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最早进化的历程山海经少儿彩绘版:探索神奇的自然世界

人类最早进化的历程山海经少儿彩绘版:探索神奇的自然世界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人类社会早期普遍存在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形态,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各地先后进入母权社会。为了部族人丁兴旺,女性的作用受到重视。

人类最早进化的历程山海经少儿彩绘版:探索神奇的自然世界

如果你是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可能会问:“谁是我们最早的老祖宗?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进一个考古学名称“石器时代”,它是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从人类出现到铜器的出现,时间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到距今六千至四千年左右。

石器时代又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们只会制造简单的工具,用于打猎和采集。以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为例,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猎取野兽,懂得采集野果充饥,主要居住在山洞里。考古队员在洞穴中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烧骨等痕迹,可见他们当时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还会砍树木燃料。总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中石器时代,人们能够制造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人们已会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制作陶器,会纺织,有了农业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山海经》中虽说不可能有“石器时代”这个现代名词,但它记载的石和珍禽异兽反映了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产。《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石的名称和产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了先民对石器的材料记忆深刻。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珍禽异兽形状的神祇,它是先民对狩猎对象敬畏的产物。在自然环境艰苦的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十分低下,先民们从事的赖以生存的狩猎生产活动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他们对有些动物会产生畏惧,尤其对它们的特殊部位更有惨痛的记忆,如猛兽虎、豹锐利的牙齿和强壮的四肢,猛禽雕、鹰巨大的两翼和有力的喙、爪,大蛇的身躯,巨鳄的尾部。先民们在与这些动物斗争时,一方面感到自身的无能为力,从惧怕产生敬畏,进而发展成原始的崇拜;另一方面,他们也幻想出一些特殊动物,它们具备许多凶猛动物的突出特点,这就是《山海经》中有那么多珍禽异兽的缘故。

女丑[清]汪绂图本

《山海经》中的珍禽异兽是上古先民的实际思想状况反映的产物,这一点已被考古发现证实了,一些反映上古时代先民生活状况的岩画,比方说阴山岩画,就和《山海经》中记载的十分接近啦。

人类社会早期普遍存在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形态,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各地先后进入母权社会。考古资料证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还停留在这一阶段。《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西王母和其他有关女权的资料是这一社会形态的反映。另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女性英雄,如女娃(《北次三经》)、女虔(《大荒西经》)、羲和、常羲,还记有著名女巫、女祭、女戚(《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女丑之尸(《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等。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上古帝王,他们都是推动上古文明进步的代表。中国的古书太多啦,人们用“汗牛充栋”这个成语来形容。古书多,每位作者的评价各有差异,提出的“三皇五帝”名单就超过八个。一般认为,“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时代要早,“五帝”较迟。《尚书大传》中说“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中的“三皇”有三种说法,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一说为伏羲、祝融、神农,一说为伏羲、神农、共工,他们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

弇兹[明]蒋应镐图本

雷神[清]四川成或因图本

燧人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英雄,他的部族和弇(yǎn)兹部族联盟,合称燧人弇兹氏。《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的弇兹是以神祇的面目出现的。人类使用火是一次伟大的进步,有趣的是,上古时代东西方记录这件大事的手法不同,西方用普罗米修斯[6]盗火神话,中国用历史传说。注意啦,本节末尾有一段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故事,小读者们,你们在阅读后可以想一想“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伏羲又名太皋,《山海经》中记载伏羲、太皋的地方很多。传说他是雷神的儿子。《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后来又有古书记载伏羲的妈妈华胥氏因为踩了雷神的足迹才生了他。当然这些都不是事实。古时候人们为了美化某一位英雄,往往要把他的出身说成与众不同的,是神的儿子不就高贵了吗?其实,伏羲也是普通人,小时候也是普通孩子,因为他勤奋努力,后来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伏羲所处的年代比燧人氏略微晚一些,有一些学者考证了他的出生地,但是还存在争议。不过,现在已经有了定期祭祀伏羲的地点—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广场,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一。

伏羲智商很高,他在自然界中观察一切,认识了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用一种数学符号创制八卦,就是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概括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八卦也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八卦”是八个符号,一个符号称作一个卦。“八卦”的八个卦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由三条短线(实线或虚线)组成的。每条短线(实线或虚线)叫“爻(yáo)”,实线称“阳爻”,虚线称“阴爻”。这种阴阳二爻对应的二进制数学模式,不仅能够解释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还成了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呢。你也是聪明的孩子,读高中时就会接触它啦。可别丢失这本少儿彩绘书哟,有兴趣的话再返回来对照研读吧。

伏羲的主要贡献还有,他观察蜘蛛结网得到启发,制成网罟(gǔ)用于捕鱼打猎。

女娲补天是东方中国的创世神话,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是作为生育神出现的。古书把女娲列入“三皇”,应该是基于她的这两大贡献吧。不过我们还可以大胆推测,生育神也折射出当时母系社会的存在。

母系社会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采集和狩猎,以后才出现原始农业。女人担负采集工作,收获相对稳定。男人担负狩猎工作,收获不稳定,甚至有时空手而归。加上女人又担负生育儿女的责任,那时人类平均寿命短,幼儿存活率低。为了部族人丁兴旺,女性的作用受到重视。同时,母系社会婚姻关系形成了以一个老祖母或老外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度,所以,女性地位高也能被部族全体成员接受。不过还应该补充一句,很多学者认为,母系社会男人地位也不低,他们还担负保卫部落的任务,那个时代是早期人类社会男女(或者说女男)平等时代。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司幽之国[7]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关系。司幽部落人崇拜鸟,“食黍,食兽”,已经进入了原始农业阶段,但还没脱离狩猎生活。

《山海经》神话新编

燧人氏钻木取火

“快来救火神啦!快来救火神啦!”在一个山腰洞穴里,一阵阵呼喊从洞穴深处传来,急促的叫声说明出了不平常的事故。

机警的中年族长第一个惊醒,洞内已经漆黑一片。他摸索着前进,向发出喊声的地方走去,部族火种就保存在那里。

没等族长开口,守护火种的老人喘着气说:“族长……族长……火神没啦。看,这水……”

族长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周围漆黑一片。老人说的“看”只是急切中溜出来的一个词,眼睛是看不到的,族长用手试探性地摸着:盖在火种上的厚厚的灰已经湿透,虽然他的双手还感到有点余温。带着一种强烈的渴望,他使劲用手翻动,多么希望还能看到幸存的火苗啊,哪怕只是一个暗红色小点点!

