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海经:少儿彩绘版-探索神秘世界!

山海经:少儿彩绘版-探索神秘世界!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者朋友可能要问:前面说历史书上主要讲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又说现代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这儿又说传说时代出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曙光。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说时代又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炎帝、黄帝、帝俊传说时代和尧舜禹禅让传说时代。夏王朝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在史学界已初步取得共识。■帝俊帝俊是传说时代初期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的地位几乎可以和炎帝、黄帝相当。

山海经:少儿彩绘版-探索神秘世界!

读者朋友可能要问:前面说历史书上主要讲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又说现代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这儿又说传说时代出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曙光。那么,文明到底是什么呀?

对,你的提问很到位。“文明”这个词比较抽象,特别是它和“文化”这个词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容易混淆。简单地说吧,就对某一个人的评价来讲,“文化”可以指他的知识,“文明”则可以指他知识以外的素质。评价一个人可以说他“水平高,有文化”,但是,文化水平不高,或者不识几个字的人不一定就是“不文明”“野蛮”。有些“有文化”的人也很“野蛮”哩。

回到“文明”这个词的解释上来吧。上文中的“文明”不仅仅指人的素质,还可以勉强解释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素质,它还包括物质财富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点说,最基本的条件是人类只有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后才可以迈入文明之门,这就是我们在上一节石器时代不提文明的缘故。

再具体点说,人们的劳动收获增加了,有多余的物质财富啦,有的人财富多些,有的人财富少些。人口增多,领地扩大,一个小家庭靠爸爸妈妈当家,那么大的“大家庭”也要有首领,还要建立管理机构,首领和管理人员由能干的人和财富多的人担任。

发明文字,出现单偶制家庭,人们群居有了聚落居民点(早期的城市),有了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干体力活,一部分人专门干脑力活。

大家再不愁吃饱穿暖的问题啦,有多余精力、多余时间,文学、艺术起步了。人们设法让孩子更聪明能干,于是教育发展了。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不断改善衣食住行条件,科学技术也逐渐进步。

人们不仅提高了周围环境的素质,也在提高自身的素质:追求个人道德完善,包括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风俗习惯,树立家国民族意识,规范礼仪,端正宗教信仰取向,等等。

以上只是“文明”一词浅显易懂的解释,下面转到传说时代吧。

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或者民族,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都有一段传说时代。我国上古历史中就有一部分基本上形成了统一说法的传说,我们把炎帝黄帝帝俊以及尧、舜、禹时代称为传说时代。《山海经》中有丰富的传说时代历史信息。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传说。在有文字记载以前,人们口耳相传,或把某些历史人物事件神话化,但它却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使这些保存于早期历史著作之中的传说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的佐证。这些早期的历史著作,在当时,离这些传说的历史时代要近得多,因此有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些史实。另外,一些作为历史的传说,经过长期流传,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所以,在还没有新的出土资料考证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些已经形成统一认识的历史传说当作历史的一部分。

传说时代又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炎帝、黄帝、帝俊传说时代和尧舜禹禅让传说时代。

●炎帝、黄帝、帝俊传说时代

上一节介绍了“三皇五帝”的“三皇”,现在该介绍“五帝”啦。和古书中“三皇”名单人数很多一样,列入“五帝”的英雄人物也不少。通过综合分析,我在本书中列出的是:炎帝、黄帝、帝俊、尧、舜。他们在《山海经》里都有多处记载。名单中有争议的是帝俊,在下面对他的介绍中再讨论吧。

炎帝、黄帝合称“炎黄”。你们应该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词,“炎黄”指的就是炎帝、黄帝。

■炎帝

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又称神农氏。炎帝的出生地有几种说法: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河南华阳、湖南会同。炎帝死后葬在何处也有争议,上述五地现在都有炎帝陵,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呢。

