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大学生最佳指南

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大学生最佳指南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大学生还常常表现出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产生大学生起伏波动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大学生在胜利、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中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常在情绪体验中得以表现。其二,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大量出现,如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和恋爱等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大学生最佳指南

“情绪”一词,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作为社会人,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或平静,或激动,或愉快,或愤怒……因此,我们最有资格谈论情绪。然而,情绪又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常常令人捉摸不透。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中,有时会不知所措,表现出驾驭情绪能力的软弱性。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情绪特征更具特色,面临的问题亦更加多样化。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情绪世界的奥妙,撩开大学生情绪的面纱,寻找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使我们每个人生活得更健康、快乐。

(一)情绪与情感

1.情绪的概念

情绪一词常出现在生活中,人们在认识和理解这个词时并不会感到困难或产生分歧和误解。例如,我们观看一场扣人心弦体育比赛时会感到兴奋和紧张,失去亲人时会感到痛苦和悲伤,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后感到喜悦和轻松,受到挫折时会感到悲观和沮丧,遭遇危险时会感到恐惧,面对敌人挑衅时会感到按捺不住的愤怒,工作不称心时会感到不满,美好的期望落空时会感到失落,面临紧迫的任务时会感到焦虑。这些感受上的各种变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在有机体的生理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十分复杂。西方心理学著作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这样,感情的概念就包括了心理学中使用的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

情绪和情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感情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由于饮食的需求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由于危险情景引起的恐惧及与搏斗相联系的愤怒等。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是,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情绪。即使人类最简单的情绪,在它产生和起作用的时候,都受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动中,直接或间接与人的这些需要相联系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色彩。例如难闻的气味能引起厌恶的情绪,素雅整洁的房间使人产生恬静舒适的心情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具有青年人共有的情绪和情感特征;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独立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生理状况,其情绪和情感又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情绪特点导致了大学生的某些不良情绪甚至情绪障碍

1.情绪的波动性

大学生的情绪起伏波动较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情绪在两级间变化频繁。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能引起情绪的变化,从而使大学生的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二是大学生还常常表现出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产生大学生起伏波动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大学生在胜利、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中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常在情绪体验中得以表现。大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对待矛盾容易产生偏激,从而引起情绪上的两极反应。其二,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影响情绪的各种因素大量出现,如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和恋爱等因素。这些因素所引起的情绪有些是能够被意识到的,而有些则未被自己所意识,也会导致情绪的波动。

2.情绪的冲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曾称青年期为“疾风怒涛”期。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强烈性、爆发性和易激动性,即冲动性比较强。同样的刺激情境,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但却能引起大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反应迅速,遇事容易冲动。例如,大学校园中发生的打架、斗殴往往都是因为大学生对一些小事的处理不够冷静,进而发展到愤,甚至导致意外事情的发生。造成大学生情绪的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由于个体在青年期的神经——内分泌的活动特点,使大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往往优于抑制过程,并且容易引起兴奋的扩散,导致情绪的冲动型较强。其次,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由于外界事物与心理需要的矛盾,也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

3.情绪的丰富性

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出现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看,大学生的社交更细腻、更复杂,对友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的大学生还开始体验一种更突出的情感活动——恋爱,而恋爱活动往往又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对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和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部分确立了道德感、正义感,同时理解感、美感和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4.情绪的情景性

大学生的情绪易受气氛的感染,一定的刺激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晚上寝室熄灯时学生会大声叫;文艺晚会上喝彩声此起彼伏等)。一旦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出现,大学生就显得十分高兴;反之,就显得十分沮丧甚至愤怒。

(三)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自卑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和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的自卑主要表现在:敏感和掩饰、自暴自弃、逃避现实、自傲、封闭以及逆反。产生自卑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有:

(1)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学习尖子,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厚爱和同学的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大家各方面一律平等,一切从零开始。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部分大学生对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造成自卑心理。

(2)缺乏某些个人专长。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那些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如文娱、体育、写作和演讲等方面有专长的大学生,往往受到别人的赞赏;而这些方面没有特长且学习成绩平平的,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多才多艺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平平庸庸和默默无闻。

