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康复学:发展简史

中医康复学:发展简史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康复学在历代医学家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得到长远发展,其与医家的临床实践密不可分,两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相互补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古中医书籍中还未发现与康复医学有关的专书。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概况按照历史发展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商、周时期人类在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就总结康复知识。《黄帝内经》从中医学理论

中医康复学:发展简史

历史的长河中,中医康复学在历代医学家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得到长远发展,其与医家的临床实践密不可分,两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相互补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古中医书籍中还未发现与康复医学有关的专书。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概况按照历史发展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商、周时期

人类在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就总结康复知识。燧人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而识药性等均与康复学有关。目前从甲骨文中考据,在商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一些康复的知识。例如《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多种疾病的名称及其康复治疗的措施。如“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爰有嘉果,其实如桃……食之不劳”,“其中有箴鱼……食之无疫疾”。

此外,《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医政制度不仅设有“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还专门设置了“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根据四时气候变化不断改变饮食结构,春时羹齐,夏时酱齐,秋时饮齐。并注意食物之间的合理搭配,认为凡膳食之宜,“牛宜稔,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煎”。饮食调养是康复的主要手段,《山海经》与《周礼》的记载都说明了早在纪元时期我们的祖先即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康复方面的知识。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中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学术思想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康复的学术思想亦应运而生,散见于各家的著作中。据各家的主要论述,可将其归纳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它既是病后康复医疗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一)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养生康复中调摄精神的重要一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竭力提倡“返璞归真”,并以作为养生康复的指导思想,这对后世的调摄精神法有很大的影响。如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说:“彼旦为婴儿,亦与为婴儿之。”意谓养生者要达到如婴儿那样无欲、无为的境地。他又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至修身养性,老子还常常告诫人们要“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些,当今仍有其现实的意义。孔子亦是非常重视修身的,在《孔子家语》中有:“若夫智士仁入,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其后的孟子荀子,在这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说。如孟子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培养伟大的人格,树立一身正气。荀子说:“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气血不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能以公义胜私欲也。”其核心思想是:陶冶情操,培养公心,克服私心,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要有正确的态度去对待。

(二)饮食卫生

饮食的管理,虽在《周礼》中已有规定,但对饮食卫生,尚无具体说明。后来在《管子》中有原则性的提示:“凡食之道,大充伤形而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老不长虑,困乃遫竭。”孔子对饮食卫生就提得更为具体而明确了。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于此可见孔子对膳食方面是非常讲究卫生的,强调所有的食物,不仅要精细,而且要注意色、味,以及必要的调味品,同时也非常重视食物的新鲜和清洁。尤其可贵的是,要求按时进食(不时不食)。食量适中(不多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对饮酒方面,强调要有节制,不能喝醉。所以他说:“唯酒无量,不及乱。”

(三)运动锻炼

关于运动锻炼的养生作用,一般都认为始于华佗,实肇始于子华子。子华子说:“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久长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蠧,以其运故也。”其后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亦有相似的观点:“流水不腐,户枢不蠧,动也。形气亦然。”这一认识与伏尔泰“生命在于运动”的论点,实是同一意义。其中说明一条真理,就是人欲健康长寿,经常性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

前人既认识到运动对养生保健的重要,同时在实践中又体会到运动亦不能太过,太过则反会伤身。如孔子就提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庄子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意谓不论是形体和脑力的劳动,都不可超越限度,不然,便要走向反面。故“劳逸结合”,亦是十分必要的。

(四)起居养生

起居的内容,一般指生活作息,以及居住环境。关于起居养生方面最早提出的可能是孔子所说的“食不语,寝不言”。他还指出不注意生活起居的危害:“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者,疾苦杀之。”此外《吕氏春秋》亦有具体的说明:“室大者多阴,台高者多阳,多阴则蹷,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对穿衣亦重视寒热适度,如说:“衣不燀热,燀热则理寒,理寒则气不达。”

以上四方面的有关论述,虽多属于养生的言论,但从康复医疗角度来说,对多数疾病的康复,也是适宜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明显属于康复医疗的论述不多,只有《吕氏春秋·古乐》中有:“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还有《庄子·刻意》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综上以观,可见养生、康复的思想,由来已久。是综合老、庄的道家思想;孔、孟、荀况的儒家思想;管子和《吕氏春秋》的杂家思想。由于这些人物在当时来说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故他们的言论,在当时的社会里,都有其相当大的权威性。先秦诸子的养生与康复思想,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得到全面总结。先秦诸子有关养生的论述充分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以养性、营养、运动、起居调摄等为中心的养生与康复的概念业已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根据脏腑盛衰及阴阳气血的变化情况,讨论人类的自然寿限,研究人体的衰老机制,并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养生原则及养生方法,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一些康复原则与多种老年病慢性病的康复医疗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的“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以及《素问·示从容论》中记载的“夫年长则求之于府”等,即是重要的康复医疗原则,直至今天仍有其指导意义。

