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浮虚山|道教胜地|真武堂兴盛

浮虚山|道教胜地|真武堂兴盛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五代,中国道教兴盛之时,就传说浮虚山有仙、龙而扬名海内,与山东蓬莱并称。绕过姻缘广场,向浮虚山另一标志元兴塔进发。元兴塔器宇轩昂,擎于浮虚山之顶,伴着山中的灵气,从清晨走到日暮据《香山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盛唐之时,皇帝下诏大兴道观,“仙气凝聚”的浮虚山就开始兴建道观“真武堂”。随后两三百年间,多次扩建,到宋朝初年,浮虚山上的真武堂规模最大。

浮虚山|道教胜地|真武堂兴盛

紫荆

浮虚鼎旁生

元兴塔前艳

夭夭拥幽径

盈盈落冢边

生当迷人眼

死亦醉鬼眠

诗云:“坐阅人间几劫灰,试从清浅问蓬莱。此山此水自古有,是佛是仙何处来。”明清之前,浮虚山是古伶仃洋的一座神山,居于“苍然烟波之上”,缥缈神秘的色彩可比神话中的蓬莱,其中的“仙佛情缘”可上溯至先秦的《山海经》,传奇于唐宋,绵延至明清。斗转星移,世事变幻,如今那一片浩荡的海面早已隐退,往昔神佛古迹早已不见踪迹,只余野木寂落,但灵毓之秀仍遗。

走近浮虚山,一座颇为壮观的牌坊矗立山脚。厚重的大理石柱,三层黛色琉璃檐顶,正中金字横额——“浮虚山”特别显眼,两侧双向楹联——“浮山古迹千年瑞彩辉殷阜,虚谷春涛十里银河聚锦沙”,颇具古风。入门左侧山石铭刻“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及“香山佛道始浮虚”,诉说香山佛道之源。

浮虚山的仙名由来已久,晋朝郭璞版《山海经》所注“南有浮石山”似乎就是此地。隋唐五代,中国道教兴盛之时,就传说浮虚山有仙、龙而扬名海内,与山东蓬莱并称。因浮虚山的山名与道教倡导的“虚无”相配,而得道家的神往。

宋朝邓光荐《浮虚山记略》:“凡形于太虚皆浮也……番禺以南,海浩无涯,岛屿洲潭,不可胜计,其为仙佛之宫者,时时有焉。未至香山半程许曰浮虚山,山虎踞而凤翥,钟悬而磬折……”更是详细记载浮虚仙佛胜境。

穿过门坊,眼前一片荫绿,丰茂植被依山叠翠,几树紫荆烂漫开放,红白相间,仿佛点点繁星,点缀于绿叶与树梢之间。花朵密匝压枝,十分茂盛,但却清素淡雅,淡淡怡人,衬出浮虚山麓的幽寂、安稳。

大理石所筑的浮虚山牌匾,簇拥于草木之间,尽显幽静之感和仙灵之气

步入山中林道,愈觉幽静阴凉。道旁依山凿开一方幽池,修筑竹篱笆、环植紫荆、放养锦鱼,一侧木质水车。水照花容,碧翠相拥,流光盈盈,鱼闲人静,一派隐逸之气,颇得雅意。

愈行愈深,林道愈发幽深空寥,阴润之气愈盛,有一大段栽满紫荆花木的山道。只见两旁枝丫连理,绵延伸入山体,紫白相间的花儿挤满树梢,绵密似锦。紫红与纯白向来给人清素淡雅之感,但树树相挨挤,连绵成堆,在这重重青翠间,生生堆积出娇媚之气。(www.xing528.com)

八个字,道出了浮虚仙气之所在

沿道右进,向浮虚鼎方向走,可遇小小拱桥与淙淙流水,苍翠蓬遮,荫盖幽径,时有林风飒飒吹起,有黄叶飘落,点缀步梯路面,自有一股寂幽出尘之气韵。时遇朱红亭子,其黄色琉璃在绿叶中若隐若现,有光自瓦上流转,返入森林,复照青苔,让山色更加活跃。

山梯愈加陡峭,山林浓密,路旁黄叶堆满,有荒莽原野之气。当汗流浃背、气息微喘之时,眼前一片清廓,一方壮观的三足鼎突兀出现,“纯朴而雄伟,沉稳而坚实,端庄而厚重,威严而祥和,像蹄佛肚顶天立地”。此鼎有四方底座,一面篆刻鼎铭,底座三面刻石雕。鼎铭称:“浮虚宝鼎,以古迹命名,青铜铸造,两耳三足,重十三余吨……夔纹兽饰,九龙环绕;身圆座方,循天地之哲理。”其余三面石刻则是阜沙古今的景象,分别是浮虚春涛、沃土灵虚、殷阜锦沙三幅图景。

