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考点精析—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

考点精析—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图13-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2.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考点精析—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

1.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管理

(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人类活动。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格法、图形叠置法、组合计算辅助法、指数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等。

按照评价对象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环境要素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和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按照时间过程顺序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一级评价最详细地开展工作,二级评价次之,三级评价较简略。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重要法律依据,按照标准的类型不同,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等。环境标准体系是所有环境标准的总和。环境标准具有如下作用: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除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外,环境标准按颁布标准的机构分类,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类。国家标准是指导标准,地方标准是执行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政府或环境保护部门为了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维持生态平衡,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程度(或大小)所做的限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行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经济技术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浓度和数量所做的限值。

环境保护基础标准是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名词术语、代号、标记方法、标准编排方法、导则等所做的规定。环境保护方法标准是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取样、分析、试验操作规程、误差分析、模拟公式等方法制定的标准。

环境标准体系见图13-1。

978-7-111-46641-3-Chapter04-2.jpg

图13-1 环境标准体系

(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可以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前者主要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管理,后者主要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进程。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遵循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主导性、等衡性、动态性、随机性、社会经济性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基本原则。

(3)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

1)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分类管理名录”对建设项目确定其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的种类。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从未有过的。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有限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规定控制或补救措施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编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

2)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评价单位要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评价人员要持有上岗证

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措施。质量保证工作应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分级审批:各级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报告书时应贯彻以下原则:①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②审查该项目是否贯彻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③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④审查该项目的技术政策与装备政策是否符合国家规定;⑤审查该项目在环评过程中是否贯彻了“在污染控制上从单一浓度控制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在污染治理上,从单纯的末端治理逐步过渡到对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在城市污染治理上,要把单一污染源治理与集中治理或综合整治结合起来”;⑥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以技术审查为主,审查方式由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而定。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具体流程见图13-2。

978-7-111-46641-3-Chapter04-3.jpg

图13-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2.环境影响识别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

1)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环境影响因子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组成、特性及其功能,结合工程影响地区的特点,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选择需要进行影响评价的环境因子。

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①自然环境影响。包括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草原森林、陆生生物与水生生物等方面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影响。包括对城镇、耕地、房屋、交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人群健康以及重要的军事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影响。

入选环境因子的原则:①尽可能地精练,并能反映评价对象的主要环境影响和充分表达环境质量状态,以及便于监测和度量;②选出的因子应能组成群,并构成与环境总体结构相一致的层次,在各个层次上将环境影响全部识别出来;③项目的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对环境的影响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有不同的环境影响识别表。

2)环境影响程度识别。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可用等级划分来反映,按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类分别划级。

不利影响:常用负号表示,按环境敏感度划分。例如可划分为极端不利、非常不利、中度不利、轻度不利和微弱不利五个等级。①极端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环境因子无法替代、恢复与重建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永远的、不可逆的。②非常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者损失,其替代、恢复和重建非常困难和昂贵,并且需要很长时间。③中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和破坏,其替代和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比较高的代价和比较长的时间。④轻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轻微损失或暂时性破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⑤微弱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此级敏感度中的各项是人类能够忍受的,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自动地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

有利影响:一般用正号表示,按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良性循环,提高的环境质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程度而确定等级,也可分五级,即微弱有利、轻度有利、中等有利、大有利、特有利。

(2)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技术考虑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中,在技术上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①项目的特性(如项目类型、规模等);②项目涉及的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③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④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⑤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应识别出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影响对象),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项目中造成主要环境影响者),说明环境影响属性(性质),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可能的时间跨度。

(3)环境影响的初步识别 国家采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方式,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识别。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重大影响、轻度影响和影响很小划分。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项目类型、规模、可能对环境敏感区等的影响。

划入重大影响的项目:①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②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③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④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⑤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划入轻度影响的项目:①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②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③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划入影响很小的项目:①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振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②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③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上述环境影响的划分,运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即环境敏感区。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定义,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为环境敏感区:①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②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③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此外,在评价中还需特别注意环境质量已达不到规划功能要求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的建设项目会受到严重制约。

