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兆才:评剧创始人,北方戏曲表演艺术家滦南古今概览

成兆才:评剧创始人,北方戏曲表演艺术家滦南古今概览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评剧创始人。成兆才12岁就给本村的财主放猪、打杂、做小活。1885年左右,成兆才与恩师任连会参加了乐亭双发合班。1905年成兆才于唐山组建吉庆班。1907年初,成兆才率领赴营口队,与另两队在天津会合。任连会、成兆才、张化文、张玉琛等有志之士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时的警察当局对莲花落仍采取鄙视态度,经王凤亭和成兆才数次斡旋、送礼、打点才被迫同意试

成兆才:评剧创始人,北方戏曲表演艺术家滦南古今概览

成兆才,字捷三(又作洁三),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1874年12月20日)出生于滦州永登社绳家庄(今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是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评剧创始人。一生创作、移植、改编了147部评剧剧本。

成兆才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祖父成顺、父亲成永义均为扛活的长工。家里有草房3间,4亩旱不保收、涝不打种的薄沙地,月无隔夜粮,季缺蔽体衣。

成兆才12岁就给本村的财主放猪、打杂、做小活。稍长,不但勤劳、节俭被人夸奖,而且聪明、多艺受人赞美。横笛、板胡、唢呐等诸般乐器无师自通,小小年纪就成为村里有名的秧歌角,所唱的莲花落曲子婉转动听。村里每年正月举办花会,乡亲们都争看他扮妞儿。他求知欲很强,在放猪的时候,常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练习写字,并虚心向识字的人请教学习。18岁时,本村“古槐堂”聘请了金秀才教书,因家里贫穷上不起学,成兆才经常从窗户眼里偷看金先生写字,听讲《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通过自学,能粗略地浏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课本。该年和邻村涂庄一贫家女儿结婚,为了养家糊口,曾和叔伯哥成兆文结伴到口外唱莲花落谋生。回来后,拜光水坨村金开福(艺名金长腿)为师,参加了二合班(1880年组建),学唱莲花落,走上莲花落专业艺人道路。

1885年左右,成兆才与恩师任连会参加了乐亭双发合班。班主崔佑文是皇粮庄头,财大气粗,生性好乐,不仅创办了莲花落班,还办了梆子班、皮影班、乐亭大鼓班。他把冀东著名的莲花落艺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同皮影艺人、梆子演员、大鼓演唱者吃住在一起,共同切磋技艺。莲花落和梆子戏经常“两合水”演出,在演出过程中,莲花落艺人不断把梆子、皮影戏的声腔板式、表演技巧融入自身,越来越多地演出“拆出戏”,如《小姑贤》《补汗衫》《王大妈看病》等剧目。杜知义、张化文、刘春生、张德礼、张连、王琏、张玉琛等均成为双发合班小科班骨干演员。

1904年双发合落子班解散后,其主要演员都加入了宝庆堂班(1895年丰润赵寿臣建立,亦称赵家班)。

在赵家班,成兆才除演包头丑角外,还兼做管账先生,虽一身多职,工作繁忙,但每天总是挤时间阅读古典小说,如《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以及鼓词影卷,身旁放着一部《康熙字典》,以备随时查找生字僻语,并和任老先生在一起,开始了创作剧本。他们一起将《老妈开嗙》《马寡妇开店》等对口剧目改编成拆出。

从1901至1904年,赵家班社利用煤河的便利水路,几次进津演出,受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烈欢迎,继之他们又演出于澳租界东天仙,日租界下天仙,法租界天福楼、晏春楼等茶馆,被称为下里巴人的莲花落终于由农村的粪堆、场地、庙台进入了大都市,并敲开了津门。

1905年成兆才于唐山组建吉庆班。1906年7月,成兆才率领吉庆班一部,包括康永盛、孙凤龄、倪俊生等莲花落艺人应李子祥共和班之邀,到营口红楼演出了《老妈开嗙》《王二姐思夫》等戏,在营口引起轰动,演出达半年之久。

1907年初,成兆才率领赴营口队,与另两队在天津会合。直隶当局又重申“永干力禁”禁令,将在津演出的庆顺、义顺、二和、义和、吉庆等8个队全部逐出津门,成兆才率领的吉庆队就地解散,本人被迫回家种地。

这次对莲花落艺人的打击非常沉重,部分人心灰意冷,准备告别艺坛,部分人流入东北演出。先是张化龙、张德礼;随后,余玉波、王福顺、周铁嘴、阚子龄等数十人也加入营口李子祥共和班。

任连会、成兆才、张化文、张玉琛等有志之士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一致认为莲花落现在虽然处于逆境,但他深深扎根于民间,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京梆大戏虽然演员多、声势大,但词句高雅,群众难懂。莲花落反映的是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百姓看得懂、听得清,比京梆大戏更为亲切感人。并认为只要把莲花落脱掉旧壳,加以创新,定能得到官府的认可,振兴大有希望。同时还认识到,官府禁演固有其偏见,但莲花落本身确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要想同大剧种竞争,必须对此进行一番改革。

