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如何撰写教研随笔|内容多样、表意明确|教育感悟首选

教师如何撰写教研随笔|内容多样、表意明确|教育感悟首选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随笔本就属于散文的一种,因此教研随笔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通常短小精悍、表意明确。教研随笔的核心在于一个“随”字,不论何时、何地、何事,有感即发,写作素材各异、内容丰富,包括读书感悟随笔、课堂教学随笔、进修学习随笔等。教研随笔篇幅短小、内容多样的特点是教师日常记录教学心得、教育感悟的首选。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所写的随笔进行修改,争取发表,为持续写作提供动力。

教师如何撰写教研随笔|内容多样、表意明确|教育感悟首选

教研随笔是教师在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随手笔录,用随笔的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把教研过程中有意义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等随时笔录下来的一种成果形式,它比一般传统的教研论文更为灵活、新鲜,也更富有文学的笔调和可读的意趣。教研随笔主要凭叙事来研究,既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也不乏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和情感升华。[18]随笔本就属于散文的一种,因此教研随笔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通常短小精悍、表意明确。教研随笔的核心在于一个“随”字,不论何时、何地、何事,有感即发,写作素材各异、内容丰富,包括读书感悟随笔、课堂教学随笔、进修学习随笔等。

教研随笔篇幅短小、内容多样的特点是教师日常记录教学心得、教育感悟的首选。但教师要想写得流畅、有感情、有深度还需要勤加写作,一旦有好的素材就“趁热打铁”,坚持多动笔,并且常摘录和查阅名家文章,借鉴和学习写作方法与行文技巧,提升写作水平,也为撰写其他成果积累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所写的随笔进行修改,争取发表,为持续写作提供动力。

案例6-3-6

教研随笔:读书感悟随笔

用一生去成就45分钟的精彩——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3年教龄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入了迷。课后,一位教师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教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个案例,实在有种二律背反和谐之美。用一辈子去备每一节课,时间太长,不容易做到;用15分钟备好一节课,时间太短,也不容易做到。可是,当教师将一生之长与15分钟之短自然地统一起来,15分钟的备课,就成了世界上最敬业、最具功底的备课。因此,只需15分钟,就能备出精彩的课。这充分说明,决定一堂课成败的,不是漂亮的多媒体课件,而是教师本身深厚的知识基础。

那么,怎样用一生去备一节课呢?苏霍姆林斯基回答:每天不断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唯其如此,“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里才会变得越来越小”,教师的知识泉源才不至于最终成为“一杯水、一桶水”而枯竭。也只有这样,教师用于直接备课的时间才会越来越短,而课却越来越精彩。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能一本教案用10年,要想做到常教常新,就要“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地补充新知识,用心去备课。教师的备课素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包括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优秀的影视作品、网络知识等课外资源,包括每个学生及家庭、社会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源整合用于备课,教师才能做到厚积薄发,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来源:谷杰.用一生去成就45分钟的精彩——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6):71.引用时有删改)

案例6-3-7

教研随笔:课堂教学随笔

幼儿园音乐教学随笔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的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都属于它的内容,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活泼好动,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所以,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更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以下是我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童心、童趣拉近距离

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若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并“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对呆板抽象的讲述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利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授课,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时间久了,孩子们都很喜欢和我交流,同时我也很容易地了解他们的感受。移情作用下,他们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创设新的情境

孩子们喜欢唱歌,唱歌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通常情况下的音乐课上,孩子们只是在机械性地背唱。听起来没有感情色彩,更别提趣味性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常常是面目全非。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

1.通过故事,引发兴趣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对歌谣和故事的记忆能力比平板抽象的内容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授《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歌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有一个神奇的山谷,那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那里有一种美丽的声音,会学各种语言,各种声音。你们想去吗?”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www.xing528.com)

2.身体律动,让歌曲跳起来

孩子们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活动,我抓住这个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了律动环节。例如,在学习歌曲《小娃娃跌倒了》这节课,通过小跑、点头、帮扶、抱抱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帮助别人的感情付诸于演唱当中。

三、动画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大班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的欣赏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补充语言或图片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可这个过程略显枯燥了些。面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动画制作,利用立体形象的动画效果加强孩子们对内容的理解。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组乐曲时,我首先请孩子们观看了我制作的动画课件。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作品,在没经过老师讲解的情况下,首先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时对音乐在故事情节中的表现也有了了解。

总之,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能使孩子们学到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对音乐的感受、记忆、想象等能力也进行了培养,音乐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开发,对搞好幼儿音乐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李娟.幼儿园音乐教学随笔[J].新课程学习(上),2015(3):110-111.引用时有删改)

案例6-3-8

教研随笔:进修学习随笔

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赴华东师范大学研修心得

带着梦想和期盼,我们县“名师培养工程研修班”的40多名成员来到了上海,展开了为期六天的研修活动,回顾这几天的学习生活,感慨良多,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座冲击着我们的头脑,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们理念新颖、见解独特,阐释精辟、深刻、幽默、睿智、亲切,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在一次次学习中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丰富了积淀。

一、看见:思考的力量

研修活动第一天,我们聆听了刘濯源教授的《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教学效果提升策略》讲座。他讲课思路清晰,实例生动,语言通俗而幽默,讲座内容信息量大,密度高。他言简意赅地指出教育改革思路与应试教育现状,随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学生学习之间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进而展开讲述思维方式与教育教学的层级关系,最后讲解思维导图的作用及正确的绘制方法。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张张神奇而充满智慧的思维导图,无论是英语语法、数学公式还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都能在思维导图的指引和帮助下,化繁为简,轻松把握,真让人不得不惊叹智慧的力量、思考的力量。

二、体验:行动的魅力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美丽的上海市青浦区华新中学参观学习,聆听上海市特级教师关景双的《主题式研修活动》专题讲座。他饱满的激情、睿智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与我们分享了如何做“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方法。“课例研修”是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课例研修可以让教师养成一些研究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这样的打磨可以让我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关老师提到,这个研修活动他已经进行了数10年,而且还准备继续研究下去。对比关老师,我们的许多课题研究都是两年,最多三年就匆匆结束,很多研究都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我们真的要向关老师多学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只有拥有这样执着的研究精神,沉下心去,付诸行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三、迈进:课改的洪流

如果要问本次研修活动对我影响、触动最大的事情,那无疑是钟启泉教授的讲座,钟教授是一名和蔼可亲却又不乏锋芒与个性的学者,精神矍铄,谈吐高雅。他的讲座既发人深省,又催人奋进。听他的讲座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多我以前一直感到疑惑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钟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不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发展,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要发展学生的智慧,更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针对当下一些不良的改革风潮,钟教授更是毫不留情、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教育改革的“三股妖风”和“三种乱象”,也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改。钟教授还说:好的学校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敢于挑战的学校,好的老师不是没有问题的老师,而是敢于挑战的老师。课堂变了,教师变了,学生才会变。是啊!那就让我们在名师的指引下,迈进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课改洪流中吧!努力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课堂,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做一名勇于课改的弄潮儿!

华师大研修之旅虽然结束了,但给我留下的是难忘的回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带着收获的喜悦,改革的冲动,我会将我在研修期间的学习收获与同伴们共同分享,并不断内化付诸实践,向着梦想扬帆起航,就像关景双老师所说的:“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徐华.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赴华师大研修心得[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17):94-95.引用时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