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劳动就业是关键

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劳动就业是关键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5章工作是经济发的重中之重——劳动就业充分就业:实现所有人的工作理想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也称为完全就业,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在美国,年满16周岁而没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称为失业者。

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劳动就业是关键

第15章 工作是经济发的重中之重——劳动就业

充分就业:实现所有人的工作理想

一、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也称为完全就业,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一般认为充分就业不是100%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失业这样的情况存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二、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来说,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外,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整个社会劳动力没有浪费现象。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力求达到或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

对于个人来说,充分就业关乎个人尊严自我实现。一个人在商业生活中养活自己,是一个人体面地生活、维护自尊所必需的。同时,就业还是人们追求生活的目标——自我实现的媒介。费尔普斯指出,自我实现只能来自职业。

失业:还有多少人为饭碗发愁

一、失业的含义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即为失业。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存在失业问题。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没有职业,但自身也不想就业的人,不称为失业者。

对失业的规定,在不同的国家往往有所不同。在美国,年满16周岁而没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称为失业者。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1)没有工作,即在调查期间内没有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我雇佣。

(2)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就是在最近期间采取了具体的寻找工作的步骤,例如到公共的或私人的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到企业求职或刊登求职广告等方式寻找工作。

二、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经济指标之一。

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三、降低失业率

1.人力培训计划

应该积极开展职业性技术教育和资助大学教育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使结构性失业的工人适应新兴工作岗位的需要,降低失业率。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中国政府提出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

2.失业保障制度

根据美国各州的法律,如果工人在失业以前有足够的就业和收入记录,愿意就业而且也具有工作能力,又不是因为自己的过失被解雇的,那么,这些失业工人就可以得到失业保险的保护。失业保障最长可以延续26周,每周的失业津贴接近失业工人就业时每周正常收入的一半。

3.公共部门就业

公共部门就业是指在各级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中的就业。为了解决某些在劳动力市场上缺少就业竞争优势的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或者为了解决某一个地区的失业问题,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兴办公共工程来吸收这些劳动力,从而降低经济中的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同失业的“亲密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

在学者们研究失业理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进行剖析,而通货膨胀恰恰就是这样被选中的一个命题。尽管刚开始,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有联系,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被提出后,两者之间被微妙地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众多学者“不倦研究”的对象。

菲利普斯曲线第一次出现,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菲利普斯试图用它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如图15-1所示,横轴U值代表失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标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因此,他认为当失业率高时,即可推断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此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较低;相反,倘若失业率低,就可推断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则工资与物价水平应居于较高水平,也就形成高通货膨胀。

图15-1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对该曲线的描述,引发了理论界更多学者的兴趣及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还曾特意利用美国的现实材料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论证,发现此曲线的确适用。两大权威经济学家的证明,让菲利普斯曲线得到了学界更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中开始使用菲利普斯曲线。

二、通货膨胀与失业有关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会有人发出质疑,菲利普斯曲线也不例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种可以被有限适用的经济模型。他们指出,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能被验证,是因为人们所采用的数据都是短期的,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可能会存在交替关系。然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却未必会有同样的关系。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短期的“交换”关系,但没有长期的“交换”。因为在长期中,这种关系迟早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而被打破。

于是,因为这条曲线,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突如其来的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让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现实中反映的情况同之前挑战菲利普斯曲线的学者们的观点更加吻合。最终,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们都不得不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确需要修正。

菲利普斯曲线需要修正的结论无疑让很多人失望,但这并不能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积极意义。至少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还是适用的。因此,政府仍旧可以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胀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为政府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具有较大贡献。

大学生就业问题:学历越来越不值钱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多,从原来的天之骄子到现在的工作难找,不仅大学生自己遭遇尴尬,也是中国政府需要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9年过完年后,又到了高校毕业生拿着简历奔走于招聘会之时,个别女大学生并不急着找工作,却把精力放到了“找对象”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过就业难题,过上舒适的生活,于是,校园中就出现了“急嫁族”。