(4)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1)核查表法。核查表法将可能受开发方案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通过核查在一张表上列出的识别方法,故亦称为列表清单法或一览表法。该法有多种形式:①简单型清单。仅是一个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表,不做其他说明,可做定性的环境影响识别分析,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②描述型清单。比简单型清单增加了环境因子如何度量的准则。③分级型清单。在描述型清单基础上又增加了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环境影响识别常用的是描述型清单。

2)矩阵法。矩阵法由清单法发展而来,同时具有影响识别和综合分析评价功能。它把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组成一个矩阵,在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以定性或半定量的方式说明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该类方法主要有相关矩阵法和迭代矩阵法两种。在环境影响识别中,一般采用相关矩阵法,即通过系统地列出拟建项目各阶段的各项活动,以及可能受拟建项目各项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构造矩阵确定各项活动和环境要素及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

3)其他识别方法。具有环境影响识别功能的方法还有叠图法(包括手工叠图法和GIS支持下的叠图法)和网络法。叠图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包括通过应用一系列的环境、资源图件叠置来识别、预测环境影响,标示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表征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网络法是采用因果关系分析网络来解释和描述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相关矩阵法的功能外,还可识别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3.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的作用集中反映在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以及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四个方面。

工程分析应遵循体现政策性、具有针对性、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以及应为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等技术原则。

一般来讲,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都应根据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方案等技术资料进行。但是,有些建设项目,如大型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国外引进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所能提供的工程技术资料不能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其他适用的方法进行工程分析。目前可供选用的方法有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和资料复用法。

1)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2)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方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G投入=∑G产品+∑G流失 (13-2)

式中 ∑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G流失——物料流失总量。

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或定额法公式进行计算。

总量法公式为

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 (13-3)

式中 ∑G投入——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产品——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回收——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处理——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G转化——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G排放——某污染物的排放量。

定额法公式为

A=AD·M

AD=BD-aD+bD+cD+dD) (13-4)

式中 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产品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含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品、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含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掉的污染物量;

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时,必须对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副反应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成分和消耗定额。但是由于此法的计算工作量较大,所得结果偏小,所以在引用时应注意修正。

3)资料复用法。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虽然此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所以只能在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原则上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类型、性质、规模、开发建设方式与强度、能源与资源用量、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来确定。对于环境影响以污染因素为主的建设项目来讲,其工作内容通常应包括八部分(表13-1)。

13-1 工程分析基本工作内容一览表

978-7-111-46641-3-Chapter04-4.jpg

(续)

978-7-111-46641-3-Chapter04-5.jpg

4.环境影响预测与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常用预测方法大体可分为:①以专家经验为主的主观预测方法;②以数学模式为主的客观预测方法,分为黑箱、灰箱(用统计、归纳的方法在时间域上通过外推作出预测,称为统计模式)、白箱(用某领域内的系统理论进行逻辑推理,通过数学物理方程求解,得出其解析解或数值解来做预测,故又可分为解析模式和数值模式两小类);③以试验手段为主的试验模拟方法,在实验室或现场通过直接对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测试来预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物理模拟模式。

1)数学模式方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变化机制的了解可首先根据系统各变量之间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过程,建立起各种守恒或变化关系(白箱),而在某些了解还不清楚的方面设法参数化(黑箱),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统计关系确定参数数值。

2)物理模拟预测方法。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直接模拟环境影响问题的方法通称为物理模拟方法,属于试验物理学研究范畴,其最大特点是采用实物模型(非抽象模型)来进行预测。

3)对比法7与类比法

对比法:通过对工程兴建前后,对某些环境因子影响机制及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类比法:即一个未来工程(或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已知的相似工程兴建前后对环境的影响订正而得到。

4)专业判断法(专家咨询法)。最简单的咨询法是召开专家会议,通过组织专家讨论,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咨询,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测。较有代表性的专家咨询法是特尔斐法。