1907年秋天,成兆才在张化文、张德礼的支持下,招来杜知义、姚继盛、张玉琛、张一根、张来、白广洁、李春盛、孙凤鸣、孙凤岗、孙凤龄、张化龙等著名艺人,还专程请来任连会先生。任连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携徒弟余玉波、长子任善庆、次子任善丰欣然前往。大家齐聚吴家坨张德礼家,坐下来第一次研究莲花落的改革,拉开了吴家坨改革的序幕。

成兆才凭借其聪明才智及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带领老一代艺术家对莲花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去掉淫词秽语和色情表演;改编创作,突出一剧之本;改革和创新唱腔调式、板式;学习戏曲程式,规范舞台动作;充实伴奏乐器,完善伴奏队伍;改进服饰,丰富舞台美术。经过几个月的改革,新戏在腊月亮相,剧目有《告扇子》《赵连璧借粮》《朱买臣休妻》《开店》《大劈棺》《刘玲醉酒》,他们在吴家坨一连演出了5宿,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随后邻近村庄又来邀请,演出3个台口后到河头镇(今胥各庄,丰南区政府所在地)演出。河头镇是冀东著名的水旱码头,中国第一条铁路,即唐胥铁路的终点,这里还有通往天津的煤河水道,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几场拆出新戏的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和外地商人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增长了成兆才及演员们的信心,经张化文提议,将新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把河北梆子板胡的“3—6”定弦改为“5—2”),把戏班更名为“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并决定到永平府一试身手,用实际行动去洗刷以往遭禁演的耻辱。他们不负众望,以《鬼扯腿》《乌龙院》《马寡妇开店》3出文武俱全的大戏轰动永平府,新戏使永平府的官员们刮目相看,终于使官府取消禁演令。

他们下一个目标瞄准了冀东新兴工业城市——唐山。不料,1908冬遭遇“双国孝”(光绪慈禧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二十二先后驾崩)期间“国恤亡乐”的百日禁演,便一直等到了第二年春天。

王永富独具慧眼,在唐山商业闹市区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园,交其子王凤亭经营。宣统元年(1909)三月初三开业庆典之时,特邀请庆春班前来祝贺。当时的警察当局对莲花落仍采取鄙视态度,经王凤亭和成兆才数次斡旋、送礼、打点才被迫同意试演。庆春班一炮打响,连续几天,场场爆满,在唐山掀起了一股落子热。演出的成功,又刺激了艺人们的欲望,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决定到东北闯荡一番。

庆春班第一站是盛京,即沈阳。他们在全盛茶园演出了《老妈开嗙》《王二姐思夫》《小姑贤》等剧目,使沈阳观众大开眼界。在沈阳演出三个月后去铁岭演出,此时形势有变,官府对落子开始禁演,庆春班在当地解散。此次出关演出,虽然时间不长,但给沈阳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以后出关演出打下了基础。

成兆才、张德礼、张化龙赴营口加入了李子祥隆春班(亦称共和班)。1910年成兆才在共和班根据《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编写了《因果美报》,该剧在营口产生很大的轰动效用。成兆才在营口呆了3年,1913年回家组班,新组的班子起名为“永盛合班”,金菊花领班。那年年底,因金菊花赴东北,永盛合班解散。(www.xing528.com)

1914年,成兆才等老艺人重组庆春班,由成兆才领班。老艺人们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查找了原因,认为当局的刁难禁演,同行的诋毁诽谤,固然有其片面,但自己的艺术也确实存在着问题和缺陷。不进行改革,难以同京梆大戏抗衡,只有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才能挤进大剧种的行列,于是他们在唐山进行了第二次改革,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姊妹艺术的新剧种——唐山落子。

主要改革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剧本;二是健全行当;三是创新板式;四是充实乐队;五是制定班规。

特别是制定班规后,赏罚分明,班社风气大为好转,庆春班的名声与日俱增,成为其他班社学习的楷模。

第二次改革所形成的新剧种,虽没有冠以评剧名称,但一个新剧已在唐山分娩。1914年和1915年庆春班在天津宴春茶园演出的戏报均以“平腔梆子戏”称谓,这说明此时,“平腔梆子戏”已步入成熟。但在评戏的故乡滦南、唐山,观众仍称为“落子”。

庆春班的改革成功标志着一个新剧种的诞生,为广大的莲花落班社树立了一杆大旗。著名的南孙班(由丰南区薄港村孙凤鸣、孙凤岗、孙凤利、孙凤龄哥儿4个组班,孙凤鸣领班,活跃在冀东、天津、东北)、北孙班(由迁安泫家洼孙恩组建,1919年出关后,一直在东三省演出,影响也很大)、金鸽子班纷纷取经效仿。唐山的于茂秀班、魏子衡班、筱兰英班、刘桂森班、张会班均加入这一行列,形成了一股落子洪流,当局再也无法压制了,自此东西路融合在一起,加强了唐山落子的总体实力。

