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艺术设计:安全活泼益智细节设计方向

儿童艺术设计:安全活泼益智细节设计方向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设计活动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是在设计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设计动机是整个设计活动的萌芽阶段。针对儿童的设计应该安全、简洁、可爱、活泼,同时做好益智的细节设计,让他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而所谓的设计目标即设计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是在设计规律的指导下,经过搜集资料、考察背景、审视价值、明确实质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设计方向的过程。

儿童艺术设计:安全活泼益智细节设计方向

自然界中的“设计”是由生物本能以及自然规律催生的,比如蜜蜂筑巢,蜘蛛结网,通常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形成比较复杂的几何形状。在这类“设计活动”中,动物除了利用自身天生的条件外,并没有使用其他任何附加工具。而人类造物则不同,是生活需求激发设计思维来进行的创造活动,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艺术设计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设计动机、设计构思和设计传达三个阶段。

一、设计的萌芽阶段——设计动机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产生主要根源于人的需要。人们常常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达到某个目标而产生行为。艺术设计活动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是在设计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设计动机是整个设计活动的萌芽阶段。

1.设计源于需要

设计的概念非常广泛,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蕴含着设计的色彩。如果一定要追溯起源,那么当原始人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试图打造出具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时,设计就在这一瞬间诞生了。人类用自己的意志改变自然,变“第一自然”为“第二自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设计行为是人类在生存和生活需要的驱使下所产生的必然行为。设计是人类需要的产物,人类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学方面来看,“需要是个性的一种状态,它表现出个性对具体生存条件的依赖性。需要是个性能动性的源泉”[1](1)。它通过促进人们对改善生活方式的思考,来进一步促进设计活动的发展,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包含着直接或间接的设计意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需要促进了设计活动的进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不同层面。设计行为以人的需要为主导,它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这些往往在设计行为中被放在首要位置,以此设计出的物品往往是重功能、轻装饰的。与人类的基本需要相比,精神需要在层次上显得更为高级。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审美、装饰等因素在设计行为中渐渐增多,这也是对人类多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满足的结果。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体现着人对“自我”的追求,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它加速了人与其他动物相揖别的进程,使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虽然设计行为根源于人的需要,但高一级的需要并非完全建立在满足低一级需要的基础之上,有时候精神需求会跻身前列而占据重要的位置,以等待优先解决。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历史和进化的统一,是社会和自然的统一,也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设计行为与人的需要之间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关系。

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类多层次的需要,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和生活贫困的人,设计正是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将“人性化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李砚祖先生认为,在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好的设计很难具有永恒的评判标准,但有一点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比如,针对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动作不灵、反应迟缓,又有不服老的心理特征,适合他们的设计要以安全、易操作、舒适为主要标准,同时还要兼顾适当的个性化和产品结构的简单化,既方便操作又能使他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儿童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拥有丰富多彩的世界。但在某些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没有意识或无暇顾及孩子烂漫天真的本性,用成人的理性抹煞了儿童独有的色彩,于是出现了许多仅仅是把成人用品的尺寸缩小,造型、颜色和功能则没什么变化的儿童用品。儿童是稚嫩脆弱的,是需要保护的一个群体,他们情感丰富,喜欢充满亲和力、活泼可爱、造型卡通的产品,加之他们对复杂的东西难以理解和使用,所以产品操作的简捷性也是孩子们使用产品的一个必然要求。针对儿童的设计应该安全、简洁、可爱、活泼,同时做好益智的细节设计,让他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设计为生活服务,设计师要为整个人类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甚至不惜使用价值不菲的材料来哗众取宠的设计,注定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丰裕社会的设计不但要尊重生活富足的人,也要更加关注那些生活较为困难的人们。相对于形式来说,这一群体更加关注的是产品功能。这就要求设计师重点考虑产品的持久耐用,应该把设计的重点集中于产品功能,追求简约朴实的外观造型,为我们的受众设计既实用、经济而又美观的产品,而不是依赖设计形式的新变化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相对于健康人,残疾人在生理上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能力,所以针对这个群体,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通过设计产品尽最大可能弥补他们的生理缺陷,同时能够对其在心理上给予鼓励和安慰。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发挥高度的科学理性精神,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相关数据和原理,严格按照残疾人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结构和造型设计。

设计,源于人的需求;好的设计,适合人的多样需求或兼顾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需求不竭,设计不衰,设计在需求中出新,需求在设计中获得满足。