除了家长和朋友的介绍外,上网成了“急嫁族”寻觅男友的重要途径。其实,在很多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未婚女,22岁,大四在读……觅25岁以上,月薪3 000元以上,有住房有车……”这些“急嫁族”们认为直接找个起点高的丈夫,既避过了就业的麻烦,也省去了很多奋斗。

甚至在某校即将毕业的女生宿舍门外,出现了一副非常“强悍”的对联:上联——找工作找好工作,下联——找老公找好老公,横批——噢耶。

“急嫁族”和这副对联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就业是民生之本,不管人们是否关注生产的减损、战争的痛苦、瘟疫的蔓延。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关注就业问题。因为,就业问题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牵涉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人们都期望社会能实现充分就业而不期待大规模的失业,因为那样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一、就业的严峻形势

两年的政治学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周朗从2008年9月就开始着手找工作。“我已投了8份简历,听了3场企业宣讲会,但至今没收过面试通知。”周朗说,两年前,本科毕业后他找到了1份在银行的工作,但为了读研放弃了。“今年就业形势这么差,我有点后悔当初读研。”

据了解,周朗所在的政治学研究生班有16人,但目前无一人找到工作,每个人都面临论文、找工作的压力,都在多手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文科类研究生们对工资的期望值正在逐渐降低。周朗的同学说,之前希望找1份月薪6 000元的工作,现在月薪4 000元左右就能接受了。

二、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

1.大学生供过于求

高校连续扩招及人口峰值的到来,使得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的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2009年数据)。

2.劳动力市场需求疲软

2008—2009年,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影响下,而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雪上加霜。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

中国政府和高校展开了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措施。2009年1月7日,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包括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在内的几项就业工作措施。

(1)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

(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4)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5)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口红利:可预知的人口红利及其影响

一、人口红利

故事一:一个饭桌上坐着两个老人、一个年轻的女人,还有一个看上去三四岁的小孩,三个人伺候孩子一个人吃饭。很明显,两个老人一个是孩子的外婆,一个是孩子的奶奶。而另一个年轻女人是孩子的母亲。

故事二:早上一位奶奶送孙女上学。孙女走在前面,奶奶在后面拖着一个带轮子的书包。这种书包通常是博士生们用的。因为博士生一般都有特别多的书需要在图书馆、办公室或者家之间转移,这样的书包会很有帮助,因为容量很大,而且可以在地上拖着走,不费力。可是这个小女孩不过三四年级,竟然就需要这么一个书包。

上述两个故事反应了中国人口结构的一个侧面:孩子们在享受着“人口红利”(故事一),享受得太多;但同时,孩子们又被要求为未来的“人口债务”做准备(故事二),一个孩子要承担四个老人和父母,负担又太重。

经济学中的“人口红利”用大白话可以说是:如果干活的人多,不干活的人少,那这个经济的活力会高一点。而三个大人伺候一个孩子吃饭,三个人干活,一个人吃饭,这样的“人口红利”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经济学中的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也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 000万人,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严格来说,任何完成了人口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人口红利”。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因为人口转变的历程较短,往往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经济高速增长之间因而表现出了非常强的关联性,人口转变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效应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

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人口转变和经济腾飞的国家,“人口红利”也出现得最早,大约开始于1930—1935年,结束于1990—1995年,持续了60年左右的时间。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在内,差不多在晚于日本30年后出现“人口红利”,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正处在人口的“红利”期。

二、“人口红利”未必带来经济增长

观察上述处于“人口红利”期的国家和地区,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差异巨大。富裕的国家如新加坡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而贫穷的国家如越南人均GDP在2005年仅有600多美元。相同的“人口红利”期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的不同结果意味着“人口红利”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

事实上,“人口红利”更像一次机会,只有抓住这一机会并加以很好利用才能使“机会”转变为“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有利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这一“有利条件”或者说“优势”能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显然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则当人口的“机会窗口”关闭后,“人口红利”也会随之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人口红利”也不例外。具体来看,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首先,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负担和成本加大。其次,老龄化会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最后,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将严重影响到劳动生产率。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竞争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活力。

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而要有效地化解将来的“债务”,我们必须做好这样两件事:一是必须长时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