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祠探寻:牵系中山客根脉

宗祠探寻:牵系中山客根脉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繁衍至今,业已更名为镇一村的北头坊辖下有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00多,当中以黎氏、何氏为主。相关资料显示,黎杬泉、黎安居为镇一村黎氏族人的先祖。黎氏大宗祠,位于镇一村北头南街三巷侧,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2009年,黎氏大宗祠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繁衍至今,黎姓成为村里的大姓。黎氏一族注重教育,1914年在黎松山祠创办了松山小学,一时传为佳话。

宗祠探寻:牵系中山客根脉

千余年风吹,千余年雨打,时空涤荡了此处的烟尘,岁月改变了原来的风貌。而有些物事没有改变,依然存留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坐落于黄圃镇北头岗下的镇一村,就是这样的地方。黎氏族人一直恪守着往昔的宁静,像是村内那株500年的古樟树,静寂无声,傲然而生。

典型的南方姓氏

黎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来源有两种较为公允的说法。一是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人物。相传是少昊(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他曾被封为北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以字为氏,称黎氏。二是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以国为氏,姓黎。此后,丰舒被视为黎姓的得姓始祖。

北宋时期,不少黎氏族人开始南迁至福建、湖南等省份。宋末元初,他们又从福建、湖南入粤,在梅州丰顺陆丰南雄珠玑巷等地扎根。此后,黎氏子孙在岭南繁衍,分出众多支脉,又有后裔迁往珠三角的番禺、南海、顺德等地谋求发展。中山黎氏,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流传下来的。

时至今日,中国黎氏人口数量约为200万,排在全国各姓氏的第92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为典型的南方姓氏。中山黎氏人口数量,排在全市各姓氏的第17位,主要分布于黄圃、开发区、小榄、石岐等镇区。

资料显示,早在东晋时期,黄圃一带已现人迹,黎氏、刘氏等族人从邻近的顺德、番禺、新会等地迁徙而来,黎氏在北头坊(西坑上围)附近择山而居。北头坊,即镇一村的前称,它与灵会坊、鼓楼坊、三社坊、岗东坊一道被称为“五古”(也称“五股”),同属黄圃的发源地。北头坊因地处黄圃之北,故名,又因1956年成立镇郊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简称为镇一。

到了明代,又有黎氏、何氏、陈氏等族人从周边地区迁至北头坊,故而人烟日趋稠密,形成村落。繁衍至今,业已更名为镇一村的北头坊辖下有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00多,当中以黎氏、何氏为主。村内北头岗的西面山腰处,还有两座始建于明代的黎氏家族墓。相关资料显示,黎杬泉、黎安居为镇一村黎氏族人的先祖。

古树旧祠翻篇章

镇一村面积不大,约为1.45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分别与鳌山村、三社村、兆丰村相接,北面则是鲤鱼咀河道。由于是黄圃的发源地,其文化积淀深厚,树龄超过500年的古樟树、清道光皇帝御赐的百龄流芳牌坊、近200年的“北溪显聪”古龙舟、黎氏大宗祠、何氏大宗祠、主帅庙、洪圣庙等历史古迹,都足以佐证这个观点。

古樟树位于第二村民小组后山边,树高18米,冠幅21米,树干中间分丫,寄生有大叶榕、细叶榕各一株,颇为奇特。为保护历史风物,该村于2008年投入200多万元把古樟树周边6000多平方米的山地辟为古树公园。古樟树不远处,屹立着一座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百龄流芳牌坊。这座牌坊高5米,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结构,坊额正面是石雕阳刻楷书字体“百龄流芳”,上方嵌有“圣旨”二字。石雕背面则镌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荣”字样,正背两面图案统一,浑然大气。

这间祠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依稀可见曾经

当然,乡村的首要建筑,还得看祠堂。毕竟,祠堂的规模与装潢可以直观折射出当地族人的历史、财力与权势等信息。黎氏大宗祠,位于镇一村北头南街三巷侧,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该祠三进三间,占地面积约666平方米,建筑风格磅礴大气。头门和前廊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其余为穿斗式结构,梁架上的木雕砖雕、灰塑和石雕保留完好。远远望去,祠堂大门前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门前有两级石阶,外墙上半部分呈暗灰色,下半部分呈暗黄色。祠堂的旁边,盖有一座三四层的小洋楼,正在进行的生活与已为沉淀的沧桑相互交织。2009年,黎氏大宗祠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言及于此,插个历史小花絮。虽说镇一村人口最多的两大族群为黎氏与何氏,两者却曾有200年不对亲、不来往的历史。相传,清代中叶村内有有一何姓老妇人,遗失了屋契,于是责怪起家里的黎姓媳妇,后来二人的口角是非演变为两边亲家的争执对骂,继而引发两姓族人的矛盾。直至民国初期,这一旧俗方算消除。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乡里乡亲以和为贵方是正道。(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镇一村,黄圃的鳌山村也有黎氏族人聚居,其人数规模在村里同样是数一数二的。

