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解庄子奥义:独立于天地精神

妙解庄子奥义:独立于天地精神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抉发单篇奥义,是对庄学奥义的局部论证。彰明总体结构,是对庄学奥义的总体论证。庄文三言是为庄学之敌所设的拼图障碍:占十分之九的寓言,使所有拼板信息暧昧。恍兮惚兮、若隐若现的庄学奥义,遂成囊括宇宙、通天彻地的庄学显义。“和以天倪”既是彰显庄学奥义的拼图过程,又是“息黥补劓”的成长过程,更是进窥庄学奥义的悟道过程。

妙解庄子奥义:独立于天地精神

庄子撰写“内七篇”,首先总体构思囊括宇宙、通天彻地的庄学全图,最终拆成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学拼板。

读者理解“内七篇”,必须逐一拼合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学拼板,最终拼成各正其位、严丝合缝的庄学全图。

抉发单篇奥义,是对庄学奥义的局部论证。如同北溟之鲲遨游庄学迷宫,穷尽逻辑分岔,叩开紧闭门户,深入七幢无何有建筑的微观角落。

彰明总体结构,是对庄学奥义的总体论证。如同南溟之鹏俯瞰庄学迷宫,总览恍惚大道,找到万能钥匙,显影整座藐姑射仙岛的宏观全貌。

庄子撰毕“内七篇”,终其天年而化蝶仙逝。庄子弟子蔺且为“内七篇”撰序一篇,是为《外篇·寓言》;庄子再传弟子魏牟为“内七篇”撰跋一篇,是为《外篇·天下》。

《寓言》指点迷津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天下》重言开示曰:“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这是“内七篇”的终极概括,揭示了庄子拆散庄学全图的终极原因和终极方法,以及读者拼合庄学全图的终极提示和终极证据。

庄子拆散庄学全图的终极原因是:“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认为,在君主专制的特殊语境中,为了逃刑免患,必须支离其言;在君主专制的历史困境中,为了传道后世,必须晦藏其旨。

庄子拆散庄学全图的终极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内七篇”全部文字分为两种:形象的寓言占十分之九,抽象的卮言占十分之一。为何不说“卮言十一”而说“卮言日出”?因为寓言的大部分文字也是抽象的卮言,尽管置于寓言的形象框架之中,却有超越寓言的普遍意义,是同类外境的案例示范。“内七篇”全部文字均属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卮言,都是被支离拆散的语言拼板,每块拼板无不包含庄学全图的全息密码。占十分之七的重言拼板并非寓言、卮言之外的第三种拼板,而是寓言拼板、卮言拼板中的特殊拼板。

庄文三言是为庄学之敌所设的拼图障碍:占十分之九的寓言,使所有拼板信息暧昧。占十分之一的卮言,使所有拼板不在正位。占十分之七的重言,使所有拼板极其相似。

庄文三言又是为庄学之友所设的拼图提示:晦藏其旨的寓言,暗示支离其言的卮言之奥义。支离其言的卮言,点破晦藏其旨的寓言之奥义。变文转辞的重言,确证卮言的支离之义,确证寓言的晦藏之旨。

“以重言为真”是拼合庄学全图的终极法则。尽管卮言、寓言也对拼图极富暗示,然而唯有重言才是拼图的终极提示和终极证据。只有遵循重言的终极提示,方能拼对拼板,进而确证寓言形象推广的支离之义,进而确证卮言抽象蔓衍的晦藏之旨。拼对两块拼板,必悟“此中真意”。拼对关键拼板,必将“每有会意”。拼对单篇拼板,必定“欣然忘食”。拼对七篇拼板,必能显影庄学全图。恍兮惚兮、若隐若现的庄学奥义,遂成囊括宇宙、通天彻地的庄学显义。

作为拼图之终极提示,倘若占十分之七的重言均为标准型重言,拼图必将毫无难度,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意图必将难以实现,既无法逃刑免患,又难以传道后世。况且十分之七的完全重复过于单调乏味,因此庄子设计了五种重言:

其一,字面相同的标准型重言。

其二,字面相异的变文型重言。

其三,字面无关的转辞型重言。

其四,字面缺损的省略型重言。

其五,超越字面的结构型重言。

非标准型重言,统称“变文”,晦藏深度、辨识难度逐一增加。降低辨识难度的方法是:先找到标准型重言,拼合部分拼板,显现局部奥义。再循序渐进,依次辨识四种变文,拼合更多拼板,显现更多奥义。拼图游戏开头最难,拼合越多则越容易。一旦发现晦藏最深、辨识最难的结构型重言,就能拼合十分之七的拼板。最后十分之三已无难度,庄学全图宛在眼前。

庄子设计拼图游戏的过程,谓之“和以天倪”。读者拼合庄学全图的过程,也谓之“和以天倪”。“和以天倪”既是彰显庄学奥义的拼图过程,又是“息黥补劓”的成长过程,更是进窥庄学奥义的悟道过程。