三、汉·晋·六朝时期

汉·晋·六朝,历经了长达近800年的时间,其间经过了多次的战争动荡,由于战争的频繁,必然带来疾病的灾难,因而促进了医学家对医药学的研究,推动了医学事业的进步。养生与康复医学,当然亦同时得到了发展。

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却谷食气》、《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及《养生方》等。可见其时不仅重视养生,同时亦有康复的具体措施。

东汉末年号称“医圣”的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曾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一简要的论述,可以说是把养生、医疗和康复的原则精神,作了高度的概括。尤其对康复医疗,采用了导引、气功、针灸、膏摩等综合措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与张仲景同时的外科名医华佗,在养生与康复医疗中都十分重视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具有“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病不得生”的目的。这是他“动形养生”的思想,同时他还根据《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原则,仿模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主要活动姿态创编了“五禽戏”,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养生和康复医疗,都有良好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中药专著,该书虽为阐述中药性味功能之书,但从其分类及分述药物功能的字里行间来看,实是药物养生的开端。书中记载的120余种上品药物,在说明其功用中有85种注有“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字样。例如人参、天冬、麦冬地黄枸杞子、黄芪白术……其后明确提出以药物养生的还有嵇康,在其《养生论》中说:“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养生》篇中更具体说明了服食药物养生的良好效果。他说:“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目看细字,须发犹黑。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说尔。”晋代的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中也曾明确提出:人欲得养生延年,必须注重服食养生药物和导引方法。他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值得一提的是,葛洪在《释滞篇》中倡导房室养生。他说:“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疾,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他还指出:“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一日薄名利,二日禁声色,三日廉货财,四日损滋味,五日除使妄,六日去沮嫉。六者不除,养生之道徒设耳。”他认为养生的功法,应以轻便易行,有益身心为原则,不必有所拘执,他说:“或屈伸,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散步,或吟或息……但觉身体有不理者行之。”

南朝陶弘景,在医学上众采百家,在养生方面兼收佛、道之精华。他收录了梁代以前各类书籍中所有的养生法,撰写了《养性延命录》,该书中有“教戒篇”、“食戒篇”、“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等。其中“服气疗病篇”和“导引按摩篇”,不仅是养生方法,而且也有助康复医疗。如“服气疗病篇”有:“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忧然不乐,呵气出之……以鼻引气,口中呼气……若患者依此法,无有不差。”“导引按摩篇”有:“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羁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于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自除。”前者是说明以气功为康复医疗法,后者是说明按摩的康复医疗功效。

四、隋·唐时期

继汉·晋·六羲之岳,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养生、康复理论亦在实践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末年巢元方等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可见其一斑。在全书五十卷中,内、外、妇、儿各科67类疾病1720个证候之后,大多数附有养生方、导引法。并指出:“其汤灵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这是表明该书既与一般治疗方书的性质不同,又是说明对疾病的防治,必须以养生和康复医疗并重。特别把导引法附于病后,可以说是属于康复医疗的范畴。其中的方法有:气功、按摩和体育运动等。例如对消渴糖尿病)的康复医疗,便采用了气功和体育运动。卷五《消渴候》说:“解衣惔卧,伸腰摸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对糖尿病采用运动疗法,至今仍被视为战胜该病的三大法宝之一(饮食、药物、运动),特别对肥胖人的患者更为重要。

至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对养生学的贡献是较为卓著的。他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这两部著作中都有关于养生法的专论,内容较为丰富。孙氏这些养生方法的论述,不仅是总结唐代以前的养生方法。而且也总结了他自己的长期的实践经验。孙氏在养生学中的主要成就,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预防为主思想。他说:“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同时还汲取了秦汉时期的炼丹、服石、神仙术、房中术等有益精华,从而创立了很多养生方法,诸如漱津、琢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食讫以手摩腹,每十日一食葵等。(www.xing528.com)

