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三国文化调查:古隆中及相关名胜古迹概述

湖北三国文化调查:古隆中及相关名胜古迹概述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对武侯祠庙有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在诸葛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及立“古隆中”牌坊。自西晋太和年间至今,古隆中作为名人胜地已有近1700年历史,而由诸葛亮隆中对策所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现存的主要名胜古迹有古隆中石牌坊、武侯祠、诸葛草庐、三顾堂、抱膝亭、草庐亭、六角井、小虹桥、野云庵等。

湖北三国文化调查:古隆中及相关名胜古迹概述

古隆中距襄阳城西约13公里处,有一座隆中山,“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年轻时曾在此躬耕十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留下了千古佳话。

诸葛亮离开躬耕地隆中后,襄阳被曹操占领,后西晋代魏,晋武帝司马炎十分仰慕诸葛亮,曾打听诸葛亮旧居的情况。据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载,诸葛亮草庐的情况是前“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西晋永兴年间(304—306),荆州都督车骑将军刘弘出镇襄阳,专门到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并立碣宅前,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丞相故宅碣表》,赞美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功德,成为保留下来的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襄阳名士、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多次来到隆中,并在太和五年(370)作《诸葛武侯故宅铭》。对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美德及刘备求贤爱才不惜三顾茅庐的事迹进行称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此后历代隆中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唐大中十年(856),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李景让在维修隆中诸葛亮祠后,又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宋代隆中成为游览胜地,著名文人曾巩、王安石苏轼等都到过隆中,并留下了诗文。

元、明期间,隆中一度受到破坏,但很快又得到重建,成化年间(1465—1487)有所谓隆中十景,嘉靖十九年(1540)在诸葛草庐前立碑,万历二十年(1592),又重修武侯祠,并立碑,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

清朝对武侯祠庙有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在诸葛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及立“古隆中”牌坊。

民国21年(1932),蒋介石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拨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维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1965年董必武为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87年,重建了隆中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自西晋太和年间至今,古隆中作为名人胜地已有近1700年历史,而由诸葛亮隆中对策所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来此凭吊怀古,或题词留念或撰写楹联,也留下了许多纪念性建筑。现存的主要名胜古迹有古隆中石牌坊、武侯祠、诸葛草庐、三顾堂、抱膝亭、草庐亭、六角井、小虹桥、野云庵等。

古隆中石牌坊

古隆中石牌坊,耸立在出入隆中必经之路的老龙洞冲口,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仿木结构,为三门四柱楼式,坊体高大,高约6米,宽约10米,四柱脚深埋土中,柱前后及旁,10个抱鼓将四柱固定,柱坊上刻有人物故事和龙凤图案,有线雕、浮雕、镂空,生动逼真。坊体高大,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牌坊正中横额雕有“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楹联摘取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周围伴以二龙戏珠、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和渔樵耕读等图案;背面大门上面横额是“三代下一人”,指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人才,两边门柱上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匾对,此联选自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初夏到夔洲(今重庆奉节)期间写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诗句,认为诸葛亮在商代伊尹、周代吕尚之间,超过汉代萧何、曹参,算是对诸葛亮历史地位的概括。中间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才能明确;安宁清静,方可明志致远。

武侯祠,位于隆中山腰,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始建于晋朝,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时修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又进行了改建和增建,武侯祠外古树参天,祠内庭院错落。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正门前有一对巨大石狮,整个建筑古朴庄严。武侯祠共有四进三院,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武侯祠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大殿门侧石质的门楹嵌刻有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殿内正中有一尊诸葛亮的铜像,据说是唯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约相当现在的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铜像之上的匾额为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写的“卧龙遗址”四个镏金大字。殿的两边是历代名人的文章,如晋朝习凿齿的《诸葛忠武侯赞》、宋朝苏轼的《诸葛武侯画像赞》等。

