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岭倒淌河:灞河与辋峪河概览

秦岭倒淌河:灞河与辋峪河概览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的秦岭山谷,流经西安市蓝田县、灞桥区、未央区,在灞桥区兴北村一带汇入渭河,全长大约100千米,是渭河在秦岭北坡的最大支流。辋峪河是灞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葛牌镇、秦岭主脊北侧,上游有东采峪和西采峪,均作东南—南北流向,于玉川乡两河桥相汇合,始称辋峪河。

秦岭倒淌河:灞河与辋峪河概览

“八水绕长安”是陕西关中历史文化名胜,灞河既荣列其间,又是“八水”中唯一有文化出典的秦岭北麓之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写道:“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注之。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

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的秦岭山谷,流经西安市蓝田县、灞桥区、未央区,在灞桥区兴北村一带汇入渭河,全长大约100千米,是渭河在秦岭北坡的最大支流。灞河的最大支流是辋峪河,辋峪河的长度,测量尺度有异,且差别较大:《蓝田县河流概况》的数据是30千米,《秦岭水文地理》的数据是58千米。另外,《西安市地理志》、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刘胤汉先生的《秦岭水文地理》都将浐河归为灞河支流,认为“霸水最大的支流是浐水”。倒是《蓝田县河流概况》认为:“辋河……是灞河水系最大的支流。”这涉及的是灞河与浐河的关系理解与河流母支的概念问题。本书倾向认为:灞河与浐河的关系是兄弟河流,而非母支河流。著名的“八水绕长安”是“浐”“灞”并举,实际情形亦然。基于此,灞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应该是辋河,而不宜再说成浐河。“浐”“灞”并称,合流入渭,为兄弟河而非母支河,此点应该泾渭分明。

◎夕阳余晖

◎灞河倒影

蓝田县灞源乡的倒沟峪是灞河正源。灞河在蓝田九间房至玉山镇之间,先后接纳从海拔2190米的将军帽北侧流来的清峪河、由海拔1965米的秦岭主脊——凤凰山流来的流峪河和峒峪河,水势大涨,始称为灞河。灞河是一条典型的不对称水系:它的左岸支流少而长,大部分集中在蓝田县城以南的上游,主要有辋峪河和清河,大致作东北—西南流向;它的右岸支流众多而短小,均集中在蓝田县城以西,源出骊山的西南侧,流向呈东北—西南向。灞河干流因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在华山断块向南倾斜的古老剥蚀面上,流到灞源,遇到南边的断块,向南转折,再转向西北,以先成河穿过华山断块西端的峡谷,然后流到蓝田盆地,在这里接受了由骊山断块向南流的几个支流,形成复式钓钩状水系,最后切开白鹿原,沿着塬边流入渭河。

(1)上游段。指峪口以上的山区段,流域面积为1474平方千米,河谷两岸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及后期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岩相变化极为复杂,对灞河河谷的发育影响很明显。在花岗岩侵入体区,岩性比较坚硬,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峰峦陡峻,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如王爬岭一带,河谷仅有5~7米宽,属于典型的隘谷河段,可耕地极少。而在南石门一带坡度较为平缓,河谷稍宽阔,河床比降较小,以灞源镇附近的北川东川及会流后的河段最为明显,河谷宽约500~700米,沿河两侧有三级基座阶地,阶地上土状堆积物较厚,是山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2)中、下游段。指峪口外的川塬区段,河谷宽阔,塬的底部为第三纪灰绿色砂岩、淡黄色砂及砂质黏土,上部覆盖着黄土,其间以保存完整的剥蚀面相隔。塬面北仰南俯,地势起伏很小,一般较为平坦而开阔(刘胤汉)。

灞河沿河谷地有冲积性平原,包括河漫滩和第一、第二级阶地,组成物质均为第四纪后期的冲积物,河谷平原因受新构造运动不等量的掀升,形成了河谷不对称的特征,阶地多分布于河流的右岸。灞河河谷平原地势坦荡,灌溉便利,是重要的农业区。(www.xing528.com)