2.确定设计目标

每当一种新的需求产生后,设计师随之便有了明确的设计方向,继而确定自己的设计目标。而所谓的设计目标即设计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标准,是在设计规律的指导下,经过搜集资料、考察背景、审视价值、明确实质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设计方向的过程。确定设计目标离不开详细的调查研究,搜集信息资料即寻求满足人们需要的造型和功能配置;考察背景是指要考虑到产品的使用环境、受众的消费差异及文化差异;审视价值是说该设计应该达到怎样的目的、评估项目成本以及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设计目标是设计师一段时间内的奋斗目标,一旦确定,同时也就产生了目的心态和预测心态,它对整个设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确定设计目标的重要性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图4-1)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德国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及集大成者,它在世博会的亮相值得世人期待,其国家馆的设计顺理成章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如何向参观者展现德国设计的精髓,如何把握“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成为设计师确定设计方向时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为此,德国馆总设计师魏希理绞尽脑汁,并通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不断积累和修正方案,以此来确定设计方向。最终确定的德国馆是由4个外形奇特的建筑镶嵌而成,建筑主体依托在175根钢桩的支架上,建筑体外部由一层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包裹,整体就像悬浮在空中,令人觉得轻松、文雅。德国馆外形美妙之处在于4个主体建筑,虽然每个单体独立存在,但聚合在一起却显得十分和谐,实现了设计师的目标构想。

图4-1魏希理世博会德国馆

二、设计的酝酿阶段——设计构思

设计师在确定了具体的设计目标之后,就开始酝酿构思过程。设计构思是设计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设计师在深入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融汇主观想象、审美情感等多种因素,并经过客观检验形成设计意象的过程。

1.生成意象

设计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成设计意象。设计意象是指设计师对产品形象的构思过程,融合了设计师审美与理性的创造性活动,是多种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的结果,是一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被感知的、具体的主观之象。意象被表达出来之前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但我们绝不可小看设计意象,因为只有当意象进入设计师思维时,原创性的作品才会出现,设计作品才有宝贵的原创性。

2.展开想象

对于设计构思来讲,需要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同时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这些心理因素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活动是一种创新活动,在设计意象被确定之后,需要设计师充分调动丰富的想象。黑格尔十分重视想象在设计创作中的作用,他甚至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2](2)许多设计师的代表作品不乏想象的影子,如丹麦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构思奇特,设计超群,宛如从蔚蓝海面上缓缓飘来的一朵巨大的白莲,仿佛鼓足风力的船帆,又好像被海浪涌上岸边的一只只贝壳,悉尼歌剧院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被公认为20世纪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假设以及后来不懈的实践,很难预知这件伟大的设计作品有面世的可能。

驰骋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之旅的同时,设计师还要关注当今设计态势,并预测未来的设计发展趋势。具体来说,设计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对现有的技术、材料和消费市场等进行调研,改进现有产品的设计;其次,力求设计出超越现有水平,满足数年后人们新生活方式的设计;再次,完全抛开现有的生活水平、材料和技术水平,纯粹在设计师预见能力所表达的范畴之内来考虑人们未来的需求,并为此构想出可行的方案,这类方案不一定能够实现,但却是设计生命的一个后续性发展,在设计中不可或缺。

3.倾注情感

出色的设计作品能够无声地传达生命的气息,而这样的气息源自设计师的情感倾注。例如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图4-2)的设计者林璎,在设计时把自己作为逝者的亲人,深深地沉浸到哀思之中。林璎的设计稿不像普通的纪念碑一般高耸入云,甚至没有彰显英雄气概和磅礴气势,越战纪念碑低于地平线,由黑色的花岗岩砌成,绵延500英尺,像一把V形剪刀切入大地,给人撼人心魄的震动和哀伤,长久而又深切地提示着战争之痛,又像大地自动裂开的一个口子,仿佛大自然对战争的无声控诉和对逝者的温暖接纳。纪念碑(见彩图3)140块墙板上镌刻着57000多名在越南中阵亡的美国军人的名字,任何一个凭吊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亲人或战友的名字。该设计方案尽管朴实无华、色调灰暗,但还是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原因正是林璎在设计方案中倾注了单纯而又强烈的情感,找到了生者与逝者直接对话的绝佳方式,使两者在阳光普照和黑暗寂静间得以最贴切的交流。

(www.xing528.com)

图4-2林璎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设计师设计出产品是为人服务的,产品只有被消费者接受才会发挥它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产品的实用功能不再是消费者购买的主导因素,而产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设计作品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感性更多地指向人类主体,更加靠近人类的心灵,表现出对人类的关怀。情感恰恰是感性中的主导因素,设计师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通过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心灵,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既是设计师和消费者沟通的有效途径,也是设计作品获得旺盛生命力的手段。

三、设计的成型阶段——设计传达

艺术设计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设计作品,设计师必须将构思所得运用各种设计语言物化为现实的、具体可感的设计作品。只有完成了设计传达,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才得以完成。所谓设计传达,是指设计师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相关媒介为载体,充分考虑设计作品的结构和功能,运用设计技巧和手段,将自己在设计构思阶段形成的设计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以满足消费者物质精神需要的产品。这个阶段是设计作品造型、色彩对外展示的过程,也是其本身材料、结构以及功能最后的整合过程。