古今相融是侨乡

位于中山北部的黄圃,是黎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而位于中部的火炬开发区,亦有黎氏族人活动的踪影,一是大环村,二是黎村(现为海滨社区下辖的一个小区),不过其历史没有黄圃的那么悠久。

大环建村于元朝末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古时该处三面环山,小隐涌上游从此流入,并由东至北倚山随河环绕,在村前成“S”形,故得名大弯村。村人认为弯字不吉利,于是更名为大环村。旧时,村人多以打鱼为生,因此其族群比较复杂,夹杂着张、黎、蔡、柯、吕、江、关等多个姓氏。繁衍至今,黎姓成为村里的大姓。大环村黎氏的先祖为黎松山,他出生于小榄,年轻时参军从戎在戚继光麾下抗击倭寇,屡获战功,荣升为都统。不过,他在温州一战中壮烈牺牲,由其两子葬于张家边(火炬区)。此后,黎松山的两位儿子迁至大环村,开垦鱼塘,成家立业,经历代打拼,终成为村内望族。黎氏一族注重教育,1914年在黎松山祠创办了松山小学,一时传为佳话。

眼下,在大环村还可找到当年的渔民开村遗址——石鼓公园。公园内两棵古榕树遮天蔽日,古榕树脚下遍布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600多年前,村人便是在这里上落码头出海打鱼的。是时,石鼓公园周边还是一片汪洋,吸引了一班来自南朗、小榄、新会等地的渔民,聚集此处打鱼为生,史称“石鼓渔坊”。到了明代嘉靖后期,这一带已冲积成滩涂,打鱼不足以维持生计,于是渔民便在此开荒造田,耕种至今。前些年,富起来的村人在此处兴建了石鼓公园,作为缅怀先人的标志。

其实,大环村人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打鱼耕种,而在于百多年前争相漂洋过海到外埠谋生,他们的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智利等地。时至今日,大环村旅居海外的华侨多达千人。民国初期,不少在国外“镀了金”的华侨,为防止土匪海盗入村抢掠,纷纷回乡兴建碉楼。据不完全统计,有30座碉楼散落于大环村的横街竖巷。它们多为混凝土结构,外墙厚实坚固。大门则由厚实的红木、坤甸木制成,窗户一律装有铁栅。碉楼内部,则配以精美的灰雕作装饰,人物栩栩如生,虫鱼跃然欲出,可谓千姿百态,既有中式的古韵,又不乏西式的风情。

青山隐隐,庭院深深

然而,大环村似乎并不因为这些而显得过分张扬,偏安于火炬开发区东面一隅。行走其间,古今相融的景致随处可见,1000多村民平和而居。农历初一十五,村民仍然延续着到山上华佗上香、祈祷的传统。弯弯曲曲的石砌阶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半山腰,两边植被茂密,呈曲径通幽之势。半山腰处的华佗庙烟气袅袅,香火终年不熄。

除了黎氏族人聚居的大环村,开发区还有一个聚落在烟管山与白米山之间、以黎姓命名的村落。宋嘉定年间(1208—1224),黎姓人迁此建村,取名为黎村。南宋末年,梁姓人从南雄珠玑迁来,也一直沿用此名。据《中山市地名志》记载,这儿出产的苦瓜很有名,六七十年前就有村民种植了,高峰时期面积有200多亩。由于种植地靠近潺潺溪水,灌溉便利,泥土湿度适中,加之独特的沙质土,因此种出来的苦瓜大而饱满,色泽鲜明,吃起来富有甘味,没有普通苦瓜的那种苦涩味。

——氏族名流——

黎绍章:字凯超,香山县黄圃人。清咸丰四年(1854 )5月,三合会东莞石龙聚众起义,起义军用红巾裹头,史称洪兵。没多久,三合会攻占了小榄、古镇。11月,三合会举兵进犯黄圃,黎绍章筹款号召乡民反抗,并率众与洪兵相持10 多天,结果寡不敌众,黎绍章被俘遭杀。清同治九年(1870),乡人在黄圃建祠奉祀这位志士。

黎桂添:1912年出生,祖籍石岐张溪。早年旅居香港,任香港桂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市侨联会顾问。他热心公益事业,自1985年起,先后共捐资702万元人民币给家乡,兴办郑伟权学校、北区高级中学、厚兴老人福利中心、黎桂添幼儿园、苏华赞医院、板芙镇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等。1998年3月,荣膺中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本章图片 余兆宇 夏升权/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