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成为真实自己,培养真实学生能力提升

教师成为真实自己,培养真实学生能力提升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现象不仅对培养真实的、人格完善的学生是不利的,同时也会给教师自身带来很大的痛苦。如果教师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那么,学生也就无法成为真实的人。

教师成为真实自己,培养真实学生能力提升

我们都是被外在的

环境、观念、想法、态度、价值、道德

拖着从摇篮走向坟墓

从来不是自己走自己想走的道路

许多人至死也不曾拥有自己的人生

不曾有片刻真正的存在

有一个人在屋内地面上寻找着什么东西,别人问他:“你在找什么?”他说:“我在找丢失的金币。”再问他:“金币是在哪里丢的?”他说:“在外面。”别人又问:“那你为什么在屋子里面找?”他回答说:“因为这里比较亮。”这个笑话里的人的行为显然是荒唐可笑的,他根据自己的方便和想象在做事情,却不是根据事情本身的真实需要来做。在教育中,教师也经常会犯像他一样的错误——根据自己方便和熟悉的方式来教学生,而不是根据学生成长的真正需要来教。

有句俗话说:“如果你有一把锤子,会把所有东西都当成钉子来对待。”如果每个教师拥有的工具就是几把“锤子”,那么,教师的工作方式可能就是寻找“钉子”来敲。他们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认为这是对学生最有帮助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们并非对每个学生都是有用的,反之,因为给的是学生不想要的东西,最终学生可能会抵抗学习任何东西,就如大家认同的传统教育观念:当学生犯错误时,就要批评他,让他认错,让他吸取教训,那么,下次他就不会再犯错了——这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认可的教育思维模式。但这种教育方式到底有多大效用呢?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一个学生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错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真正促进一个人改变的是理解、鼓励与支持,而非批评。即使批评有效,也是建立在理解和鼓励的基础之上,单独的批评、指责可能会让学生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不再犯错误,但无法让学生变得优秀,也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么,这么一种“锤子”模式的教育方式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看心理学家津巴多做的“监狱实验”。(www.xing528.com)

1971年的夏天,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的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二十四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志愿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十五美元的报酬,但是必须完成十四天的实验。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十二个人充当警察的角色,另外十二个人充当囚犯的角色。做实验时,每组只有九人,三人为后备。实验模拟真实的监狱环境,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扒光衣服,清洗消毒,穿囚服(像连衣裙一样的罩衫),右脚戴脚镣。和真实的监狱类似,囚犯志愿者被关在监狱后就不能自由行动了,三个人住一个小隔间,只能在走廊上放风,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充当看守的志愿者,没有进行如何做狱警的培训,只是被告知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和守法的事情。看守三个人一组,每组工作八个小时,三组轮换。

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进行两个星期的,但结果在第六天时被终止,因为两组人员进入各自的角色都是如此之深,狱警逐渐成了施虐者,囚犯成了受虐者,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是如此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扮演自己不想扮演的角色,成了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以上这种现象在学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不知不觉地扮演着权威者、管理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而学生也逐渐成了顺从者、被控制者或是对抗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慢慢不再以一个真实的身份出现,而是躲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后面,都成了戴着面具的人。这种现象不仅对培养真实的、人格完善的学生是不利的,同时也会给教师自身带来很大的痛苦。教师也想成为自己,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但因为害怕无法控制好学生,害怕受到批评,因此不得不摆着一副权威者和控制者角色的面孔,而学生又讨厌教师的这副面孔,会想方设法打破它,逃避教师的控制,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拉开了序幕,双方互相强化各自的角色,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反过来,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个真实自我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心灵去跟学生交往,那么,学生肯定更愿意接近和喜欢教师,因此也更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和滋养,成为一个更真实和有情感的人。教育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的过程,如果教师根本不把自己真实的心灵呈现出来,只是躲在权威面具的背后,那么真正的教育也就无法发生了。如果教师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那么,学生也就无法成为真实的人。

有一个关于印度圣雄甘地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妇人坐了很长时间的长途汽车,从远方赶来,带着她的孩子来拜见甘地,她想让甘地跟她的孩子说,不要吃太多糖,因为吃太多糖对身体不好,而且牙齿因此都坏掉了,又因为这个孩子非常崇拜甘地,所以妇人相信甘地跟孩子说不要吃糖,孩子一定会听的。甘地了解情况后,对妇人说,你再过一个月带着孩子来见我吧。妇人听了之后就带着孩子回去了。过了一个月,妇人又带着孩子,坐了很长时间的汽车来见甘地,见到甘地后,对他说:“我上个月来过,希望您能跟我孩子说,让他不要吃太多糖,他很崇拜您,他一定会听您的话的。”甘地说:“好的。”然后,转向孩子,对孩子说:“孩子,请不要吃太多糖,这样对身体不好。”孩子答应说:“好的。”然后就结束了。这时妇人就非常不解,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上个月赶了那么远的路,甘地却不跟孩子说,还让她这个月再过来呢?最后她鼓起勇气,问了甘地这个问题。甘地笑着回答说:“因为上个月,我也吃了许多的糖。”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有我们自己做到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说的话才会有力量,才会真正进入学生的心里,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不是从教师讲的道理中,而是从教师自身的言行中学会如何行动。

生活即教育。教师要把自己每天在学校的生活当成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学生共同生活在校园之中,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会被学生看到,都会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教育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发生在师生潜意识层面的交流与共享之中。如果教师以一个真实而快乐的人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就能够从教师的身上吸收到健康人性的光芒,这样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健康而富有人性的人。

真实才有力量。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能够勇于成为一个真实、内外统一、言行一致的人,那么,他自然就拥有更强大的魅力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