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增强学习目的和意义认同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增强学习目的和意义认同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受动型主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受教育者、接受者和受益者。明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烂熟于心,坚持不断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一步拓宽、细化,更注重学理性。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增强学习目的和意义认同

1.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是值得大学生学习的深厚理论,是值得大学生追求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够坚定、致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受动型主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受教育者、接受者和受益者。[2]其认知观念、学习态度、实际行动是影响获得感的最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中要做到明道、真学、真信、真行。[3]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政治导向。传道者先明道、信道。明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烂熟于心,坚持不断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学、真信,即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马克思主义要信服、尊重,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和支撑自己前进的重大精神力量。第二,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理论往往是枯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让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精髓;讲清楚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初期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与改革时期仍坚持马克思主义,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讲清楚如何信仰马克思主义,较多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如同空中楼阁,不知如何坚持与信仰,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从点滴做起去信仰马克思主义。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贯通性(www.xing528.com)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贯通了专、本、硕、博等不同教育阶段,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梯度教学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贯穿所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对于学习者来讲,有一定的连贯性。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虽然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阶段之间、本科阶段课程之间也存在着联系与差别。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国情,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真心,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政治觉悟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共性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军,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更加注重对他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更加强调能力目标的确立,例如解决社会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能力。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小学生建立初步的是非观念;在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真切情感;高中阶段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政治概念;大学本科阶段主要从学理上理解政治理论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行动的指南;研究生阶段,则主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从研究的角度探究政治理论和现实的深层次问题。明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小学开设“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开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修“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课程,大学本科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门课程,专科生开设前两门,研究生必修课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课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或“自然辩证法概论”。几门课程在知识结构上一脉相承,均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一步拓宽、细化,更注重学理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础理论,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融入了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