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迎接未来趋势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迎接未来趋势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界不论是对创意旅游问题,还是对旅游创意、文化创意与旅游等问题的研究,大多还是从旅游业的一贯模式出发来展开论述,然而,综合时代特征、产业环境、产业阶段等宏观因素,对旅游产业当前阶段的产业特质、本质属性、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的深度研究还比较少。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迎接未来趋势

总体上,我国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宏观层面进行概念研究以及对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方面进行相关研究,或者从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而真正从实证角度,通过数据分析来深入剖析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律的文献却非常少见,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一些概念与内涵研究不够深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创意旅游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创意旅游”与“文化创意旅游”概念的混合使用十分普遍,学术界对此尚未做出严格的界定和说明。对旅游文化创意或文化旅游创意等重要概念的解读,经常出现“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偏向和误读。Richards提出的创意旅游概念旨在说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主动地学习而非被动观赏,进而丰富体验,开发潜力。我国部分学者仍然使用创意旅游的概念,但所指内容与Richards提出的“创意旅游”概念并不相符,我们提出的创意旅游是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借助高科技实现旅游的创意化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体验度。国外对创意旅游的基本概念更多地强调旅游者在创意旅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我国学者对创意旅游的诠释更多站在经营、规划者的角度出发,两者出发点并不相同。笔者认为由于文化创意旅游的主体不同,文化创意旅游的定义自然也会有所侧重。但是,文化创意旅游的特征与核心要素是其本质部分,不应有变,因此,在对文化创意旅游进行研究中,把握好文化创意旅游的特征及其核心要素为基本要求。

第二,研究视角较为有限。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无论是研究对象和内容,还是宏观层面的政策研究以及一些城市、景点景区的文化创意研究,都停留在产业层面,缺乏系统化的产业规律论述,缺少对旅游文化建设的本质、文化创意旅游的内涵的深层次研究。2008年以后很少有学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学者们的眼光大多转移到地方旅游发展对策和途径上,提出了看似不同实则类似的发展模式、发展对策及建议。学界不论是对创意旅游问题,还是对旅游创意、文化创意与旅游等问题的研究,大多还是从旅游业的一贯模式出发来展开论述,然而,综合时代特征、产业环境、产业阶段等宏观因素,对旅游产业当前阶段的产业特质、本质属性、发展动力、发展趋势等的深度研究还比较少。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绝大多数属于定性研究,即便是案例研究也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支撑,缺乏产业融合战略的高度和视角,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目前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共生、融合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实践研究的对象往往侧重于某一具体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内容也主要是融合的现象、形式及对策等方面,完全没有达到全面和系统的层面。其中,从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业态、模式等产业全价值链的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和丰富。另外,结合具体实例,利用数据模型,对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更是少见。关于创意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农业旅游方面,研究内容较为片面。其中,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农业旅游融合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描述,从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实践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主要倾向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而将融合模式与产业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研究与阐释,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丰富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涵,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故对文化创意旅游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文化创意旅游研究方面,未来的方向可能在于:

第一,拓宽研究领域,注重产业实践。目前,关于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模式、对策研究较多,但就文化创意旅游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具体类型的旅游中,仍有很多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如发展内涵、发展意义、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等。在我国文化创意旅游快速发展,在文化主题酒店、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演艺项目大量涌现的实践背景下,学术界和产业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相关探索,包括文化内容选择(如西方的、中国传统的)、技术创新(如3D视频)、艺术手段创新(如山水实景演出)、规模与感官刺激(如器械类娱乐及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教训。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发展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城市发展也越来越倾向于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导致发展模式千篇一律,缺少创新。一些成本高昂且影响和效益有限的大型文化创意旅游活动频繁举办,其发展值得重新审视和思考。

另外,学者们对创意产业的定性分析越来越多,如何定量分析创意产业发展成为亟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和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意指数,但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范围各异,因此缺乏可比性,构建统一且受大众认可的文化创意旅游指数也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二,从需求入手探索产品与产业内核。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正在从被动消费者向自我构建者转变,游客需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旅游的市场需求和空间大小,帮助文化创意旅游开发者对市场需要的认识更加明晰。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开发和突破发展,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之与旅游资源和活动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将沉寂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活化文化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性旅游产品。另外,文化创意旅游通过“感受力”和“故事力”,可为游客的潜在需求欲望提供释放空间,同时也为旅游价值的扩展提供新的渠道,从而使得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新的感受和体验,包括好风景和好意境。因而,从游客感知角度以及游客需求角度出发,通过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等实践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PineB. J. ,GilmoreJ. H. The Experience Econom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Richards,G. Creativity: A New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our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9):32-43.

