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西通载》:桂学文献精华,古籍百种

《粤西通载》:桂学文献精华,古籍百种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粤西通载》又称《粤西三载》,是《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的合称。书前有汪森所作《粤西通载发凡》。《粤西文载》为历代广西文章汇编。《粤西丛载》是一部杂史著作合集,是历代广西地区资料汇编。[407]世变沧桑,汪氏编纂“三载”时所据典籍,今多已失传,故广西文献赖《粤西通载》而存者实多。《通载》传至今日,已被视为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而非单纯的文学文献。

《粤西通载》:桂学文献精华,古籍百种

广西历代诗、文、史著作的大型丛书。[清]汪森辑。有清康熙四十三(1704年)至四十四年(1705年)梅雪堂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原籍安徽休阳(今休宁)人,徙居浙江桐乡县(今桐乡市)。康熙十一年(1672年)授恩贡,历官广西桂林府、太平府通判,迁河南郑州知府(未赴),终户部郎中。先后有碧巢、小方壶、裘杼楼、梅雪堂等堂号。好藏书。工诗词,有文名。[400]著作颇丰,著有《小方壶存稿》《月河词》《桐扣词》《碧巢词》,辑有《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又与朱彝尊同辑《词综》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一《文苑传》二、《国朝耆献类征》卷一四二及储大文《户部郎中貤封监察御史汪君森墓志铭》等。

《粤西通载》又称《粤西三载》,是《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的合称。是书为汪森费十余年之功辑成:其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任桂林通判,公余之暇,寻访古迹碑碣,搜集府县志书及文献古籍,“凡系粤西之事,形之诗与文者,抄撮成一编”,[401]还翻阅自己携带的藏书,凡属有关广西的诗文,都抄录下来。后调任太平府通判,购书愈难,仍从事搜集。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因母逝回乡,杜门不出,潜心搜集、整理历代有关广西文献。翻阅家中藏书,并得江苏常熟毛氏“汲古阁”所藏各省志书,粤西之志大体齐备,又得老友朱彝尊之助。前后“搜阅历代史及诸家文集并类书小说,不下二千余种”。[402]经校勘汇编,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粤西诗载》编成并付刻印。书前有汪森所作《粤西通载发凡》。第二年,《文载》《丛载》编成并付印。《四库全书总目》概其成书曰,“森在粤西,以舆志阙略殊甚,考据难资,因取历代诗文有关斯地者,详搜博采,记录成帙。归田后,复借朱彝尊家藏书,荟萃订补”[403]而成。

《粤西诗载》是一部历代广西诗词集。按四言、五言、七言古诗,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和词分类分卷。在每种体裁中,又按作者时代的先后序列。共计:诗24卷,3118首;词1卷,44首。作者自汉至明末,尤以宋、明诗人为多,凡832人。自秦汉至明末,历代作者有关广西的诗词,基本上收录在内,蔚为大观。诗歌内容反映广西的山川、名胜、气候、物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社会、风俗等。故《诗载》既是一部古典文学作品集,也是一部广西历史资料汇编。

《粤西文载》为历代广西文章汇编。收录上始于秦汉,下至明末。分类列卷编排,按文体依次分为赋、制敕、奏表、奏状、奏疏、表、志、记、碑文、序、书、启、议、论、考、说、辨、解、题跋、赞、颂、铭、露布、檄、牒、谕、移文、青词、上梁文、杂著、小传、墓志铭、祭文等,凡33大类。大类之下,文章多者,又按内容性质分若干子目,如“志”类之下,分郡县志、土司志、山川志、藩封志、内臣志、军官志、马政志、盐法志、田粮赋役志、蛮志、安南志等11个子目;“记”则分山川记、城郭公署记、学校记、书院记、宫室记、桥梁记、军功记、杂事记等。子目之下,或按作者时代先后排列,或按地域(府、州、县)排列。全书75卷,录文近1400篇,名宦、迁客、人物、列女小传近2000则。全书广泛搜集诸文体中反映历代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材料,特别是其中有些内容可补史书、志书之所缺。因此成为研究广西地方史、民族史者所必备的参考书。(www.xing528.com)

《粤西丛载》是一部杂史著作合集,是历代广西地区资料汇编。该书汪森自序说:“余既辑粤西诗载文载,而于诸家所述者,仅能录其一二,窃自哂其遗漏之多也……爰复为蒐罗编次丛载三十卷。”[404]另汪森《粤西通载发凡》云:“《文载》只录其大者,至纤小诸类,有不获入文者,更辑《丛载》。”[405]可见《丛载》收录《诗载》《文载》未尽之文。全书辑录秦汉至明末历代关于广西资料,涉及山川地理、气候物产、金石文物、民族风俗、土司制度、历史人物、遗闻杂事等内容。计30卷。分20目:各郡碑目、题名石刻、入粤纪程、名贤轶事、总督军务、荐绅盛事、杂品别纪、仙道、释氏、志怪、灾祥、疆理杂志、琐事杂记、风气俗习、物产、蛮种土司、历代驭蛮、明室驭蛮、僣国叛寇、粤右蛮窟等。所辑资料均详注出处,或在题目下,或在每则后,颇便检索。征引资料繁富,多为地方史志与有关粤西之杂著。其内容虽颇近冗碎,但遗文轶事,有益见闻,并可供考证。其载录的一些资料,不易得见,很有价值。如明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初一由南京出发,出使安南(越南)的整个水上行程:从南京溯长江而上,经湘江,过灵渠,入漓江,过阳朔平乐、昭平,抵达梧州,转浔江西上,历桂平、贵县、横州、宣化等,经左右江交汇处,进入左江至太平府,至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广西凭祥。日记记沿途所经驿站甚详,是一部记述广西水上交通并涉及地方民情的重要典籍。学者来新夏于《清人笔记随录》一书中评《丛载》曰:“征引各书,虽大都易得,但就广西一地,而荟萃群书有关资料于一编,于研究探寻广西史地状况,亦颇得裨助。”[406]

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粤西通载》被收入其集部总集类之中。《四库》馆臣对其予以颇高的评价:“其体例明整,所录碑版题咏,多采诸金石遗刻,如宋何麟、曾元、曹师孔、鲁师道、石天岳诸作,皆志乘所未备。其《文载》中所分山川、城郭、官署、学校、书院、宫室、桥梁、祠庙、军功、平蛮诸子目,皆取其有关政体者,故于形势扼塞、控置得失,兴废利弊诸大端,记录尤详。以视《全蜀艺文志》,虽博赡不及,而体要殆为胜之。”“至《丛载》所分二十目,虽颇近冗碎,而遗文轶事,多裨见闻,亦足以资考证,固未可以近于说部废之焉。”[407]世变沧桑,汪氏编纂“三载”时所据典籍,今多已失传,故广西文献赖《粤西通载》而存者实多。《通载》传至今日,已被视为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而非单纯的文学文献。学者黄盛陆指评《粤西文载》曰,“它是从秦汉到明末有关广西的文章总集。凡是涉及广西的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山水、气候、风俗、物产等,无不囊括在内,它是研究广西问题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式的一部古书”,“时至今日,就研究广西地方各项历史问题而言,在保存原始资料上,在资料的完备充实上,还没有超过它的著作”。[408]由此可见《粤西通载》的价值。

是书有清康熙间汪氏梅雪堂家刻本、《四库全书》本。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粤西通载》影印出版,为《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之一种。另外,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粤西诗载〉校注》、1990年出版了《〈粤西文载〉校点》,广西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粤西丛载〉校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