(3)失恋或单相思。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并不少见。目前很多高校对此问题所持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就爱情而言,它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如果大学生把学习、打工和恋爱交织在一起,很可能造成心理危机。失恋或单相思令大学生尤其痛苦。很多大学生失恋后,将恋爱失败的原因归于自身条件,认为自己的身高、相貌或其他方面“配不上人家”,因而产生较严重的自卑。

(4)性格、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大部分大学生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少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语,不善于表达自己,在公共场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较弱,因而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这部分大学生羡慕性格外向的人,逐渐产生对自己的厌恶和自卑。有位大学生曾说:“和同学们聊天时,他们的知识很丰富,天南地北,无所不知,我却什么都不懂,我觉得自己不如他们,很笨。”另外,大学生智力水平不一,智力水平高者花在学习方面时间少而成绩优秀,智力水平略低者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却依旧成绩平平甚至不及格。这类大学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5)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会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

自卑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自我评价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斯的ABC 理论认为,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如自卑、抑郁和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现实很难满足一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当现实与它们发生矛盾时,个体便会产生以点概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有的大学生常因某事不如意而过低地评价自己甚至是否定自己,认为“我没用,我什么事都做不好”。

就客观因素来说,主要有:

(1)学校、专业不如意。高校有普通和重点之分,专业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这样,普通高校、“冷门”专业大学生与其他人相比时自叹不如。另外,许多大学生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进校后会产生失落感甚至自卑感。

(2)个人先天条件。由于个人先天条件的缺陷或不“如意”,比如残疾、身高、长相、体型和肤色等都可能造成大学生的自卑,给大学生带来精神压力。这种情形在高校中比较常见。

(3)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些大学生在一种环境中有严重的自卑感,而在另一种环境中却没有。如有一位学生说:“当我跟中学的老师、同学在一起时,我感到非常开心、得意,而当我回到海市蜃楼般的大学校园,面对风格迥异的老师和同学,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有一种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自卑感。”这是由于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所导致的不适应引起的。

(4)家庭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家庭有权有势,有的家庭经济拮据,一些虚荣心极强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自卑。有些大学生因父母离异或父母感情不好,面对其他家庭幸福的同学会感到自卑。

要克服自卑感,首先要建立起正确对待自卑的态度,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和内在心理过程,从而能够对这些原因有正确的认识,继而通过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评价来消除和克服自卑。

2.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它包含着紧张、不安、惧怕、烦躁和压抑等情绪体验。许多人说不出自己焦虑的原因,但研究已经表明,事情的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根源。

焦虑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神经性焦虑,当大学生意识到内心的欲望与冲突却无法控制时所发生的恐惧感。有时是无名的恐惧,有时是强烈的非理性恐惧。二是现实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现实环境的压力与困难引起的,大学生自我无力应付。例如,无力参与竞争、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和社会文化差异悬殊等。三是道德性焦虑,由于社会生活准则引起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责备与羞愧感,因唯恐犯错误或触犯不能逾越的规定,时常自责,受到罪恶感的威胁。这三种类型的焦虑不是单一的,有时神经性焦虑与道德性焦虑混合起来;有时也可能是三种焦虑的混合。

常见的引起大学生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这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情况。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造成对新环境难以很快适应,因而引起各种焦虑反映。如有一位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大学生谈到,入大学以前生活上的事都由父母包办,衣食住行都有人给自己安排。现在这一切都要自己来做,却不知如何去做。学习紧张,还要想着怎么去处理这些事情,因此感到焦虑不安。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大学生由于生活在一个过分依赖的家庭环境中,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因此当置身于一个新的、不得不依靠自己独立安排生活的环境中时,常常因不知该如何做而产生焦虑情绪。

(2)学习上的不适应也是促使焦虑产生的原因。不少大学生习惯了高中时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上大学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快适应。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不多,自己自学的时间较多。到了图书馆,又不知如何学起、无所适从,由于学习方法不得要领、学习成绩下降,一些大学生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前途感到忧虑不安,极个别的担心自己会完不成学业,陷入焦虑状态之中。

(3)考试焦虑是大学生中较常见、较特殊的焦虑情绪表现,即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一般在考试前数天就表现出来,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而日益严重。研究表明,把对好成绩的期望降低到适当的水平,可以减轻考试焦虑。(www.xing528.com)

