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经注全鉴-卷十三:㶟水及其传说

水经注全鉴-卷十三:㶟水及其传说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曾有人乘车经过池畔,忽然一阵狂风,把车卷入水中,后来有人在桑干泉中捡到那辆车的车轮,因此才知道两处的水是有暗流相通的。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干河,东南流径桑干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马邑川水发源于马邑的西川,俗称叫磨川。水又东北径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

水经注全鉴-卷十三:㶟水及其传说

【原典】

㶟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

㶟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㶟水又东北流,左会桑干水,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干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通,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余,澄渟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1]焉冲照,池中尝无斥草,及其风箨(tuò)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熯(hàn)不耗,阴霖[2]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于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干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

【注释】

[1]皎:皎洁。

[2]阴霖:洪涝

【译文】

水从雁门郡阴馆县流出来,向东北流过代郡桑干县南。

水发源于累头山,又名治水。泉水的源头从山边涌出,一路扬波流过山涧,向东北流出山间,流经阴馆县老城西面。阴馆县就是从前的楼烦乡。汉景帝后元三年设置,王莽时改名为富臧。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平定齐国,把齐国百姓迁到这个县来,设置了平齐郡。水又向东北流,左面有桑干水汇合。在阴馆县西北的上平,有流量很大的源泉七个,称为桑干泉,也就是溹涫水。听阅历丰富的老人说,这条河暗流相通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的大池。大池位于高山上,人们称为天池,方圆一里余,池水清澈平静如明镜,水积聚但不流动,有如安定郡朝那县的湫渊。清水流入潭中,皎洁得可从照映,池中绝无片叶寸草。如果有风把竹箨吹落沉入潭中,就有一种青色水鸟潜入水中把它衔出,和会稽的耘鸟相似。潭水久旱不会干涸,雨水洪涝也不泛滥,没有办法能测出它的深度。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曾有人乘车经过池畔,忽然一阵狂风,把车卷入水中,后来有人在桑干泉中捡到那辆车的车轮,因此才知道两处的水是有暗流相通的。

【原典】

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大池。桑干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1],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径马邑县故城南,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注桑干水。桑干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水,乱流枝水南分。桑干水又东,左合武州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径日没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有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干水。桑干水又东南径黄瓜阜曲西,又屈径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2]曰利孙于黄瓜堆者也。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干河,东南流径桑干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径故城北,所未详也。

【注释】

[1]讹:错误

[2]嫡子: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称为“嫡子”。

【译文】

天池东面隔一座小山又有一口石池,方圆五六十步。池水很清很深,明净如镜,与天池没有什么不同。桑干水从源头向东南流,右边汇合了马邑川水。马邑川水发源于马邑的西川,俗称叫磨川。那是因为狄族语言马与磨读音相近,造成音讹的缘故。川水向东流过马邑县老城南面。干宝《搜神记》记载:从前秦国人在武州边境内筑城以防备胡人,城将要筑成时却崩塌了,连续几次都是如此。后来有一匹马在一处奔跑,兜着圈儿跑了一圈又一圈,筑城的父老们很惊奇,就照马跑的路线筑城,城才不再崩塌,于是就把城叫作马邑。也有人以为这是代郡的马城。各种说法记录纷纭,不知哪一种正确。汉朝将此城分封给韩王信,后来他被匈奴围困,就投降了匈奴。王莽时把这座城改名叫章昭。马邑川水向东流进桑干水。桑干水又向东南方流,水南岸有老城,东北边临河;再向东南流,右边汇合水,乱流分出向南的一条支流。桑干水又向东流去,左边汇合武州塞水。这条水从老城流出来,向东南方流出山,流经日没城南。大概是军队车马每行近此城时,就已日落,城就因此得名。东有日中城,日中城东又有早起城,也叫食时城,在黄瓜阜北面的山弯里。塞水又向东流,向右流进桑干水。桑干水又向东南流过黄瓜阜山弯西面,又折向这座土丘南面。徐广说:猗卢废黔了长子利孙,把他贬谪到黄瓜堆。说的就是这里。桑干水又向东流,右边汇合一条支流。这条支流上游承纳桑干河,向东南流过桑干郡北边。大魏依水立郡,郡就因水得名。水继续向东北流,在左边汇合夏屋山水。夏屋山水发源于南方夏屋山的东溪,向西北流经老城北面,详情不太清楚。

【原典】

又西北入桑干枝水,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1],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2]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wǎng)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南池水又东北注桑干水,为水,自下并受通称矣。水又东北径石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也。水又东北径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sǔn)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升眺之逸地矣。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径巨魏亭北,又东,崞(guō)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径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径巨魏亭东,又北径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水,水又东径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余里,东流径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