站在鼎旁远眺可看见一派成熟的城市景观,难以想象,浮虚山下曾经是一片汪洋的浮虚海,诸多古籍却对浮虚海有详细记载。《大清一统志》:“浮虚海在香山县北七十里,亦曰横江,自新会县分流,东经大黄圃、小黄圃曰倒流海,东南经浮虚山曰浮虚海。”明嘉靖版《香山县志》:“县东北海中一百里大海之东曰三角,大海之西曰坡头,皆护浮虚……石岐海在县西北接浮虚南入洋。”

宋邓光荐《浮虚山记略》更是对仙山胜景“浮虚春涛”进行精彩描绘:浮虚山“其为仙佛之宫者,时时有焉……山虎踞而凤翥,钟悬而磬折,苍然烟波之上,四望无不通方,空澄而霁,一望千里,来航去舶,棹歌相闻。及微风鼓浪,喷薄冥冥。舟望山咫尺而不可到……”浮虚海处于咸淡水交汇区域,鱼类丰富,是天然的淡水渔场,必有无数渔船作业;同时亦是商运要道,多少船只穿梭往来,又有多少香客、游人舟渡离泊,整个浮虚海域将是怎样的喧嚣热闹!

下了鼎台,折迂而走,一路可见成列的杜鹃花、山茶花,颇为养眼。行不多时,远远可见一尊通体金黄的观音雕塑高高矗立,隐隐有禅音传来,那里便是姻缘广场。走近广场,四处绿树围绕,场地空旷,观音铜像前有长方形铜炉,炉内香烟袅袅,炉前摆满瓜果祭品,铜像后有成列墙体,布满经文雕刻,颇显气派。

绕过姻缘广场,向浮虚山另一标志元兴塔进发。此时,山道变得平缓,两旁的紫荆花逐渐多了起来,在兜转的坡弯处总能欣喜地遇到几朵鲜亮的花儿,走走停停间便遇一座名为平安楼的亭楼。此亭颇高,分两层,中间有旋转楼梯通上二层。登楼瞭望,许多青翠松柏杂错于不知名的草木间,松柏之下有不少坟冢。看来,即使浮虚山的仙佛古迹早已不见踪影,曾经的仙幻奇景也归于平寂,但曾经的仙名,依旧让后人崇拜,他们把先人遗骨葬于此。每到清明,片片纸钱与灿烂的紫荆花上下飘飞,总显现出一派奇异而鬼魅的色彩。

沿着曲径继续前行,紫荆花逐渐茂密,连绵向前,延伸至“篱翠楼”时,竟已列花成阵,蔚为壮观。“篱翠楼”是一座圆形的双层亭楼,琉璃瓦檐、朱红栏杆、雕梁画栋,色彩明亮鲜艳,散发着江南婉约而绮丽的风情。

紫荆花绚烂绽放,一树树簇拥着楼宇,纤巧的花枝仿若纤纤玉手探入楼栏,飘落缕缕的幽香。登楼观赏,繁花似近实远,伸手不能及,楼内梁栋红碧鲜亮,勾画着山水、马、鸡、白鹤等明艳的油墨画,花与楼相衬相映,紫红、纯白、明黄、青碧……眼睛渐觉迷离,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春风乍起,卷起阵阵花雨,那盈盈花瓣,飘入楼宇,沾湿发衣,零落坟冢,竟呈现出一股壮烈而决绝的凄艳之感,这开至荼蘼的花儿仿若誓要把美丽尽数绽放,生当倾迷世人眼,死亦颠倒往生魂。

惜别“篱翠楼”,沿路续行,那一座七层楼高的元兴塔就在花之末端,在道之尽头擎天而立。此塔乃新建之物,仿古风格,取名“元兴塔”,与浮虚山历史上出现的元兴寺相关。

元兴塔器宇轩昂,擎于浮虚山之顶,伴着山中的灵气,从清晨走到日暮

据《香山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盛唐之时,皇帝下诏大兴道观,“仙气凝聚”的浮虚山就开始兴建道观“真武堂”。随后两三百年间,多次扩建,到宋朝初年,浮虚山上的真武堂规模最大。

宋朝开国以后,佛道两教由互排到互融,浮虚山的真武堂扩建后改称元兴寺,道祖“三清”和佛祖如来被供奉在同一殿堂中。走进元兴寺,既能朝拜真武大帝,也能朝拜观音菩萨,成为香山乃至珠三角民间的“仙佛情缘”历史根蒂之一。清初,元兴寺供奉佛道的香火最盛,可惜到了清嘉庆年间,遭遇匪乱,元兴寺也彻底被毁,让人不胜唏嘘。

如今,只能修塔作纪,曾经“道佛情缘”的奇景只成追忆,延续千年的佛道衣钵彻底葬送,成为阜沙人的心头遗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