庄子深知,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密码写作,必将导致“万世之后”的“知其解者”陷入缺证困境。“以重言为真”不仅是拼合庄学拼板的终极提示,拼对庄学拼板的终极证据,而且使奥义抉发者摆脱了孤证困境。

例一,《逍遥游》先示一块寓言拼板:大鹏“背若泰山”。《齐物论》再示一块卮言拼板:“泰山为小”。重言“泰山”,正是拼图提示。拼合两块拼板,庄学奥义立显:庄学至境并非“大鹏”象征的“大知”,而是“藐姑射神人”象征的“至知”。由此出发,辅以旁证,即可领悟核心密码“庄学四境”。

例二,《齐物论》阐明真俗二谛。俗谛有两块拼板:肯定原则“可乎可,然于然”,否定原则“不可乎不可,不然于不然”。然而真谛仅有一块拼板:肯定原则“是不是,然不然”;庄子故意晦藏了一块拼板:否定原则“不是是,不然然”。比对补足之后,庄学奥义立显:俗谛属于人间视点,真谛属于道极视点。真俗二谛分属不同认知层面,并无矛盾。由此出发,辅以旁证,即可领悟庄子对伪道俗见既有立足俗谛的“然于然,不然于不然”,也有立足真谛的“然不然,不然然”。

例三,《逍遥游》问“恶乎待”,《齐物论》答“待彼”,《大宗师》总结“一化之所待”。拼合三块拼板,庄学奥义立显:无待此岸之物,独待彼岸之道。由此出发,辅以旁证,即可领悟并确证庄子贬斥“犹有所待”的大知,以及“有待而然”的小知。

例四,《人间世》的“乘物以游心”,是“乘/游”系列拼板的范型。从中蔓衍产生的变文拼板,有《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大宗师》“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应帝王》“乘夫莽渺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等等。拼合系列拼板,庄学奥义立显:庄子贬斥终极“待物”和终极“假物”,褒扬非终极“乘物”。由此出发,辅以旁证,即可领悟并确证“乘物以游心”的“间世”奥义:身形游方之内,非终极驾乘此岸之物;德心游方之外,终极倚待彼岸之道。

例五,《齐物论》贬斥“其所言者特未定”,《大宗师》贬斥“其所待者特未定”。拼合两块拼板,庄学奥义立显:专制外境之所以险恶“未定”,是因为庙堂君主和倚待庙堂的悖道大知“所言未定”。由此出发,辅以旁证,即可领悟并确证“三籁”奥义:顺应天籁(天道)的无心地籁、顺道人籁,皆有定;违背天籁(天道)的悖道人籁,特未定。

例六,《齐物论》主张“因是”,反对“因非”。一块卮言拼板贬斥“所言未定”的“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一块卮言拼板褒扬“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然而寓言拼板“朝三暮四”居然贬斥“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比对三块拼板,就会发现疑问:“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属于“因是因非”,为何缺损不可或缺的“因非”二字?由此出发,辅以旁证,即明历史真相:为了把庄子对狙公的贬斥反注为褒扬,郭象故意删掉了不可或缺的“因非”二字。修复补足拼板,庄学奥义立显:“狙公”隐喻愚弄民众的君主,“众狙”隐喻被君主愚弄的民众。

例七,《大宗师》一块拼板曰:“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紧接其后的一块拼板则曰:“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比对两块拼板,就会发现疑问:后句“与其/不如”完整,前句为何缺损不可或缺的“与其”二字?由此出发,辅以旁证,比如前句之郭注“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即明历史真相:为了把庄子对“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贬斥反注为褒扬,郭象故意删掉了八字之前的“与其”二字。修复补足拼板,庄学奥义立显:“鱼”应该处于水,而不该“处于陆”。庄子贬斥强迫鱼处于陆然后倡导“相濡以沫”的文化伪道,褒扬鱼处于水并“相忘江湖”的造化真道。

上举七例,仅是走通庄学迷宫、进窥庄学奥义的几条可能路径。其实庄学迷宫曲径通幽,任意一点均能抵达另外任意一点。以下忽略迷宫小径,因循庄学大道,先明篇名结构,继明单篇结构,再明结构重言,拼合庄学全图。

基于汉字特质,先秦古文多以单字为词,偶有二字以上合词。因此先秦子书的篇名,多具三大特点:其一,多为二字,鲜有动词。其二,仅为论题,不能成句。其三,作者倾向,含混不明。

三大特点源于同一原因:大部分诸子的价值观,与君主专制均无根本冲突。篇名无须揭破篇旨,内文可以从容阐明。篇名简洁含蓄,并不影响理解内文。

唯有“内七篇”篇名的三大特点,与一切子书相反:其一,均为三字,皆有动词。其二,概括篇旨,均可成句。其三,作者倾向,褒贬鲜明。

三大特点源于同一原因:诸子中唯有庄子的价值观,与君主专制具有根本冲突。庄子为了逃刑免患,内文必须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然而为了传道后世,篇名必须概括篇旨,帮助读者理解,预防篡改曲解。