【注释】

[1]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

[2]寡:稀少。

【译文】

夏屋山水又向西北流,流进桑干水支流,桑干支水又向东流,长流卷着细浪,把两湖联通;东湖与西浦,渊水与深潭相接,潭水深深,清澈无比。每日清晨、傍晚,野鸭大雁在湖面上尽情游荡,鱼鳖一族,在水下跳跃潜行。在这里俯看碧水,仰望蓝天,仿佛与鱼鸟交融默契,只可惜这里荫荫绿树少了些。此湖俗称南池,因为池北对着陶县老城,因此叫南池。南池水又向东北流进桑干水。从这里开始就叫水,并且下流都可通称。水又向东北流经石亭西面。石亭是魏道武帝天赐三年所建。水又向东北流经白狼堆南边。魏烈祖道武帝在这里遇到白狼认为是祥瑞之兆,所以就把这里命名为白狼堆。山上有一座旧宫庙,楼榭的台基和墙垣还相当高,每到秋天带鹰隼去打猎的日子,放眼眺望空旷原野,这里真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水又向东流了四十九里,东经巨魏亭北边,再向东,有崞川水汇流进来。崞川水发源于崞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时的崞张县。县城南面朝玄岳山,右边靠着崞山,位于二山之间,因此以崞张县为名称。崞川水又向西流出山,流出来的山口叫崞口,然后向北流过繁畤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时的当要县。又向北流经巨魏亭东面,再向北流经剧阳县老城西,就是王莽时的善阳县。《十三州志》记载:剧阳县在阴馆县东北一百零三里。崞川水又向东流进水。水又向东流经班氏县城南,在此如浑水流进来。如浑水发源于凉城郡旋鸿县西南五十多里处,向东流经故城南,北方人俗称这座城邑叫独谷孤城,水也就用这个名称。如浑水向东流与旋鸿池水汇合。旋鸿池水发源于旋鸿县东山下,积水成池。从北边引流鱼水。鱼水发源于鱼溪,向南流进入旋鸿池水池中。旋鸿池接纳山川的流水,成为巨大的池沼,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四里,北面朝着凉川城的南池。南池方圆五十里,俗名叫乞伏袁池。二池虽然有山头相隔,但从鸟飞越的山径过去并不算遥远。

【原典】

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安昌诸殿[1],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2],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3]。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4]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箓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5]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径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hào)曜建素,赭[6]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7],谓之戒晨鼓也。又南径皇舅寺西,是太师[8]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9],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径永宁七级浮图[10]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11]浦,公私引裂,用[12]周园溉,长塘曲池,所在布濩(hù),故不可得而论[13]也。一水南径白登山西,服虔[14]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15]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

【注释】

[1]安昌诸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所建造的宫殿。

[2]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称“阙”或“观”。

[3]观阁:楼阁。

[4]辩章郎:官名。

[5]直侍:侍从皇帝左右。直,当值。

[6]赭(zhě):红褐色。

[7]候:征候。

[8]太师:古三公之最尊者,为辅佐国君之官。

[9]火齐:玫瑰宝珠。一说是琉璃的别名。

[10]永宁七级浮图:即永宁寺,故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

[11]被:覆盖。(www.xing528.com)

[12]用:以。

[13]不可得而论:不能够说出来,这里指多得数不胜数。

[14]服虔:东汉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字子慎,汉灵帝时官至九江太守。

[15]如淳:三国魏冯翊(yì)(今陕西省大荔县)人,注《汉书》。

【译文】

北魏天兴二年迁都到这里(平城)。太和十六年,拆除了安昌等宫殿,建造太极殿和东、西堂及朝堂,在宫门外两边建了一对观阙,建造了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两掖门,以及云龙、神虎、中华诸门,所有门都建了楼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的东阶下有一座碑,是太和年间立的,石料是洛阳八风谷的黑石。太和殿的东北面,连接紫宫寺,南面对着承贤门,门的南面是皇信堂,堂的四周画着古代圣贤、忠臣、烈士的肖像,旁边刻有题词,这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的手笔。堂南对着白台,白台高大宽广,台基四边都竖着石壁,有阁道从里面升起来,国家的图书秘籍都收藏在这下面。台西就是朱明阁,这里是轮值官员出入所经之路。如浑水夹着御道向南流,经过蓬台西边。北魏神瑞三年,又建造了一座白楼,楼建得非常高,楼上又增建了观榭,内外都刷上石粉,洁白照眼,如挂了丝帛似的,红柱白墙色泽鲜艳分明,所以世人称其为白楼。后来把大鼓放在楼上,清晨和傍晚敲打千椎,作为城内各门开关的时间,称为戒晨鼓。如浑水又向南流过皇舅寺西边,皇舅寺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的宝塔,神像都用青石雕刻而成,加以金、银、琉璃镶嵌和彩绘,光彩炫耀、闪闪发光。如浑水又向南流过永宁七级宝塔的西边,宝塔的建造十分巧妙,其设计工艺可说是举世无双。如浑水又向南,远远流出城郊,柔细的柳条成为街道的绿荫,低垂的杨枝轻拂水波,官府和百姓都引河水来灌溉四周的田园,长塘曲池,布满了这个地方,简直让人无法形容。另一支水向南流过白登山西边,服虔说:“白登是一座高台的名称,离平城七里。”如淳说:“平城旁边的高城(白登台),样子就像丘陵。”现在平城东边十七里有个高台,就是白登台。台南对着山冈,就是白登山。

