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职业主体道德教育,传媒责任伦理研究成果

加强职业主体道德教育,传媒责任伦理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传媒道德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和困境。因此,要加强传媒职业道德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首先要迅速培养一批专业研究人才,并鼓励他们充实到各高校开展传媒伦理的课程,以弥补当前传媒伦理专项教育的不足。目前,我国传媒业界的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采取上级统一部署,新闻单位集中学习的形式。

加强职业主体道德教育,传媒责任伦理研究成果

普利策曾说:“如不怀有恪尽社会责任的诚挚观念,将不能拯救新闻事业,乃至沦为商业利益的附庸,一味寻求自私的目的,并与公共福祉为敌。”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一个传媒从业者怀有恪尽社会责任的观念?如何使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传媒从业者自觉自愿遵守的内化力量呢?道德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新时期我国大众传媒伦理建设离不开职业道德教育,其中高校新闻专业学生传媒道德教育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传媒职业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

大众传媒领域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新闻传播等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当前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理念和专业精神直接决定了未来整个传媒职业领域的道德水平,可见针对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大力开展传媒职业道德教育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范敬宜老先生曾说:“教育的核心,不是技巧、知识,而是观念、指导思想。”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传媒道德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和困境。

首先,观念上不重视。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道德培养的现象。作为传媒人应当有的人文理想和新闻终极价值追求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所取代。

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正是因为传媒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因此,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与传媒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有的学校甚至干脆没有涉及。校方的教育理念从一开始就为学生预设了专业技能高于职业理想的前提,使学生在传媒从业的预备阶段就走进了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误区,那么高校为业界输送的专业人才充其量只是传媒文化工业的流水线工人,正如很多传媒人士自嘲“新闻民工”一样,“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理想已经相去甚远。

最后,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当前我国大众传媒伦理道德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人才很匮乏。从全国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分布来看,从事传媒伦理研究的专业老师少之又少,很多老师甚至对一些理论性的问题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由于专门教材的缺乏,传媒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内容常常只能作为一门选修课或者某一门专业课的一个章节来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是由技能专业课老师代劳,因此只能停留在浅显的解读层面。

曾有一位资深传媒人感叹到:要想从实质上改变新闻行业的道德状况,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尚未被污染和同化的、对新闻事业充满激情和正义感的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身上。这样的判断虽然有失偏颇,但从长远来看,提高传媒预备队伍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对纠正传媒行业的不正之风、净化传媒环境来说确实是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只有提升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才能让专业化的传媒队伍更加具有免疫力。对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善: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大众传媒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传媒的专业化。“目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者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将新闻学教育回归到人性教育。”[9]要想改善当前高校传媒道德教育乏力的现状,最根本的是从源头上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高校应当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明白职业精神是保持传媒生命力的根本,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学生将来个人职业发展来说甚至比专业技能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力。

其次,加大传媒伦理课程的设置比例。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高校传媒伦理课程的设置比例远远低于专业课程。而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高校传媒伦理课程的设置和研发,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对学生进行传媒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这方面,我国首先要加大相关课程的设置比例,将其作为重要的必修课来对待。其次,要抛弃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园媒体,或者加强学校与媒体单位的课程实践项目合作,从传媒责任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业界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大量现实案例具体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最后,加强专业师资力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提高高校传媒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离不开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离不开他们对传媒道德规范的深层解读,离不开对实践领域真实案例的精辟分析。因此,要加强传媒职业道德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首先要迅速培养一批专业研究人才,并鼓励他们充实到各高校开展传媒伦理的课程,以弥补当前传媒伦理专项教育的不足。另外,可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和校际联合项目,借鉴国外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实现教学资源充分共享。(www.xing528.com)

高校学生的传媒伦理教育为传媒业打造了一支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的预备队伍,但真正直接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主体还是传媒从业者,因此,传媒从业者自身的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整个大众传媒责任伦理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信息传播的主体是传媒从业者,这支队伍道德的纯洁性和自律性对于整个大众传媒职业精神、道德修养的培养和责任伦理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角度来讲,当前传媒从业者存在的种种道德失责,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不仅降低了公众对新闻人的尊重以及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对社会的各类不良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种种道德失责现象同时也警示我们,培养专职人员健全高尚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当前保证传媒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途径。虽说传媒责任伦理的构建离不开外在规范的约束,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传媒从业者自身。外在的强制性手段只有内化为道德个体具体实践行为的自觉的价值导向,才能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而教育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手段。“我们新闻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明确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什么地方,道德规范有没有被体现、有没有被忽视。”[10]通过对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将外在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体现在大众传媒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彰显大众传媒的道德属性和功能。

目前,我国传媒业界的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采取上级统一部署,新闻单位集中学习的形式。例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联合中国记协、广电协会等传媒结构协会,共同组织开展对相关文件、法律法规的学习。这种学习通常都是自上而下指令式的,优点是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内容清晰,组织性强,能够保证学习对象的广泛参与,对整肃行业的不正之风有较好的效果。然而这种专项的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病,一般对业界的个别问题有一定效果,但形成不了长效教育机制,经常是“来时一阵风、去时影无踪”。另外,传媒从业者过分依赖这种教育模式,上级组织了就应付式地学习,上级没组织就长期处于放羊状态,这种心理反而不利于道德品质的自觉培养。因此,要将传媒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加强对传媒从业者的岗前培训工作。当前,许多新闻媒体在选录人员时,大多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形式,这样虽说为不少人提供了从事传媒工作的机会,但同时也为传媒业输入了很多非专业性的人员,很多新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传媒行业的政治性、党性原则无从了解,对从事传媒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针对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新人,媒体单位应该制定严格的上岗培训制度,保证媒体从业者只有在职业道德素质合格后才能够上岗。

第二,加强传媒从业人员诚信教育。目前,诚信教育在传媒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中比较缺失。无论是媒体机构还是个人,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媒体的诚信问题屡有报道。诚信教育的实施,既要靠制度来保障,又要加强对职业道德素养的日常学习、教育和培养。一方面,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职业道德信用记录体系势在必行,只要传媒从业人员在这个行业内流动,就要让这个信用体系伴随着他,供新单位参考,甚至还可以成为其升职、获奖等一系列活动的参考和评价标准。这种信用评价系统能够帮助传媒机构对从业人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成为悬在从业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另一方面,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除加强法律法规和党性觉悟教育外,还要加大对个人诚信的教育。要让每一个从业者意识到,诚信关系到职业生涯的发展,诚信是职业生涯最为宝贵的财富,诚信是媒体机构和从业者对社会负有责任的道德基石。

第三,加强道德示范性教育。在传媒行业内部,对从业人员进行道德示范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传媒行业内部有许多爱岗敬业,有着崇高新闻理想和抱负,并做出杰出贡献的从业人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传媒业主管政府部门和中国记者协会、广电协会等机构,应在各类重要新闻奖的奖项中,增加一项新闻职业道德风尚奖,奖励常年坚持新闻理想,推动社会变革,引领社会道德风气,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传媒从业人员,并在全国传媒行业从业人员中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效应。

通过对传媒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从业过程中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传播活动的特点及客观规律,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在传播活动中恪守道德信念,落实道德责任,时常对自身的道德品行进行自我反省和矫正,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高尚的品格。只有这样,我们的媒体才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媒体及其从业者才能真正地促使其传播活动对受众、社会及整个人类生活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