“内七篇”篇名结构表

精妙扼要的七篇篇名,以及不可移易的七篇顺序,是庄学奥义的简明大纲。误信篇名非庄子自定者,不可能读懂篇名。明白篇名为庄子自定者,倘若误解篇名,也无法理解七篇之间的义理结构和递进关系,从而不可能拼对庄学全图。

《应帝王》“凿补七窍”寓言,证明七篇之数由庄子全局在胸的总体构思预定。一篇凿补一窍,七篇凿补七窍,正是庄子著书的宗旨:把天赋的造化聪明,提升为至高的文化智慧;把“黥以仁义,劓以是非”的文化伪道,“息黥补劓”、“雕琢复朴”为造化真道。

寓言的特点是形象而发散。篇首寓言起,表明结构向前开放;篇末寓言收,表明结构向后开放。

卮言的特点是抽象而收敛。篇首卮言起,表明结构对前封闭;篇末卮言收,表明结构对后封闭。

“内七篇”单篇结构表

单篇结构,无一重复。十一处首尾为寓言,表明七篇首尾的基本结构,义理互相衔接,结构互相开放。三处首尾为卮言,仅是相对关闭的三门,均有义理解释和结构解释。《养生主》卮言起,寓言收,《人间世》寓言起,卮言收,导致两篇结构互相开放,对外封闭,相对独立于另外五篇。因为两篇的重心均为庄学俗谛,另外五篇的重心均为庄学真谛。《大宗师》卮言起,结构对前相对封闭,因为本篇是前五篇的义理总结。

或问:首篇《逍遥游》的篇首寓言,如何向前开放?末篇《应帝王》的篇末寓言,如何向后开放?

首先是义理解释。庄子认为宇宙无始无终,因此《逍遥游》篇首的鲲鹏寓言向宇宙之始无限开放,《应帝王》篇末的浑沌寓言向宇宙之终无限开放。其旁证是,阐明《逍遥游》篇旨的核心寓言,并非篇首的鲲鹏寓言,而是藐姑射神人寓言;阐明《应帝王》篇旨的核心寓言,并非篇末的浑沌寓言,而是巫相壶子寓言。鲲鹏寓言和浑沌寓言在篇内无法充分理解,因为两者是七篇总起、七篇总收的总寓言。

其次是结构解释。“内七篇”首尾总寓言的结构循环,是对循环往复之天道的有意模拟。《大宗师》形容天道的“返复终始,不知端倪”,被《寓言》借来描述“内七篇”:“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寓言》开宗明义并贯彻始终的唯一篇旨,就是揭示“内七篇”结构,旧庄学却谬解为阐发庄学义理。“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揭示了“内七篇”的首尾结构循环。“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揭示了循环结构是对天道的有意模拟。

“返复终始,不知端倪”、“始卒若环,莫得其伦”的循环结构,对庄学之敌是莫大障碍:任何篇章字句,均难叩开庄学之门。迷宫之中,处处碰壁,“不得其门而入”。对庄学之友却是莫大便利:任何篇章字句,均可深入庄学堂奥。迷宫之中,路路可通,“通而不失其兑”。

庄学迷宫的每条分岔小径,均有庄子晦藏的重言作为路牌。七幢迷楼的每扇关闭门户,均有庄子晦藏的变文作为秘钥。然而重言变文不易全部找到,或者晃过眼前,视而不见,或者反复玩味,不明其义。为了确保庄学奥义得到理解,庄子又晦藏了走通庄学迷宫的万能钥匙——庄学四境。

庄学四境首先晦藏于《逍遥游》的寓言之中。藐姑射神人寓言,晦藏庄学至境“至知”。鲲鹏寓言,晦藏庄学大境“大知”。蜩鸠、尺鴳寓言,晦藏庄学小境“小知”。然而晦藏庄学初境“无知”的寓言,《逍遥游》竟然空缺。因为人类作为天道独厚的特殊物类,均有心知。唯有缺乏心知的物类,才属庄学初境“无知”。《逍遥游》篇首的鲲鹏寓言与《应帝王》篇末的浑沌寓言义理衔接、结构循环,因此《应帝王》篇末的“浑沌”寓言,才是《逍遥游》有意空缺的“无知”寓言:雕琢凿窍之前的原始“浑沌”者,正是庄学初境“无知”;然而雕琢复朴、息黥补劓的复归“浑沌”者,则是庄学至境“至知/无知”。

只有合观首尾两则总寓言,方能理解“至知/无知”的根本奥义:“北溟”之鲲化而为鹏,就是从悖道大知变成顺道大知。大鹏抵达“南溟”,就是从顺道大知变成至知。至知与大知小知的根本区别是:大知小知无不自矜其知,然而至知必定知其无知,致无其知,“浑沌”其知。七篇之始的大鹏欲达之“南溟”,正是七篇之末的“浑沌”。