(4)大学生中另一种常见的焦虑情形是因对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大学生因学习比较紧张,脑力劳动任务比较繁重,存在着一些可能使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如失眠、疲倦等。当这些因素作用于那些过分关注自己健康状况的大学生时,便有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咨询中心常接待一些大学生,自感身体不适、睡不好觉,几次到医院去检查,任何指标都正常,但就是自感身体不舒服、终日无精打采,由此影响了学习。对于这种情况,要克服焦虑首先就要正确认识人的脑力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育锻炼,而不应该沉湎于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过分关注,因为这有可能通过暗示作用使自身身体的各种不适感加重,从而加重焦虑情绪。

克服焦虑情绪的方法主要有:

(1)科学地认知。认知评价能力对个体的焦虑水平影响很大。拿考试焦虑来说,大学生如果对某次考试非常重视,那么他就会十分在意,焦虑水平就会提高。每位大学生都曾经受过或轻或重的考试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考试,但若过度则适得其反。

(2)学会放松。焦虑往往伴随着紧张,紧张又增强焦虑,因此学会放松对减轻焦虑很有帮助。

情绪放松有以下几个标准:心率平缓而有节奏;呼吸缓而均匀;肌肉松而不散;四肢酥软且有暖融融的感觉;心境平和舒畅;感觉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动作灵活、自然、无拘无束;身体能从疲劳中得到恢复,工作和学习效率高。常用的情绪放松的方法有:深度呼吸法、静坐冥想法、自我暗示法、意向训练法和身体放松法。

(3)增强自信心。大学生的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引起的焦虑通常是由自信心不足引起的。所以,要消除焦虑就要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这种自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识、能力基础上,如果大学生平时能认真掌握所学的知识,就不会害怕考试,也不会产生考试焦虑。

3.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羞愧和自卑等情绪。抑郁就像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时过境迁很快会消失。也有少数大学生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导致抑郁症。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情绪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长期的抑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是大学生无法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抑郁情绪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的抑郁情绪都可找到较为明显的精神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落后、失恋、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其他有关的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然而,失恋或学习上的失败是大多数学生都可能遇到的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抑郁情绪反应。一些大学生产生抑郁是由于对一些负面事件的不正确认识,以及因此而对自我价值的不合理评价。他们过分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在大学期间能在各方面都十分出色,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改变不合理观念,对出现的负面生活事件,建立正确认识、评价和态度是克服和消除抑郁的关键,这与克服自卑的方法是一样的。

要克服抑郁心理,首先应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可能是暂时的,产生这种消极情绪是抑郁者消极认知的结果。有的大学生一次没考好就一蹶不振,他片面地认为没考好,就是不聪明,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其实这可能是由于没复习好、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只要通过努力,把这门功课考好,问题就解决了。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其次,注意锻炼自己的意志。“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一个人一旦拥有坚强的意志,他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困难,烦恼、痛苦不可避免,关键是一定要尽快重新振作起来。大学生们平时应多参加集体劳动,多做点家务,这对锻炼意志都大有好处,同时还要树立必胜的信念。“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积极的信念会使大学生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并产生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念,会使大学生始终充满斗志,充满乐观主义的豪情。因此,信念始终成为引导和鼓舞大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指路明灯和推进器。

此外,还应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抑郁的人多是极力压抑自己的某种不满、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或是得不到表达,或是不会表达。要知道,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所有情感的权利和必要。压抑只能造成郁闷,只要表达得恰到好处,就会增进身心健康。

(四)大学生如何调节情绪

1.情绪智力的培养

情绪智力(emotion intelligence),它是评价一个人做人的能力的重要参数。所谓情绪智力是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人的智商与情绪智力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分工不同。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中,智商起大约20%的作用,而80%的因素则是情绪智力。仅仅是高智商,难以成就大业,只有智商和情绪能力都高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里自由翱翔。古今中外,无数实例反复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败的决定性条件。有学者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校大学生的克制能力、乐观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制能力方面呈明显优势;而处世能力、意志能力、自信能力和性格倾向性居中等水平,其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适应能力、包容能力、情绪稳定性和气质随和性最为薄弱,因而迫切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素质与个性特征的教育和培养。