炎帝的最大贡献是开发华夏的原始农业,他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了木制耒耜(lěi sì),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另外,又传说他为了替人医病,到处寻访药材。他将认为可能有药效的植物,冒着中毒危险都先尝一遍。后来有一本药书,书名用了他的大名,叫《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

《山海经》中有一些炎帝的传说,不过很凌乱。大家都知道“精卫填海”吧?主人公女娃就是炎帝的小女儿。这个神话当然不是历史,但它反映了这样一个背景:人们歌颂炎帝,为民贡献一切的老爸有一个为民舍身填海的女儿

《山海经》中炎帝传说有史料价值的是《海内经》中的两条。一条记他的后代。炎帝之妻名叫听,她生的儿子叫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大概是制造历法的人。另一条记炎帝还有一个叫伯陵的孙子,伯陵有三个儿子。三兄弟都是音乐人才。老大名叫鼓,老二名叫延,他俩发明了钟。老三名叫殳(shū),发明了篌(hóu),钟和篌都是乐器。一组大小不一的编钟能够发出类似现代do、re、mi、fa、sol、la、si一组音符的声音。篌又名箜篌,是一种弹弦乐器。

■黄帝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传说他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古书中关于他的记载也很具体。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联合成部落联盟,成为华夏族政治实体。

有传说称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公元前2599年逝世。关于黄帝出生地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今河南省新郑,二是甘肃省天水,三是陕西省黄陵。

《山海经》中黄帝传说有史料价值的是黄帝世系和黄帝与蚩尤之战的故事。黄帝、蚩尤之战已经在前文中介绍过,前文中的神话新编中有一些情节是虚构的,那讲的是神话中的黄帝、蚩尤。不过,历史中的黄帝、蚩尤之战有真实性。

关于黄帝世系,《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海内经》中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zhuān xū)。《大荒西经》中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和黎。《大荒东经》中又记载黄帝生禺(hào),禺生禺京,禺京住在北海,禺住在东海。黄帝又和以后的夏王朝有族系关系。《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就是那位治水的“失败英雄”—鲧。鲧生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夏王朝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在史学界已初步取得共识。黄帝世系还与北狄、犬戎有关,他们是现代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先祖,黄帝的后裔散布各地。

■帝俊

帝俊是传说时代初期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的地位几乎可以和炎帝、黄帝相当。但是,他的“身世”却还是一个谜呢。

帝俊的事迹,在《山海经》这部书中尤其集中地反映在《大荒经》《海内经》之内。他属于哪个系统呢?显然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属于黄帝世系,那么,只可能是与炎、黄两大世系并存的第三世系啦。

有许多古书记载帝俊就是帝喾(k&),喾是黄帝的曾孙,是商朝的先祖,又是“五帝”中的一帝,所以称“帝喾”。

这一下可把读历史的人弄糊涂啦。有的说帝俊是炎、黄两大世系并存的第三世系,有的说帝俊是黄帝的曾孙,这不矛盾吗?

别急,读历史,特别是上古史,这种现象很多,要认真分析。

目前,历史学者们又有了新见解。帝俊是与炎、黄两大世系并存的第三世系,是东方部落群的共主,商朝的先祖。商朝末代暴君纣王被推翻后建立了周朝,周朝后期出现诸子百家,许多学者不重视商朝的历史,商朝先祖帝俊就被“移植”到黄帝世系,变成“帝喾”啦。

帝俊在《大荒四经》和《海内经》中有多达十六处的记述。而且,“帝俊”一名已经被殷墟卜辞证实了,卜辞中的“高祖俊”就是帝俊。这件事被称为《山海经》史料价值重新认识的重大转折呢。

帝俊传说只见于《山海经》而不见于其他古籍,据说这是因为商朝亡于周朝,帝俊传说不被中原古书收录的缘故。

《山海经》记载了帝俊是商朝的先祖,不过笼罩了一层神话外衣。《大荒东经》中记载帝俊派五彩神鸟下凡,做他地上神庙的大管家。看,五彩神鸟正在庙前翩翩起舞呢!“有五采(彩)之鸟,相乡(向)弃沙(婆娑),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五采鸟[明]蒋应镐图本

