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氏寻根:访宗祠年深月久

林氏寻根:访宗祠年深月久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身立命向南迁据《安堂林氏家谱》记载,林氏一族得姓于殷商比干。至此,林坚就成了林姓得姓始祖。发展至今,国内共有林姓人口1400多万,排在各姓氏人口第16位。至于广东,林姓人口达370多万,乃全省第六大姓。安堂林氏一族先后涌现了率先提出收复香港的清朝二品官林福祥、积极参与革命事业的留日学生林君复、民国中期的香山县长林警魂、著名国画大师林介如等杰出人物。

林氏寻根:访宗祠年深月久

大涌镇安堂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现有常住居民7000多,大部分为林姓。村内短短一段500多米的百年石板街两侧,分别伫立着10多间祠堂,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当属双桂堂。这些大大小小的祠堂饱经岁月的洗礼,与周边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牌坊一道,成为隆都文化鲜明的写照。风物传承,族人的血缘也在延续,他们谨记先祖倡导的48字家规,恪守本分,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向南迁

据《安堂林氏家谱》记载,林氏一族得姓于殷商比干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无心打理朝政。作为纣王的叔叔,比干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他的意见不但未被采纳,反而惹怒了纣王,被纣王残忍地挖心。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加害,便怀着身孕逃至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的石室中避难。当时,陈氏在此地诞下了儿子。周武王灭商以后,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出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至此,林坚就成了林姓得姓始祖。尽管如今的安堂林氏,此前经历了从中原到福建、再到新会、最终定居大涌的迁徙和分支,但族人仍牢记家族的起源,村内祠堂还挂有一副对联:“殷纣不仁公诞地,周皇赐氏族称林。”

发展至今,国内共有林姓人口1400多万,排在各姓氏人口第16位。当中,数福建、台湾、广东三地的林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林姓人口的60%。至于广东,林姓人口达370多万,乃全省第六大姓。再看中山,现有林姓人口58000多,为全市第六大姓。作为中山林姓的典型代表,安堂村族人自明朝洪武元年(1368)开族至今已繁衍了20多代。《安堂林氏家谱》记载的安堂林氏始祖是林允文,但当初来安堂拓荒的却是林允文的孙儿林玄兴。这是为何?只因林玄兴是一名孝子,开枝散叶后便把祖父林允文以及父亲林敬都恭迎到安堂,因而后世子孙按辈分将林允文视为始祖。原来,林允文原籍新会,时任元朝宣教郎,由于3个儿子都未考中功名,眼见家族势力日渐衰败,加之认为落户之地风水不佳,于是叮嘱子孙要另找理想的定居地。林允文的大儿子林敬生有一子林玄兴,幼年时是看牛郎,长大后来到如今的安堂村,甚合心意,终了夙愿。

自成一体风范显

安堂的石板路,一直是颇具名气的。这条清朝筑起的村内通道,全长千余米,主体为三列花岗岩石铺砌而成,东起迎龙里闸门,西至南文牌坊,如今有一小部分已被水泥覆盖。这石板路不是一径蜿蜒,而是连接着林氏宗祠、闸门、茶楼、牌坊等建筑,弯弯曲曲地串联起双桂大街、聚龙街、子午巷、大石鼓街、龙腾里、居安里等巷弄。细看可知,最初的石板并不平整,缝隙也宽,走在上面大概还会发出磕磕巴巴的清脆声响,但经过多年车轮人迹的碾磨后,现路面已光滑平整,散发着苍然的历史感。

安堂村有10多间林氏历史建筑

血脉传承,点滴记录

不远处,是建于民国年间的广善医局旧址,当年由旅居檀香山的乡亲和村里的长者一起捐资建起来的。外围水粉红的贴瓷砖墙上,标示着它如今作为村内老人活动中心的身份,但院里的建筑仍显别致,也曾见证此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首层的青砖墙与二楼的红砖墙相互呼应,前廊、檐柱与转角柱整洁对称,顶上雕刻着西洋风格的花卉灰塑。几步之遥的一座老建筑则全然是中式风格,古意犹浓,而墙身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字样清晰显眼,则散发着浓重的时代气息。

村中古迹遍布,但寻找起来,却也不难。因为街巷常以地标建筑或植物命名,譬如大觉寺横巷、北帝庙街、榕树头坊等,估计是方便村人按名索骥。百岁坊街路口处的安堂百岁流芳牌坊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最早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后经两次重修。牌坊高7米,四柱三间通天式的设计,颇赋寓意,坊上正反面更分别刻有“百岁流芳”、“升平人瑞”等字样,可视为古代社会伦理、道德教化等文化风俗的载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穿过街巷,还能见到同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觉古寺。它有着200多年历史,原本是一个独角庵,清同治十一年(1872),林氏族人获得该地块所有权,于是便将该庵改造成大觉古寺。如今寺内香火鼎盛,圈圈线香在燃烧,淡淡的烟雾在阳光下袅袅消散。寺内几乎所有的梁柱都被刷成红色,在红底金字“ 大雄宝殿”牌匾下供奉着佛像

至于安堂最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双桂堂,是族人为纪念林玄兴而建的,迄今有360多年历史。它占地一亩多,为三间三进式建筑,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式构架,梁架上有精雕细刻的图案,斗拱与雕龙托脚等,具有浓重的明代地方建筑风格。该祠堂是现存形制结构、布局保存完整的祠堂类建筑,还集中了砖雕石雕木雕、灰批、陶塑、泥塑等民间建筑艺术。放眼中山城乡各处的祠堂,门口一般只有四根柱子,而双桂堂却有六根,其中四根是石柱,余下两根为木柱,寓意双木成林,巧妙衬托了姓氏。

