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

研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问题上,主体专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教育者的高校学生。就内容来看,学者们大多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解读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内容体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则是大学生们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满足感。相较于知识性获得感,思想性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核心的获得感。

研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

主体是解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关键点之一,缺失对主体的正确把握,我们既无法阐明获得感的实际内容,也无法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指向与发展方向。一般来说,主体指的是人。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问题上,主体专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受教育者的高校学生。把高校学生视为唯一主体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在人才培养的维度上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考量与目标设定,这一效果考量与目标设定应当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而不是凭空虚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的强弱是衡量教学质量好坏与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的内容构成是科学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关键所在。就内容来看,学者们大多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解读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内容体系。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包括了主体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思想、行为等思想品德各个构成要素的主客观获得感。其中,既有看得见的、显性的获得感,又有看不见的、隐性的获得感。学者阎国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视为一个包括了国家获得感、社会获得感、学校获得感、教师获得感和学生获得感等内容的综合概念。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则是大学生们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满足感。阎国华还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有直接性获得感与间接性获得感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其中,直接获得感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短期内获得的知识、理论;而间接性获得感则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下长期产生的效果,即逐步形成的信仰、观念。[20]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于主体素质结构性要素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包括了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知识性获得感、思想性获得感以及行为性获得感。要说明的是,单就教育环节来说,在这里,主体是高校学生。

第一,知识性获得感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主体在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也称客观层面的获得感。相关主体对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历史与现实的了解、理解和记忆,是知识在大脑中的简单再现。这些客观层面的获得感是最先产生的,也是最为直接的获得感内容。在教学中,知识性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为基础的目标。与其他专业性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围绕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素质培养而展开,其核心内容是道德素质与思想素质,具体的知识性内容也以道德素质与思想素质为中心。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相较于知识性获得感,思想性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核心的获得感。毕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是纯粹的知识性课程或理论性课程,而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课程。因此,没有“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像失却了灵魂的躯体。而思想性获得感所反映的其实是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主体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思想层面的获得感。

第三,行为性获得感。行为性获得感是学生在知识性获得与思想性获得之后,在行为和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对自身行动意愿与能力提升的满足感。无论如何,高校学生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知识习得与思想提升最终都必定会在其行动意愿与行动能力中得到体现;同时,高校学生也只有在其自身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有可能切实反映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知识教育、思想建构认知与认同状况,以及这一认知、认同状况与其行为的关联程度。具体而言,行为性获得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方法论层面的获得感。与其他哲学纯粹的抽象思辨不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取得人际关系适应、心理健康维护等具体方法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从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上有根本性的提升,能够学会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学习运用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方法思考人生和解决问题。二是具体实践层面的获得感。实践层面的获得感是高校学生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映其思想意识的行为。(www.xing528.com)

在知识性、思想性以及行为性获得感三者之中,知识性获得感是基础,思想性获得感是核心,行为性获得感则处于最高层,是获得感的终端结构。而思想性获得感一方面深化了知识性获得感,它能助益于高校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及其内蕴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又助益于刺激、催化高校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达到价值认同,并进而指引其行为。三个层面的获得感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决定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效用、方向和性质,具有创生性、持久性、整体性特征。故从内容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主要内容既包括一般理论知识、处事方法的获得,又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的积极体验或获得,还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层面的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方法的提升。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所有的这些方面又必须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知与建构实践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所指引的课程建设与教学都须大力提升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共产主义信仰的认知、认同与实际践履。陈灿芬等人也提出,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有其特殊的指向,它并不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而是特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理论、思想与行动力的获得以及共产主义德行能力的成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其三,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21]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又有其意识形态的独特气质。韩一凡就提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获得,指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多层面的获得。”[22]

从获得感生成论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还有其特定的过程性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体来说,它包括了萌生阶段、形成阶段、认同阶段以及最后的自我升华阶段等,这既是一个教育效果显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自我证成与自我升华的过程。也有学者把这个过程解读为教师期望、教育资源整合、教育环境优化、参与主体协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解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获得感不仅是主体的自我证成与自我升华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过程优化的过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这一主题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大多把获得感解读为一种积极的、正向的体验或收获。黄冬霞和吴满意从生成视角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参与过程之中因真切的获得感知而产生的持续正向的心理体验。”[23]程仕波从过程视角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意指教育对象对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或过程后获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对该获得内容的积极主观体验,它是教育者的‘供给’与教育对象‘求取’双边互动的结果,是‘获得过程’与‘获得结果’的双重结果。”[24]虽然,获得感本身并不一定直接指向积极的、正向的体验或收益,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时常会有负面的、痛苦的体验或收获。但是这些负面的、痛苦的体验或收获并不代表着消极的生活意义,因为,人们在这种负面的、痛苦的生活体验或收获中时常会得到关于生活深层意义的反思。故而,从语义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也可能并不全部指向积极的、正向的体验或收获。然而,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解读为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心理体验或收获,突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与目标指向,也道出了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综而观之,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指高校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或活动后,因满足了自身的现实需求或潜在的发展期待而产生的正向、持续的实际效能和积极、乐观的主观感受,也是高校学生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之中或之后对其自身思想素质与能力发展需求的预期满足程度所做出的客观实在与主观知觉维度上的感知与评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层面上的获得,又是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追求、价值判断等精神层面的满足。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后表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时代责任担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等。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来看,其所要传播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范畴,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前提,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满足学生对获得感需求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