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了中国第一部正史《史记》,其中的《殷本纪》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又称殷朝,《殷本纪》是专门写商朝的一篇。(www.xing528.com)

大家对照一下,《山海经》《史记》记载的内容多么相似呀,只不过后者笼罩的神话外衣少些罢了。

《山海经》中记载的帝俊传说中,史学价值很高的还有《大荒北经》记载卫丘方圆三百里,丘南有竹林,叫帝俊竹。卫地淇水一带多竹屡见记载,直到汉代仍见于史书。卫地是商代王都郊区,说这一带的竹林是“帝俊竹”,反映了这方面的历史面目,研究中国竹资源的学者还引用过这一记录呢。

《山海经》中记载的某些帝俊传说有潜在的史料价值。帝俊的世系可以作为史料的参证。“是始为舟”的番禺为帝俊后裔,揭示的可能是东夷与古越族的某些关系。帝俊子裔是多项发明创造的哲人,可以作为科学技术史的参考资料。

特别有意思的是,“帝俊之妻”的“羲和之国”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也可印证殷代亡国之民播迁东海之外。法国学者维宁早在1885年写过一本书,认为《山海经》中有美洲大陆的信息。前些年美洲大陆发现了与殷商文化相似的史前遗址,引发了中国人曾经最早到达美洲的讨论。

●尧舜禹禅让传说时代

古今历史学家基本上一致认为,尧舜禹和夏王朝是直接相连续的时代,有关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并不是荒诞无稽的故事。

不知道你爱不爱看京剧,有个剧目叫《大·探·二》,由《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部分连演,堪称瑰宝,让人百看不厌。《大保国》中有句台词“江山自古争斗,哪有禅让之理”,这话不假。

但是,在上古时代某一个时段,连续的中原共主“禅让”继承是存在的,当然它的背后也有“争斗”,不过“争斗”斗不过当时的“禅让”制。后来,世袭王权制终于确立了,尧舜禹作为共主的时代正处在这个交点上。

到了汉朝末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为了取代汉朝,用了“禅让”的美名,修了一座高台叫“禅台”,强迫汉献帝“禅让”皇位。曹丕死后把帝位传给儿子,以后儿子再传儿子。这哪能叫真正的“禅让”呢?没过几十年,司马炎也学曹丕,修了一座高台叫“禅台”,强迫曹魏末代皇帝“禅让”皇位给他,建立了晋朝。这件事成了有名的“禅台报”笑谈。

■尧

尧是禅让制第一位共主。在世袭王权形成的前夜,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由众多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推选和承认才能确立。尧称陶唐氏,古书说“尧都平阳”,“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可见他是以唐部落酋长的身份被推为部落联盟共主的。

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省平阳)人,五帝之一。主要贡献:推求历法,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期,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传说尧设置谏言鼓,让天下百姓随时表达意见;立诽谤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

《山海经》中有一些尧的记述。

相传尧的大儿子名叫朱,后来被流放到丹水一带,又名丹朱。流放朱据说是尧禅位于舜而做出的大义灭亲举动。《山海经》和郭璞注文对此事均有说明。《海外南经》记载“(huān)头国”“或曰朱国”,、丹二字读音相近,指的就是丹朱。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古书《竹书纪年》中记载舜杀丹朱,但《海内南经》却称他俩同葬一山:“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丹朱被放逐的典故还跟一种鸟名有关哩,《南次二经》“柜山”条记载那座山有一种鸟名叫邾鸟,邾鸟一到,这儿就有被流放的罪人啦。这不明显指的是丹朱吗?

