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活教育:劳动课的探索与力量

养活教育:劳动课的探索与力量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17年开始,王蜀屏在河北张北坝上草原举办“下乡养儿——养活教育夏令营”,在成都发起养活教育农耕综合实践课,以养活教育开放学校的形式,帮助更多的家庭践行养活教育。因为王蜀屏平时在成都,所以大家把这种养活教育形式称为“养活教育西南开放学校”。就这样,王蜀屏组建了养活教育指导老师团队,总结出多个养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为开办养活教育开放学校奠定了基础。

养活教育:劳动课的探索与力量

养活教育实践活动在西南地区的发起人王蜀屏,毕业于四川大学,做过大学教师,也做过亲子活动的策划人和执行人。她非常认同养活教育思想,她的孩子也从小接受养活教育,会做家务,会干农活。从2017年开始,王蜀屏在河北张北坝上草原举办“下乡养儿——养活教育夏令营”,在成都发起养活教育农耕综合实践课,以养活教育开放学校的形式,帮助更多的家庭践行养活教育。因为王蜀屏平时在成都,所以大家把这种养活教育形式称为“养活教育西南开放学校”。

教孩子识字、计算等知识的教学细节,经过多年的打磨,已经很成熟了。而养活教育教孩子做事的教学细节,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断完善,才能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

养活教育是以教孩子做事为起点的综合实践教育,这样的教育,看似门槛不高,谁都可以教,但实际上,教学中有很多细节都颇有难度。教孩子做事是立体的,面对具体的情况,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养活教育的指导老师需要具备更加综合的能力。首先,老师自己要很会做事,同时,还要能带领孩子做事,另外,在激发孩子做事的热情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去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由此建立起实际生活和书本知识之间的连接,让学习变得立体、可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王蜀屏说,在她做过的所有工作中,最难的就是做养活教育实践活动的带领者。教孩子们洗衣做饭、种菜浇园,难点在于这些事情非常考验细节,做得好与不好,一目了然,没法糊弄。

教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在执行层面都是由若干个有先后次序的细节组成的,这些细节,决定了孩子能否把整件事情做完,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孩子做事前,必须预料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把准备工作做足,再按照程序分步执行,这样才能见效。

比如,教4岁的孩子洗袜子,可能你刚教他怎样给袜子抹肥皂,他就把袜子放进水里去了。所以,带领者必须按设定好的程序来教孩子。第一步,用少量的水把袜子弄湿;第二步,把肥皂抹在湿袜子上;第三步,轻轻揉搓,让袜子起泡;第四步,观察肥皂泡在污渍上发生的变化;第五步,清洗,通过观察水的颜色来判断袜子洗干净了没有;第六步,拧干,这个动作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要反复练习;第七步,晾晒,你会看见孩子很有兴致地把自己洗好的袜子晾起来,其中,把袜子拉平整的步骤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以上七步,次序分明,每一步都有动作要点,考验的是带领者的耐心和细心。

难归难,王蜀屏做得极其用心。看到了自己孩子发生的可喜变化,几个家长聚集到王蜀屏身边,经过两年的实践训练,逐渐成长为养活教育的指导老师。就这样,王蜀屏组建了养活教育指导老师团队,总结出多个养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为开办养活教育开放学校奠定了基础。

2016年夏天,王蜀屏带着即将上小学的孩子,从成都回到她先生的老家,河北张北坝上草原盘常营村。她早就计划在孩子上小学的前一年,带孩子回农村生活,下地干活,以此作为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母子俩在农村的生活引起了朋友们的羡慕,他们也带着孩子来到这个偏僻的小村庄过暑假,一起过得乐不思蜀。

2017年春节期间,我在川大传媒校友群里看到了王蜀屏带着孩子在农村生活的照片。她带着孩子生活在零下20多度的农村,孩子在冰天雪地里拣树枝、砸煤块、压井水。喜欢带着孩子做事,是她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她对我提出的养活教育十分赞同,也一直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她读过《德胜员工守则》,2007年就知道休宁德胜平民学校,她的先生也想在农村办这样的学校。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为了寻找自己的事业路径,她从一个大学老师变成了全职妈妈,又从全职妈妈成长为养活教育的践行者。

“下乡养儿——养活教育夏令营”3年内举办了10期。七八月份,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海口等地的家庭,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坝上村庄,过起了接地气的生活,重新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大家一起喂鸡喂鸭喂鹅,捡鸡蛋鸭蛋鹅蛋,割草喂牛,挤牛奶奶茶,从制作肥皂开始教孩子洗袜子和内衣,从认识长在地里的庄稼开始教孩子们学做家常饭菜,体验着坝上草原农村的日常生活。

带孩子参加了2019年“下乡养儿”夏令营的一位妈妈,在微信群里告诉王蜀屏:

今天我女儿在车上看一本桥梁书,《唱反调的奶奶》。她说,这本书讲日本的学校教学生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生活,为什么我们就只教读书考试?我说是的,在日本他们很重视,其实学了知识,最后也是要在生活里运用才有价值。我女儿就说,那我们中国也有,就像蜀屏老师一样,教我们怎么做饭,怎么照顾自己。

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的优点和缺点一清二楚。王蜀屏带着孩子把农村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又结合她的自然科学专业背景,设计了草原自然的体验与探索系列活动:气象观测、观星、地质考察、自然观察……在大自然宽松的环境下,在有具体目标和规则的前提下,教他们做事方法,给他们做事情的机会,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就显现出来了。

王蜀屏让家长们看到,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只要减少对孩子的干扰,他们就会自然地壮大内在的力量。

现在,王蜀屏每年都会带领她的工作团队到坝上草原开办养活教育夏季学校,继续教孩子们做事,同时邀请社会各界的优秀人士来和孩子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2017年夏令营结束后,我推荐王蜀屏接受了《时代人物·新教育家》的采访。这次采访,启发了她在成都为孩子开设养活教育农耕课的灵感。

亲身体验,胜过读书百遍,农耕活动带给孩子们课本里得不到的成长经历。在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中,这些城市里的大人和孩子,体验到了农耕生活带给他们的喜悦,以及对生命力最直观的理解。下地干活,烧火做饭,做肥皂,缝缝补补,都是他们的必修课。

农耕课,是一个项目制的农耕实践小组,让孩子们把在校所学融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认知水平,同时,也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相应的生活能力。孩子在周末过一过有烟火气的生活,很有必要,可是,更多的孩子周末比平时更加忙碌,奔波于文化补习班和才艺培训班,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或者选秀。好在,还是有家长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认识到让孩子学干活和送孩子去补习同等重要,很多能力是通过各种劳动习得的,不能只读书或只学才艺。

在一起劳动的过程中,王蜀屏看到,孩子们在大地上的劳作在时间的作用下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一起见证植物生长的过程,是神奇的,也是具体可感的。在真实的农家而非农家乐,孩子们在地里干完活,得自己做饭才有饭吃,虽然有时要忍耐饥饿,但吃到大家一起亲手做的饭菜,会带来真正的成就感。

他们的餐前感恩词也很有特点,从感谢天地,到感谢身边的人和食物。

养活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提前体验“不当父母,不知柴米贵”。有了养活教育实践的切身体会,感恩就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了。养活教育西南开放学校规定,学生在用餐前要朗读以下感恩词:

感谢!

感谢上天,给我们阳光、雨露和风。

感谢土地,给万物营养。

感谢水,滋润每一个生命。

感谢耕种的人,为我们生产食物。

感谢做饭的人,为我们制作美味。(www.xing528.com)

感谢盛饭端菜的人,给我们奉上饭菜。

感谢食物,将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会好好珍惜。

感谢大家,陪我共进美好一餐。

孩子们中午有一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少子化的社会,让孩子们承受了成人过多的关注,他们需要一段不被成人介入、安排的时间。

有团体生活,就要有共同规约。孩子们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来开会讨论,有主持人,有会议记录员,大家轮流发言,提出观点,通过投票做决议。一项项提议最终变成了一件件可执行的具体的事情,这个过程让孩子们既了解了议事程序,也学会了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父母们见识了孩子把握重点的能力,感到高兴的同时又觉得惭愧,自己曾经小看了孩子。

只要去做,就会有改变,慢慢地,形成一种改变的力量。

农耕课不适合讲授太多理性层面的知识,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事,丰富自己的体验。自然和时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呈现给大人和孩子各种果实。孩子变得越来越大方,越来越能干,他们友谊的小船也在一次次的自由玩耍和分工合作中越来越结实。

参加养活教育农耕综合实践课,好处首先是大家定期地过上了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大城市的家庭住在楼房里,和大自然的连接太少。过度的学业和才艺学习,让孩子对生活缺少感知,与亲人也缺少感情。而且,城市生活让人的视野变窄了。真正的视野,并不会因为你在家看世界各地的热闹而变大,视野是和生活体验相关的。孩子的生活圈子小到只有家庭和学校,孩子们只担当学习,不负担基本的生活劳作,自然理解不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的趣味,没了人间烟火气,就少了生活乐趣,少了生活常识

在农耕课共同规约里,孩子们约定彼此之间可以打架、吵架,但必须很快和好。当有小伙伴发生冲突时,其他小伙伴淡定地看着,不劝架也不起哄,等“战火”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提议他们握手言和,并为他们和好如初鼓掌。这样的情感体验,远远好过大人把他们拉开,教训一句“不要打架”。