庄学四境又同时晦藏于《逍遥游》的“知年四境”卮言之中:

朝菌(无知)→蟪蛄(小知)→冥灵(大知)→大椿(至知/无知)

用寓言、卮言双扣庄学四境,正是《逍遥游》晦藏最深、辨识最难的结构型重言。[1]

“知年四境”是庄学四境的动植物象征范型,应用于“内七篇”每一篇。范型加应用,总计52次,篇均7.4次。

庄学四境的动植象征系统

微生物“朝菌”是“无知”的象征范型。实为无生物的替代,否则“(朝菌)不知晦朔”难以成立。应用6次,均为无生物。

小虫“蟪蛄”是“小知”的象征范型。应用15次:7次小虫,5次小鸟,3次小兽。

大龟“冥灵”是“大知”的象征范型。应用17次:11次大兽,3次大鸟,2次大鱼,1次中型鸟。

大树“大椿”是“至知/无知”的象征范型。应用10次,均为植物。

动植象征系统的功能,就是把寓言角色定位于庄学四境。或者直接定位,或者通过结构对位而间接定位。

例一,《逍遥游》鲲鹏寓言。鲲是大鱼,鹏是大鸟,定位为大知。蜩是小虫,鸴鸠、尺鴳是小鸟,定位为小知。

例二,《齐物论》魍魉寓言。魍魉、影子是无生物,定位为无知。蛇蚹、蜩翼是小虫遗蜕,定位为小知。

例三,《齐物论》朝三暮四寓言。众狙是小兽,定位为小知。愚弄众狙的狙公,间接定位为大知。[2]

例四,《齐物论》吊诡寓言。鸜鹊子是小鸟人格化,定位为小知。长梧子是大树人格化,定位为至知。孔子介于两者之间,鸜鹊子推崇之,长梧子贬斥之,间接定位为大知。

例五,《人间世》栎树寓言。栎社树是大树人格化,定位为至知。逊于栎社树的匠石,间接定位为大知。逊于匠石的匠石弟子,间接定位为小知。

例六,《大宗师》息黥补劓寓言。鷾鸸子是小鸟人格化,定位为小知。“黥劓”鷾鸸子的唐尧,间接定位为大知。贬斥唐尧、“息补”鷾鸸子的许由,间接定位为至知。

应用动植象征,并不机械死板,而是灵活多变。动植象征系统不仅未被变例证伪,反而被变例进一步证实,因为所有变例均有合理解释,升降井然有序。

变例一,《逍遥游》藐姑射寓言。藐姑射神人是至知,象征范型是植物。尧舜是大知,象征范型是大兽。庄子欲明尧舜并非至人,而是至人之弃余,因此不用大兽而改用植物弃余“秕糠”,阐明至知之“尘垢秕糠”,足以“陶铸尧舜”。

变例二,《人间世》荆氏寓言。荆氏种植的楸树、柏树桑树,不愿做“散木”,必欲做“文木”,遂从至人之才,降格为大知之材,甚至小知之器。

变例三,《逍遥游》大樗寓言。庄子自况,不愿启用植物自比至知,因此自降为象征大知的大兽斄牛。“拙于用大”的惠施,遂被同步降格为象征小知的小兽狸狌。

变例四,《齐物论》庄周梦蝶寓言。庄子自况,不愿启用植物自比至知,再用大兽未免单调,于是自降为象征小知的小虫。同时不愿过于委屈自己,因此自喻最美之虫“蝴蝶”。“蝴蝶”已非匍匐蠕动的爬虫,而是羽化登仙的飞虫。庄子以此暗示:自己也从小知开始成长。

变例五,《养生主》右师刖足寓言。右师自况,不愿启用大兽自比大知,因此自喻中型鸟泽雉,自降为大鹏的缩微版。

庄子把庄学四境晦藏于动植象征系统,因循客观,顺应造化,天机生发,妙合自然:无生物无心无知也无根,既无嗜欲也无天机,因而是“无知”的天然象征。动物有心有知却无根,嗜欲深而天机浅,因而小虫小鸟小兽是“小知”的天然象征,大鱼大鸟大兽是“大知”的天然象征。植物心知浑沌又有根,嗜欲浅而天机深,因而是“至知无知”的天然象征。

一旦窥破庄学四境的动植象征系统,庄学迷宫的每条分岔小径,立刻柳暗花明;七幢迷楼的每扇紧闭门户,顿时豁然洞开。

窥破庄学四境的动植象征系统之后,感悟庄子晦藏甚深的奥义已非难事。然而庄子深知,“欣然会意”的感悟奥义甚易,“求其甚解”的论证奥义极难。奥义抉发者必将面临反诘:“庄学四境的动植象征系统”是否主观猜测或偶然巧合?