邾鸟[明]胡文焕图本

《山海经》等古籍珍贵古版插图欣赏

胡文焕图本中的邾满头长发和一脸笑容的人面下是羽翼丰满的鸟身,两只人手代替鸟的双足稳稳地站着。汪绂图本中,邾周身黑色羽毛,伸展双翅,做俯冲貌,其人面、人手的形态均未显现。

邾[明]胡文焕图本

邾[清]汪绂图本

■舜

舜,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姓姚,又姓妫(guī),名重华,字都君。五帝之一。西汉末年,虞舜后裔王莽篡汉称帝,建立“新朝”,追尊虞舜为“新始祖”。

舜的出生地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姚墟,在今河南省濮阳。另一种是余姚。此外,还有今山东省菏泽、浙江省上虞。传说舜的都城在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

据说,现今世界舜帝的后裔达到三亿多人呢。世界舜裔联谊会统计,舜裔包括陈、胡、袁、姚、虞、田、孙、陆、车、王十姓,其中舜帝后裔陈胡公的分出姓氏陈姓,全球人口总规模达九千万人,胡姓全球人口达到两千多万人。我们从这就可以看出,虞舜的影响力多么持久呀。

舜出身于平民,屡经磨难,他不是由众多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推选做上的共主,而是由前一代共主尧的长期考察认可,通过禅让继位的。相传为了考察舜,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还另外派九名男子侍奉左右,用意是观察他的德行;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用意是观察他的能力。尧满意了,才让舜进入试用期,还只算代理共主。尧让位二十八年后去世。大伙儿想想,如果舜不称职,尧肯定还会撤换他的。从这些传说看,禅让制时代考察用人倒是动真格的啊。

传说舜在位时,选择德才兼备的“八恺”“八元”[8]治理民事,流放惩治“四凶”[9],尧在位末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尧派鲧治水没成功,舜继位后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舜重视实地调查,传说他巡行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教导人民行厚德,孝敬父母,同邻里和睦相处。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太平盛世。《史记》记载,天下明德是从虞帝开始的。多次出巡,使他的身体变差了。传说舜去世于南巡途中的苍梧之野,葬于九嶷(yí)山(今湖南省永州)。

《山海经》中记载了舜的妻子,记载了他最后时刻南巡途中的苍梧之野和长眠之地九嶷山。那儿的舜帝陵至今犹存。《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其他地方的“帝舜台”,那些都是后人缅怀帝舜功德的建筑物。

■禹

夏禹王像 马麟(立轴、绢本)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同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姓姒(sì),名文命,根据对夏王朝的考证,他的生卒年代在公元前23世纪,据说享年六十四岁。

禹的出生地也有几种说法,意见比较集中的,一在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一在今河南省登封。

禹最突出的贡献是治水。《山海经》中关于禹的史料主要反映在治水活动上。治水传说起自鲧。相传鲧是禹的父亲,《海内经》记述了鲧禹两代治水的大体经过:“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意是:鲧受命治水,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以堙塞(筑堤)为主导的治水方略而失败,鲧死后由禹接替,最后完成了平定洪水、勘定九州的伟业。《山海经》中的这段记载,把鲧禹父子两代治水活动做了高度概括。如果揭去某些神话外衣,它反映的史实是可信的。

首先,分析一下治水传说的社会基础。在漫长的史前时代,古黄河上下曾经开展过无数次治水活动,其中虽然有的规模较大,但更多的应是局部范围的规模小的治水。先民通过长期口耳相传,把若干个治水英雄人物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则是很自然的。

其次,分析一下大规模治水的可能性。当社会发展到达文明之门的时候,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力空前发展,人口密度增大,氏族部落首领能够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物力治水。因此,在尧舜禹为共主的时代,进行空前的治水活动是可能的。

最后,分析一下治水规模和涉及地区。包括《山海经》在内的古书记述得并不可靠。先民对江河的治理,主要应该在东方。《山海经》中有几处记载涉及治水范围,一是《西次三经》“积石之山”,二是《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三是《大荒北经》“禹所积石”。历代注家主张积石在今青海省。鲧禹治水到达积石,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符。至于禹定九州,更是后人追述的夸大。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禅让时代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