环境影响预测常用方法比较见表13-2。

13-2 环境影响预测常用方法比较

978-7-111-46641-3-Chapter04-6.jpg

(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了解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排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依据。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根据项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扩散条件)和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三方面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而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超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Pi=Ci/C0i×100% (13-5)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超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标准(mg/m3)。

D10%Pmax可由估算模式计算得出,评价工作等级可按表13-3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13-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

978-7-111-46641-3-Chapter04-7.jpg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了9类污染物:SO2、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NO2、CO、O3、Pb、B[a]P(苯并[a]芘)、F。

该标准以对人的影响程度为核心,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级:一级(不影响);二级(不伤害);三级(不中毒)。

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另外,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采用指数法,环境质量指数包括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

设某污染物实测浓度为Ci(mg/m3),其评价标准为C0i(mg/m3),则单项指数Ii

Ii=Ci/C0i (13-6)

综合指数是以诸评价因子的单指数为基础,通过各种数学关系式综合运算而得的,一般采用单项指数的求和、平均等。

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范围;确定计算点;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确定气象条件;确定地形数据;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选择预测模式;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所有连续点源公式,包括应用于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变形公式,仅适合于连续排放扩散物质且源强恒定的源。

当有风时(u≥1.5m/s),可采用烟流扩散公式。设地面为全反射体,则有

978-7-111-46641-3-Chapter04-8.jpg

式中 Cxyz)——下风向某点(xyz)处的空气污染物浓度(mg/m3);

x——风向距离(m);

y——横风向距离(m);

z——距地面高度(m);

qv——气载污染物源强(mg/m3),即释放率;

u——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σyσz——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它们是下风距离及大气稳定度的函数;

He——有效排放高度(m)。

扩散参数σyσz通常表示成如下形式:σz=γ1xα1,σz=γ2xα2,其中x为下风向的距离,γ1γ2α1α2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最大地面浓度Cmax及出现距离为

978-7-111-46641-3-Chapter04-9.jpg

该模型适用条件:地面10m高处,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1.5m/s的平坦地形,模拟单元时间内风向、风速和稳定度基本不变情况下,气态污染物浓度的模拟。

②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上部逆温层或稳定层底的高度称为混合层高度(或厚度),用h表示。

设地面及混合层全反射,连续点源的烟流扩散公式为

σz<1.6h

978-7-111-46641-3-Chapter04-10.jpg

通常取n=-4~4,计算结果就能达到足够的精度。

σz≥1.6h

浓度在铅直方向已接近均匀分布,可按下式计算

978-7-111-46641-3-Chapter04-11.jpg

③熏烟扩散公式。在熏烟高度zf以下浓度在铅直方向接近均匀分布,地面浓度计算公式为

978-7-111-46641-3-Chapter04-12.jpg

式中,σyf=σy+He/8,p=(zf-He)/σz

当稳定气层消退到烟流顶高度hf时,全部扩散物质已经向下混合,地面浓度公式为

978-7-111-46641-3-Chapter04-13.jpg

hf=He+2σz

④连续线源公式。在高斯型模式中,连续线源等于连续点源在线源长度上的积分,其浓度公式为

978-7-111-46641-3-Chapter04-14.jpg

式中 qvl——线源源强,其单位为单位时间单位长度排放的物质量;

f——表示连续点源浓度的函数,可根据源高及有无混合层反射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表

达式。

⑤连续面源公式。源强恒定的面源称为连续面源。

978-7-111-46641-3-Chapter04-15.jpg

式中 qvA——某面源单元的源强,在虚点源法中,其单位与连续点源相同;

xyz——计算点的坐标,坐标原点位于面源中心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上;

xy、xz——虚点源向上风向的后退距离。

⑥烟气抬升公式。抬升后的烟气高度称有效高度He,可用下式表达

He=Hs+ΔH (13-15)

