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胜任力的研究不仅在企业组织管理领域得到积极响应,而且在教育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这里分别对教师胜任力和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教师胜任力对成功教学行为至关重要。国际上对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大多涉及胜任力的结构维度并做出相应的诠释,具有界定多元化与内涵多样性的特点。可见,学者们关注到职业院校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胜任力,研究对象非常具体明确。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

胜任力的研究不仅在企业组织管理领域得到积极响应,而且在教育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这里分别对教师胜任力和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国内外有关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有的是采用调查或测量等实证手段分析优秀教师素质,有的是通过经验总结形式对教师素质进行归纳,总结现有教师所具备的胜任力,有的是通过调查不同人群所持有的理想教师应具备的胜任素质,从而构建优秀教师胜任力模型。

Danielson(1996)等人提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4个维度:计划与准备、教学环境监控、教学、专业责任感。Bisschof and Grobler(1998)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包括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探索,最后提出了二因素模型:教育胜任力和协作胜任力。Hay McBer(2000)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DFEE)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的报告,提出了高绩效教师的5种胜任特征群:专业化(挑战与支持、信心、创造信任感、尊重他人)、领导(灵活性、拥有负责任的朋友、管理学生、学习热情)、思维(分析性、概念性)、计划/设定期望(向上动力、信息搜寻、主动性)、与他人关系(影响力、团队精神、理解他人)。此外,这个报告还提出了高绩效教师经常使用的7种技术:有较高期望、能很好计划课程、使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对学生管理有清晰的策略、明智地安排时间和资源、能够使用一系列评估方法、经常布置家庭作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独立学校协会(AISV)(2003)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教师胜任力对成功教学行为至关重要。

我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最早文献是2003年的《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一文,该文指出:“教师胜任力为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16]

与胜任力的研究相同,学者通常结合多种方法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李英武、李凤英等(2005)[17]运用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Delphi)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自编教师胜任力问卷,探索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结构维度,包括: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管理胜任力。其中,最常见的是采用行为事件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来探索研究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与特征(罗小兰,2010[18];王强,2012[19];李小娟、胡珂华,2017[20])。同时,这些研究也开发出许多的研究工具,如徐建平(2006)[21]编制的“教师胜任力测验”、顾倩(2004)[22]编制的“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朱晓颖(2007)[23]编制的“幼儿教师胜任力自评问卷”、王丽平和刘卿(2007)[24]构建的“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表1-1 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构建的教师胜任力模型

续表

(二)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中职学校教师、高职专科学校教师和高职本科学校教师;在类型上从不同维度可以分为专业教师与公共课教师、专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学者们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职和高职院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胜任力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国际上对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大多涉及胜任力的结构维度并做出相应的诠释,具有界定多元化与内涵多样性的特点。如Young和Guile(1997)对英国职业教育专职人员进行研究,认为在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教师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科基础知识、实际经验、职业道德。Attwell(1999)研究认为欧洲职业教育专职人员应具备4种能力,即对环境变化的理解能力、职业技能及应用能力、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当前国外一项鲜有的定量研究是斯威士兰的Mndebele于1997年构建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Mndebele认为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11项胜任力特征,按照权重值大小依次为处理人际关系、职业指导、认知新的仪器设备、展示工作绩效、研究项目的计划和开发、发展与行业的关系、评价学生、组织学生技能竞赛、课程开发、项目研究、处理与社区的关系。[25]

从国内研究来看,在中国知网以“中职”“教师”“胜任力”或“胜任素质”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截至2018年,有21篇论文涉及中职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中职校长、中职班主任等教师的胜任力研究。以“高职”“教师”“胜任力”或“胜任素质”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有206篇论文涉及高职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双师型”教师、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教师的胜任力。就公共课教师来看,学者们对语文、数学、公共英语课、体育课、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不同学科教师的胜任力进行了研究;从管理人员来看,学者们对高职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辅导员、财务人员等教师的胜任力进行了研究。可见,学者们关注到职业院校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胜任力,研究对象非常具体明确。表1-2汇总了部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研究成果。

表1-2 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构建的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② 焦伟红.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初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续表

① 张祥兰,许放.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
② 方向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续表

① 楼红平,涂云海.基于团队焦点访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2).
② 刘晶,张祥兰.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6).

续表

① 林莉萍,张祥兰.高职教师胜任特征要素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
② 路姝娟,杨近.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素质提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26).
③ 张伟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

续表

① 李梦玲.基于学生视域的高职教师胜任力现状调研与提升路径[J].职教论坛,2014(2).
② 陈斌,刘轩.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6).
③ 李海.英美德澳职业院校教师胜任特征比较分析[J].职教通讯,2017(34).

续表(www.xing528.com)

从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大致包括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素养、职业素养、团队精神、个性特质等方面。模型普遍体现了职教教师的工作特征,胜任力要素涵盖了企业实践经验、校企合作、动手操作能力等。总体而言,学者们构建的职教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不仅聚焦于显性的胜任力要素如知识、技能、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而且对于隐性的、深层次的胜任力要素如动机、态度等方面也有所关注。知识、能力、技能等要素易于观察和衡量,而价值观、动机等要素不容易触及,不易分辨、评价和习得,而这些要素恰恰是决定一个人外在表现的核心要素,驱动、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能否主动地、出色地完成某项工作。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关注教师显性的胜任特征的提升,更要重视教师隐性胜任特征的培育。

【注释】

[1]教育部:将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9-02/19/c 1210063010.html.

[2]教育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已达1.17万所[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9/02-19/8758310.shtml.

[3]我国职业教育站上新起点 未来发展方向明确[EB/OL].http://www.cinic.org.cn/hy/jy/460908.html.

[4]王利民,王嘉毅.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7(9):59-65.

[5]徐军.五年制高职教师持“双证”非“双师”素质现象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2):131.

[6]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2010(22):56.

[7]李英.高职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126-127.

[8]教育部介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考虑.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9/content5367087.htm.

[9]王琴等.职业院校特聘 兼职教师聘任:困境与出路——基于上海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7(20):5-9.

[10]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11]Markus L H,Cooper-Thomas H D,Allpress K N.Confounded by Competenci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Use of Competency Models[J].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34(2):117-126.

[12]范瑛.警察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培养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13]Spencer LM,Spencer S 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

[14]McClelland,David C.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ith Behavioral-Event Interviews[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5):331-339.

[15]Spencer LM,Spencer S 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

[16]邢强,孟卫青.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03(4):39-42.

[17]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118.

[18]罗小兰.中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4):50-53.

[19]王强.我国K-12教师胜任力深层结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10):136-140.

[20]李小娟,胡珂华.基于行为事件法的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5):110-115.

[21]徐建平.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教育研究,2006(1):58.

[22]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太原:山西大学,2004.

[23]朱晓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24]王丽平,刘卿.综合评价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方法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7,23(5):33-36.

[25]张楠,等.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