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艺术:探索与实践研究

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艺术:探索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性质不同,在交流内容中各个要素在组合上又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就各有所侧重,例如单从发展思维能力来看,有的学科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则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经过一个懂、熟、化的过程,把所要教的内容能内化成为自己认识结构的一部分,然后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时才有可能使课程内容中的教育影响充分发挥。

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艺术:探索与实践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交流是多方面的。从内容看,它既有知识的、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体验的交流;既有品德方面的交流,也有个性方面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不仅要借助口头的、书面的语言,还要借助到行为、动作和日常习惯,甚至还有气质、仪表和神态方面的交流。这些交流在师生之间织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密集的信息网。师生之间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交流过程中传递信息、相互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和学统一起来。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教师显然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对所要交流的内容起着决定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系统地传递知识,而且在此同时还要用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去激励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去调节学生的意志。引导、激励和调节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

但这里应该看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始终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这就是说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也是交流的主体,他们在交流中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多方面需要,并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都很活跃,师生感情也都融洽,相互配合默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热爱、信任学生,并能采取多种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在学生心中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而每个学生当他们在和教师相互交往,相互接触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教师、评价教师,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自己对待教师的情感和态度。这种情感和态度又直接影响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习努力的程度,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社会学对教师领导模式的研究说明,在教学过程教师的行为可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开放型三种。专制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它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活动,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并使学生时刻处于戒备状态,特别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抵触情绪。在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没有责任感,学生的活动处于自由主义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约束感,当然也不利于学习。而只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由于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基础上,以平等的身份满腔热情地去进行亲切的对话和交流,因此这是实现教学艺术的一个前提。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方面的,教师活动中的交流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交流内容的灵活把握,对交流形式的优化选择和对交流时机的恰当运用上。

(一)对交流内容要灵活把握

由于联系师生关系的主要中介——课程内容是经过精选的文化知识体系,这是世代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同时也是人类智能活动的高度结晶,因此在课程内容中不仅包含了理性的知识而且也凝聚了编者的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的力量,而每位教师在教这门课程中又会融进自己特有的个性,因此围绕课程内容所展开的交流活动不仅有知识的、理性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性格等方面的交流,这些交流的内容不仅对学生具有认识客观世界(外在世界)的价值,而且具有塑造和发展主观世界(内在世界)的价值,而这两个方面往往是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学科性质不同,在交流内容中各个要素在组合上又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就各有所侧重,例如单从发展思维能力来看,有的学科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则有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经过一个懂、熟、化的过程,把所要教的内容能内化成为自己认识结构的一部分,然后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时才有可能使课程内容中的教育影响充分发挥。而这种艺术加工的过程又由于每个教师的经验水平、个性品质、工作特点等方面的不同而明显地打上每个教师个性的烙印。所以每个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灵活地把握交流的内容。例如同样教一篇文学作品,具有情感型教学风格的教师一般重熏陶,思维的特点是灵活、敏捷,偏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和美感的陶冶,教学语言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而具有理智型教学风格的教师在教学时则表现为知识系统性较强,重理性分析,整堂课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思路清晰。但他们都把课文内容中的主要信息传递给了学生,达到了异曲同工的目的。因此教师对所要交流内容的处理过程可以说就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加工过程。

(二)对交流形式要进行优化选择

这是说,选择交流形式要随不同的内容、对象和时间、空间的条件而经常变换。例如,有时需要全班学生共同听教师讲授,有时则需要举行全班形式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分组实验、参观、实习,有时还需要进行个别交流,或者是学生之间开展互助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而在这种交流中,教师语言的艺术对教学的魅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有人曾对教师的语言作用有过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所以一提到教学艺术,大家都会联想到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语言要求方面,以下六个方面是普遍认为比较重要的:①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②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③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④深入浅出,具有通俗性;⑤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⑥因人制宜,具有灵活性。此外,教师的讲课还要能增强语言的自控性,即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语言要有一种自我意识,自我监听的能力,能自觉控制语言信息的程序和表述的范围,个别教师对某些问题的讲解随意发挥,就是语言失控的表现。(www.xing528.com)

教学中除了语言因素外,还有一种非语言因素对学生认识中所起的定向、调节、强化、鼓动的积极作用或干扰作用,同样不能低估,这是因为有些问题单靠语言表达常有言不能尽情、辞不能达意的时候。

总之,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师来说是融会了教师的德、识、才、学以及教师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的整个心理活动。而且这些因素又大部分凝聚在教师的意识信号里。正是从这个意义讲,教学中任何现代化的“人机关系”都是取代不了面对面师生交流中所发生影响的,有魅力的教学是教师身心能量总和的一种浓缩和再现。

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除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外,指导学生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交往所产生的集体动力,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学生集体中的一种能源。在班级中的各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当他们围绕着课程内容开展讨论时,往往可以相互启发,在智慧上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往往一些新的思想就是在这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教师能自觉地、恰当地组织这类学生集体内部的讨论和争辩,就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交流时机要充分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带着各种期待进入课堂的。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在期待什么,并针对这些期待及时展开交流以尽量满足这种期待。同时,教师对学生也总是有所期待的,例如期望学生能喜欢自己所教的这门课程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只对某些学生有所期待,只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帮助,而对另一些人则漠不关心,结果使这些学生被剥夺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相互作用的这种差异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机会和鼓励,而这也是某些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之一。

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期待和学生的期待不断结合、不断融会的过程。教师不仅要随时注意满足学生正确的期待,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期待,以形成“期待—满足—再期待—再满足”的链条。这就要求教师在交流中要善于把握时机,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提供学生一些确定的信息以消除学生知识上的模糊性,但另一方面又可以传递一些带有一定模糊性的信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开动脑子自己去寻求解决的途径、去享受山穷水尽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在集体中发表和交流的愿望,教师应改变自己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才华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而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掌握好火候,适时而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