式中 Hs——排气筒几何高度(m);

ΔH——抬升高度(m),其计算方法如下:

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当烟气热释放率qvh大于或等于2100kJ/s,且烟气温度与环境间的差值ΔT大于或等于35K时

978-7-111-46641-3-Chapter04-16.jpg

ΔT=Tt-Ta(www.xing528.com)

式中 n0——烟气热状况与地表状况系数;

n1——烟气热释放率指数;

n2——排气筒高度指数;

qvh——烟气热释放率(kJ/s);

H——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m);超过240m时,取H=240m;

pa——大气压力(Pa);

qvv——实际排烟率(m3/s);

ΔT——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K);

Tt——烟气出口温度(K);

Ta——环境大气温度(K);

u——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m/s)。

当1700kJ/s<qvh<2100kJ/s时

978-7-111-46641-3-Chapter04-17.jpg

ΔH1=2(1.5υsD+0.01qvh)/u-0.048(qvh-1700)/u

式中 υ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m/s);

D——排气筒出口直径(m)。

qvh≤1700kJ/s或者ΔT<35K时

ΔH=2(1.5υsD+0.01qvh)/u (13-18)

有风时,稳定条件

978-7-111-46641-3-Chapter04-18.jpg

式中 dTa/dz——排气筒几何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梯度(K/m)。

静风(u10≤0.5m/s)和小风(1.5m/s>u10≥0.5m/s)时

978-7-111-46641-3-Chapter04-19.jpg

其中,dTa/dz取值宜小于0.01K/m。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采用单项指数法定量评述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贡献及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明确项目建成后对区域大气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范围、程度;根据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或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分配的总量指标,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污染削减方案;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提出清洁生产工艺备选方案;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进行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进行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对无组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源,还应进行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分析。

(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技术工作程序。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工程设计、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定评价级别和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在这阶段还要做些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方面的工作;第二阶段是评价工作的重头,详细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做仔细的工程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价水环境现状;第三阶段根据水环境排放源特征,选择或建立和验证水质模型,预测拟议行动对水体的污染影响,并对影响的意义及其重大性作出评价,并且研究相应的污染防范对策;第四阶段是提出污染防治和水体保护对策,总结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为项目监测和事后评价做准备。

2)评价等级的划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 2.3—1993),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

3)评价标准。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和水库等。它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1979):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未规定的污染物,应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1979)中“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要求执行。如果该标准也没有,则经过论证后可采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标准或外国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4)水质现状评价。水质现状评价常采用指数法。

①评价标准:地表水的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或相应地方标准。

②水质参数的取值:实际工作中,取平均值与最大值的均方根作评价参数值,即

978-7-111-46641-3-Chapter04-20.jpg

式中 C——某参数的评价浓度值;

978-7-111-46641-3-Chapter04-21.jpg——某参数监测数据(共k个)的平均值;

Cmax——某参数监测数据集中的最大值。

③单项水质参数评价:

采用标准型指数单元

978-7-111-46641-3-Chapter04-22.jpg

由于溶解氧和pH与其他水质参数的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指数单元。

溶解氧的标准型指数单元

978-7-111-46641-3-Chapter04-23.jpg

式中 IDOj——j点的溶解氧浓度标准型指数单元;

DOf——饱和溶解氧浓度,计算式为:978-7-111-46641-3-Chapter04-24.jpg(大气压力为101kPa);

T——水温(℃);

DOj——j点的溶解氧浓度;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

pH的标准型指数单元

978-7-111-46641-3-Chapter04-25.jpg

式中 IpH,j——j点的pH标准指数单元;

pHj——j点的pH监测值;

pHsd——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

pHsu——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上限。

水质参数的标准型指数单元大于1,表明该水质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④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为了使监测得到的各种水质参数数据能综合反映水体的水质,可以根据水体水质数据的统计特点选用幂指数法、加权平均法、向量模法、算术平均法等。幂指数法适于各水质参数标准指数单元相差较大的场合;加权平均法一般用在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单元相差不大的情况;向量模法用于突出污染最重的水质参数的影响。

