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教育的文化延伸与创新

中国大学教育的文化延伸与创新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究其渊源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但从文化视角看,乃是中国传统教育延伸发展的产物,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中国大学教育的文化延伸与创新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究其渊源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但从文化视角看,乃是中国传统教育延伸发展的产物,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考量大学教育无非关乎制度和精神两个层面,就大学教育的精神而言,则文明人类的经验大致相同,彼此相通。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以火车、电灯、电线汽车、飞机等为实例,阐明“故文明可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30]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植于一种环境与文化中,高校要承担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其本身要在文明文化方面起社会示范作用,然而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对大学最大冲击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浮躁风气实用主义对大学的渗透和影响,以至于大学内部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渗透到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的文化理念之中[31];二是中国文化传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限制,特别是大学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的守成性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痼疾,大学缺乏作为神圣学术殿堂应有文化高品质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学在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时,往往从学术和管理技术层面上考虑得比较多,而忽略培养创新人才中学校价值观、理念、制度、传统的影响。因而,在大学规划编制和实际操作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综合大学更加重视大学文化因素,在深入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努力从中国大学依存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从现今大学的领导、师生及社会对教育的文化理念、文化习俗等自身素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将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放到大学文化创新大的背景中去考量,努力推进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中去完成发展自身文化建设的重任。

大学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发展科技、文化保存和发展人类的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近百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高校内外部环境不可预见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组织获得最深层次的认知层面合法性在于文化。大学文化精髓、核心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它经历长期实践内化而成,是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优良的大学文化才会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入发展。大学战略规划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创新,在设计高校改革与发展各种重大显性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都要从文化视角特别是文化创新给予回应,并体现出对利益关系人的关照。而大学规划要获得最深层次的合法性,就需要大学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先进文化产生的体制机制,通过战略管理使大学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目的与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更好地分配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建设内涵,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维度形成能够共享的文化范畴和认知图式,促进办学理念认同、管理制度科学、文化品牌涌现、校园环境优化,并将其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认知,在校内外使利益相关者形成积极的认知图式,推动文化建设系统化、科学化,成为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内化在大学成员的意识中,成为共同语言乃至潜意识,指挥和控制着大学的行动,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文化认知环境。

文化创新是城市综合大学的重要使命,科技和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纳精华而共同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和潮流,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城市综合大学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博采众长,从不同地区高水平大学、同类型大学乃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在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蕴涵的智慧、创新、和谐人文精神深刻挖掘,与领悟西方科技文明中的实践、缜密、求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融会贯通[32],吸纳精华而融合共同发展,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创新性人才。

【注释】

[1]别敦荣.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2]阿里巴巴马云2014年3 月在北京举行的大数据产业推介会发言:“人类正从IT 时代走向DT 时代。”IT 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DT 是数据处理技术(Data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IT 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DT 时代,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IT 与DT 两者之间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技术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差异。

[3]刘礼明.加拿大大学资源增值之道[J].教育研究,2015(4).

[4]刘礼明.加拿大大学资源增值之道[J].教育研究,2015(4).

[5]康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1(4).

[6]马陆亭.深圳大学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2(5).

[7]邓锁.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8]尚航标,黄培伦.新制度主义对战略管理的理论意义[J].管理学报,2011(3).

[9]邓锁.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10]邓锁.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11]邓吉.基于新制度组织理论的战略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商贸,2013(5).

[12]Meyer,John and Rowen,Bri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3(2):340-63.

[13]施雪华,张琴.国外治理理论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示[J].学术研究,2014(6).

[14]施雪华.习式改革战略的六大突破[J].人民论坛,2015(2).(www.xing528.com)

[15]查强,[加]丹尼尔·兰.大学之比较——兼析多伦多大学选择同型大学的案例[J].教育研究,2004(3).

[16]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17]Nerfin,M.Another Development.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 M].Uppsala:Dag Hammarskjöld Foundation,1977.

[18]赵春雷.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19]刘建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5).

[20]宋招权,陶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3(5).

[21]张应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22]王志刚,黄棋.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J].教学与研究,2009(3).

[23]王渊,张彤,陈立军,许益峰.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供应链联盟成因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

[24]刘艳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5]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26]邓锁.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7]邓锁.开放组织的权力与合法性——对资源依赖与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的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8]杨永林.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9]刘艳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系统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3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

[31]李延保.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J].学园,2008(2).

[32]李延保.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J].学园,200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