖遗规忠孝友恭传世叶,后人绳武诗书礼乐振家声。”自开族始祖杨应祥迁居于崖口,在700多年的传承中,崖口杨氏的后世子孙秉承先祖遗训,以忠孝传家,以友恭处世。又如位于南区北台村南面的凤鸣杨公祠,属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属单偶三进天井祠堂传统建筑,漆门面、麻石顶梁柱,木刻门檐,门外摆有石麒麟,还饰以两组施万陶瓷古代人物故事画。历经岁月冲刷,该祠显得破败,后来由北台村一众杨氏华侨捐资修葺,遂得以重现其昔日风姿。

村名背后藏渊源(www.xing528.com)

申明亭这个村名很别致,说来有一段“古”。据《中山市地名志》载:“元至正十五年(1355)杨大道从安堂迁此,其子杨仲玉是香山名儒,献谷5000石赈灾,受皇帝表旌为‘丽泽义士’。杨仲玉于含霞地建一亭商议乡事,亭名‘申明’,意为‘申礼义,明法规,立道法,彰宗孝’。经族人商议,以亭名为村名,沿用至今。”

中山方言中有个词叫“落祠”,现在很少听到了,旧时却是一个常用词。顾名思义,“落祠”就是到祠堂去讨说法,意见争执的双方说出各自道理,由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定夺,得出较为公道、行之有效的结论,解决争执。到了明洪武五年(1372),出现了全国性的"申明亭",可以说是把来自民间“落祠”的做法规范化了。申明亭,即各地乡里设立的用于处理民事纠纷、公布法律、记录罪犯罪行的场所。申明亭发祥于明代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明代中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位于隆都一隅,杨仲玉命名为申明亭的这个村庄,却足足沿用了600多年,不曾更改,恐怕在全国范围内也找不出第二处。历史不经意间在此沉淀,算是本土风物史上的一大奇谈。

麻石梁柱

现如今,申明亭是沙溪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000多人口。面积不大,却人杰地灵,清朝就出过好几位官员,清末民初还出了著名的岭南词人杨铁夫和国会议员杨吉。20世纪50年代《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创办人之一的杨奇也是申明亭人。时光再往后挪20多年,即20世纪70年代末,申明亭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一大批旅外乡亲回村办厂。申明亭综合工艺制衣厂便是中山首家由旅外乡亲捐款投资的乡镇企业。一时间,由于带动效应,申明亭成了邻近村落制衣人才的汇集地。凭着勤快的双手,村内的杨姓族人很快就富裕起来。从熙熙攘攘的岐江公路穿过申明亭牌坊入村,行走在这个平和的村子,你所看到的最漂亮的建筑便是幼儿园和小学。由此不难发现,有着600多年文化积淀的申明亭,即使经济发达了,其族人依然没有忘记祖辈倡导、割舍不断的文化脉络。

除了为自己的后辈成才创造优良条件外,杨氏族人也很乐意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前来上学。目前的申明亭小学,便是一座向外来务工者子女开放的学校,本地的和外来务工者的子女都能在此安心向学。

空间与时间,待人追忆

——氏族名流——

杨伟隼:字元规,石岐人,宋绍兴元年(1131)进士,授广南提举学事。

杨达行:字大道,申明亭人,宋淳祐五年(1245)乙已科第五名举人,授吏部郎中。

杨 泳:字学斋,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举孝廉,征授国子监学录。

杨玉衔:清代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考取内阁中书衔,以功晋内阁侍读。

杨仙逸:旅美华侨,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长,孙中山誉之为“中国航空之父”。

杨官宇:祖籍北台,我国航空事业先驱者,他是杨仙逸在美国飞行班的同班学员,后人称他为“航空先驱”。

杨志云:石岐人,香港商界之佼佼者,曾捐资1000万港元兴建中山市人民医院医务大楼。

杨 奇:申明亭人,1940年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此后相继出任岭南多家报刊的主编、总编辑或社长。1949年10月,他参与筹办《南方日报》,曾任《南方日报》副社长、总编辑。1957年,他与报人黄文俞等一起创办《羊城晚报》,并出任总编辑。

(本章图片 夏升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