第二创导养生的多种方法。例如他主张静以养性,同时又强调注意运动锻炼;既重视药饵,又主张食补等。这类较全面的养生观点,对后世的养生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三重视食疗。他在“食治篇”开章明义地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舍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其在“食治篇”分为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四类,并分别论述其性味功能、适应范围、服食禁忌。其中大部分为日常食物。篇名虽为食治,但也有不少是具有补养作用的。这为后世食治和饮食营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论述了性生活的养生作用。他在“房中补益篇”中说:“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者,则大佳长生也,然而万无一有,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思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他认为性生活应顺应自然,不可强加抑制,但亦不可纵情竭欲。

除《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外,王焘的《外台秘要》、孟诜的《食疗本草》、咎殷的《食医心鉴》亦对养生与康复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此期间,官方还为残疾人专建了“养病坊”,类似现代的康复医院,这些都标志着康复医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宋·金·元时期

两宋、金元朝,中医界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既活跃了学术空气,又促进了医药学进步,同时亦丰富了养生、康复医学的内容。如金·元医学四大家,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刘完素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旭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精神贵乎保,保则有盈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因此他在养生方法上,很重视养气和调气,如用吹气、嘘气、呼气、吸气以及吐故纳新的吐纳术;在药物上创制了内固丹、何首乌丸、大补丸等,亦是从补气固精的观点而制方的。

张子和治病虽强调攻邪,但亦不排斥补养正气。他对养生、康复也很重视。他认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对病后的恢复,尤其重视病人的胃气。他说:“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之。”他还提倡进食米粥素净之品,助正气以尽邪,宗《内经》“食养尽之”之旨,故他说:“病蠲之后,续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对养生方面,还重视“节饮食”、“戒房劳”、“慎言语”、“君子贵流不贵滞”等。

李东垣对养生亦是重视元气的,同时更重视脾胃的功能。他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又由于他认为元气是产生于脾胃的,故他特别强调节饮食、少欲念、省言语、慎劳欲等,都是着眼于保护脾胃,并有“脾胃将理法”的专论。

朱丹溪的养生在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思想指导下,很重视护阴养精。因此他非常强调节欲,著有“色欲箴”;亦重视节饮食,著有“饮食箴”。此外,还特别重视老年人的养生,著有“养老论”。这些论著,具载于他的晚年著作《格致余论》。

在这一时期内,还有一些养生方面的著作。如宋代陈直的《养老寿亲书》,蒲度贯的《保台要录》,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养老寿亲书》,可以说是老年医学的专著,后经元代邹铉的增补,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较系统地论述了老人的保养,饮食的调治,适合老人服用的药物,以及对老人保养的方法等。《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较完备的营养学著作:该书的内容有:饮食卫生,各种滋补食物的烹调法,各种补药的服食方法,有关食禁、食物中毒等方面的知识,至今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养生学的发展,从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所载,可知宋时的医学分科在其十三科中,就有养生的专科。

在这一时期内,康复医疗也有相应的发展,如宋代的《圣济众录》和《太平圣惠方》中,均有关于康复医疗的内容。《圣济众录》载有食治伤寒后诸病、治虚劳、治脾胃弱、治产后诸病等。还有以针灸治痹证、腰痛、胸痹等病的康复医疗,如按摩、导引、体育疗法、气功等。《太平圣惠方》的食治论,亦记载了对虚男、偏枯不起、中风、脾胃气弱不下食、水肿等的康复医疗,作者注意采用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列有各种药酒、药粥等。这些对现在的康复医疗仍有实用价值。

宋代整理的《正统道藏》及其辑要本《云笈七签》虽属道家书籍,但其中的导引、按摩、气功的方法,对康复医疗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

六、明·清鸦片战争时期

时至明清时期,养生和康复医疗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养生的专论和专著大量涌现。关于养生方面的著作,据《中国图书联合目录》统计,约有60多种。

明代赵献可、张介宾,在重视“命门真火”的医疗思想指导下,张介宾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的论点;张氏还重视对形体的保养,为此写了“治形论”。李中梓的《寿世青编》一书中重视对五脏的调养,强调调神、节食、保精等对调养五脏的密切关系。此外,李梃《医学入门》中的“保养学”,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老人”、“延年良箴”、“衰老论”、“摄养”、“呼吸静养妙诀”、“六字气诀”等文,对于养生学均有一定的贡献。至于饮食调养,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非常丰富的内容,集中在谷、菜、果部和虫、介、禽兽部,在这些内容里除了说明其医疗作用外,也介绍了补养作用。