辋峪河是灞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葛牌镇、秦岭主脊北侧,上游有东采峪和西采峪,均作东南—南北流向,于玉川乡两河桥相汇合,始称辋峪河。辋峪河在西采峪河口以上高差787米,河长28千米;西采峪至辋峪口高差291米,河长24千米,比降为12‰;辋峪口至灞河高差27米,河长7千米。辋峪河于蓝田蓝关镇流入灞河,辋峪河即辋川之河,唐诗之河,唐代诗人王维心灵之河。王维的《又别辋川》唱曰:“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辋峪河还是“忍别青山”,汇入灞河,一如王维的《辋川二十咏》归于整体的唐诗世界。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这样描述灞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灞柳风雪”为关中八景之一,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为不朽的辉煌象征,李白与灞河的合唱完成了盛唐的最强音。由于秦岭的滋水有了秦朝的灞河,有了汉家的灞陵,有了唐诗的灞柳,有了永恒的灞桥——联通了东西,联通了秦岭灞水与人类世界。

◎灞河两岸

《类编长安志·灞河》写道:“出商山、秦岭,北出倒回沟。”倒回沟即倒沟河,也叫倒沟峪。倒沟峪全长近40千米,主河道平均比降23‰,总落差780米,流域面积220平方千米,为灞河的主源流。倒沟峪上游有面积达40平方千米的凹地,据考证为古老的冰窖,它向西敞开,显示当年冰流由此通过溢出,并在向西移动的过程中形成串珠盆地。倒沟峪绕经王爬岭时,通过坚硬的花岗岩地带,由于新构造上升运动极为强烈,峰峦陡峻,形成深切曲流的“V”形河谷,河谷最窄处仅为五米左右,属典型的隘谷河段。倒沟峪上溯至灞源镇前,分北川和东川两条支流,北川绕灞源镇向东北延伸,东川绕灞源镇向东南伸展。作为灞水正源的倒沟峪,峰峦耸峙,溪水淙淙,基本是西北流向。西高东低是中国及秦岭陕西的地理大势,中国的河流大体皆朝东流。秦岭北麓、渭河南岸水系亦然,唯灞河受东秦岭北折抬升的制约,以至为罕见的水文个性,冲破大山的阻隔,洋洋洒洒向西流去。生长于灞源山水的作家陈忠实在一首《青玉案》中写道:“涌出石门归无路,偏向西,倒着走……”这个“石门”就是倒沟峪。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至峪前,见前有大山阻隔,后有重兵追杀,急中生智,命大家将鞋倒穿着藏入峪中。王莽追至峪口见脚印朝外,又见巨岩壁立,难以藏身,便调师转回,此峪遂留名为“倒回峪”,也叫“万军回”。其实,倒沟峪之“倒”来自灞源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其一,蓝田是东秦岭的西界,中部秦岭的正东西走向在此近70度向北偏折。发源于箭峪岭南坡的倒沟峪起始即向南流,与秦岭北麓72峪的流向完全相反(“倒”)。其二,同是向南流,一岭之隔的陕南洛河至洛源镇即向东流去,蓝田倒沟峪至灞源乡,由于秦岭主脊的东阻,只能西去,这与陕西乃至中国的地理大势完全相反(“倒”)。其三,倒沟峪流出秦岭南岭在九间房乡注入灞河,受骊山北岭的抬升影响,只能沿蓝田谷地朝西南流去,这与秦岭北麓72峪众多的东北流向完全相反(“倒”)。

