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荏苒时光翠亨村-中山客访宗祠寻根追远

荏苒时光翠亨村-中山客访宗祠寻根追远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往往是整个村庄最为灵动的部分,在历史和当下之间诉说着荏苒时光。在享负盛名的翠亨村,便有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冯氏宗祠。最新资料显示,中山现有冯姓人口41000多人,位列全市各姓氏人口数量的第9位。两广冯氏多为其裔,中山亦然。上文谈及沙溪涌头村的冯姓一族渊源甚久,但翠亨村的冯姓一族同样有拿得出手的荣誉——在2000年被列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冯氏宗祠。

荏苒时光翠亨村-中山客访宗祠寻根追远

在中山城乡各处千回百转的水网中,随意走进一条村庄,或在葱茏青翠的芭蕉树后,或在小桥流水旁,或在炊烟袅袅升起处,一间间古祠堂若隐若现。那往往是整个村庄最为灵动的部分,在历史和当下之间诉说着荏苒时光。读懂了祠堂,也许就读懂了那段变迁着的历史。在享负盛名的翠亨村,便有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冯氏宗祠。

马氏悄然变冯氏

必须承认,冯姓的来源很复杂。当中,有一支相传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的裔孙毕万受封于魏,毕万有孙子食采冯城,其后裔遂以采邑的名称为姓。另一支,则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冯简子。他曾因功被封于冯邑,子孙以冯为姓。此后,冯邑被晋国吞并,将此地封给魏长卿。后来,魏长卿的子孙也因封邑的缘故,改姓冯。除此之外,冯姓还有一些先祖世系来源不明的支派。在众多的来源中,出自毕公高之后和冯简子之后这两种说法,在后世冯姓人中较为流行。发展到今天,冯姓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成为名列第27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4% 。分布也很广,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云南六省最多。最新资料显示,中山现有冯姓人口41000多人,位列全市各姓氏人口数量的第9位。

南朝刘宋王朝曾建都今河北昌黎,当时自称燕王的冯跋家族为北魏所败。北燕亡后,冯跋家族传人冯业亡命高丽(今朝鲜),后又浮海来到今广东新会,投奔南朝刘宋朝廷,被封为怀北侯、新会太守,后封罗州刺史。因而,冯业遂成岭南冯氏肇基始祖。其子冯宣、孙冯融继任罗州刺史,曾孙冯宝任高凉太守,娶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冼夫人为妻。冯宝死后,冼夫人助陈霸先统一岭南。故冯业家族,历南朝、隋至唐初百余年,长盛不衰,显赫于岭南。两广冯氏多为其裔,中山亦然。

中山的冯姓人口主要聚居在沙溪、南朗、小榄、东凤等地。小榄的冯姓始祖冯象平,于宋末迁自新会。沙溪涌头村的冯姓始祖冯伯川,生四子分四房,长子冯秀陵居上坑,二子冯秀山居林边塘,三子冯秀江居黄屋坑,四子冯秀鸾居石岐城北。此外,还有一种很有趣的说法,认为冯姓的源流来自沙涌的马姓一族,不过真伪有待考究。

沙涌是南区一条古老而平静的村子,众多古老而有特色的建筑物记录着村子不寻常的历史。从恒美入口一直向里走,可见到一座写着“宋帝遗迹”的牌坊。700多年前,宋朝皇帝曾为了躲避元兵入侵而在这里避难,受到当地人大力拥护。但这一举动,却为村民招来杀身之祸,元皇帝为报复村民,派兵围攻沙涌村,导致村民死伤遍地。受到元兵追杀后,马氏族人纷纷逃走,有的改姓为冯或骆,隐姓埋名避走他乡。据说,当年有一支马氏族人逃到了涌头村,改马为姓冯,且在家门口挂上了“冯宅”木牌。后来,这一支族人又分支到林边塘和上亨两村。至于冯姓祖坟,则选址于涌头南面的鳌地山脚下。过去,每年冯氏族人到鳌地山祭祖,都要过下曲涌才能到对岸,于是他们出资在下曲涌河上建了一座桥,人称马家桥或马桥,是纪念远祖来源于马姓的意思。现在,马桥已改成水泥桥,坊间的流传也从侧面印证马姓改冯姓不是空穴来风。