【原典】

其水又径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1]邺城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2]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3]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4],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径平城县[5]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州[6]。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7],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8],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9]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10]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11]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12]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13]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zhī)洹舍于东皋,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疎(shū)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14]大篆,非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跱(zhì)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径藉田[15]及药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16],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17]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注释】

[1]石虎:羯族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是有名的暴君。

[2]作:制作。

[3]穆罴(pí):北魏人,与郦道元同时期,袭兄爵为宜都王。

[4]蟠螭:在石柱上雕刻的盘绕的螭龙。螭,古代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

[5]平城县: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6]恒州:即司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本置司州于平城,后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改司州为恒州。

[7]成:层。

[8]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凡朝会、祭祀、赏庆、选士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9]受箓(lù):接受上天传授的神秘文书

[10]神(p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

[11]延:接待。

[12]褫(chǐ):毁掉。

[13]阉人:宦官。

[14]碑题:碑额。

[15]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

[16]缥碧:浅青色的碧玉。

[17]准:依照。

【译文】

这条水又流过宁先宫东边,宁先宫是献文帝做太上皇时所住的旧宫室。宫殿东边,下面有两个石柱,原来是石虎时期邺城东门的石桥柱。按柱上所刻的记载,是后赵石虎建武年间所造,因石柱雕刻极为精妙,所以移来放在这里。我供职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到北郊祭祀,亲眼所见,柱侧都雕着云纹,云纹上面雕了蟠龙,气势宏阔,非常精巧,但与《子丹碑》相比则相差甚远。这支水又向南流过平城县故城东边,这是司州代尹的治所,迁都洛阳后改为恒州。水的左边有大道坛庙,是魏太武帝始光二年少室山的道士寇谦之建议修造的。就连诸岳的庙碑,大都是他所题写设立。庙阶有三层,四周设有栏杆。上层庙阶上面,用木料制成圆基,将木料互相勾连支撑,用木板铺在上面,栏杆转角处与石阶承接,做成圆形,格局规制犹如明堂,专室有四扇门,室内有神像宝座,座右排列着玉磬。皇帝亲临灵坛接受符箓天书,称寇谦之为天师,请他宣扬道教,当时非常隆重。道坛东北面,过去有静轮宫,北魏神四年建造,可能就像汉时的柏梁台之类。台榭高大,高度超过云彩,似乎要让它迎接霄外仙客,隔绝尘寰的扰攘。到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把静轮宫拆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无法永远存在的,白登台也荡然无存了。水右岸边有三层宝塔,佛像和佛座都用石块雕砌。制作装饰也算是尽善尽美了。东城郭外面,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宦官宕昌公钳耳庆时,在东边高地上建立了佛寺,椽瓦梁栋、台壁栏阶以及佛像、佛座以至床帐都用青石雕制,建造的格局非常壮观,遗憾的是四壁用大石拼合粗陋不够紧密。庭中有《祗洹碑》,用大篆题额,也不是佳作。但在京城里,佛法盛行,供着神像的宝塔,一座接着一座耸立相望,佛教东传到中国,这样的建筑也很不错了。如浑水从北苑向南流出,穿过京城内,河边两岸在太和十年用石块砌筑,河两岸之上,杂树绿荫交错,城南架设两座石桥,横架在水上作通道。如浑水又向南流过天子亲耕的藉田及药圃西边、明堂东边。明堂上圆下方,四周设有十二堂九室,但未建双重屋角。室外的柱内,藻井的下装着机械转轮,装饰成淡青色,仰看如天空一样,画着北道的星宿当着天幕,每月随北斗所指的时日与星辰天象而旋转,这是与古来建筑不一样的地方。又在明堂上加建一座灵台,下面引水环绕,建成太学,水边用石块砌成池塘,格局全部遵照古制,这些都是太和年间建造的。

【原典】

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1]矣。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藂桑河[2]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注释】

[1]于延水:今山西省北部。

[2]藂(cóng)桑河:即于延水。

【译文】

从这里(大宁郡)以下也通称为延水了。水边有桑林,所以时人亦称延水为藂桑河。这是因为北方少有桑树,看见这里有桑林,就用藂桑来命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