5)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范围应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相一致。为了全面反映拟建项目对该范围内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一般选取以下地点为预测点:①已确定的敏感点;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段面;⑤排污口下游可能超标的点位附近。地表水预测时期为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时期。预测阶段一般分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预测方法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预测法两种。定性分析法分为专业判断法和类比调查法两种。定量预测法是指应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预测。

地表水环境简化:①河流的简化:将河流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等三类;②湖泊(水库)的简化:湖泊(水库)可分大湖(库)、小湖(库)和分层湖(库)三类,小湖(库)可采用沃兰伟德模型或卡拉乌舍夫模型。水深超过15m,存在斜温层的湖(库)按分层湖(库)对待。

6)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说明拟建项目引起水环境变化的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水污染防治与废水排放方案等提出意见;提出避免、消除和减少水体影响的措施和对策建议;最后提出评价结论。

判断影响重大性的方法:规划中有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且向同一地表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自净利用指数法进行单项评价,即

978-7-111-46641-3-Chapter04-26.jpg

式中 ρi,jρhi,jρsi——j点污染物i的浓度,j点上游i的浓度和i的水质标准;

λ——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

溶解氧的自净利用指数为

978-7-111-46641-3-Chapter04-27.jpg

式中 ρDOhjρDOjρDOs——j点上游和j点的溶解氧值,以及溶解氧的标准。

自净能力允许利用率λ应根据当地水环境自净能力的大小、现在和将来的排污状况以及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等因素决定,并应征得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同意。

Pij≤1时说明污染物ij点利用的自净能力没有超过允许的比例;否则说明超过允许利用的比例,这时的Pij值即为超过允许利用的倍数,表明影响是重大的。

当水环境现状已经超标,可以采用指数单元法或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将由拟建项目时预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指数单元或综合评价指数值与现状值(基线值)求得的指数单元或综合指数值进行比较。根据比值大小,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征求公众与管理部门意见确定影响的重大性。

在环境影响识别、水环境影响预测和采取对策措施的基础上,得出拟建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是否能够承受的结论。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类型和内容。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对一般工程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由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到最终处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类是对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对第一类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主要包括:①污染源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要给出包括固体废物的名称、组分、形态、数量等内容的调查清单,同时应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分别列出。②污染防治措施的论证。根据工艺过程、各个产出环节提出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加以论证。③提出最终处置措施方案,如综合利用、填埋、焚烧等,并应包括对固体废物收集、储运、预处理等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对处理、处置固体废物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则是根据处理处置的工艺特点,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相应的污染控制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一般工业废物储存、处置场,危险废物储存场所,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危险废物填埋场,危险废物焚烧厂等。

2)固体废物有毒有害特性的鉴别。在进行固体废物的影响评价之前,首先要求鉴别固体废物是有毒有害物还是无毒无害物,然后根据鉴别结果,确定固体废物的评价工作等级和深度。

有毒有害固体废物通常是从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及浸出毒性六个方面予以鉴别。

(5)环境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

1)噪声的基本评价量。噪声的基本评价量包括:声压和声压级、声功率和声功率级、声强和声强级。

2)噪声评价量。A声级(LA):为了模仿人耳对声音的感觉,在噪声测定仪器上安装了一个按照计权网络设计的滤波器。计权网络把可听声按A(模拟40方等响曲线)、B(模拟70方等响曲线)、C(模拟100方等响曲线)、D四个种类进行计权。被A网络计权的声压级称为A声级,单位为dB(A)。

等效连续A声级(Leq):是一个能量平均声级,用于描述某个时间段的噪声状况。等效连续声级是一个用来表述随时间变化的噪声等效量。即

978-7-111-46641-3-Chapter04-28.jpg

式中 Lt——某时刻t的瞬时A声级(dB);