由此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建筑形式与一殿相仿。殿门两边有楹联,如:“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此联可以看成是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祠内楹柱上写着“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是集杜甫诗句联。殿正中为郭沫若题字:“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二殿的后面为中院,有左右廊房,两边为蜀汉刘备的荆州籍或曾在荆州生活过的文臣武将泥塑像,左边是文官,分别为费祎、向朗、习桢、马良、蒋琬、庞统;右边是邓芝、廖化、向宠、习珍、马谡、诸葛均。中院大殿楹联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该联为清人赵藩所撰,不少地方的武侯祠都使用了此联。二殿后为过殿,殿内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殿内有诸葛亮活动过的地方的图片及八阵图拓片等文物,西侧配殿是三义殿,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东西墙壁上有关羽、张飞的木刻传记。四进殿为武侯祠的正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及他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一家三代的塑像。居中而立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凝目沉思。两边的对联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面正中题写“天下奇才”,两边题写“志存高远,汉家遗风”。四殿堂中挂满了历代名人题写的匾额、诗词和对联等。

大厅的木匾上雕刻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颂扬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两侧墙壁上挂满了木刻,上面仍是历代文人凭吊诸葛亮所作的文章,如晋李兴的《祭诸葛丞相文》,习凿齿的《诸葛武侯故宅铭》以及明吴绶的《隆中书院记》等。

四进殿的东侧为铜鼓台院落和碑廊,铜鼓台院落正中有铜鼓台。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器物,建此台当为纪念诸葛亮平定西南的功绩。西侧是娘娘殿,供奉的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紧挨着的就是三义殿,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东西墙壁上有关羽、张飞的木刻传记。三义殿的走廊两侧分别竖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蛇矛枪,此外栏杆、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在三义殿内,还有两块碑为1932年蒋介石来隆中时所立。(www.xing528.com)

诸葛草庐 明代襄阳藩王朱见淑为建坟墓,将诸葛草庐拆毁。后人又重修草庐以为纪念。现诸葛草庐为地道的农家院落,茅草苫顶,稀疏的篱笆围墙,大门庭院内有各种农用器具,茅屋前还有出行的木轮车,草庐正堂是诸葛亮平常会见宾朋的地方。

三顾堂 位于隆中诸葛草庐前,是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在前人三顾门的基础上修建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建,后又多次翻修。门前有一碑,乾隆年间由湖北分守安襄郧道李敏学为修缮三顾堂事所立。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式样,是一座四合院落,前厅三间,后堂五间,硬山起脊建筑,门口有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侧回廊刻有诸葛亮布衣草鞋像、前后《出师表》《隆中对》图以及历代题词记事碑文中堂悬挂的《三顾图》为清代工笔画,还有董必武“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的题词。后堂陈列有诸葛亮的几案、下榻(仿制品)。堂前有三棵千年古柏,传说是刘备、关羽、张飞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拴马树。明人吴绶曾有题《三顾堂》诗:“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千载称鱼水,高风冠古今。”三顾堂的命名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

诸葛草庐遗址

三顾堂

抱膝亭 位于三顾堂前约100米处,传说当年诸葛亮在躬耕之余,常在一块岩石上休息,抱膝长吟。后人便将这块岩石称之“抱膝石”,并在旁边修亭纪念,人称“抱膝亭”。现存亭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为三层六角亭阁,飞檐高翘,造型挺秀端庄,亭内有木梯可登楼观景。亭南向门额上书“抱膝亭”三字,与亭前青石碑正面镌刻的“抱膝处”三字相映,据说“抱膝处”三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张裕钊所书。

草庐亭 位于隆中山畔,地处三顾堂背后,依山向谷,环境幽静,是诸葛亮当年躬耕草庐的遗址。草庐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重檐双层六角亭,砖木结构。高十余丈,门额上题“草庐遗址”四字,门两边石柱刻有一副对联:“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出自当年修建草庐亭的清郧襄观察使赵宏恩所写的《隆中武侯草庐诗》,颂扬诸葛亮的儒将风度和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亭内供有诸葛亮年轻时塑像,故又名幼像亭。

六角井

六角井 在三顾堂和草庐亭之间右侧有一六角井,是诸葛亮曾使用过的生活用井。据传此井原在诸葛亮宅院内,当年诸葛亮在此井汲水,在晋时就见于记载,是后人判断诸葛草庐的依据。井体为砖砌六边形,上有古朴雕花的六块石栏板,井底成六棱锥形,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载深五丈,广五尺。明人吴绶曾有《六角井》诗:“庵前存古箤,云是汉时穿。周洁厨中物,灵通地底泉。流香来一脉,遗泽永千年。良夜涵明月,光澄六角天。”