[3]蔡培卿. 旅游无边界产业集成的形成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厦门大学,2008.

[4]白凯,原勃. 扎根理论下的印象系列分析[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3(1):15-20.

[5]潘善成.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173-174.

[6]王兆峰,黄喜林.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0(9):118-122.

[7]曹雪稚,王世亮.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7):34-35.

[8]孙刘伟,伍进. 基于体验经济的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10(10):9-11.

[9]方澜. 试论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 商业时代,2010(19):115-116.

[10]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2008,23(9):49-53.

[11]蒋莉莉.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研究[J]. 商业研究,2010(11):52-53.

[12]夏小莉,王兆峰,谭必四.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文化产业,2009,11(下):136-137.

[13]卢云亭,李同德,周盈. 创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初探[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31-33.

[14]秦其文,王兆峰,雷丽蓉.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开发模式研究[J]. 旅游研究,2010(3):40-47.

[15]王兆峰. 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8-92.

[16]王兆峰,杨琴. 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0(5):99-104.

[17]李永菊.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 集体经济,2011(05):137-138.

[18]王欣. 中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与思考[J]. 学术交流,2013(10):102-105.

[19]杨娇.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20]高静,刘春济. 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提升战略[J]. 旅游科学,2010,24(3):12-19.

[21]丁宁. 旅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大连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2]荆艳峰.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模式研究[J]. 学术论坛,2012(1):74-76.(www.xing528.com)

[23]李洋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24]刘艳兰. 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8):105-111.

[25]伍鹏.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刍议[J]. 宁波大学学报,2012,25(1):76-80.

[26]罗清,王琦,马欣. 北京市通州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J]. 东方企业文化产业经济,2013(19):263-264.

[27]杨颖. 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J]. 旅游论坛,2008,1(3):379-382.

[28]李美云. 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 旅游学刊,2008(1):56-62.

[29]陆晓清. 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42-45.

[30]杨颖.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比较视角的研究[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1):67-70.

[31]梁福兴. 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几个概念问题[J]. 高教论坛,2010(4):126-129.

[32]李霞.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河南大学,2013.

[33]刘洁.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55-156.

[34]王凯,唐承财,刘家明.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11,26(9):36-44.

[35]曾琪洁,吕丽,陆林,朱付彪. 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5):103-111.

[36]傅晓.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37]王菲. 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初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51-52.

[38]程超功. 文化旅游产品评价体系研究——以无锡灵山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09(7):13-15.

[39]李烨,陆军. 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 市场论坛,2010(2):49-51.

[40]粟娟. 基于RMP的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40-943.

[41]王艳,高敏. 论文化创意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必要性[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34-37.

[42]厉无畏. 创意产业导论[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5.

[43]贾苗苗,韩雪. 河北旅游创新发展新思路——创意旅游[J]. 学理论,2010(24):142.

[44]赵立禄,段文军,牛洪霞. 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市场论坛,2010(7):76-78.

[45]廖明星. 张家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5):76-77.

[46]胡永红. 河南省创意旅游发展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64-66.

[47]张润. 以文化创意助推毕节旅游业转型升级初探[J]. 乌蒙论坛,2011(4):60-63.

[48]甘莹,郭峦,陈红玲. 广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6):72-75.

[49]柯涌晖,赵明,陈白璧. 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123-129.

[50]任兰存. 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2.

[51]韩冰. 借鉴西方文化旅游创意,推进秦皇岛文化旅游发展[J]. 华章,2012(22):39.

[52]洪燕云,演克武,徐燕. 常州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3):77-81.

[53]胡晓锋. 赤壁市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107-108.

[54]崔艳艳. 驻马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 龙岩学院学报,2013,31(3):73-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