情绪智力教育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达观开朗、精神清爽;它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具魅力,广结人缘,它更能使我们自我激励,从而把许多“不可能”变成现实。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途径:

(1)提高修养水平。古人云:“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胸怀宽广、度量宏大的大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生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不会因眼前琐事或蝇头小利而津津乐道,斤斤计较,不会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或起伏变幻而大动感情,冲动失节。

(2)培养容人之心。要想遇到不顺心的小事而心平气和,必须养成能原谅别人缺点和过失的气度。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人接物,不能过于苛求,否则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再说生活中令人烦心的琐事是很多的,没有一点容人的气度,是很难做成大事的。

(3)增强适应能力。生活有酸甜苦辣,生活有喜怒哀乐,生活有进退成败,生活有得失荣辱。大学生如果不能适应生活的变化动荡,情绪就必然会消极、低沉;只有具备了足以适应它的能力,才能坦然处之,理智对待,始终不改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4)学会转换心情。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总是有的,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不要老是去想它,“既来之,则安之”,忧思苦愁无济于事,不如丢开它,去做、去想一些能转换心情的事情。如果老是郁积于心,耿耿于怀,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不良情绪不断蔓延,日益加重。

(5)加强自我激励。进行自我激励,首先要有适当的目标。适当,就是要贴近自己的生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为只有那些看得见的、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更易让人树立信心。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紧盯目标,不断地向既定目标迈进,不因挫折半途而废。其次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地认为自己能行,把“我能行”的感念深深地植入心中。

2.做自己情绪的主宰

情绪是我们自己思想的产物。没有思想,就没有情绪;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情绪。我们对自己的情绪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思想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把思想集中在事情的积极方面,我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如果我们把思想集中在事情的消极方面,那我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能不能保持精神愉快,责任在自己。看看那些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主人,或那些我们称之为情绪上有修养的人,他们并非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解决”了所有情绪上的问题,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会遇到各种情绪上的麻烦,但是他们知道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懂得如何使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学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心态有选择地加以使用,从而主宰自己的情绪。

(1)理性情绪法。理性情绪法认为,应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这些信念指引下的认知方式会左右人的情绪。人的消极情绪产生的根源来自人的非理性观念,反之亦然。要消除人的消极情绪,就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例如,有的大学生过去生活在顺境中,事事顺利,现在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仍然要求事事顺利。如遇挫折,在非理性观念的作用下,必然导致或加剧其消极情绪。如果将上述观念加以纠正,则消极情绪就能克服。大学生在运用理性情绪法时,应首先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对比两种观念状态下个人的内心感受,鼓励自己向理性观念方面转化,从而有助于排除不良情绪。

(2)延缓反应法。“延缓反应法”是通过有意识地延缓自己的行为反应来增强自控能力。一个人在即将做出冲动的反应时,若能延缓自己的情绪反应,就能赢得思考的时间;而经过思考,哪怕只是很短时间的思考,也常常能改变原来凭直觉对情境所作的不正确的评价和估量,使人从惊慌和气恼等常常导致举措失当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避免由于做出不适当的反应而招致不良后果。人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能实行自我控制到能够实行自控,而自控又都是从反应的迟缓开始的,如果一遇到刺激就反应,那也就无所谓自控了。运用迟缓反应法,训练自己在感情冲动时,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反应,以赢得思考的时间,就是增强自控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3)自我适度宣泄法。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宣泄”。切忌把不良心情埋藏于心底。焦虑隐藏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较妥善的办法是向亲朋好友倾诉,一吐为快,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甚至可以放声痛哭一场,也可以“愤”笔疾书,或去打球、游泳、参加大运动量的运动。但是,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和气氛,注意适度有节,宣泄应是无破坏性的。

(4)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性格上的缺陷,极容易引起消极的身心反应,如躯体化症状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系统紊乱、背痛、睡眠障碍等;消极的情绪状态焦虑、恐惧、紧张、烦躁、冷漠、悲观和孤寂等。放松训练可以帮助这些大学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且见效迅速。放松训练的具体做法很多,如静坐,大学生可在心理咨询人员的指导下尝试放松练习。