◎灞河冬景

民谚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这句谚语集中体现了黄河的曲流“倒淌性”,黄河东流去是大势,九十九道弯是其“倒淌性”。具体到一些河流,由于完全或者基本“倒淌”就成了倒淌河,比如青海的倒淌河,青海湖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千米,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的仔湖——耳海(俗称小湖),故名倒淌河,藏语称“柔莫涌”,意思是令人羡慕喜爱的地方。青海湖的倒淌河蜿蜒曲折,河水清澈。据研究,倒淌河曾经是一条东流的河,地壳变动引起日月山隆起,它才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成为一条著名的倒淌河。青海倒淌河之所以闻名,也与历史上的美丽传说有关。日月山以东,汉族民间关于倒淌河的解释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挥泪西行,公主的泪便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其实,文成公主的家乡长安也有倒淌河——终南山哺育的灞河。灞河上源叫作倒沟峪,曲流倒淌了40多千米;流出倒沟峪口,受骊山阻挡,灞河沿着蓝田川道朝西南方向流淌20多千米;然后切开白鹿原,朝西北经过西安灞桥区流40多千米汇入渭河。在一定程度上,灞河就是秦岭的倒淌河。灞桥别柳、灞柳飞雪既是唐代国都的京郊名典,也是关中八景的千古绝唱,更是离情别绪的审美创造。文成公主赴藏之前,游览长安灞河,体会灞桥别柳和灞柳飞雪所洋溢着的离情别绪,非常可能、非常自然。蓝田倒沟峪恰巧是秦岭倒淌河——灞河的上源,不难想象,文成公主的眼泪不仅流在了青海湖的倒淌河,也流在了秦岭的倒淌河。文成公主的美丽和眼泪给灞桥别柳、灞柳飞雪注入了无限真切的历史分量,给秦岭倒淌河注入了丰富深沉的审美想象。

刘胤汉先生的《秦岭水文地理》是研究秦岭河流的专著。该书概括了秦岭北麓河流的四大特征,“多钓钩型水系”为其一。所谓“钓钩型水系”,通俗地讲,即河流的曲流和倒淌特征。“多钓钩型水系”乃是秦岭多倒淌河的学理表述。秦岭多倒淌河源于秦岭多级的断块构造地理,秦岭河流在上源流域呈现“倒淌”的非常多:南坡山阳县的金钱河、丹凤县的武关河,北坡长安区的石砭峪河、华阴市的罗敷河;太白山南麓的褒河和湑水河,太白山北麓的斜峪河(石头河)和黑河。秦岭河流在中下游(流出峪口)呈现“倒淌”现象就不多了,南麓的旬河与北麓的灞河是典型代表。秦岭南麓的旬河全长218千米,流域面积6308平方千米,发源于宁陕县和长安县交界的秦岭垭南侧,流经宁陕县、镇安县和旬阳县三个县域,在旬阳县城东南角汇入汉江。秦岭南麓的旬河在入汉江之前,不仅呈现明显的“倒淌性”,并且在旬阳县城一带形成闻名遐迩的太极图案。汉江和旬河在旬阳县城交汇,由于亿万年来旬河河床不断下切侵蚀、沉淀堆积,使河床形成“S”型图案绕城而过,组成一幅天然太极图案。阴鱼岛和阳鱼岛首尾相逐,对称互抱,惟妙惟肖,最为奇特的是,阴、阳鱼眼位置分别生长着一棵千年古柏,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神奇的天然太极城。清朝乾隆年间的诗句这样描述:“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中华民国时期,蒋介石于右任杨虎城等署名的墓联分别写道:“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万卷天书悬灵案,一轴太极挂夜台”“怀抱一座金城,腰缠两条玉带”。其中的“旬水绘成太极图”和“一轴太极挂夜台”两块墓碑于2003年在旬河小河北河滩上被发现,现两块墓碑收藏于旬阳县博物馆。旬阳天然太极城是目前国内和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与旬河的曲流“倒淌”密切相关。

灞河为渭河秦岭北麓第一大河,与倒沟峪之“倒”有关;灞柳风雪作为关中美景,与倒沟峪之“倒”有关;黄帝的鼎湖延寿宫及我们祖先——蓝田猿人选择这里作为文明与历史的发祥地可能与倒沟峪之“倒”也有关。“上善若水”,水性至顺。秦岭倒沟峪之“倒”,青海倒淌河之“倒”,完全是地理构造的大势之变使然。地势之变使水相呈“倒”:青海湖为中国第一大湖,与倒淌河的倒淌注入直接有关;秦灞河作为历史勋业的河神象征,与倒沟峪的倒沟源头干系也大。面对作为灞水源头的倒沟峪之“倒”,除了让人体味光武帝刘秀“万军回”的刀光剑影与文成公主的美丽倩影,也让我们想起老子道德经》的深沉哲影:“反者,道之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