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鞅变法:成功实现中国统一

商鞅变法:成功实现中国统一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历史的镜头不断往前推,在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维度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视角:商鞅、秦民、秦国、天下。当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摇到千年的视角的时候,可以看到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综合的影响在于它的制度创设的成功。因为秦一开始的“国设”是不太可能统一天下的,它是怎么通过商鞅变法之后渐渐地达到一统天下的结果呢?所以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是有它深厚的根源和它高度的合理性的。

商鞅变法:成功实现中国统一

我们把目光拉出一个长镜头,把镜头往前推十年、二十年、百年、一百三十年、一百五十年,再推到两百多年、两千多年,我们来看一看商鞅变法它在不同时段里带来不同的影响。

商鞅变法之后的十年有这样的一个情况,“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是秦民的一个基本的想法。但赵良也说,“商君相秦十年,是不以百姓为事”,不顾百姓的利益,所以“秦俗日败,不同于禽兽者无几”。民众也都渐渐地变成了商鞅所希望的那样,在敌人面前如虎狼,在政府面前如羔羊。社会风俗败落,社会道德沦丧,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相互敌视,相互提防,相互计较利益,可以说他们已经道德沦丧,但却变得富强起来,在整个的中国闯出了响当当的名头,“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孝公终于一雪前耻,得到了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国对秦国力量和地位的肯定,而商鞅也得到了功名利禄,同时“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也隐含着他日后遭人迫害的隐患。我们从变法十年之中以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秦民不同的样貌,比如说秦民有大悦的时候,有怨望的时候,有成禽兽的时候,有富强的时候,这都是不同的角度,也都是秦民的样貌,那么商鞅如何?秦孝公要秦国如何?他们目的都是不一样的。

商鞅变法之后二十年,公元前338年,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商鞅以及他的家族被灭掉了。

商鞅变法之后一百年,大约是长平之战的这一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但是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公元前256年,商鞅变法之后整整的一百年,秦昭襄王灭周,迁九鼎于咸阳,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变法之后百年,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带来了秦族的死伤和牺牲。

商鞅变法之后一百三十年,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中国在秦的一统之下变得空前的强大。春秋时期有个词叫“不绝如缕”或者叫“不绝若线”,当时华夏民族在蛮夷戎狄的围攻之下形势已经岌岌可危,齐桓公作为霸主崛起,把我们的华夏族进行了中兴。到秦朝,不仅将周围的蛮夷戎狄融入到华夏族之中来,而且面对更强大对手匈奴也是战无不胜,打得他们不敢南下而牧马,所以说秦国统一后变得更加的强大,不仅完成了周秦之际的改朝换代,也完成了从不绝如缕到意气风发的变化。

商鞅变法之后一百五十年,公元206年,刘邦进咸阳灭掉秦朝,刘邦进入咸阳与秦咸阳民众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秦民从变法十年之后的大悦,再到这一次咸阳民众见刘邦的大喜,我们可以从中读到民众已经苦秦久矣,已经苦商鞅之法久矣。这时,“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秦王宫被毁,王室也已经被灭族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随着历史的镜头不断往前推,在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维度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视角:商鞅、秦民、秦国、天下。这是百年的视角。商鞅一开始获得了权势富贵,到最后被车裂灭家;秦民一开始改变了命运,但是社会堕落成了虎狼之国;秦国一开始国富兵强,称雄天下,但到最后秦朝统治短暂,秦族亡族;天下一开始因秦而统一而走向强盛,打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法家的苛政,君主的专制也影响了天下未来两千多年的走向。

我们继续把镜头往前推,商鞅变法之后二百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曾经被商鞅打压的儒家重新崛起,曾经烧诗书明法令,到汉朝时诗书又重新被尊重起来,汉武帝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思想上一统中国,他做到了秦始皇想做但没能做到的事。始皇想要通过焚书坑儒达到一种思想的真空,而汉武帝决定给民众一个思想独尊,最后秦始皇失败了而汉武帝成功了,成功的这一套不是法家学说而是儒家学说。当然此时的儒家学说是儒术并非纯正的儒学,它里面已经蕴含了很多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内容。

商鞅变法之后的三百年左右,汉宣帝说出了一句帝王之道的经典话语,“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霸道”指的就是法家之术,“王道”指的就是儒家之道,“霸王道杂之”指不单纯用儒家为德政,而是儒法结合,霸王道杂用。这样的一个治国思路之后被千古以来的帝王所传承。

商鞅变法之后两千年左右,毛泽东写诗说“百代都行秦政法”,肯定了商鞅变法对这两千多年、上百代王朝的重要影响和意义。(www.xing528.com)