翻动了很久,他失望了。(www.xing528.com)

族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接着,他的手又沿着水的痕迹试探性地往前移动,寻找水是从哪儿来的。他不解地自言自语:“水是怎么来的呢?”

“是呀,水是从哪儿来的呢?”旁边的守护火种的老人也喃喃地说。以那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可能懂得山岩地质构造,细小的缝隙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形成潜流呀。

洞穴里许多人已经惊醒,出现了小小的骚动。族长走到洞口,洞外正大雨倾盆。

原来,他们说的“火神”就是火种,在他们看来这是天神恩赐的宝贝。这儿是后来被称为燧人氏部落的领地,但是当时还称不上部落,时间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快要进入母系社会的时段,大约距今10万年前至5万年前。

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更谈不上用火。每个夜晚,四周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让人又冷又怕。大伙儿只得蜷缩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壮胆。由于没有火,他们只能吃生的食物,有时饿急了,遇见死去的动物也会用来填饱肚子。人们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其实,火在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有时会引发森林大火。当然,地震、火山爆发并不普遍,但是打雷闪电却经常发生。雷击树木也会起火。原始人开始见到火,不仅不会利用,反而心惊胆战,像动物那样四散逃窜,胆子稍微大一点的可能躲在某个角落里看看究竟。后来,偶尔胆大的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树林大火留下余烬,起初,胆大的原始人试图接近它,看到这些余火并不主动伤害自己,就一步一步走近,觉得浑身暖暖的,就会把同伴招呼过来,围着火堆度过难熬的长夜。

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发觉野兽怕火,就把一堆火放在洞口做防卫;同时,千方百计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然而,保存火种并不容易呀,往往一个意外就会失败……

这位中年族长,从十多年前跟随老族长外出寻找雷电火带回火种的回忆中清醒过来。这时,洞口外的雨已经停了,太阳从远处的树林中冉冉升起,快乐的小鸟叫个不停。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仿佛洞穴内的事没有发生似的。

虽然族长已经胸有成竹,走进洞穴后开始安抚族人的情绪,但他的心情可并不轻松。好在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了。他抱起身边的一个小孩,孩子抓住他耳边头发晃动时,原先满心沮丧的族人欢呼起来:“加油,加油!”

族长在洞外向送行的族人招手,大声说了一句“我会很快找回新火种的”,然后就转过身去,走向远处的山峦。

族长信心满满,因为他有过成功的经历。但这一次落空了,七天八夜都没听到雷声,更别说能找到雷火啦。

族长没有气馁,他已记不清翻过几座高山,涉过几道溪流。

一片森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里树高林密。凭经验,这儿是可能有树火的地方。忽然间,他发现一处火堆痕迹,现在虽说没有火,却还有燃烧过的树枝树叶痕迹。

族长有些失望,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

突然,眼前亮光一闪,他急忙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凭他多年练就的眼力,很快找到闪光点竟在几只大鸟的嘴尖上。他屏住呼吸,两眼盯上一只,目光对准它啄树的地方。他发现大鸟每啄一下,那里就闪出小小火花。族长灵机一动,马上轻手轻脚地把刚才看到的火堆痕迹旁边的干树枝和树叶拿过来,小心地铺在树下,不一会儿,奇迹居然发生了,火星落在干树枝和树叶上着火了。

族长兴奋起来,眼前的启发很快变成灵感。他想,既然鸟的硬嘴啄树会冒出火星,那应该也可以用一块硬木头钻另一块木头冒出火星呀。于是,他立刻找来一些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没过多久,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点不起火来。他不灰心,又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经过多次试验,多次失败,多次调整,终于,树枝上冒烟了,他赶紧用嘴吹气,同时抓来干树枝和树叶,火点着啦!

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跳跃着。恢复平静后,立即回程。

回到十天前离别的地方,发现洞口前已经有族人在等候。

“回来啰,回来啰!”两位年长的族人在前面,迎上来,一左一右拉住族长的两只手。

“大家久等了,辛苦了!”族长高声说。

两位长者中的一个正是火种守护人,他突然觉得情况不对,松开手,迟疑地打量着族长浑身上下,小声问:“族长,火种……”

族长哈哈大笑:“火种?就在这儿。”他指向自己的心窝。

先是一阵沉寂,接着人们开始交头接耳。

族长知道大伙儿的心情,走向前向大家介绍,他带回的不是火种,而是不用火种的取火方法。接着,他带领几个成年人当场实践,女人和小孩则在一旁围观。

结果很快出来了。大家都笑了,有的还笑出了眼泪。

“这是真正的火神呀!”说话的正是那个原先守护火种的老者,对着大家,指向族长。

“火神!火神!真正的火神!”大家欢呼着,几个壮汉把族长高高举起。

看来,“火神”是这位发明人工取火方法的人的第一个荣誉称号。到了人类有文字记录的时代,他被称为燧人氏,名列“三皇”之首,被尊奉为“燧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