动植象征的系统应用,总计52次,篇均7.4次,足证绝非偶然巧合,不过毕竟是系统自证。为免“孤证不立”之诘难,服务周到的庄子又预备了系统外证:庄学四境的排行隐喻系统。

完整晦藏于《德充符》的“伯仲叔季”,是庄学四境的排行隐喻系统,应用于“内七篇”每一篇。涉及12人,共计17人次,篇均2.4人次。“伯(孟)”字辈7人9次,“仲”字辈1人4次,“叔”字辈2人,“季”字辈2人。

老聃排行“伯”,字伯阳;孔子排行“仲”,字仲尼;纯属偶然史实,但被庄子巧妙借用。若无这一偶然史实,庄子可以不启用排行隐喻系统,改用其他隐喻系统。庄子启用纯属偶然史实的排行隐喻系统之后,仅让“伯”字辈至知老聃和“仲”字辈大知孔子异篇重出,必非巧合,而是自明师承老聃,晦藏斥孔主旨。

庄学四境的排行隐喻系统

庄子可以灵活应用自己独创的动植象征系统,无须担心误解。然而排行序列却是天下公器,庄子必须排除偶然姓名的干扰,避免结构自动对位而导致隐喻混乱。(www.xing528.com)

例一,蘧伯玉名瑗,“玉”是以字释名,再加排行“伯”,合字“伯玉”。尽管他是“游方之内”的逃刑免患大师,异于“游方之外”的逃刑免患至人,但是庄子对于倚待庙堂却不积极助桀为虐的消极怠工者,仍用庄学俗谛予以相对肯定。若非如此,庄子可以不让他出场。即便必须让他出场,也可以腾挪避开,称名不称字。

例二,孟子的姓氏,与四境排行隐喻犯冲。“孟”是庶子排行之长,与嫡子排行之长“伯”相当。为免扰乱四境排行隐喻,庄子没让孟子直接出场,而把一位次要至人命名为“孟子反”,晦藏“反孟子”之义。再用“重言”密码给“万世之后”拍发电报:把另一位次要至人命名为“孟孙才”。

用动植象征系统、排行隐喻系统双扣庄学四境,是“内七篇”晦藏最深、辨识最难的结构型重言。两大系统通常独立使用,偶尔同时使用。

例一,《人间世》的“南伯子綦”,被排行“伯”及其赞颂的“商丘大木”,双重锁定为至知。加上“南伯子綦”是“形如槁木”的“南郭子綦”之化身,遂被三重锁定。

例二,《大宗师》的“南伯子葵”,被排行“伯”与植物“葵”,双重锁定为至知。加上“南伯子葵”是“南伯子綦”之化身,遂被三重锁定。找到相关拼板,穷尽其他旁证,四重锁定、五重锁定也非难事。

如果说庄学四境是庄学迷宫的万能钥匙,那么动植象征就是万能钥匙的配制模具,排行隐喻又是重言锁定的备用钥匙。如果说庄学四境是庄学奥义的核心密码,那么动植象征就是核心密码的解密之码,排行隐喻又是解密之码的解密之码。经由动植象征、排行隐喻两大系统对庄学四境的重言互证,庄子为庄学之友的进窥奥义提供了双重保险,又对庄学之敌的篡改曲解设置了两道防线。庄子宣布“万世之后”必有“知其解者”,正是因为坚信庄学之敌不可能窥破庄学四境及其动植象征和排行隐喻,从而不可能窥破庄学全图。未窥庄学全图的庄学之敌,即便损坏丢弃部分拼板,也不可能终极破坏庄学全图。因为每块拼板都包含庄学全图的全息密码,只须正确破译完好拼板,就能修复被损坏的全部拼板,找到被丢弃的部分拼板,基本复原庄学全图。

晦藏极深的庄学四境,经过两大系统总计69次、篇均9.8次的反复应用,不断强化暗示,逐渐由隐趋显,“知其解者”早已欣然会意,“求其甚解”已无论证难度,仅在帝制终结之前,不便诉诸笔墨,不愿公开解密而已。因此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苏东坡说:“有见于中,口未能言。”阮籍、刘基之辈,只能打打哑谜。

“内七篇”的全部角色,均能精确定位于庄学四境。或者通过动植象征、排行隐喻而直接定位,或者通过结构对位而间接定位。

“内七篇”角色四境表

角色四境表分类列出“内七篇”全部角色201人次。异篇重出16人46人次[3],表中标以黑体字。角色总计171位。人类角色123人[4],人格化物类48种。其中人格化动物25种,人格化植物8种,人格化无生物15种[5]。如此众多的人物、动物、植物、无生物,未窥庄学四境者必定眼花缭乱,窥破庄学四境者却能执一御万。