小虹桥 为一拱形石桥,如虹横跨在隆中山脚小溪上,故名,是出入隆中必经之处。相传刘备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曾在这里与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相遇,见黄承彦正踏雪吟诗,“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误以为是诸葛亮,立即上前问候。明代在桥后立一石碑,碑身通高5米多,正面刻着“草庐”二字,背面刻“卧龙处”三字,为游人指示至草庐路径。

野云庵 在隆中最高处有一宽而平的场地,群山环抱,林深幽静,相传是诸葛亮与亲朋好友经常聚会的地方。清代在这里修建了纪念建筑,名“卧龙深处”,后又改名“野云庵”。现存建筑为一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的硬山平房,大门里门廊影壁前有条案,壁上挂着诸葛亮抱膝吟啸像,顶悬“藏龙胜地”的匾额。院内三进二天井,四周有回廊。院中碑亭立有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石刻像,后厅内塑有诸葛亮、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徐庶、庞统、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物群像,在回廊内镶嵌着庞德公等八人的生平简介碑刻。

隆中书院 始建于元代,20世纪80年代重建,由牌坊、磴道、山门、致远堂、斋舍、讲堂、藏书楼组成,为砖混仿清建筑,建筑内的石柱、照壁、檐匾上都刻有诸葛亮关于立志、求学、成才、修身等方面的语录。隆中书院的石牌坊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才须学学以广才,学须静静以修身。”书院现在成为诸葛亮与襄阳古隆中历史的陈列馆,院内斋舍有“诸葛亮生平业绩展”,讲堂休息室内有“名人游隆中照片展”。

躬耕田 自小虹桥向左,位于隆中山谷间有20多亩田地,据谓是诸葛亮的躬耕田,有一径小溪把山洞间的泉水引到躬耕田里,山谷幽深,风景秀丽。明人吴绶有《躬耕田》诗:“食力安生业,山前数亩田。雨晴耕白水,春暖放乌犍。东作思无逸,西成望有年。后来持此术,佰业富西川。”颂扬诸葛亮躬耕自食,淡泊明志的精神。现在躬耕田边建有躬耕亭,上题“田园淡泊”匾额,亭中竖“躬耕陇亩”石碑。

荷花池

荷花池 躬耕田东面有一水塘,清光绪九年(1883)维修诸葛亮故居时在躬耕田里开挖池塘莲藕而得名,荷花池被一条路分成东西两块,西面一块较小,池中建有亭台,名荷花台,池内种植有20余种荷花。

乐山 是隆中山脉回旋形成的山头,因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常登此山鼓瑟《梁父吟》而得名。其常坐吟的大岩石被后人称作“梁父岩”。明吴绶有诗歌颂此事谓:“半山岩石好,梁父昔时吟。出处关成败,兴亡自古今。”原梁父岩已在扩建公路时被毁,现在公路西面山嘴上重刻“梁父岩”三字。乐山南面原有棋盘石,相传是诸葛亮和他岳父黄承彦经常下棋的地方,也因修建公路被毁,后人刻画在石头上的棋盘痕迹犹存。乐山之上还有观星台,为诸葛亮在隆中学习天文知识观察星象的场所。

草庐剧场 草庐剧场位于隆中山谷,整体呈圆环造型,为开放式露天剧场。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由15个高低错落、梯级纵横、飞檐穿空的竹草建筑环抱而成。演区空间由大小不一的10座草庐建筑组成,借助机械动力每个单体草庐可环形滑动。观众席(含控制室)为四层楼台式草庐造型,坐席1500个。观众席3层和4层设有供观众休闲游览的茶室和观光空间。观众席与演区保持完全一致的草庐风格。演区的十座草庐上共设有可独立升降的128块电动投影幕布,根据演出的需要随时变换投影的构图

草庐剧场总高23米;建筑外围直径70米。剧场整体建筑外装采用竹、木、草包装形式,顶部为异形飞檐草顶及双曲面穹顶结构,呈现古朴高雅、规模宏大的东方古典建筑风格。“草庐”实体充分挖掘诸葛亮文化内涵,以诸葛亮智圣形象为核心,运用玄学风水学等元素,演绎出诸葛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文化情怀。大型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在此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