当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摇到千年的视角的时候,可以看到商鞅变法对于中国综合的影响在于它的制度创设的成功。“商鞅虽死,秦法未废”,法是指在军功爵制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是一种聘任制而不是原来的血脉宗族制。宗族制是家族的人、尊贵的人去治理国家,而官僚制度是由有能力的人去治理国家。官僚制度的效率远远比世卿世禄制要高得多,这个制度创设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大的最核心的贡献之一。

商鞅变法的最大的问题是强国弱民、兵强民弱,最后导致“有见于国,无见于人”,而当只有国没有人的时候,人最终也就成为国的反面。

司马迁曾经说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盖若天所助也”(好像是老天在帮助它一样)。因为秦一开始的“国设”是不太可能统一天下的,它是怎么通过商鞅变法之后渐渐地达到一统天下的结果呢?这是司马迁之问。我们今天用阎步克先生的一段话去进行回应:“经由军国主义道路的专制官僚制度,在秦国获得了重大成功,法制、军制、田制、税制等等之改革皆始于山东,而最终收成于秦,这自非偶然。”阎步克先生认为这不是“天所助焉”,不是偶然的。“秦国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诸如其早期君权的强大,其民风的驯朴勇悍、其礼乐传统之淡漠、其封建制和宗法制的薄弱,都为商、韩法治学说之贯彻,提供了沃土,由其所孕育出来的强大军事专制官僚政权,山东列国难以抗衡。最终,秦政告别了周政,并以‘六王毕,四海一’划定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所以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是有它深厚的根源和它高度的合理性的。秦之沃土与商鞅之奇才放在一起成为千古的奇遇,制造了秦之胜利。

阎步克先生进一步论述,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秩序和强权,就像一个巨大的运转中的高度精密的官僚机器,本身就是最高的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是国家机器的能量块,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在被管理的价值上最有意义。商鞅的制度成就确实达到了一种片面的深刻,而这种片面性很可能既是此后秦帝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片面地推行这样一种趋于人格化的强国之术,完全把人视为螺钉的官僚制度,把王朝推到了一种极致,既可以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极大的能量,但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它也会很快地走向灭亡。

制度由为人服务到制度本身成为一个目的。商鞅变法之后,这一套官僚制度,似乎在不断地奴役着中国的民众,也在奴役着整个中国的历代的王朝。这套官僚制度本身是不变的,而当它需要变化的时候便让王朝更新换代,以制度维持稳定,所以人从此之后成为庞大制度的奴隶,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这种行政的专业化造成了人的异化,也是社会的强大对人造成的一种束缚,看起来强大的王朝远不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制度的对手,而王朝的存在只为了制度而服务,这是我们对于商鞅变法的一个透视,这也是商鞅变法的魔力之所系。

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原道下》中对于商鞅其实推崇备至,但是也指出商鞅变法的很多问题,比如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且将人者为国之虚名役也?……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孑。”他这里面指出的“其民不人”“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是历史的响亮的叩问,将人与国对立起来,人为制度所奴役,这种异化的效果终究不能长久。

中国历史自周以来陷入了五百余年的混乱纷争,为了结束混乱与纷争,各名士都力图找出中国在五百年混乱后新的方向、新的时代路径。最终分化整合成两个途径,春秋时期孔子以恢复周政作为一个目的,恢复礼和义注入仁作为强心剂,这是一种复古之途,也是儒家之道。而到了战国时期,商鞅直面混乱的现实,他推行秦政,革新周政,以法导国,以利诱民,“以力去合一天下”。可是不论是孔子的“复古之道”,还是商鞅的“为我之道”到最后都失败了,都没有长久地一统中国,稳定天下,让民众远离祸患,让国家安居乐业。到了汉代,汉宣帝所喊出的那句“霸王道杂之”,才真真正正叩响了未来两千余年中国君主恪守的君民之道。汉制是在周政与秦政基础上达成了新的国与民的平衡,这就是千年之中乾坤变革的历史选择。在历史选择之中,商鞅变法和商鞅本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当我们回顾《云梦睡虎地秦简》中《黑夫家书》的脉脉温情,当我们去读《商君书·画策》里商鞅对于国家虎狼之性的描绘,会看到社会的人、被制度异化的人、被国作为能量块的人和真正的人性的人、天然的人、温存的人之间的转化,也会看到社会的人与人性的人之间的战斗,以及秦制与人性之间的磨合、对峙。这场战事真的已经坚持了两千多年,而未来又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但在这封出土自1975年的两千余年前的家书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性的胜利曙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