在双桂堂的前门,还挂有“十德图”。据说,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得朝廷追封他为睦州刺史,有子9个、女1个。此前,他的9个儿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岳家。之后,女婿真的高中。这传说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参加科举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这幅“十德图”,即是为纪念“九子十登科”的盛事而绘制的。事实上,安堂村的林氏一族,便是这“九子”当中的一个分支,他们迄今仍保留着迎文财神、敬奉妈祖、说话带闽南口音等风俗习惯。

灰塑檐雕,寓意吉祥

主体为穿斗与抬梁式架构

此外,双桂堂的正堂,高高地挂着殷商比干、得姓始祖林坚、入闽始祖林禄、安堂始祖林允文等先人的画像,形象地记录着林氏一族的血脉传承线路。除了血缘,一路传承下来的还有安堂林氏48字家规:国法当守,家规当尊;师尊当敬,交友当正;处世当明,业当勤俭;族谊当敦,嫁娶当慎;教子有方,公物当爱;祭祀当诚,宝藏谱牒。家规磨砺,后代谨记。安堂林氏一族先后涌现了率先提出收复香港的清朝二品官林福祥、积极参与革命事业的留日学生林君复、民国中期的香山县长林警魂、著名国画大师林介如等杰出人物。

另据村里老人介绍,安堂村最多时有20多间祠堂,都是林姓子孙兴建的。最大最早的祠堂是十德堂,其规模是双桂堂的数倍,可惜早已被火烧毁。现存的10多间祠堂,对街相望,毗邻相伴,是历代族人为纪念麦峰、处善、玉湾、爱月、养静、居易、星池、正己、南圃、碧宇、乐隐、映宸等祖先而兴建的。这些祠堂都不失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灰塑檐雕,寓意吉祥之余,亦颇具精细之美。有几处“马上有猴”的图腾,其实古已有之,具“马上封侯”之意。

时移世易后,这些祠堂也多半曾被更改用途,在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遭改建成工厂或粮仓,而后来则被租借给外来务工者,或只是荒废于岁月中,经受着风吹雨打,任门前杂物堆叠,庭内绿芜丛生。幸而,经过近年来的修葺,加上村民们自觉的珍重爱护,不少祠堂又恢复旧日的风貌。事实上,祠堂另作他用,也算是为古老的建筑注入了新鲜的生活气息,若是后人有心,在使用时妥善保护,亦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转型之道。在村内的篮球场旁,昔日的祠堂如今已被改建成武术馆,内设擂台,置有沙包与彩旗,旁边还有健身器材、象棋室与聊天室。武术馆旁的文化馆同样为老祠堂,现藏有村史族谱、书画乃至传统生活农耕器具等。古祠新生,昔日祈求神灵庇佑的场所,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造福乡亲,成为族人休憩娱乐的公共空间。此间人文意识的觉醒,也许正是值得欣喜的变化。(www.xing528.com)

老宗祠光影斑驳

位于南朗的大车村,一个历经了800多年沧桑的村子。村后山有6.87公顷林子,这片林子在这村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村里9成多的人都姓林,他们觉得毁林等于毁自己。如今林子郁郁葱葱,成为我市保留原有树种最多、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的山林之一。林氏一族的始祖来自南雄珠玑巷,繁衍至今已有29代传人。据南朗史料记载,大车人尚文好学,过去林氏大宗祠附近曾立着长长一排高中科举的花岗岩石碑,向后人展示显赫家世。到了春节,村中威望高的族人,便把历代进士、文魁、举人、武魁等大型横匾,搬到祠堂里悬挂一段时间,从而启迪后辈。据村中老人表示,林氏大宗祠改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其他村子的祠堂不同,它居然有两层楼,外面是一个宽广的庭院,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祠堂的内涵,又有南洋建筑的影子。由此可见,20世纪初,大车村人已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建筑细节颇显精细之美

红白喜事,族人聚集的场所

珊洲是火炬区东南角落的一条小村落,明代建村,至今已经有660多年,村民大多为林姓。珊洲林氏宗祠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砖木结构,面阔9米,进深约17米,面积约156平方米。正祠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绿琉璃瓦当,青砖墙,正墙麻石脚;头门前廊施雕花博古梁架,外檐板木雕花鸟图案;檐下有四根石檐柱支撑,檐柱间架虾弓梁,托脚、雀替施花卉、博古纹等石雕;两侧山墙墀头饰瑞兽灰塑;大门外砌花岗岩石框,上部悬挂木匾,阳刻“林氏宗祠”。

圣忠林公祠位于三乡镇平南村林堡街67号,清代时为纪念平南村林氏先祖圣忠公而建,后作为生产队谷仓、饭堂之用。经20世纪90年代重修,变身为平南村林氏族人活动中心。祠堂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砖木结构,总面阔19.6米,总进深25.2米,总面积约498平方米。其建筑特点,大体与珊洲林氏宗祠类似。

——氏族名流——

林 举:明宣德元年(1426)举人,授福建龙岩州学正。

林 晖:明正统三年(1438)进士,授广西庆远府同知,后升为镇安府知府。

林汝扬:清光绪元年(1875)庚辰武科进士。

林葆恒:清光绪年间(1875—1908)留学美国文科毕业,宣统二年(1910)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林敏雅: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林福祥: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51—1861)在朝廷任二品官,曾驻守南京。三元里战后,林福祥上书祁贡,要求乘机即日出兵收复香港,是提出收复香港的第一人。

林君复:留日学生,参加兴中会辛亥革命期间回到香山县负责发动起义,革命成功后任大元帅府参议。

林介如:年轻时酷爱画画,得岭南画派宗师高奇峰指导,钻研画法,造诣颇深。

(本章图片 明 剑 余兆宇 文 波/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