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政课增强获得感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思政课增强获得感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不论是价值共创与利益共生协同的“双创教育”,还是基于“一体多元”课堂协同的课堂教学,都体现出“大商科”课程对思政课价值的认可与彰显。当前,“大商科”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大商科”课程中,通识教育体现了“融会贯通”的课程思政新理念。在“大商科”课程视域下,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使命,从而与思政课程相通相契。

大学生思政课增强获得感的研究成果

1.融合创新体现协同育人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命题。

“大商科课程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与浙江现状,面向商科人才社会需求的结构性转变,探索“一体多元”的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商科” 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工商融合、创新引领”上,将商科教育、人文教育与理工教育的相关要素相互渗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商科人才。其中,“融合”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融合创新”是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大商科”课程既有在历史演进中对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构想,也有将人格建构与专业素养融合的通识教育探索。而不论是价值共创与利益共生协同的“双创教育”,还是基于“一体多元”课堂协同的课堂教学,都体现出“大商科”课程对思政课价值的认可与彰显。当前,“大商科”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言之,在“思政课”教学之维,实现理论逻辑、教材逻辑、教学逻辑和话语逻辑的复合建构;在“第二课堂”之维,发挥大学生党建平台的带动作用,深化对大学生社团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2.专业成才彰显精神成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支柱。大学生要积极培养吃苦、宽容、乐观和合作的精神,学习或做事要吃得起苦,为人或共事要多予宽容,受挫或遇事要乐观向上,创业或成事要融入团队。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具有“大商科”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中心、教师发展、课堂开放”的教学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深入开展“一体多元”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总的来说,融合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合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融合多样的人才培养手段,是浙江工商大学“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人文精神有多个层次。总体讲,首先表现为对人类的自我关怀,其次表现为对他人尊严的尊重、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和对他人命运的关切,再次表现为对整个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最后表现为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是浙江工商大学“大商科”课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它融合了“培养才能”和“陶育人格”两种先进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将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和专业教育的育才理念紧密结合,使得“大商科”人才不仅仅是“经世之才”,也是“济民之士”。从培养目标来看,着力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非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商科人才,体现了人才培养理念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适应融合。可见,“大商科”人才培养机制并不是封闭单一的课堂育人、学校育人,而是以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譬如,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校政、校企、校院合作机制,加大推进社会力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力度,构建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可见,“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协调多元育人资源,共同达到培养目标。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充分发掘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实践教育,第二校园求学,学生学习社区等第二、三、四、五课堂,不断探索充实“大商科”育人内涵。(www.xing528.com)

“大商科”人才培养宗旨是特色发展,基本方法是融合创新,价值导向是追求卓越,实施策略是“经管为主、工商融合、多科交叉、协调发展”。可见,“大商科”之“科”已经超越了学科的阈限,实际上指涉总体的课程变革。英语中的“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自拉丁语“跑道”之意。一种好的课程架构,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跑道”,设置规则,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到达属于自己的终点。

3.通识教育彰显“精神成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在“大商科”课程中,通识教育体现了“融会贯通”的课程思政新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并突出“大商科”的人才培养特色,浙江工商大学把通识选修课程分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经济·管理·法律”“写作·认知·表达”“自然·工程·技术”“创新·创意·创业”六个模块。其中,文科类学生需选修“自然·工程·技术”模块学分、理工类学生需选修“文学·历史·哲学”类学分,非经管法类学生需选修“经济·管理·法律”类学分。

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在“大商科”课程视域下,所有课程都承担着育人使命,从而与思政课程相通相契。例如,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人生·人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等通识课中,着力培养学生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永无止境求索,从而达到洒脱、通达的境界。如是,当高校教育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知德分离、智德分离、技德分离的状况时,在“大商科”课程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消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