1914年至1917年,庆春班主要往返于唐山和天津之间演出,并大获成功,在唐津及冀东各县掀起了一股落子热,尤其在津门,月明珠调倾倒了无数津门观众,业内人士及观众评说:刘鸿生的“三斩一碰”(《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也碰不过月明珠了.豪绅巨贾也以观看平腔梆子为时髦,他们联合赠送对联,上联:“明珠新出蚌,一曲平腔,压倒男伶女乐”。下联已经失传,葛恒先生补了一副下联:“庆春再入津,三分菊部,惊呆墨客骚人”。

1917年,永盛茶园园主王凤亭置箱入股,庆春班更名为“永盛合班”。1918年,永盛合班于山海关在乡绅奎旭东的倡议下改名为“警世戏社”,挂出了“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牌子,历史上称其为第一个评剧班社,此时标志着这一剧种进入成熟时期,成兆才评剧创始人的地位已经确立。

1919年,成兆才率领警世戏社出关到东北演出,第一站是营口,落脚于永大茶园。月明珠以飘逸、俊美的扮相,甜润优美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征服了当地观众,据说有一位观众看戏入了迷,到鞋店买鞋时,伙计问她买什么,她竟说买月明珠。之后到长春、哈尔滨演出,警世戏社每到一地,都引起观众的热烈欢迎,唐山落子像一股狂飙席卷了东三省。

1919年秋,成兆才把杨三姐告状的事迹搬上舞台。此戏虽不是唯一一出时装戏,重要的是它奠定了评剧表现现代生活的基础,为评剧如何表现同时代人,如何解决时装戏民族化、戏曲化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20年,东北巡阅使张作霖为岳母王老太太祝寿,成兆才带领警世戏社应邀演出寿戏,月明珠以一出拿手戏《开店》唱红。张作霖以老太太的名义为戏社赠送了上镌“当仁不让”的牌匾,以示对落子戏的推崇。大帅的赠匾无疑提高了落子戏的地位,也为落子戏在东北的演出提供了一张通行证。此时,平腔梆子戏在东北风靡一时,《盛京时报》连篇累牍地赞誉警世戏社和月明珠。正当警世戏社在东北唱红,月明珠唱腔艺术如日中天之时,1922年9月9日,月明珠因积劳成疾,暴卒于中华茶园的舞台上。警世戏社不得不暂时宣告解散。

一个月后,成兆才又重新组班恢复演出,让金开芳接替月明珠作主演,首先到天津法租界的天蝠舞台演出。演出期间,有一个叫吕海寰的老人连看了一个月的戏,一天来到后台,找到领班成兆才问:“警世戏社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成兆才告诉他,是在山海关演出时奎旭东给起的。吕海寰点头说:“起得好,奎旭东是我的年兄。你们是评论大家,应该把平字加个言字旁,这样才好。比平腔梆子、平戏、落子都好”,嗣后,遂把平腔梆子戏改为评戏。但在评剧的故乡滦南、唐山,人们仍习惯称为“落子”。(警世戏社头班著名小生李小舫说,1923年平腔梆子就叫评剧了,但见诸文字的最早时间,一般认为是1929年1月13日,沈阳商埠游艺园在《新民晚报》上刊登戏报,首次将“平戏”改为“评戏”。最近,沈阳《戏曲资料汇编》第一期刊登的老戏单中,印有1927年11月“新新大戏院”的6张戏报,上有“本园特由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甲班坤名全体文明评戏”字样。这样把评剧见诸文字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年多)。

1922年警世戏社二班在唐山成立、1923年警世戏社三班在天津成立,随之相继开入东北。二班、三班成立后,人们习惯把成兆才率领的班社称为警世戏社头班(首班或一班)。

头班有名可查的54人,滦南县人就占25名,且均为主要演员,这也说明滦南县是评剧的发源地名不虚传。

警世戏社头班从它的前身庆春班1908年组建算起,到1928年止,整整活动了20年,足迹遍布冀东、天津、东三省的广大城乡,经历了评剧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被戏剧史称为评剧第一个班社。以成兆才为主的老一代创始群体为评剧的形成、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使评剧这支艺术奇葩枝繁果硕。头班肩扛领路大旗,成为其他班社的先锋,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大多出自头班,由成兆才编写,头班首演。他们所规范、创新的唱腔和板式,奠定了评剧音乐的基础和格式,成为后继者的典范。特别是对其他流派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花莲舫师承月明珠,李金顺、白玉霜师宗花莲舫,刘翠霞师宗李金顺,鲜灵霞师宗刘翠霞,喜彩春、喜彩莲,花玉兰又继承了李派等。头班不朽的功绩将永载评剧史册

1929年,评剧一代宗师成兆才在家乡逝世,这是评剧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生前所改编和创造的147部作品(笔者在2006年第5期《大舞台》上曾发表文章,对成兆才的作品做过核实,确切数字为147部,此处不再赘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现在,传统古装戏的八大出仍作为经典剧目演出[《开店》《开嗙》《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因果报应》《桃花庵》(月明珠编创)]。

(杜盛兰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