1.造型展示

设计作品的造型给人带来产品的第一视觉感受。新颖别致的外观往往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般而言,好的设计作品其造型往往都会渗透着一定的精神力量,给人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象。如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图4-3)漂亮的造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从远处观望,日本馆就像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慵懒地趴在黄浦江边,长着3个“鼻孔”和3个“触角”,非常可爱。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日本重要产业——动漫产业的辉煌,间接表达了该国强大的软件实力。日本馆外观的基调色为红藤色,由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交融而成,是自然的颜色。展馆的外壁会随着外界光线的变化而变换各种“表情”,让参观者感受到一种动感。无论在阳光还是在灯光下,这个外观个性,又宛如拥有生命的紫蚕宝宝总是能够像花儿一样绽放,在短暂的展期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图4-3彦坂裕世博会日本馆

2.色彩展现

色彩对人的情绪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件色彩冲击力强的作品,带给人愉悦心情的同时也能吸引人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色彩在上海世博会俄罗斯馆的设计中运用非常独到。该馆外观(图4-4)为环绕在一起的12座塔楼,颜色以白色、红色和金色为主,这三种颜色也是俄罗斯民族服饰的基本色彩。如果说馆的外观色彩告诉了人们这便是俄罗斯展馆,那么馆内的梦幻色彩则给参观者带来了意外的喜悦,因为它摆脱了在人们心目中俄罗斯是一个重工业国家的第一印象。展示厅内部以童话风格呈现了一个儿童喜爱的梦幻城市,尤其在第一层“童年城”里的“花的城市”(见彩图5)是生态绿色城市理想的体现,遍布着梦幻的城堡,巨大的、颜色鲜红的草莓,比人高的蘑菇、花朵、蛋糕汽车等,参观者俨然变成了小人国的成员,体会着生活和自然的伟大。馆内用鲜艳的色彩描述并力图去引导一种“童话王国”般的生活方式。童话王国专为儿童打造,充满盎然的童趣和勃勃的生机。本次世博会俄罗斯几乎没有展现高科技工业产品,而是用色彩打动着前来参观的人们。展馆再大也装不下整个俄罗斯,最重要的是这个民族对问题的理解和他们的观念。灿烂的色彩是对外信息的直接传达,把这个来自寒带、重工业发达国家的另一面——烂漫和温柔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4-4伯纳斯科尼世博会俄罗斯馆

3.选择材料

设计师的创意在物态化之前不能算作完整的设计,设计师如果不能提供满足人们实用功能需要和心理需要的现实产品,也就意味着他没有完成设计目标,设计构思也因此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作为一种物质生产活动,设计师应该找到承载其构思的实体——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设计活动的过程。

在任何设计开始前,设计师必须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如建筑师必须熟知材料的承重性能、耐用性、使用寿命的长短等。如水晶宫(图4-5)的建造,为了适应工期短以及凝聚当时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要求,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综合了玻璃和钢筋等材质特点,在短期内成就了一个特别的展馆,既宛若美丽的水晶又兼顾了空间功能的需求。正是玻璃和钢铁这两种材质的结合创造了“水晶宫”,在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物质条件下无论换成其它任何材料,都不会有水晶宫的传达效果到位。很好地熟悉材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材料尝试,能够使设计师扬长避短,尽情地发挥材料的天然特质,从而使设计作品无论在触感、官感还是精神感受上都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图4-5约瑟夫·帕克斯顿水晶宫

4.调整结构

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具体使用。如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一点点的失误,或者设计师突然心血来潮对产品的结构进行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变,该产品的“命运”将可能由此改变。如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座椅使乘客上下颠簸;橱柜的抽屉不够灵活,拉动的时候生涩笨拙;雨伞被大风一刮伞骨就容易向反方向弯去,把人暴露在雨中,诸如此类的遗憾无不源于结构的不合理,都有待于设计师去探索和解决。

5.完善功能

现实生活中人们有许多烦恼来源于设计作品功能的单一和不完善。一般的设计师会出现产品功能整合不谨慎的问题,著名的设计师有时候也难免如此,家庭主妇们就曾抱怨雷蒙德·罗威设计的冰箱“顶上连个鸡蛋都放不住”。任何一件产品都是形式和功能的组合体,如果说形式是外在的东西,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可以退而求其次,那么功能则是产品的内核。产品功能若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就不能称其为合格的产品。设计师们应该努力改善落后的方面并整合产品功能,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为人们忙碌的生活提供成功的设计产品。

总之,艺术设计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确定设计目标、设计构思和设计传达三个阶段,这种划分只是相对而言,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在确定设计目标阶段,设计师心中已经对将要表达的设计作品有了大概的轮廓,有了初步的预测和评估,设计构思是对设计目标可行性的一个论证和思考,也是艺术设计活动的中枢环节,设计构思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设计产品的成败。设计传达则是综合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最后呈现的阶段,在设计作品物化的过程中对设计构思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艺术设计活动的三个阶段,是始终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对它们进行硬性的划分和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