这间宗祠较为小巧

外墙壁画砖雕

冯氏宗祠有来头

东望珠江口,西靠五桂山,一个原本十分普通的小山村,却因为诞生了世纪伟人孙中山而家喻户晓,这便是翠亨村。一直以来,翠亨开村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清康熙年间(1662—1735),先由冯姓、麦姓族人到埠后由崖口村杨、陆两姓族人迁居开辟而成;二是蔡姓族人在此建村,因地处山坑边,故名蔡坑。后人见该村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方言“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于是在道光初年改称为翠亨。

也许是因为改了名,翠亨村的历史进程才会一路亨通,相继诞生了一代伟人孙中山、为共和革命牺牲之第一人的陆皓东、中共早期领导人杨殷以及杨心如、杨鹤龄等杰出人物。历史的种种波澜壮阔,起源在这样一个低调而亲和的乡村,再次回眸,形成鲜明而奇妙的滋味。

在这里,有人大胆地出走,也有人沉默地守护。眼下,居住在翠亨村的原住民已经很少,大多数都从村中搬离。虽然拥有好几百年历史,出过许多名人,但翠亨村一向不算大村,人口最高峰的时期,也就是孙中山还小的时候,只有300多人。村内人数不多,姓氏却有不少,与一般以几个大姓氏、大家族为主的传统南粤古村不同,翠亨村像是百家姓的聚集地,小家小户多,80多户居民就有近20个姓氏,即便是最大的杨氏一族,其屋舍也仅仅是占据了村中心轴线两侧的位置。(www.xing528.com)

上文谈及沙溪涌头村的冯姓一族渊源甚久,但翠亨村的冯姓一族同样有拿得出手的荣誉——在2000年被列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冯氏宗祠。该祠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东,占地118平方米,为硬山式砖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抬梁为瓜柱形穿斗,二进四间并辟有厨房建筑布局,此外二进前置有天井。该祠原为翠亨村冯氏族人的宗祠,后改作为私塾,孙中山少年时曾在这里读过几年书,在此期间与陆皓东等同学结为好友。

斑驳岁月

到了清代后期,这间由冯氏宗祠化身而来的私塾,主要招收村内的农家子弟学习四书五经,进行启蒙教育。据传,因为家境贫寒,孙中山差不多10岁才进入私塾读书。最初的塾师是来自台山的王先生,安排的功课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论语》等。放学之后,孙中山还要帮助家里放牛喂猪,跟着父亲下田干活。当时的教学方法,注重背诵,私塾先生只管强制学生背书,并不详细解释书中的内容。期间,孙中山读书十分勤奋,王先生教几遍,他即能背得一字不差。孙中山并不满足于将这些书背得滚瓜烂熟,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一次,孙中山在课堂上站起来向王先生说:“先生,我们天天背,对书上讲的道理却一点也弄不懂。这样读书又有什么用呢?你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王先生很生气,并训斥他一顿,说:“你年纪尚小,圣贤之书,你只管用心读,书中道理,你日后自然会晓得的。”但孙中山不满足。放学后,他就向村里的老儒生求教,直到弄懂为止。

自少年起,志向远大的孙中山便在国学方面逐渐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从翠亨村一飞冲天。为彰显父亲的向学风气,1931年,孙科返乡在翠亨创办中山纪念中学,并在附近修建翠亨学校为其附设小学。1987年,中山纪念中学在原址新建,2008年又再次扩建,现如今成为闻名珠三角的“威水”学府

高空俯视

——氏族名流——

冯绍京:字念江,香山人士,明万历元年(1573)癸酉科举人,授通判,官至知州。

冯心镜:黄圃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4)甲午科举人。

冯宝宝:香港著名女演员,原籍中山沙溪镇上坑村,1954年10月生于马来西亚婆罗洲。其父冯峰系粤剧、电影演员,母为歌星。在早些年的港台地区甚至东南亚,对于童星冯宝宝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她5岁时出演《毒丈夫》,6岁参加《十号风球》的拍摄,7岁主演《雨夜惊魂》,随后相继在30余部影片中饰不同的儿童角色。成人后,她继续在影视圈领域打拼,如今已是受人尊敬的老行尊。

冯强标:东凤镇东罟人,1965年3月出生,原为游泳运动员,获第十届亚运会自由泳4×100米冠军,曾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35枚金银牌。

(本章图片 明 剑 夏升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