T——规定的测量时间(s)。

昼夜等效声级:昼夜等效声级是考虑噪声在夜间对人影响更为严重,将夜间噪声另增加10dB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24hA声级的平均值(Ldn),单位为dB(A)。

统计噪声级:统计噪声级是指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噪声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50L90表示,具体表示如下: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中值。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用于评价航空噪声,其特点在于既考虑了在24h的时间内,飞机通过某一固定点所产生的总噪声级,同时也考虑了不同时间内飞机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我国现行《机场周围区域环境飞机噪声标准》即规定采用此法进行评价。

3)环境噪声评价等级的划分。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依据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及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可划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具体见表13-4。

13-4 噪声评价等级判定

978-7-111-46641-3-Chapter04-29.jpg

4)环境噪声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3-3所示。

978-7-111-46641-3-Chapter04-30.jpg

图13-3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5)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工作内容包括: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

对厂界噪声,其评价方法一般取厂界噪声的等效声级Leq与《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的标准值对比评价。

对于工厂噪声的现状评价,根据工厂噪声污染源调查以及工厂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调查,即可作出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结论。影响较大时,应该提出对策措施,使之达到标准要求。

对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现状评价,评价方法一般采用监测值与评价标准直接比较法。评价标准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相应的规定。

6)环境噪声影响预测。预测因子:A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Leq、昼夜等效声级、统计噪声级、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声级。

预测点的布置:为了便于比较敏感点的噪声水平变化情况,影响预测的各受声点均选择在现状监测点的同一位置。新建项目还应在生活规划区及噪声敏感点布设受声点。

声能衰减的模式化处理:对拟建项目的噪声源辐射噪声的影响按下列原则进行模式化处理:简化计算工作,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噪声源只统计85dB(A)以上的高噪声发声点。在满足工作精度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安全系数,预测计算中要考虑厂区内各声源所在厂房围护结构的屏蔽效应和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衰减,以及空气吸收等主要衰减因子,可以忽略地面效应。雨雪、雾和温度等影响因素,因所引起的衰减值很小,可以不计。各噪声源只考虑常规降噪措施。

厂界环境噪声影响预测:各受声点的噪声预测值应为背景噪声值与新增噪声值的叠加。对于改扩建工程,若有声源拆除时,应相应减掉。计算公式为

预测值=背景值+新增值-拆除值 (13-30)

厂界外噪声敏感点的预测:使用类似方法给出各计算点的预测值,如果预测值超过环境噪声标准要求,应结合控制措施进行复测。

7)环境噪声影响评价。评价要点应最终着重说明下列问题:①根据评价大纲审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和受声点功能要求,评述影响程度和范围;②分析超标的原因;③评述设备选型、总图布置以及控制措施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④必须增加的控制措施建议。

(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根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见表13-5。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进行生态影响分析。

13-5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978-7-111-46641-3-Chapter04-31.jpg

2)评价范围及评价期限。评价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位界限为参照边界。

3)工程分析的内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的内容包括: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的规划依据和规划环评依据、工程类型、项目组成、占地规模、总平面及现场布置、施工方式、施工时序、运行方式、替代方案、工程总投资与环保投资、涉及方案中的生态保护措施等。

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的重点应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确定,分析生态影响的源及其强度。主要包括:①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②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③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④可能造成重要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4)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现状调查包括生态背景调查和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生态背景调查:根据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惜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惜濒危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两个方面:①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等。②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现状组成、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物种时,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5)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应与现状评价内容相对应,依据区域生态保护的需要和受影响生态系统的主导生态功能选择评价预测指标。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的生态系统及其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通过分析影响作用的方式、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判别生态系统受影响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预测生态系统组成和服务功能的变化趋势,重点关注其中的不利影响、不可逆影响和累积生态影响。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应在明确保护目标的性质、特点、法律地位和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分析评价项目的影响途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预测潜在的后果。预测评价项目对区域现存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趋势。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级方法应根据评价对象的生态学特征,在调查和判定该区主要的、辅助的生态功能及完成功能必需的生态过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与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列表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类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生物多样性评价等。