其时养生学专著有冷谦的《惨龄要旨》,主要论说有:四时调摄、气功、导引等具体养生方法。还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该书集明代以前养生学中的精华,分八个方面论述,故名“八笺”其中以“清惨妙论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的实用价值最大,其余的“四时调摄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迨至清代,叶天士、徐大椿等在其医著中均有关于养生的观点。从叶氏《临症指南医案》的314例老年病病案中得出养生的结论是:中年对应注重“阳明”的保养,六十岁以后以“补肾”为主。徐氏在其《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一文中,强调谨护元气是养生治病的首要问题;此外,还指出要保养肾精。

清代对养生学方面贡献最大的为乾隆年间隐士曹廷栋所著的《老老恒言》,该书又名《养生随笔》,可说是全面论述养生的专著。他参阅了300余家有关养生的论述,进行了弃粗取精的筛选,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所以每述一种养生法,都有其个人的见解。该书论养生的特点是把养生方法,贯串于生活起居诸方面,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养生;又十分强调动静结合,创立式、坐式、卧式的导引法。书中对古代服用的所谓长生药、炼丹药以及修炼家“纳气通三关结成丹”等,都持批判态度,而提倡用药粥养生,认为药粥尤宜于老年,他将药粥编成粥谱,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其三品划分的含义与《神农本草经》不同。

康复医疗至明代,除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外,更涉及眼科、口腔科等。如薛己的《口齿类要》中口腔护理的内容,傅仁字的《审视瑶函》中的“动功六字诀”等。

至清代康复医疗的方法亦日趋增多,可以说从精神调摄到饮食起居,药物疗法至导引按摩等,凡传统的康复疗法,靡不具备。如从内容看,已初步形成体系,但属这类的专著,尚属阙如,一般都是散见于各家医籍之中的专章或专论。即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亦只是对某些疾病列出康复疗法。例如对瘫痪、虚劳、手足麻痹、肿胀、积聚、消渴等一类病证,分别采用了针灸,或按摩,或练习气功等,对改善和恢复健康都有一定效果。其后,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中,在其卷首,列有“运动规法”,是说每种疾病的病后,皆可用导引运动之法。稍后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有“调理诸法”的专章。“调理”的概念,是指疾病瘥后言的,其方法有;药物、食物调理,气候调理(指四季中的生活注意事项),起居调理等,其中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和具体的方法。在道光年间(公元1795—1857年)日本人丹波元坚搜集中医古籍300余种,编纂的《杂病广要》,在内科杂病中,列有“调摄法”一节(如水气、消渴、黄疸等),其中“调理”、“善后”等论述,都属于康复医疗的范畴。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养生、康复学,自商、周始,历经春秋、战国,一直至清代,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代的医家、养生家不断的探索、实践,由不完整到完整,使其理论和方法均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前提下,于发展中医药的同时,养生与康复医疗亦同样得到发展,尤其在80年代中期,不少养生学的书籍得以整理出版,如林乾良、刘正才合编的《养生寿老集》,曹希亮的《中医健身术》,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保健学》等,均是反映近代水平的养生学专著,其中以《实用中医保健学》影响较大。全书四篇二十章,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各科保健方法,不同年龄、性别的保健要求和特点,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保健,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养生学专著,其中也含有康复医疗的方法。

在康复方面有陈可冀主编的《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计33章,内容全面丰富、系统翔实。还有由中国医学康复研究会主编《康复医学》,该书虽以西医的康复为主体,但也汲取了中医康复的内容。医学百科全书中有《康复医学》分册。

近年来,为了适应医学发展形势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恢复健康的需求,在全国各省、市有条件的地区都相继建立了康复医疗机构,以及中小规模的独立的康复中心,此外有些综合医院、疗养院中还设立了康复部等。卫生部为了有效地健康地发展康复医学,于1983年3月,批准筹建“中医康复医学研究会”,又于1984年12月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性的首届康复医学学术讨论会,会上成立了三个专题委员会,即:康复医学教育、康复医学工程、中医和西医结合委员会。为了开展这方面的学术活动,并发行了杂志、报纸,还利用电台、电视台等进行广泛的宣传。于此可见,中医的康复学已摆到重要的位置。

国家教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鉴于养生、康复医疗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深感培养这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首先要求全国的中医高等院校有条件的设立针灸、推拿专业,中医本科生亦适当开设针灸、推拿、气功、中医营养和传统体育课程等;至1989年又批准了南京医学院、北东中医学院设立养生康复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1989年7月,已正式招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培养出一批从事于养生康复的专业人才,从而使我国中医的养生康复事业,不断地结出丰硕的成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