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位置和资源储备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地理位置和资源储备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是地理位置的优劣和资源储备的多少。例如,该地区的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就会流向基础相对完善的地区,从而给该地区带来经济损失。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外商投资额是五区域中最低的,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既有地理位置的原因,又有国家政策倾斜的原因。此外,在一些领域,如军队、武警、公安的产品需求,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国有资本仍然处于垄断运营的地位。

地理位置和资源储备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资源禀赋

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尽管资源禀赋不会直接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会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资源矿藏也会决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这些因素都会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我国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这是因为在地理位置和矿藏资源方面,东部地区要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大多位于沿海,有着很多优良的港口,并且和韩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相邻,其便利的交通使东部地区各省市和国外的贸易往来比较容易,我们可以认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东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区。而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地,资源相对匮乏,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并且与之相邻的国家的经济并不很发达,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是地理位置的优劣和资源储备的多少。我们可以利用能源生产状况来描绘资源储备量,一个地区的能源生产总量是一定时期内能源生产的综合,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笔者查阅了《中国能源数据库》中有关各省原煤、原油、天然气和电力近10年能源生产总量数据,并折合成统一单位万吨标准煤,计算出全国和五区域(包括东部、中部、西南、西北、东北)近10年的能源生产总量。从统计结果来看,近10年来,全国各省和五区域的能源生产总量有大幅度地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在的均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北地区增量明显变化,东北地区的增加量也有明显变化,由之前的五区域中的末位上升超过中部和西南,现已接近平均值。

(二)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度都会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基础设施中,交通和通信设施是建设的两大重点。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发展可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来说,交通和通信设施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流动,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交通电信部门和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部门的溢出效应,促进部门之间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其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加速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改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如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该地的经济发展。例如,该地区的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就会流向基础相对完善的地区,从而给该地区带来经济损失。加强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要避免这种负向效应的产生,也是均衡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笔者将铁路、公路和内航河道的运输能力,即运营里程数,作为衡量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指标,从而反映交通设施建设情况。笔者查阅了《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近10年全国和五区域铁路、公路和内航河道运营里程数后发现,全国各省均值和五区域均值在考察期内都有显著的增长,中部和西南地区的运营里程均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长也较快;东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均值较低,但是西北地区近年增长较快,说明国家近年加大了对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政策制度因素(www.xing528.com)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和变迁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6]政策制度对于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看来:第一,政策实行的先后顺序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国家的各种改革都是从东部地区作为试点,随后向中西部地区开始推行;第二,政策制度在供给量上有差异。相对来讲,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于东部地区的供给量要远高于其他地区;第三,政策制度供给效果有差异。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于新制度存在强烈的需求欲望。因此,在制度实施时常常东部地区推行相对顺利,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新制度的需求低,在制度推行时较为缓慢,从而使新制度的供给效果东部优于中西部。经济开放程度属于制度因素的体现,一般情况可以用对外贸易来衡量经济开放程度,对外贸易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够便于发挥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全球贸易的实质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利益最大化。笔者选取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开放程度的度量,从而反映出一个地区受政策的影响程度。笔者查阅了《中国对外经济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得到近10年我国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政策制度的指标值,研究了全国和五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和比重,得出结论:之前,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和标准差都比较高,说明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外商投资不均衡。近几年,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仍然高于全国平均值,但是已经接近平均水平,同时标准差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内部各省份的外商投资差异在缩小。基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下的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以较高的速度正在发展,这无疑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东北地区的外商投资额在五区域中位于第二位。由于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和俄罗斯、韩国、日本比较近,因此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比较多,其投资额也相对较高。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比较低,但是中部地区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对外贸易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外商投资额是五区域中最低的,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既有地理位置的原因,又有国家政策倾斜的原因。

(四)市场化因素

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是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地方经济活力,可以加快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优化。国有资产的运营和市场化程度相关,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国有企业在资产总量、税收贡献、提供就业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事关国计民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一些重点行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由于规模庞大、准入门槛高,私营企业无法完成,国家的投资和国有企业的分量占据主要地位。此外,在一些领域,如军队、武警公安的产品需求,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国有资本仍然处于垄断运营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作用不断加强,其资本运营的效果可以直接体现市场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国有企业中机器设备、厂房等都是非移动因素,因此笔者选择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地区固定资产的代表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