6)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补偿及替代方案。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补偿原则:①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于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②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惜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③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并提出实施时限和估算经费。

替代方案主要是指项目的选线、选址的替代方案,项目组成和内容的替代方案,工艺和生产技术的替代方案,施工和运营方案的代替方案、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方案。评价应对替代方案进行生态可行性论证,优先选择生态影响最小的替代方案,最终选定的方案至少应该是生态保护可行的方案。

生态保护措施应包括保护对象和目标,内容、规模及工艺,实施空间和时序,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分析,绘制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和典型措施设施工艺图。估算或概算环境保护投资。对可能具有重大、敏感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区域、流域开发项目,应提出长期的生态监测计划、科技支撑方案,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等。明确施工期和运营期管理原则与技术要求。可提出环境保护工程分标与招标投标原则,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环境保护阶段验收总体验收、环境影响评价等环保管理技术方案。

(7)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广泛性和复杂性、战略性、不确定性、评价时间的超前性、评价方法多样化、更强调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对象有:重点工业区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总体发展规划类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资源开发规划类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大型建设项目环评中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各类开发区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指标体系常用的是以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控制与防治水平作为基本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如下原则:同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战略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相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具体见图13-4。

978-7-111-46641-3-Chapter04-32.jpg

图13-4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3)区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区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是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最关键的阶段。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影响分析、资源态势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分区,建立功能区保护目标和确定评价因子与指标;然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影响预测和影响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4)区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区域环境影响预测应有如下内容:影响因素分析、生物资源生产力影响预测、水资源影响预测、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影响预测、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预测、生态环境功能影响预测、特别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预测、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预测、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预测、社会文化影响预测。

区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一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预测或模式计算依预测内容和资料拥有程度而选择。一般来讲,资源影响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预测;环境功能影响预测可采用半定量或定性分析完成。

5.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和审批原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1)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原则:①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重点评价项目可另编分项报告书,主要技术问题可另编专题报告书;②文字应简洁、准确,图表要清晰,论点要明确。大项目可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或附件)。

2)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①总体编排应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②基础数据可靠;③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④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⑤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篇幅不宜过长;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有评价资格证书、报告书的署名,报告书编制人员按行政总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技术审核人、项目总负责人依次署名盖章,报告编写人署名。

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总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由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编制依据、评价标准、评价范围、控制及保护目标。

建设项目概况:建设规模、生产工艺简介、原料、燃料及用水量、污染物排放量清单、建设项目采取的环保措施、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现状(背景)调查: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调查,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地下水现状调查,土壤及农作物现状调查,环境噪声现状调查,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包括:①建设项目污染源预估;②评价区内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包括: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②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③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④土壤及农作物环境影响分析;⑤对人群健康影响分析;⑥振动及电磁波的环境影响分析;⑦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温、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包括: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②废水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③对废渣处理与处置的可行性分析;④对噪声、振动等其他污染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分析;⑤对绿化措施的评价及建议;⑥环境监测制度建议。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

结论及建议包括:①评价区的环境质量;②污染源评价的主要结论,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③建设项目对评价区环境的影响;④环保措施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结论及建议;⑤从三个效益统一的角度,综合提出建设项目的选址、规模、布局等是否可行。建议应包括各节主要建议。

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①附件: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其批复,评价大纲及其批复;②附图:只在图表特别多的报告书中另行编附图分册;③参考文献: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版次、出版日期等。

(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原则 各级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报告书时应贯彻以下原则:

1)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审查该项目是否贯彻了“以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3)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4)审查该项目的技术政策与装备政策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5)审查该项目环评过程中是否贯彻了“在污染控制上从单一浓度控制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在污染治理上,从单纯的末端治理逐步过渡到对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在城市污染治理上,要把单一污染源治理与集中治理或综合整治结合起来”。

6)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以技术审查为主,审查方式由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