庄学四境并非静态尺度,而是动态境界。中外哲学史上持静态尺度的哲学家甚多,比如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把人类个体判为“金银铜铁”四种等第。这种浸透血统论、命定论、阶级偏见乃至种族歧视的“判官簿”,必使大知小知懈怠求道之志,泯灭求道之心。然而庄学四境彻底超越了血统论、命定论、阶级偏见、种族歧视,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长,乃至无限成长。

因此,被动植象征定位于小知的鸜鹊子、鷾鸸子,被排行隐喻定位于小知的连叔、叔山无趾,经由至人长梧子、许由、接舆、老聃“息黥补劓”,均能成长为至人。

三篇重出的“肩吾”,在《逍遥游》中因低于连叔,而被间接定位于“知有聋盲”的“无知”。经由连叔“息黥补劓”,至《应帝王》已升至被日中始愚弄的“小知”。再经接舆“息黥补劓”,至《大宗师》已成长为“大知”,并且即将得道跻身“至知”,成为泰山之神。

两篇重出的颜回,在《人间世》中是被大知孔子教诲的“小知”,至《大宗师》已成长为教诲大知孔子的“至知”。

七篇总起的鲲化为鹏寓言,更是总摄“内七篇”并揭示庄学宗旨的成长无极限寓言。“御风而飞”的大鹏,具体对应者正是“御风而行”的列子。列子在首篇《逍遥游》中是“犹有所待”的大知,在末篇《应帝王》中,经由至人壶子“雕琢复朴”,终于成长为“至知/无知”的至人。

以庄学四境笼罩全局、贯彻始终的“内七篇”,实为众多至人与众多大知反复较量的哲学戏剧。在高潮迭起的反复较量之中,无数大知小知成长为至人,因此“内七篇”也是角色纷繁、精彩纷呈的成长小说

作为哲学戏剧和成长小说的“内七篇”中,谁是纷繁角色中的主角?答案必须到寓言中去寻找。因为占篇幅十分之九的寓言,才是“内七篇”的文本主体。

“内七篇”寓言表

根据卮言逻辑和寓言语境,庄子不断变化每一寓言的角色配置,共有六种寓言结构。由于每一角色均有明确的四境定位,因此“内七篇”47则寓言的寓言结构及角色配置,无不符合庄学四境。

结构一:四镜俱全的完整式,5例

藐姑射寓言之接舆,在角色表中定位于至知,但在寓言语境中低于藐姑射神人,相当于顺道大知鹏。连叔后来成长为至知,但在寓言语境中低于接舆,相当于小知。

魍魉寓言之影子,在动植表、角色表中定位于无知,但在寓言语境中高于魍魉,相当于小知。蛇蚹蜩翼在动植表、角色表中定位于小知,但在寓言语境中高于影子,相当于大知。

壶子寓言之季咸象征俗王,实属无知,仅因握有“代大匠斫”的权柄,小知郑人遂不得不恐惧,大知列子遂不得不屈服。具有“葆始之征,不惧之实”的至人壶子,既不恐惧,也不屈服。

结构二:专明一境的特别式,7例

“至知”特别式2例。大木寓言:南伯子綦赞颂商丘大木“神人不材”,实为自喻。是阐明至人之自息自补的重要寓言。道极寓言:二子礼赞道极,是阐明至人之道极视点的重要寓言。

“大知”特别式2例。鲲化为鹏寓言:阐明大知只要致无其知,就能成长为至人。鲲不化鹏寓言:阐明大知一旦自矜自得,必定沦为悖道大知。

“小知”特别式2例。蜩鸠寓言:阐明自慰型小知是悖道大知的社会基础。尺鴳寓言:阐明自得型小知是悖道大知的奴才帮凶。

“无知”特别式,仅有浑沌寓言1例。总收寓言之“忽/倏”,与总起寓言之“鲲/鹏”同构,因此北溟之“鲲”相当于北海之帝“忽”,南溟之“鹏”相当于南海之帝“倏”。结构合龙,始卒若环。

结构三:基本式=完整式减去“无知”,15例

使齐寓言之叶公,傅储寓言之颜阖,角色表分别定位于大知、至知,但在寓言语境中受教于方内圣人孔子、蘧伯玉,又受制于君主大知,因此相当于小知。

往刑寓言、使齐寓言、哀骀寓言之孔子,实际定位是大知,但在寓言语境中是庄学代言人,真际定位相当于至知。

由于人类无不有知,因此四境完整式减去“无知”的基本式,遂成“内七篇”寓言的基本结构。基本式同样晦藏于《逍遥游》,即“适远”三项:“适莽苍者”隐喻小知,“适百里者”隐喻大知,“适千里者”隐喻至知。

结构四:变式一=基本式减去“小知”,11例

刖足寓言之右师,角色表因其自谦为大鹏缩微版“泽雉”而定位于大知,但在寓言语境中还原为至知。

坐忘寓言之颜回,实际定位是小知,但在寓言语境中与孔子颠倒师徒关系,真际定位相当于至知。

梦蝶寓言是庄子自息自补的自喻,与大木寓言是南伯自息自补的自喻一样。但大木寓言是“至知”特别式,梦蝶寓言因庄子不肯自比植物而自比小虫,遂从“至知”特别式转成变式二。