有一次,小伙伴之间有了意见分歧,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开始动手,大孩子把小孩子压在泥地上。看到这一幕,家长们仍然很淡定,“我觉得打架也是生活、社交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冲突和冲突的化解,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一位妈妈说。最后,蜀屏老师才出面,她没有说教,只是让大孩子体验了一次被压在身下的感觉

这是丰富立体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这些体验,带动孩子回家做事。有一个8岁的男孩参加了挖红薯活动,他第一次用削皮刀削红薯,削了好几个红薯后,特别有成就感。回到家,他让妈妈给他买了一把同款的削皮刀,说以后削皮的活儿自己承包了。从那以后,他经常在家干活,做早饭,洗碗。他们家还在小区旁边找了一块荒地,全家总动员,开荒种地。

带孩子连续参加了两年农耕课的家长说:“我也是第一次接触种子从种下、发芽到结果的全过程,这是我过往生命中缺失的一部分。农耕课基本两周一次,可以看到蔬菜桃树的生长,有时候变化是很惊人的。”

大家的生命体验在农耕劳作里丰富起来,感受到大地、种子和自己的双手所具有的创造力家庭成员间也有了更有建设性的相处方式。家长之间通过互相观察,也发现了他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给予干活笨拙的孩子和颜悦色的鼓励和陪伴。家长越来越认同养活教育,看到践行养活教育后,自己和孩子身上的改变。

已经上初一的李小,从五年级开始参加养活教育全年农耕课。他的妈妈和外婆越来越支持他参加,因为她们都看到了李小参加农耕课以来发生的可喜变化。李小从小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学习成绩也不好,在班里没有朋友,和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紧张,经常情绪低落、易怒。一年多来,他在农耕课小伙伴们的集体氛围里收获了友谊,从做事中获得了成就感和信心,性格随之变得更加积极起来。上初中以后,他的语文学习进步很大,作文写得很生动,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提高。

王蜀屏还带孩子们参加成都生活市集,售卖自己的劳动成果:桃子土豆紫草膏和手工皂。孩子们自己制作海报、包装产品,给顾客介绍产品,收钱找钱,记录每个人的销量。孩子们向顾客详细介绍自己做的紫草膏,小李说紫草膏的成分,小刘说紫草膏的作用,三岁的哲皮卖出一盒紫草膏后,与顾客握手表示感谢。

孩子拿到了工资条,得到了自己挣的钱。从小尝到挣钱的喜悦,学习如何挣钱,正是养活教育所提倡的:孩子从小要爱钱,爱挣钱,早日养活自己。

除了带孩子种菜、照顾桃树、上烹饪课以外,还有手作课。通过缝沙包,练习做针线;通过编筐,理解线段、平面和立体;带孩子们做肥皂,既是化学启蒙课,也是赚钱算账课……动手又动脑,体验完整的创造性劳动。

为了让大家了解大米是如何从田间来到餐桌的,2018年,王蜀屏在成都周边的“粮仓”崇州找到了专注水稻育种和种植近30年的宋德明先生,创办了的蜀州水稻研究所。他们理念一致,认为带孩子种水稻是非常好的科普教育活动和养活教育实践,共同设计了“稻的一生”养活教育生命科学农耕精品课。从播种,到插秧、收割、打米,再到做米食,完整地经历稻米的一生。

第一次水稻课,他们带领孩子们认识稻种、选种,了解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农耕文明。观察稻米种子解剖结构,观察记录发芽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水稻根尖,体验农业科学家的工作,把浸种催芽的种子播到秧苗田里。

第二次水稻课是插秧。在种田老把式的指导下,孩子们拔秧、运秧、插秧,插得整整齐齐。插完秧,大家又到水田里摸鱼,跟鱼和泥浆在一起,大人孩子都很快乐。欢乐之余,再讲讲如何搭配早餐的营养,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搭配自己第二天的早餐。

第三次课是在收获季节,孩子们割稻子、拾稻穗、运输、脱粒、晾晒,体验秋收劳作。他们对人工收割与机械化收割有了切身的对比,认识到生产力的含义。还通过调查水稻产量来理解农业经济。

第四次课是米食课,打米煮饭,做米糕。孩子们用眼睛、鼻子和嘴巴,品评不同种类的米食,了解不同品种的大米。

每次水稻课,他们都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理解不同维度的世界,体验到生命科学其实就在生活日常当中。

这样细致的水稻课体验,让三年级的孩子写出了诗一样的句子:它把金黄色给了稻谷,金黄的稻粒像一颗颗金色的雨点,哗啦啦淋走了夏天的绿色。也让一年级的孩子熟练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微观世界;还让习惯剩饭的孩子,从此吃完了碗里的饭。

(本章原始资料由养活教育西南开放学校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