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寺观绘画的三类及历史起源

中国寺观绘画的三类及历史起源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寺观绘画可以分为壁画、纸画和帛画三类。壁画是指绘在寺壁或窟壁上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古代寺观绘画中最精彩夺目的部分。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则是佛画艺术与藏族传统绘画技巧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以绘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图”最为著名。宫观壁画在南北朝时出现,顾恺之、张僧繇等名家已有作品存世。

中国寺观绘画的三类及历史起源

寺观绘画可以分为壁画、纸画和帛画三类。

壁画是指绘在寺壁或窟壁上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古代寺观绘画中最精彩夺目的部分。

寺院壁画大概始于佛教初来的汉明帝时代。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开建年代约在东汉末年,至唐代吐蕃废弃。窟中塑像已大部分被毁,只有七十四窟尚保存部分精美壁画,以凹凸画法驰名,线条刚劲有力,尤注重烘染。人物有立体感,生动逼真。石窟在内容与构图上亦有独到之处。窟顶遍绘须弥山状的菱形斜方格,每个菱形格内,以各种不同动作的人物、动物为主,衬以奇花异木和飞禽走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而每个格内又自成画面。题材丰富多彩,以因缘故事、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画为主,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的画。魏晋时期,佛寺壁画创作渐趋兴盛,出现了曹不兴、卫协和顾恺之三大佛画家,同时戴逵和高僧慧远也是壁画能手。至北朝,更是大盛,陆探微、宗测、张僧繇和曹仲达皆为当时著名的画师,而敦煌莫高窟中的北魏第275窟“尸毗王本生”、北魏第254窟“摩诃萨捶太子本生”(又称“太子饲虎”)、经魏第428窟“须大拏太子本生”、北魏第257窟“鹿王本生”等都是这时期的杰出作品。此外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都有一些北朝的壁画,其内容大致与上述无异,还是以演说佛经故事为主。隋时也有当时被称为“三绝”的郑法士、田僧亮和杨契丹唐朝的壁画创作可谓登峰造极,空前绝后,著名画家有吴道子、刘整、张孝师、尉迟乙僧、尹琳、车道政、王陀子、卢禾麦伽、辛澄等,以壁画为代表的绘画作品遍布各个寺院。著名作品有敦煌莫高窟第196窟、第331窟、第220窟、第156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壁画等。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31窟的“西方净土变图”。据《佛说阿弥陀经》谓,西方有世界名极乐,其佛号阿弥陀。极乐国土遍布楼台殿阁,满饰金银琉璃,并有水树奇鸟、七宝莲池,伎乐歌舞,天雨蔓陀罗花,众生无灾无苦,歆享欢乐。壁画即以此为背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左右观音、势至二菩萨,围绕无数眷属圣众,佛座前伎乐吹奏舞蹈,水鸟展翅欲飞,表现出极乐天国富丽堂皇、清净庄严的境界。五代时期寺院壁画的代表作品是敦煌莫高窟第100窟“曹义金夫妇出行图”、第98窟“于阗国王及皇后供养像”和山西平顺大云寺的“西方净土变”等。北宋以来,文人画兴起,但佛寺壁画依然名家辈出,佳作不断涌现,当时的中心即是都城汴京。著名画家有高益、高文进、孙梦卿、陈坦、王道真等,著名作品有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全图”和山西高平舌利山麓开化寺大殿的壁画等。现存辽、金时寺院壁画较为丰富,著名的有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和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等。元明清时期,寺院壁画虽已趋衰微,但在数量上也是不逊前代的,其中著名的有山西稷山青龙寺、北京西郊法海禅寺、河北获鹿上京村毗卢寺、四川平武报恩寺壁画等。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则是佛画艺术藏族传统绘画技巧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以绘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图”最为著名。

宫观壁画在南北朝时出现,顾恺之、张僧繇等名家已有作品存世。至唐,宫观壁画已与佛寺壁画并肩齐驱,王维、郑虔、吴道子、孙位等皆有作品,但已不存。宋代依然很盛,有孙知微、赵云子、孙梦卿、童仁益、武宗元、张日方、李德柔、苏汉臣等名家,著名作品现存的有福建莆田玄妙观三清殿壁画。元明清时期的宫观壁画较多,著名的有山西芮城永乐宫和山西高平万寿宫的壁画。永乐宫壁画绘制于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七真殿,总面积达960平方米。三清殿的“朝元图”画各方天神、地祗280多人,朝谒“三清”;纯阳殿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之图”画吕洞宾神化故事;七真殿画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的传统故事等。壁画技法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宗教人物画的传统,开相端庄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绚华明丽,是宫观壁画中的珍品,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难得的杰作。(www.xing528.com)

纸画是以纸为载体的绘画作品,根据画幅的长短可分为卷轴与条幅两种。但由于这些作品多属上品,藏者秘而不宣,因此是否卷轴与条幅都很难分清。这些绘画作品在内容上多为神佛像和宗教活动图,如六朝时期陆探微的《灵台寺瑾统像》、史道硕的《梵僧图》、戴逵的《五天罗汉像》、顾恺之的《刘仙图》、张善果的《悉达太子纳妃图》、隋代展子虔的《法华变像图》、唐代阎立本的《十二真君像》、吴道子的《托塔天王图》、卢迦的《献芝真人像》、贯休的《释迦十弟子》、宋代童仁益的《群真朝元图》、赵元俨的《十六罗汉图》、梵隆的《渡水罗汉图》、李之的《护法天王像》、《莲花菩萨像》、元代颜辉的《李铁拐像》、管道昇的《鱼篮观音图》、明代吴伟的《崆峒问道图》、汪肇的《拐仙图》、清代冷枚的《麻姑献寿图》、许从龙的《五百罗汉图》等等,在艺术上都为不可多得的寺观绘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帛画就是在丝织品上的绘画作品,其产生年代可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寺观帛画基本上与纸画发展一致,今存作品如唐代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五代后梁荆浩的《秋岩萧寺图》、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南宋贾师古的《岩关古寺图》、法常的《观音猿鹤图》、明代丁云鹏的《松下释迦图》、清代吴历的《兴福感旧图》等,都是寺观帛画的典范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