结构五:变式二=基本式减去“大知”,5例

结构六:变式三=基本式减去“至知”,4例

变式三“大知-小知”的基本功能,是揭露悖道大知对芸芸小知的“黥劓”愚弄。越人拒绝了宋人的黥劓愚弄,因而无须庄学“息黥补劓”。众狙接受了狙公的黥劓愚弄,因而需要庄学“息黥补劓”。庄学宗旨“息黥补劓”,正是对伪道黥劓愚弄民众的“反者道之动”。变式二“至知-小知”的基本功能,是至知对小知“息黥补劓”。变式一“至知-大知”的基本功能,是至知对大知“息黥补劓”。基本式“至知-大知-小知”的基本功能,是至知对大知、小知同时“息黥补劓”。基本式加三种变式共36例,超过全部寓言的76%,基本宗旨均为“息黥补劓”。完整式加特别式共11例,不足全部寓言的24%,则是对庄学四境的特别说明。一部人类史,就是“黥劓”伪道与“息补”真道的博弈史。

窥破寓言结构,足以理解庄子寓言的哲学寓意。了解庄子寓言的真实历史人物及其出现频率,则足以理解庄子寓言的现实寓意。尽管藐姑射神人、首席庄学代言人南郭子綦及其诸多化身、长梧子、庖丁、王骀、女偊、壶子等仅见一则寓言的诸多虚构至人,哲学寓意极其重要,然而根据“以重言为真”的终极法则,见于两则以上寓言的才是“内七篇”的重量级角色。共计十四位。

“鲲/鹏”是见于两则寓言的两种重量级人格化动物,正是另外十二位重量级人物的分类象征。

五位正角,属于南溟之“鹏”,按出场多寡排列:庄子三篇四寓言,老聃三篇三寓言,接舆三篇三寓言,许由二篇二寓言,王倪二篇二寓言。

五位正角中,一为作者庄子,一为象征天倪的虚构至人王倪,因此其余三位真实历史人物是重中之重。主角一:道家始祖老聃。配角二:反孔始祖接舆,反尧始祖许由。

七位反角,属于北溟之“鲲”,按出场多寡排列:孔子四篇十寓言,唐尧五篇八寓言,虞舜五篇五寓言,颜回二篇三寓言,惠施二篇三寓言,肩吾二篇二寓言,啮缺二篇二寓言。

七位反角中,虚构小知啮缺,与至人王倪配套而设,其意为因啮而缺,即因“被黥被劓”而真德亏损。真实大知惠施,与作者庄子配套而设,庄子既深爱其“圣人之才”,又痛惜其盲从伪道而“拙于用大”。泰山之神肩吾,因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而设。真实小知颜回,作为孔子首徒而设。因此其余三位真实历史人物是重中之重。主角一:儒家始祖孔子。配角二:君主专制始祖唐尧,仁义伪道始祖虞舜。

正角均无性格发展,反角均有性格发展。反角的性格发展,就是从“被黥被劓”到“息黥补劓”,从北溟之“鲲”化为南溟之“鹏”。

辨析“内七篇”七大专项结构之后,大鹏“水击三千里”的准备已毕,可以“扶摇而上九万里”,俯瞰庄学迷宫的“南溟”全图。

南溟弔诡图

庄学全图共有五种连线。

其一,“弓”形线,因循语言,逐一连通七篇,构成“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线性结构。

其二,“↓”形线,超越语言,连通首尾两篇,构成“返复终始”、“始卒若环”的循环结构。线性结构与循环结构交叉,连通七篇之间的任意两篇。

其三,篇名之下,均加副线,指向本篇篇旨。

其四,前三篇篇旨之下,再加展开线,指向展开篇旨的本篇要义。

其五,前三篇每一要义,再加方框及延长线,指向深入展开之篇。

全图之始,大鹏从“北溟”起飞,欲至“南溟”——庄学起点“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把“无何有之乡”展开为“至境”三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既展开真人三名:真谛名相“至人”,俗谛名相“圣人”,志怪式文学夸张“神人”。又展开真谛三义:无己,无功,无名。“无”训致无。其后三篇(跳过《养生主》),逐一予以展开。

《齐物论》把《逍遥游》之第一要义“至人无己”,深入展开为“至人为知,无己丧我”,再展开为庄学真谛“道极绝对”、庄学俗谛“物德相对”。

《养生主》把《齐物论》之庄学俗谛“物德相对”,深入展开为“至人为行,全生存吾”。再用三则寓言“庖丁解牛”、“右师刖足”、“老聃之死”,展开人生三义“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6]。其后三篇,逐一予以展开:逆序展开三要义,顺序展开三寓言。

