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中外园林史》浅析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中外园林史》浅析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后唐高宗将汤泉宫改名温泉宫。于宫外筑会昌罗城,于宫所立百司廨舍和公卿邸第。图4-9华清宫海棠汤4.九成宫隋朝时原名仁寿宫,唐太宗改其名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中外园林史》浅析

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在山岳风景美的地带(如骊山天台山终南山)。这些宫苑都很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不仅保证了帝王避暑、消闲的生活享受,为他们创设了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同时反映出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

1.西苑

1)历史变化

隋朝的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唐朝改名为东都苑,武则天时称神都苑,面积已收缩大半,但也比洛阳城大两倍。

2)重要意义

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的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都极为浩大。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设计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3)总体布局及艺术成就

西苑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筑方丈、瀛洲、蓬莱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有五个小湖;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

2.仙游

仙游寺(见图4-3)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又称“仙游宫”。隋朝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唐大中年间(847—859年),宣宗李忱将仙游寺拆建为三寺:黑河南岸的名仙游寺(亦称南寺),河北名中兴寺(亦称北寺),另一寺已于宋以后的战乱中损毁。明代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仙游寺由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修复扩建,易名普缘禅寺,明末毁于兵燹。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募捐重修寺院,恢复仙游寺的原名,乾隆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初年,再次修葺。仙游宫因建塔而改名为仙游寺,唐宋两代是仙游寺的鼎盛时期。白居易根据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见图4-4)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达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共同许下的爱情誓言。

3.华清宫

华清宫(见图4-5)在今西安以东,规划布局基本上以长安城为蓝本,北宫南苑,是规模宏大的离宫御苑。宫廷区平面略呈梯形,中央为宫城,东部和西部为行政、宫廷辅助用房以及贵族、官员府邸所在地,北部为中、东、西三路。今华清宫全景(见图4-6)。

苑林区以建筑物结合骊山山麓、山腰、山顶的不同地貌而规划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景区和景点,朝元阁是苑林区的主体建筑物,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华清宫总平面复原示意图(见图4-7),诗人杜牧有《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骊山、温泉之山水形胜造就了它长达2000年的皇家园林史。自西周起修建骊山宫,于骊山第一峰筑烽火台。秦汉时期修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北周造堂皇石井,到隋修屋建宇,种植松柏千株。骊山温泉的早期开发利用为唐代华清宫的繁盛奠定了基础。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面山开宇,从旧裁基”在前朝的基础上营建宫殿、御汤,名“汤泉宫”。骊山“汤泉宫”落成,太宗临幸,见宫室与山水交融,妙不可言,按捺不住激情,揽纸挥毫,撰书《温泉铭》(见图4-8)。遂令人将《温泉铭》镌写成碑,《温泉铭》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后唐高宗将汤泉宫改名温泉宫。

图4-3 重修前后的仙游寺法王塔

图4-4 唐玄宗和杨贵妃

图4-5 华清宫图(www.xing528.com)

图4-6 今华清宫全景

图4-7 华清宫总平面复原示意图
(图片来源:张蕊绘制)

至唐玄宗时再次扩建,天宝六年(747年)取“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的诗意,把骊山宫殿正式定名为华清宫。于宫外筑会昌罗城,于宫所立百司廨舍和公卿邸第。华清宫的营建虽在唐初,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在玄宗执政以后。“于骊山上益治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开元间明皇每岁十月幸,岁尽乃归”。不同于历代帝王洗沐温汤仅停留十余日即返的传统,玄宗每年十月至次年春都留在华清宫,使华清宫除沐浴外还承担着祭祀朝贺、讲武狩猎、农垦耕种等功能和活动。白居易诗《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描写着唐华清宫所承载的园居生活及其繁盛景象。好景不长,“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图4-8 唐太宗《温泉铭》

安史之乱后,帝王对华清宫的游幸日稀。加之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宫垣颓废,汤池淤塞,一时辉煌的华清宫变得衰落。自唐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再无帝王在此修建离宫别苑,其皇家园林的性质也由此终结。

骊山温泉形成于200 万~300 万年以前,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誉,也是中国唯一的皇家沐浴圣地。在华清宫的唐御汤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5 座唐朝的汤池遗址,分别是杨贵妃的海棠汤、唐玄宗的莲花汤、唐太宗的星辰汤、太子们入浴的太子汤和膳食内臣们专用的尚食汤。其中贵妃入浴了8 个春秋的海棠汤,又称“贵妃池”,池壁由墨玉拼砌,因俯瞰时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

华清宫海棠汤(见图4-9)建于747年,这座汤池是由24 块上等青石拼砌而成的一个二层台结构,东西长5 米,南北宽2.9 米,符合数字黄金分割的比例,两个对称的踏步,表达了古人对美的一种理解。汤池底部中央池有一直径约10 厘米的圆形进水口,骊山南高北低的地势落差,使温泉通过自然压力如喷泉般涌出。杨贵妃每次沐浴时,还会将汤池洒满鲜花的花瓣和具有美容养颜功效的中草药材,以及昂贵的香料,享受香汤沐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过这样的描写:“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个已经流淌了6000年的温泉水,自古以来,都被历代帝王所享用。其中,在唐代玄宗时期达到鼎盛,玄宗扩建华清宫,环列宫殿,宫周筑罗城,修建莲花汤等汤池,还为杨贵妃修建海棠汤,每年来华清宫避寒避暑达190 余天。

图4-9 华清宫海棠汤

4.九成宫(隋仁寿宫)

隋朝时原名仁寿宫,唐太宗改其名为九成宫(见图4-10),是与华清宫齐名的离宫御苑。建筑顺应自然地形,因山就势,规划设计能够谐和于自然风景而又不失共同的皇家气派。唐代以九成宫为主题的诗文绘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九成宫几乎成了从宋代到清代怀古抒情之作的永恒题材。

图4-10 九成宫

九成宫醴泉铭(见图4-11)是唐代碑刻,632年镌立于麟游县碑亭(今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九成宫醴泉铭”碑高2.7 米,厚0.27 米,上宽0.87 米,下宽0.93 米,碑料为石灰石。碑首、碑身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盘绕,碑身阳面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全碑碑文楷书共24 行,满行50 字(由于原碑碑座在宋已破损,最后一行字已完全不可见,故有满行49 字的误传)。碑身的侧面、背面刻满了文字,字迹已无从辨认。碑文由魏徵撰写,欧阳询正书,刻工无从考证。碑文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图4-11 九成宫醴泉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