(5)矛盾取向法。运用“矛盾取向法”是在进入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的强烈愿望无法实现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急于进入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时,越急越带来相反的结果。如越想尽快平静下来,越平静不下来;越想别慌,慌得就越厉害,这种情况使我们想到:既然过于强烈的愿望会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那么是否可借助于一种完全相反的愿望来实现原来的愿望呢?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创立“意义疗法”的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就曾经让患有畏惧症的病人故意去要他害怕的东西,结果是只用了很短时间,就治好了他的畏惧症。这种心理治疗技术就是矛盾取向法。大学生可以在某些时候采用矛盾取向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如有时你因无法在众人面前掩饰自己的紧张而感到十分难堪。你越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紧张,就越显紧张。越怕人笑话,就越出洋相。这时候,你可采用矛盾取向法调节,告诉自己:紧张吧,使劲紧张吧!哆嗦吧,使劲哆嗦吧!世界数你最没出息,最稳不住自己。如果真这样,反而平静下来,摆脱恶性循环。

3.建立积极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就是关于“我是什么样的人”的自我心像,是人们给自己画的一幅心理肖像。每个人从童年起就不断地用各种色彩涂抹着自我的肖像,尽管这一肖像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是模糊的,但是它对人们心理活动的调控却是明显的。你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那种人的方式去行事;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你就会不断地去寻找各种事实来证实那种评价。你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常常是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的。

同样,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活动也是有着一个类似的自我意象。有些大学生不是常用这样一些词来描述自己吗——“人家说我热情开朗”,“我是个天生的乐天派”,“我这个人老是容易发脾气”,“我总是担心害怕”等。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的情绪经历,就会发现,你的情绪表现和体验,常常与你对自己的看法相一致。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如此,那还谈什么情绪调节呢?我现在这样,将来还会这样,因为我现在的自我意象就是如此。强调自我意象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大学生安于现状、自暴自弃,而是为了指出:要想调节、改变自己的情绪活动,使自己成为情绪上有修养的人,必须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呢?

(1)从想象和装扮入手。著名英国滑稽演员M.斯图尔特,年轻时有着羞怯的毛病,与人谈话支支吾吾,极为胆怯,甚至不敢向行人问路,向公共汽车售票员打听是否快要到下的站。为此,斯图尔特吃尽了苦头。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办法:同陌生人谈话时,自己就装扮成另一个显赫的重要人物,用同这个人物身份一致的语调说话。这使他受益匪浅。不久,难为情、拘谨和羞怯的毛病,在交际中不再出现了;而且,朋友们很快注意到,他模仿别人太像了,并收到令人欢乐的滑稽效果。从此,他开始步入舞台,走上成功之路。

斯图尔特的实验验证了心理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装扮一个角色会帮助人们体验到他所希望体验到的情绪。当你装扮成一个你所希望成为的人物时,你就会有意无意地用相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按相应的行为方式行事。美国心理学家曾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治愈了酗酒者。他们要求酗酒者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想象出一幅自己希望的心理图像。在“画面”上,酗酒者看到自己是个头脑清醒、敢于负责的人,看到自己实际上也和正常人一样不用喝酒也能享受生活。他们的结果表明,当酗酒者努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典型的正常人,想象出一个典型的正常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时,这本身就足以使他们开始在行为和情绪上像个正常人。当然,这种装扮或想象活动,在开始时确实是颇费劲的,不过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逐渐自如并习惯起来。那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2)把注意力集中于成功的经历。这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的另一个重要方法。积极的自我意象意味着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而积极评价来源于成功的经历。因此,把注意力集中于成功的经历,从中悟出道理,并养成记住成功而不拘泥于失败的习惯,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的重要途径。想想学习打篮球的经历,你肯定能记得这样一个事实:你投不中的次数远远高于投中的次数。那么为什么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你投中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成了“神投手”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你在练习的时候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投中上,记住并强化了投中的经验。倘若你把投中和投不中的经验统统记在脑子里,那你便会成为一个屡投不中的人了。这种学习投篮的方法也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的方法。过去你在的情绪活动上有多少失意和失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取并强化那些成功的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你就可能把自己情绪活动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