《人间世》把《逍遥游》之第二要义“神人无功”、《养生主》之第三要义“因应外境”及第一寓言“庖丁解牛”,深入展开为“神人不材,间世保身”。

《德充符》把《逍遥游》之第三要义“圣人无名”、《养生主》之第二要义“因循内德”及第二寓言“右师刖足”,深入展开为“圣人忘言,葆德不形”。《逍遥游》“至境”三句,至此展开完毕。

《大宗师》把《齐物论》之庄学真谛“道极绝对”、《养生主》之第一要义“顺应天道”及第三寓言“老聃之死”,深入展开为“真人明道,息黥补劓”,概括总结庄学义理。《养生主》三要义、三寓言,至此展开完毕。

《应帝王》终极阐明庄学至高理想人格:至知无知的“浑沌”至人。前六篇展开庄学义理,“既其文”;末篇展开庄学实践,“既其实”。

全图之终,大鹏抵达“南溟”——庄学终点“藐姑射之山”。

全图复寓三义。

其一,庄学俗谛的认知层面。全图“弔”形,由羿之“弓”、羿之“↓”(箭)合成。《齐物论》尧伐寓言曰:“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德充符》曰:“游于羿之彀中,然而不中者,命也。”君主专制始祖唐尧,擅令羿射九日,导致十日仅剩一日,众生脱离天道,坠入人道刑网。

其二,庄学真谛的认知层面。“王”德之人隐嵌“弔”中,正是“游于羿之彀中,然而不中”之象。《人间世》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大宗师》曰:“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王德之人”特指唯一异篇重出的虚构至人王倪,泛指“和以天倪”的一切至人。

其三,真俗二谛的弔诡圆融。《齐物论》自我定义“内七篇”曰:“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万世之后而一遇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故把始于“南溟”变文“无何有之乡”,终于“南溟”变文“藐姑射之山”的庄学全图,命名为“南溟弔诡图”。

南溟弔诡图证明,“内七篇”包含了完整无缺的庄学全貌,减一篇太少,增一篇太多。“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齐物论》)。“内七篇”与“外杂篇”文风差异巨大,水准高下悬殊,稍具文心者到眼可辨:无一弱篇的“内七篇”为庄子亲撰,良莠不齐的“外杂篇”为弟子后学所撰。因此郭象只敢整篇删除“外杂篇”,不敢整篇删除“内七篇”。陆德明概括历代不同版本:“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沈约则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内七篇”之所以是中国哲学永难超越的智慧巅峰,中国文学永难超越的语言极品,植根于庄子创造的总体结构。庄子的头脑是上帝级头脑,因为创造结构是至高创造。假如上帝曾经创造宇宙,创造的必非具体之物,而是宇宙的抽象结构。理解结构是至高理解。人类试图理解宇宙,理解的也非具体之物,而是宇宙的抽象结构。迄今为止,对宇宙的抽象结构达至最高理解的爱因斯坦不无吊诡地说:“世界的难以理解,就是可以理解。”世界的难以理解,源于其结构未被揭破。世界的可以理解,始于其结构被逐步揭破。

【注释】

[1] 《逍遥游》的结构型重言尚有:两述大知寓言,两述小知寓言,大瓠寓言与大樗寓言等等。后六篇也有很多结构型重言。

[2] 狙形接近人形,因此《齐物论》的“众狙”,隐喻《逍遥游》的“众人”和《德充符》的“众生”。

[3] 二人五篇重出:唐尧,虞舜。一人四篇重出:孔子。六人三篇重出:老聃,接舆,庄子,惠施,肩吾,彭祖。七人二篇重出:王倪,许由,列子,颜回,伏羲,夏桀,啮缺。

[4] 寓言人物102人,卮言人物28人。七人重合:伏羲,黄帝,唐尧,虞舜,列子,惠施,肩吾。

[5] 仅有4种人格化物类见于卮言,即庄学四境的动植范型。其余44种人格化物类均见寓言:人格化动物22种,1鲲,2鹏,3蜩,4鸴鸠,5尺鴳,6狸狌,7斄牛,8众狙,9鸜鹊子,10蛇蚹,11蜩翼,12蝴蝶,13泽雉,14螳螂,15虎,16马,17蚊虻,18凤,19蚊,20鸟,21鼷鼠,22鷾鸸子。人格化植物7种,1大瓠,2大樗,3长梧子,4栎社树,5南伯子葵,6子桑户,7蒲衣子。人格化无生物15种,1魍魉,2影,3副墨,4络诵,5瞻明,6聂许,7需役,8於讴,9玄冥,10参寥,11疑始,12金,13倏,14忽,15浑沌。“内七篇”共有56种动物、37种植物,详见《庄子复原本注译》索引。

[6] 图中“因循内德”置于“顺应天道”之前,理由有二:一、若论理论次第,“顺应天道”居首,“因循内德”其次。若论实践次第,必先“因循内德”,方能“顺应天道”。二、减少连线交叉,图示简明醒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